一种自动挂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60672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挂钩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挂钩,包括固定钩体与活动钩体两部分,且二者通过机械配合实现挂钩和脱钩。活动钩体上设有可上下起伏活动的挂钩,固定钩体上设有用于与挂钩相配合的卡合部,同时,固定钩体上还设有用于在挂钩状态下通过将挂钩从卡合部压出并实现脱钩的启动组件,为相配合的活动杆和杠杆。本实用新型通过全机械结构实现了自动挂钩和自动脱钩功能,无需额外动力和控制;同时在挂钩运行中,可有效保持开起不会脱钩,安全可靠;整体结构简单紧凑,不占用移动面以下空间,可跟随模具移动,改善和避免了现有挂钩在使用中的不足之处。
【专利说明】一种自动挂钩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件交换自动化领域,尤指一种可自动连接、脱开的自动挂钩。

【背景技术】
[0002]在应用到模具的领域,现有技术已经大多采用了自动换模的方式,模具交换的效率更高,同时还可节约人力成本。在一些自动换模领域,特别是使用台车系统实施冲压机内和机外,以及台车系统和存贮系统的交换中,驱动装置(如推拉系统)和换模结构之间常需使用挂钩实施连接,通过挂钩来传递动力实现模具移动交换的作业过程。
[0003]现有技术中使用的挂钩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人工操作挂钩,由作业者实施连接和脱开动作;另一种是辅助了自动化的挂钩,也可认为是半自动化挂钩,通过气缸或其它驱动装置完成连接和脱开动作。
[0004]但是,上述两种挂钩在实际使用中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0005](I)人工操作挂钩全程需人工作业,无法实现模具交换全过程的自动化,效率低;
[0006](2)半自动化挂钩使用的驱动装置需增加额外动力,该动力的控制系统结构较复杂;同时在结构空间较为限制的场所,动力系统的控制线路无法联结安装;且上述动力系统一般无法跨越换模设备工作台,推拉行程受到制约,应用范围较窄。
[0007]综上,设计出一种既可实现自动化操作,又可解决上述动力系统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挂钩,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大力研究的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挂钩,不仅实现了挂钩的自动连接和脱开,同时无需额外的动力或驱动装置介入,满足了穿越工作台以及交换工位应用的条件。
[000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0]一种自动挂钩,包括:
[0011]固定钩体、活动钩体;
[0012]所述固定钩体包括竖直设置的竖向主体和水平设置的横向主体,所述横向主体的一端部与所述竖向主体的顶部连接以使所述横向主体悬空设置;
[0013]所述竖向主体处沿竖直方向设置一活动杆,所述活动杆贯穿所述竖向主体的上下端面,且所述活动杆的底面低于所述竖向主体的底面;
[0014]所述横向主体的远离所述竖向主体的一端设置一通孔,该通孔的轴向方向为竖直方向;
[0015]所述横向主体的上方设置一杠杆,且所述杠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横向主体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所述杠杆的中部通过第一弹性件与所述横向主体连接,所述杠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动杆接触连接,所述杠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通孔的上方,且当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杠杆的另一端伸入所述通孔内;
[0016]所述活动钩体包括一主体,所述主体的上部设有一凹槽,且所述凹槽内设有一挂钩,所述挂钩的一端嵌入所述凹槽内部并通过转动轴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挂钩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弹性件与所述主体连接,且当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复位状态时,所述挂钩的另一端抬起并高出于所述主体的上端面;
[0017]当所述自动挂钩处于挂钩状态时,所述固定钩体与所述活动钩体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活动钩体位于所述横向主体的下方,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复位状态,所述挂钩连接有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抬起并伸入所述通孔内;所述活动钩体可沿所述横向主体的水平延伸方向活动,以与所述竖向主体接触,同时所述挂钩的抬起的一端仍保持伸入所述通孔内;
[0018]当所述自动挂钩处于脱钩状态时,所述活动杆向上顶起,所述杠杆的与所述活动杆接触的一端抬起,所述杠杆的另一端压下,将所述挂钩从所述通孔内挤出,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所述活动钩体从所述横向主体的下方退出。
[0019]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竖向主体与所述活动杆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上端与所述竖向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下端与所述活动杆连接,以使所述弹性件沿竖直方向伸缩;
[0020]当所述自动挂钩处于挂钩状态时,所述活动杆未向上顶起,所述第三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
[0021]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活动杆的底端设有第一滚动件;
[002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活动杆的底部设有卡位件,所述卡位件与所述竖向主体的底部配合,以控制所述活动杆相对于所述竖向主体的底端伸出的距离。
[0023]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竖向主体的底部设有用于与工件连接的连接件。
[002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竖向主体的上部固定连接有一支架,所述支架的顶部设有一凹槽,所述杠杆嵌入该凹槽内并在该凹槽处通过一转动轴与所述支架转动连接;
[0025]所述杠杆的嵌入所述支架的凹槽处的一端底部设有一凹部,所述活动杆穿过所述支架并延伸至所述凹部内与所述杠杆接触连接。
[002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杠杆的延伸至所述通孔上方的另一端设有压头;
[0027]当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复位状态时,所述压头位于所述通孔的上方或伸入所述通孔内并延伸至所述通孔的上部区域位置;
[0028]当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压头伸入所述通孔内并穿过所述通孔。
[0029]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通孔为方形通孔。
[003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挂钩与所述活动钩体处的凹槽的形状相匹配,所述挂钩沿所述凹槽进行起伏。
[0031]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活动钩体的底部设有第二滚动件;
[003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活动钩体的靠近所述竖向主体的一侧设有顶块;
[0033]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活动钩体的远离所述竖向主体的一侧设有用于与外部驱动装置连接的连接部。
[003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自动挂钩处于挂钩状态;
[0035]当所述活动钩体的左侧与所述竖向主体接触时,所述挂钩的右端与所述通孔的右端面相距一距离;
[0036]当所述挂钩的右端与所述通孔的右端面接触时,所述活动钩体的左侧与所述竖向主体相距一距离。
[0037]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挂钩,能够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0038]1.能够通过机械结构实现挂钩的连接、脱开的自动化。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挂钩包括固定钩体与活动钩体两部分,且二者通过机械配合实现挂钩和脱钩。其中,当固定钩体与活动钩体进行挂钩时,活动钩体从横向主体的下方被推入,挂钩被横向主体的右端压下,活动钩体持续进入直至挂钩的右端被第二弹性件弹起并进入通孔内,这样固定钩体就通过通孔对挂钩实现了卡合,并进一步与活动钩体之间实现了挂钩。通过活动钩体就可带动固定钩体推进和拉出,进而带动模具入位和出位。其中,当操作完成后需对固定钩体和活动钩体脱钩时,模具升起轨道落下,进而带动模具下落。而在上述挂钩过程中对模具进行入位和出位的操作时,固定钩体和活动钩体处于同一活动平面上(用于带动二者进行活动的滚动件在同一平面上滚动),同时模具的底面高于该活动平面。当模具下落后,会下落至该活动平面,由于模具与固定钩体固定连接,则模具的下落会带动固定钩体也下落,但固定钩体下落后也仍需在下落前的活动平面上活动,则为了弥补固定钩体在下落前与下落后之间的高度差,活动杆会被活动平面顶起,由于活动杆与杠杆之间接触连接,则会进一步将杠杆的一端顶起,杠杆的另一端压下并伸入通孔内,将挂钩从通孔内压下并挤出,挂钩的右端的顶部端面低于通孔的虚拟下端面。在外界拉力的作用下,活动钩体的主体会带动挂钩从固定钩体的下方退出,实现固定钩体和活动钩体的脱钩。综上,固定钩体和活动钩体的挂钩和脱钩均由机械化的配合完成,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基础上有效地扩大了应用范围。
[0039]2.结构简单,缩小了占用空间。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挂钩通过机械配合实现自动化,无需增加额外的较复杂的动力系统,简化了结构,同时极大地缩小了占用空间,确保在工作空间较为限制的场合也可应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钩体的一种实施例的侧视图,其中竖向主体和横向主体用剖面图示出;
[0042]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4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钩体的一种实施例的侧视图;
[0044]图4为图3的俯视图;
[004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钩体和活动钩体处于挂钩状态下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钩体进钩时的一种实施例的状态示意图;
[0047]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钩体脱钩时的一种实施例的状态示意图。
[0048]附图标号说明:
[0049]1、工件;2、固定钩体;3、第一滚动件;4、第一销轴;5、活动杆;6、第三弹性件;7、支架;8、杠杆;9、第二销轴;10、第一弹性件;11、螺母;12、压头;13、活动钩体;14、第二弹性件;15、第二滚动件;16、挂钩;17、第三销轴;18、顶块;19、连接螺钉;20、连接孔;2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5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51]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参照图1、图2、图3、图4,自动挂钩包括相互配合的固定钩体2和活动钩体13,其中,固定钩体2包括竖直设置的竖向主体和水平设置的横向主体,可参照图1所示的左侧与工件(例如为模具)I连接的竖向主体,以及右侧水平悬空的横向主体,所述横向主体的一端部与所述竖向主体的顶部连接以使所述横向主体悬空设置;所述竖向主体处沿竖直方向设置一活动杆5,所述活动杆5贯穿所述竖向主体的上下端面,且所述活动杆5的底面低于所述竖向主体的底面,以使活动杆5的底部与一水平活动平面接触时,竖向主体被活动杆5支撑起并与该水平活动平面相距一距离;所述横向主体的远离所述竖向主体的一端设置一通孔21,该通孔的轴向方向为竖直方向,该通孔21作为固定钩体2上用于与活动钩体13上的挂钩16配合的配合部,当固定钩体和活动钩体挂钩时,挂钩16伸入通孔21内进行卡合;所述横向主体的上方设置一杠杆8,且所述杠杆8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横向主体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所述杠杆8的中部通过第一弹性件10与所述横向主体连接,所述杠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动杆接触连接,所述杠杆8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通孔21的上方,且当所述第一弹性件10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杠杆8的另一端伸入所述通孔内,参照图1中,杠杆8位于活动杆5上方的一端与活动杆5的顶端是接触连接的,或者其他活动连接也可以,只要当活动杆5向上顶起时,能够推动杠杆8的靠近活动杆5的一端抬起,另一端落下并进入通孔21内的连接方式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所述活动钩体13包括一主体,所述主体的上部设有一凹槽,且所述凹槽内设有一挂钩16,所述挂钩16的一端嵌入所述凹槽内部并通过转动轴(参见图3中的第三销轴17)与所述主体连接,即挂钩16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凹槽内,所述挂钩16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弹性件14与所述主体连接,以通过第二弹性件14将挂钩16的另一端撑起,具体地,第二弹性件14可设置于挂钩16的中部或中部与端部之间的位置均可,由于当第二弹性件设于靠近于挂钩的端部时,挂钩的这一端受到的抬升力最优,所以为优选方案,且当所述第二弹性件14处于复位状态时,所述挂钩的另一端抬起并高出于所述主体的上端面,这样当活动钩体进入固定钩体下方后,挂钩的抬起的一端才可伸入通孔21内,实现挂钩。参照图5,当自动挂钩处于挂钩状态时,所述固定钩体2与所述活动钩体13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活动钩体13位于所述横向主体的下方,所述第二弹性件14处于复位状态,所述挂钩16连接有所述第二弹性件14的一端抬起并伸入所述通孔21内;所述活动钩体13可沿所述横向主体的水平延伸方向活动,以使活动钩体的靠近于竖向主体的一侧(即图5中的左侧)与所述竖向主体接触,同时所述挂钩16的抬起的一端仍保持伸入所述通孔21内,这样可有效保证在挂钩状态下通过活动钩体13的水平活动(图5中的向左侧方向运动)推动固定钩体2带动工件I进行入位或其他操作,同时也可通过活动钩体13的水平活动(图5中的向右侧方向运动)拉动固定钩体2带动工件I进行出位或其他操作。当自动挂钩处于进钩状态时,参照图6,活动钩体13从横向主体的下方进入固定钩体2,进入方向与横向主体的延伸方向相同,在进入的过程中,挂钩16被横向主体的右端压下,第二弹性件14逐渐被压缩,活动钩体13持续进入,直至挂钩16的右端位于通孔21的下方时,挂钩16被第二弹性件14弹起并伸入通孔21内,挂钩16通过与通孔21的配合实现卡合,固定钩体2和活动钩体13完成进钩,实现挂钩。参照图7,当自动挂钩处于脱钩状态时,所述活动杆5向上顶起,所述杠杆8的与所述活动杆5接触的一端抬起,所述杠杆8的另一端压下,将所述挂钩16从所述通孔21内挤出,所述第二弹性件14处于压缩状态,所述活动钩体13从所述横向主体的下方退出。
[0052]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得到优选的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二中,对活动杆的设置做了限定,参照图1,所述竖向主体与所述活动杆5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第三弹性件6,所述第三弹性件6的上端与所述竖向主体固定连接(也可以与竖向主体上方的支架7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6的下端与所述活动杆5连接(可以为接触连接),以使所述弹性件沿竖直方向伸缩;当所述自动挂钩处于挂钩状态时,所述活动杆5未向上顶起,所述第三弹性件6处于压缩状态,被压缩设置在空腔内,第三弹性件的压缩弹力使活动杆5的底部与移动平面接触(当活动杆底部设置滚动件时,滚动件与移动平面接触)。当自动挂钩处于挂钩状态时,第三弹性件6为复位状态的方案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0053]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得到优选的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三中,参照图1,活动杆5的底端设有第一滚动件3,便于固定钩体2活动。第一滚动件3可通过第一销轴4与活动杆5转动连接。
[0054]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得到优选的实施例四。在实施例四中,所述活动杆的底部设有卡位件,所述卡位件与所述竖向主体的底部配合,以通过卡位件卡合在竖向主体的底部,以控制所述活动杆相对于所述竖向主体的底端伸出的距离,有效避免活动杆向下顶出的距离太长,与杠杆之间无法达到接触连接,同时也避免结构上的不协调。
[0055]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得到优选的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五中,所述竖向主体的底部设有用于与工件连接的连接件。参照图1,竖向主体的底部设有用于与模具连接的连接螺钉19。
[0056]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得到优选的实施例六。在实施例六中,参照图1,所述竖向主体的上部固定连接有一支架7,所述支架7的顶部设有一凹槽,所述杠杆8嵌入该凹槽内并在该凹槽处通过一转动轴(第二销轴9)与所述支架7转动连接;所述杠杆8的嵌入所述支架7的凹槽处的一端底部设有一凹部,所述活动杆5穿过所述支架7并延伸至所述凹部内与所述杠杆8接触连接。
[0057]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得到优选的实施例七。在实施例七中,参照图1,所述杠杆8的延伸至所述通孔21上方的另一端设有压头12,压头12可通过螺母11设置于杠杆8上;当所述第一弹性件10处于复位状态时,所述压头12位于所述通孔21的上方,或如图1所示的伸入所述通孔21内并延伸至所述通孔的上部区域位置;当所述第一弹性件10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压头12伸入所述通孔内并穿过所述通孔。压头的设置可便于将杠杆向下的挤压力通过压头的重力传递至挂钩上,更易于将挂钩从通孔内压下挤出。
[0058]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得到优选的实施例八。在实施例八中,所述通孔为方形通孔,可参照图1与图2对应所示的通孔21的形状,由于方形的形状面积较大,因而方形的通孔更易于与挂钩的一端配合,并便于挂钩的该一端在通孔内部水平移动,进而在通过活动钩体13带动固定钩体2活动时,方便挂钩的活动。
[0059]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得到优选的实施例九。在实施例九中,参照图3和图4,所述挂钩16与所述活动钩体13处的凹槽的形状相匹配,所述挂钩沿所述凹槽进行起伏。这样的结构匹配度更高,但同时,只要挂钩16可在凹槽内上下起伏活动,二者形状上未匹配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60]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得到优选的实施例十。在实施例十中,参照图3和图4,所述活动钩体13的底部设有第二滚动件15,方便活动钩体进行活动,进而方便与固定钩体的配合。
[0061]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得到优选的实施例^ ο在实施例^ 中,参照图3,图4,图5,所述活动钩体13的靠近所述竖向主体的一侧设有顶块18,便于通过顶块施加对固定钩体的推动力。
[0062]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得到优选的实施例十二。在实施例十二中,所述活动钩体的远离所述竖向主体的一侧设有用于与外部驱动装置连接的连接部,参照图3中的连接孔20,外部的驱动装置通过连接孔20与活动钩体13连接,方便施以拉力和推力。
[0063]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得到优选的实施例十三。在实施例十三中,所述自动挂钩处于挂钩状态;当所述活动钩体的左侧与所述竖向主体接触时,所述挂钩的右端与所述通孔的右端面相距一距离;当所述挂钩的右端与所述通孔的右端面接触时,所述活动钩体的左侧与所述竖向主体相距一距离。可参照图5,这样可以为活动钩体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便于活动钩体的水平移动来推动和拉动固定钩体进行活动,同时还可有效保证挂钩状态。
[0064]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滚动件和第二滚动件均可通过滚轮或滚珠等实现。
[0065]在具体的使用中,每个工件都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有一固定钩体,而活动钩体的配备数目与设备上的工位数目相匹配,只需与固定钩体带动工件进入工位时与其进行挂钩并完成相应操作动作,之后即可脱钩与下一拨固定钩体进行配合使用。
[0066]本实用新型通过全机械结构实现了自动挂钩和自动脱钩功能,无需额外动力和控制;同时在挂钩运行中,可有效保持开起不会脱钩,安全可靠;整体结构简单紧凑,不占用移动面以下空间,可跟随模具移动,改善和避免了现有挂钩在使用中的不足之处。
[0067]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挂钩,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钩体、活动钩体; 所述固定钩体包括竖直设置的竖向主体和水平设置的横向主体,所述横向主体的一端部与所述竖向主体的顶部连接以使所述横向主体悬空设置; 所述竖向主体处沿竖直方向设置一活动杆,所述活动杆贯穿所述竖向主体的上下端面,且所述活动杆的底面低于所述竖向主体的底面; 所述横向主体的远离所述竖向主体的一端设置一通孔,该通孔的轴向方向为竖直方向; 所述横向主体的上方设置一杠杆,且所述杠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横向主体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所述杠杆的中部通过第一弹性件与所述横向主体连接,所述杠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动杆接触连接,所述杠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通孔的上方,且当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杠杆的另一端伸入所述通孔内; 所述活动钩体包括一主体,所述主体的上部设有一凹槽,且所述凹槽内设有一挂钩,所述挂钩的一端嵌入所述凹槽内部并通过转动轴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挂钩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弹性件与所述主体连接,且当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复位状态时,所述挂钩的另一端抬起并高出于所述主体的上端面; 当所述自动挂钩处于挂钩状态时,所述固定钩体与所述活动钩体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活动钩体位于所述横向主体的下方,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复位状态,所述挂钩连接有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抬起并伸入所述通孔内;所述活动钩体可沿所述横向主体的水平延伸方向活动,以与所述竖向主体接触,同时所述挂钩的抬起的一端仍保持伸入所述通孔内; 当所述自动挂钩处于脱钩状态时,所述活动杆向上顶起,所述杠杆的与所述活动杆接触的一端抬起,所述杠杆的另一端压下,将所述挂钩从所述通孔内挤出,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所述活动钩体从所述横向主体的下方退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挂钩,其特征在于: 所述竖向主体与所述活动杆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上端与所述竖向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下端与所述活动杆连接,以使所述弹性件沿竖直方向伸缩; 当所述自动挂钩处于挂钩状态时,所述活动杆未向上顶起,所述第三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挂钩,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杆的底端设有第一滚动件; 和/或; 所述活动杆的底部设有卡位件,所述卡位件与所述竖向主体的底部配合,以控制所述活动杆相对于所述竖向主体的底端伸出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挂钩,其特征在于: 所述竖向主体的底部设有用于与工件连接的连接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挂钩,其特征在于: 所述竖向主体的上部固定连接有一支架,所述支架的顶部设有一凹槽,所述杠杆嵌入该凹槽内并在该凹槽处通过一转动轴与所述支架转动连接; 所述杠杆的嵌入所述支架的凹槽处的一端底部设有一凹部,所述活动杆穿过所述支架并延伸至所述凹部内与所述杠杆接触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挂钩,其特征在于: 所述杠杆的延伸至所述通孔上方的另一端设有压头; 当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复位状态时,所述压头位于所述通孔的上方或伸入所述通孔内并延伸至所述通孔的上部区域位置; 当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压头伸入所述通孔内并穿过所述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挂钩,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为方形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挂钩,其特征在于: 所述挂钩与所述活动钩体处的凹槽的形状相匹配,所述挂钩沿所述凹槽进行起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挂钩,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钩体的底部设有第二滚动件; 和/或; 所述活动钩体的靠近所述竖向主体的一侧设有顶块; 和/或; 所述活动钩体的远离所述竖向主体的一侧设有用于与外部驱动装置连接的连接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挂钩,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动挂钩处于挂钩状态; 当所述活动钩体的左侧与所述竖向主体接触时,所述挂钩的右端与所述通孔的右端面相距一距离; 当所述挂钩的右端与所述通孔的右端面接触时,所述活动钩体的左侧与所述竖向主体相距一距离。
【文档编号】B29C33/30GK203973852SQ201420410364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4日
【发明者】胡三华, 廖腊财 申请人:上海松科机械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