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可旋转的中间部分的多组份注塑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23433发布日期:2018-06-18 12:47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例如由专利文献EP0895848B1以及WO2005/077637A1中已知对前述构造的注塑机有不同的实施方式。该注塑机尤其用于多组份注塑。在此,注塑单元(例如第二注塑单元)配属于特定的板件(例如第二模具夹板)的说明表示功能上的分配,即借助相关的注塑单元使塑料熔融物向模具空腔中注入,所述模具空腔通过水平地夹紧在相关板件上的工具部件限定。在此,根据所生产的产品可以为相关的模具夹板(尤其第二模具夹板)分配多个注塑单元,使得尤其是配设第二注塑单元的信息表示至少一个第二注塑单元。在喷孔板与第二模具夹板之间也能配设多个转动单元(见专利文献WO2005/077637A1)。据此,配设转动单元的信息表示至少一个转动单元。

此外已知适合用于多组份注塑的注塑机(见专利文献DE102005016239A1),其中,其中一个模具夹板设计为两件式的两个模具夹板能相对于半模具转动装置行进。在此,半模具转动装置包括位置固定地布置在机床上的基板,支承半模具支承件的转动盘件能绕高度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基板上。在备选的设计方案中,只有设计为两件式的模具夹板能沿机器轴线行进,与此相反的是,一件式的模具夹板位置固定地支承在机床上。在这种设计方案中,半模件转动装置的基板在线性引导件上平行于机器轴线能滑动地引导。在注塑机的两个延伸在两个模具夹板之间的上横梁上分别引导梁,其容纳半模具支承件的主销,通过其使料进到半模具支承件。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开始所述的三板式构造的注塑机,其特点在于尤其高的实用性,就是说尤其满足这种用于实施多组份注塑方法的通常的注塑机应具备的条件。

按照本发明,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一种开始所述的三板式构造的注塑机解决,其中,端板沿机器轴线能滑动地支承在机床上、并且半模具支承件绕横向于机器轴线定位的转动轴线能转动地支承在支承结构上,所述支承结构构成用于半模具支承件转动驱动装置的支座,其中,转动单元的支承结构与半模具支承件的重量通过线性引导件直接从支承结构向机床引导、并且在半模具支承件转动加速时施加在支承结构上的反作用力矩的至少大部分通过支承引导件向至少一个横梁中引导。以此,换句话说,对于按照本发明的注塑机尤其对在运行中出现的载荷、力和力矩的十分独特的平衡,其特征在于、即方式为,至少转动单元的半模具支承件与支承结构的重量通过线性引导件直接从支承结构向机床中引导,就是说,注塑机的横梁不承受载荷,相反的是,在半模具支承件的(正的和负的)转动加速时借助支承在支承结构上的半模具支承件转动驱动装置作用在支承结构上的反作用力矩被有针对性地至少在主要部分的范围内向横梁引导,为了这个目的使得支承结构通过支承引导件支承在横梁上。在这个技术问题下,即所述的转动单元的半模具支承件与支承结构的重量通过线性引导件直接从支承结构向机床引导,在此应被理解为相关重力的至少很大一部分,就是说至少90%的重力以所述方式直接支承在机床上。次要的、在多数情况下转动单元的半模具支承件与支承结构的重量的10%的、在注塑机的机床以外的组件上的、就是说尤其在横梁上的支承,与所述内容“转动单元的半模具支承件与支承结构的重量通过线性引导件直接从支承结构向机床引导”并不冲突。另一方面,在半模具支承件的转动加速时借助支承在支承结构上的半模具支承件转动驱动装置施加在支承结构上的反作用力矩通过支承引导件向至少一个横梁中引导,表示的是,支承转动单元的半模具支承件与支承结构的重量的线性引导件在所述反作用力或反作用力矩方面相应的减小负荷。根据本发明的结构上的实施,这导致多个独特的优点能单独或以组合的形式实现。

当反作用力矩通过两个这种支承引导件向两个横梁引导时,一方面与所述反作用力矩支承处于功能上的联系的是,从相反的视线方向上看,支承结构使相关横梁(支承结构通过所述支承引导件支承在相关横梁上)相互支持加固。另一方面,这是非常重要的、对按照本发明的注塑机在技术上有重要意义的一方面,由于其中端板沿机器轴线能滑动地支承在机床上并且出于这个原因横梁在其两个端部、就是说不仅在(固定的)喷孔板上而且也在(能行进的)端板上可以是不固定的。因此按照本发明的优选的改进方案,注塑机的横梁(仅)在喷孔板上(牢固地)固定,相反地在注塑机的端板上能调节地位置固持。这实现了沿机器轴线能移动的、直接支承在机床上的端板的位置借助模具高度调节装置的改变,所述模具高度调节装置不仅用于在适合于各模具的位置中的端板的定位,也用于横梁在端板上在相关位置的位置固持。本发明的特殊的优点在于,闭锁机构构造为曲杆闭锁机构。然而这并不是本发明的唯一的结构上的实施方式;确切地说这可以有力地使用其他构造的闭锁机构。

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特别优选的是在半模具支承件的转动加速时施加在支承结构上的反作用力矩不仅通过前述的支承引导件向至少一个横梁引导,而且很大一部分也直接向机床引导。为此,使转动单元的半模具支承件与支承结构的重量直接从支承结构向机床引导的线性引导件尤其优选地包括配属于机床的导轨与配属于支承结构的引导元件,其中,后者形状配合地围绕所述导轨或形状配合地嵌接在所述导轨中。在此,通过使在半模具支承件的转动加速时产生的反作用力矩向机器结构中的双重导出,即使在半模具支承件(具有在其上安置的半模具)尤其重时也能实现较大的转动加速(在较高的机械动力方面),而不会导致静力学问题。在与那种支承结构和横梁完全分离的注塑机的比较中,为了使施加在支承结构上的反作用力矩的至少一大部分通过所述支承引导件向相关的横梁引导而通过使支承结构支承在至少一个横梁上减小了从支承结构直接向机床中引导的反作用力矩,这使得支承结构的轴向的构造长度或其在导轨上的轴向支承长度缩短。这在特定模具情况下可以是有利的;因为这种具有比较短的轴向长度的支承结构在布置在喷孔板以及能运动的模具夹板上的半模具方面形成更大的构造自由空间。通过所述的从支承结构直接向机床中要引导或已经引导的反作用力矩的限制实现了使得用于支承转动单元的支承结构和半模具支承件的重量的线性引导件能比现有技术更近地布置在机器中部上。当按照(下文还会进一步阐述的)优选的改进方案使能运动的模具夹板与转动单元通过不同的线性引导件支承在机床上时,尤其可以利用上述优点。

上述使支承结构的轴向的构造长度减小还能与减轻重量联系在一起、并且以这种方式由于减小了运动的质量而在必要时实现更高的机械动力,这可以优选地被实施为使得转动单元包括(上部)横杆结构,半模具支承件能绕转动轴线转动地支承在所述(上部)横杆结构上并且必要时通过支承引导件支承在所配属的横梁上和/或在所述(上部)横杆结构上嵌接至少一个用于转动单元的纵向调整驱动装置。因为通过上述的补充措施显著地减小了在机器的纵向的加速或制动时转动单元的翻动的趋势,这有助于在轴向上缩短使支承结构而不会有负面作用(如上所述)。

按照本发明的另外的优选的改进方案,支承结构与横杆结构可以是闭合的框架结构的一部分。尤其在此情况下,两个纵向驱动调整装置就足以在机器的纵向上调整转动单元的位置,其中,一个纵向驱动调整装置嵌接在支承结构上并且另一个纵向驱动调整装置嵌接在横杆结构上,其中,在此情况下有利的是两个纵向驱动调整装置相互对角线式错移地布置。不过即使支承结构与横杆结构不是闭合的框架结构的一部分,对两个尤其对角线式布置的纵向调整驱动装置的限定也是可以实现的。在此情况中必要时被视为有利的是,在半模具支承件与上部横杆结构之间有制动装置或锁阻装置起作用,借助所述制动装置或锁阻装置阻止半模具支承件相对于上部横杆结构的转动。在此情况中,转动单元与锁阻的、作用于下部支承结构和半模具支承件之间的半模具支承件转动驱动装置共同作为整体(即下部支承结构、半模具支承件与上部支承结构)构成抗转动单元,使得由纵向推动力向下部支承结构中与上部横杆结构中的偏心导入引起的力矩在转动单元内被抵消或平衡。

此外,上述纵向推动驱动装置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同步,例如机械式、液压式或电动式。

不过并非强制要使至少一个纵向调整驱动装置嵌接在横杆结构(前提是配设有该部件)上。确切地说,完全可以规定使得转动单元的至少一个纵向调整驱动装置仅嵌接在(下部)支承结构上。

转动单元的重量通过所述线性引导件直接从支承结构向机床中引导,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该线性引导件可以仅用于该目的。在此情况中,该线性引导件可以专门地,在其功能方面优化地构造和定位。尤其该线性引导件可以相对地很接近机器中部地布置,使得该线性引导件最优化地、就是说在使支承结构弯曲的载荷最小的情况下使支承结构与半模具支承件(还有布设在其上的半模具)的重量向机床中引导。所述线性引导件的这种布置利用的事实是,对于具有转动单元的注塑机来说在横梁之间的空间对于从工具中顶出的注塑件产品来说是不必要的,因为在半模具支承件的转过90°的位置中的顶出动作可以在侧向进行。这样甚至可以在对成本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实现具有或没有转动单元的注塑机的组合部件式的构造,方法是在配有转动单元的注塑机的情况下,没有向在机床上在横梁与用作可运动的模具夹板的支承的线性引导件之间的板件的支承的嵌接的情况下使具有用于支承转动单元的线性引导件的安装件装配在机床上。如上所述的使支承结构仅在最小程度弯曲的应力此外要求其比较轻便的构造;支承结构的以这种方式减少的重量使得机械动力提高。按照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方式也可能的是,至少转动单元的支承结构与半模具支承件的重量直接从支承结构由所述线性引导件向机床中引导,该线性引导件也可以用于其他目的,尤其方法是使可运动的模具夹板通过该线性引导件支承在机床上。在此,模具夹板尤其可以对应引导元件,所述引导元件支承在同样支承对应于转动单元的支承结构的引导元件的导轨上(如前所述)。

下面根据在附图中说明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在附图中:

图1示出按照本发明实施的注塑机的侧视示意图;

图1a示出按照图1的注塑机的重要部分的更多细节的侧视图;

图2示出沿直线A-A剖切在图1a中所示注塑机的横截面;

图3示出图2的局部X的俯视图;

图4示出按照附图1a至3的注塑机的变型设计的相应的变型设计的截面。

在附图中所示的注塑机(在附图1a中仅示出局部)实施为三板式的结构。该注塑机包括机床1、具有(未示出的)喷嘴冲孔的(固定的)第一模具夹板2、能平行于机器轴线M移动(箭头B)的第二模具夹板3和在附图1a中左侧布置在第二模具夹板3之前的端板E。在第一模具夹板2(喷孔板)与端板E之间延伸有四个固定在喷孔板上的横梁H,即两个下横梁4与两个上横梁5。闭锁机构S在第二模具夹板3与端板之间以在这方面已知的方式作用,如在图1中示意性表示的,闭锁机构S可被实施为曲杆闭锁机构。

端板E沿机器轴线能滑动地直接支承在机床1上。为端板E配备模具高度调节装置F。借助所述模具高度调节装置能调节端板E的位置并且在每个端板位置中横梁H都这样地固定在端板E上,使得与施加在第二模具夹板3上的闭锁力和保持力相对应的反作用力能从端板E向横梁H中引导。

以这方面已知的方式,喷孔板2配备(至少)一个第一注塑单元SE1和第二模具夹板3配备(至少)一个第二注塑单元SE2。由于注塑单元的结构和布置不是决定性的,所以为了简化视图在图1a中也未示出注塑单元。

在喷孔板2与第二模具夹板3之间布置有能平行于机器轴线M滑动(箭头C)的转动单元6。所述转动单元6包括下部支承结构7、上部横杆结构8和在下部支承结构7与上部横杆结构8上绕垂直于机器轴线M的转动轴线D能转动地支承的半模具支承件9。为了半模具支承件9的所述转动配设半模具支承件转动驱动。为此,下部支承结构7构成所谓的支座,使得在半模具支承件9的转动加速(正向转动加速和负向转动加速,即包括制动)时出现的反作用力矩主要由下部支承结构7承受,并且从下部支承结构7至少部分地向至少一个下横梁4中引导(下面还会进一步阐述)。此外,下部支承结构7支承半模具支承件9与分别布设在半模具支承件9上的半模具的重量。然而上部横杆结构8的重量由上横梁5承受,为此,上部横杆结构8通过端侧的支承引导件10支承在上横梁5上。

下部支承结构7、半模具支承件9与布设在半模具支承件9上的半模具的重量通过线性引导件11直接由支承结构7向机床1中引导。为此,线性引导件11包括配属于机床1的导轨12与配属于支承结构7的引导元件13。后者形状配合地嵌接导轨12。在按照图1至图3的注塑机的情况下,能运动的模具夹板3借助配属于该模具夹板的引导元件14支承在与转动单元6的支承结构7相同的导轨12上。相反地,在按照图4的变型方案的情况下,一方面支承结构7借助配属于该支承结构的引导元件13并且另一方面能运动的模具夹板3借助配属于该模具夹板的引导元件14支承在不同的导轨12和/或15上,其中,用于支承转动单元6的导轨12布置在支承能运动的模具夹板3的导轨15之间。此外按照图4的变型方案还表明,为了支承转动单元6配设单独的安装件22,所述安装件22包括板件23,板件23具有安装在所述板件23上的导轨12。所述安装件22支承在机床1的凸肩24上。对于其他相同构造但没有转动单元6的注塑机取消安装件22。

支承引导件16用于使转动单元6的下部支承结构7支承在下横梁5上,以便在半模具支承件9转动加速时施加在支承结构7上的反作用力矩的至少主要的部分向相关的下横梁5中引导。所述支承引导件16包括两件式的引导体17,该引导体17能在下部支承结构7上垂直地滑动、即能平行于转动轴线D滑动(箭头V)地布设并且配设支承滑动半壳件。以此确保使前述的下部支承结构7、半模具支承件9与布设在半模具支承件9上的半模具的重力向机床1中引导,而不会因此使下横梁5承受载荷,其中,同时在半模具支承件9转动加速时产生的反作用力矩的至少主要的部分向至少一个下横梁5引导。所示注塑机的变型方案,即支承结构7与两个下横梁5通过所示支承引导件16连接,可实现之前所述的优点。

两个纵向设置驱动装置18、19用于转动单元6沿机器轴线M的滑动(箭头C)。在此,下部纵向设置驱动装置18通过所对应的止挡板20嵌接在支承结构7上并且上部纵向设置驱动装置19通过所对应的止挡板21嵌接在上部横杆结构8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