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硅胶垫圈的制作模具及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33483阅读:8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型硅胶垫圈的制作模具及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型硅胶垫圈的制作模具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常用的垫圈是垫在被连接件与螺钉头之间,用来保护被连接件的表面不受螺母擦伤、分散螺母对被连接件的压力,其为标准件,可以根据需求按规格购买。

现需要一种垫圈,产品组装时用来将螺杆与印制电路板隔离开来,缓冲高温环境下金属底座热膨胀对印制电路板的影响。该垫圈为非标零件,无法正常采购、且订做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型硅胶垫圈的制作模具,其特征是,包括一金属板,在金属板上开出多个空腔;

每个空腔均为贯通的阶梯通孔,阶梯通孔包括直径较大的一个大空腔和直径较小的一个小空腔;

每个空腔对应地穿过一螺钉,大空腔对应容纳螺钉的头部,小空腔对应容纳螺钉的螺杆部分穿过;

空腔与螺钉的螺杆部分之间的空隙中可容纳硅胶灌入。

所述大空腔为圆柱状。

大空腔尺寸:直径D=螺钉的头部直径+预留余量值,深度H1=螺钉的头部高度。

预留余量值为0.1mm。

所述小空腔为圆柱状。

小空腔尺寸:直径d=螺钉的螺杆直径+待制作的硅胶垫圈厚度;深度H2=待制作的硅胶垫圈高度。

所述金属板采用铝合金或不锈钢材料。

一种微型硅胶垫圈制作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1)将硅胶灌入金属板上的空腔中;

2)将螺钉穿过空腔插入空腔内的硅胶中,空腔为贯通的直径较大的一个大空腔和直径较小的一个小空腔,使螺钉的头部位于大空腔内,螺钉的螺杆穿过小空腔,由硅胶包裹;

3)待硅胶流平后,抽真空;

4)对硅胶进行高温固化,硅胶固化后取出螺钉,附着于螺钉的螺杆上的硅胶形成垫圈。

步骤3)中,抽真空后,还包括再向空腔与螺杆之间的空隙中补充灌入硅胶,待硅胶流平后,再次抽真空的步骤。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a)可以根据需要制作任意规格硅胶垫圈;

b)成本低、制作工艺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金属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微型硅胶垫圈制作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 金属模具结构特点、材料及设计参数

1.1 金属模具制作

金属模具结构见图1、图2、图3和图4。根据垫圈所要套的螺钉尺寸及所需垫圈的高度,选择一合适厚度的金属板1,在金属板1上开出多个空腔2,以便可以同时制作多个微型硅胶垫圈。每个空腔2均为贯通的阶梯通孔,包括一个较大直径的大空腔21和一个较小直径的小空腔22,每个空腔2可以对应地穿过一螺钉,大空腔对应容纳螺钉的头部,小空腔对应容纳螺钉的螺杆部分穿过。向空腔2与螺钉之间的空隙中灌入硅胶,硅胶固化后取出螺钉,螺钉的螺杆部分上面附着形成的即为微型硅胶垫圈。

1.2 材料

金属板采用铝合金、不锈钢等材料。

1.3 设计参数(结合图1、图3和图4)

1)金属板1尺寸:A×B,根据实际需求设计;

2)金属板1厚度即空腔的高度:H=H1+H2,H1为大空腔深度,H2为小空腔深度;

3) 空腔:由两个不同尺寸的空腔堆叠贯通而成。

①大空腔尺寸:直径D=螺钉头直径+0.1mm(余量);深度H1=螺钉头高度;

②小空腔尺寸:直径d=螺杆直径+硅胶垫圈厚度;深度H2=硅胶垫圈高度。

2微型硅胶垫圈简要制作流程框图

微型硅胶垫圈制作的简要工艺流程框图见图5。

a)材料:硅胶。

b)加工方法:将金属模具两端架高,使金属模具中间悬空,方便螺钉自上而下插入;在空腔及台阶处灌入硅胶,然后将螺钉(螺钉的头部朝上,螺钉的头部位于大空腔内,螺钉的螺杆穿过小空腔)放入金属模具的空腔中,使空腔内的硅胶将插入的螺钉的螺杆包围,观察硅胶量,硅胶明显不足处需补充。

待硅胶自然流平后,抽真空,然后再向空隙中补充灌入硅胶,待硅胶流平后,再次抽真空,硅胶流平(硅胶在抽真空后会因空气被抽走而留下许多孔洞,因此仍需要流平),高温固化,硅胶固化后将螺钉取出,硅胶便附着于螺钉的螺杆上形成垫圈。

抽真空的步骤是:将灌好硅胶、插入螺钉的金属模具一起平放入真空包封塑料袋中,然后将真空包封塑料袋平放在真空封口机的封口平台上,操作设备完成抽真空。

两次抽真空的目的是为了使硅胶内残留的空气尽量少,使硅胶致密、垫圈结实、成品率高。

由于硅胶有一定的黏合性,硅胶不会从金属模具中流走,多余的硅胶大部分会粘附在金属模具的背面及小部分附着在螺杆上,高温固化后,取出已附着形成垫圈的螺钉后再清理掉多余的硅胶。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