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心橡胶轮胎压胶活络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68643阅读:554来源:国知局
实心橡胶轮胎压胶活络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心轮胎生产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实心橡胶轮胎压胶活络模具。



背景技术:

实心轮胎一般用在重载、工作环境恶劣的农工业用车,或一些小型的专用移动车或者移动装置上,传统实心轮胎设计制造中,用于各类轮胎硫化成型的轮胎模具多采用两瓣实体结构,生产中多采用橡胶热熔化后人工灌胶合模成型,开模后人工强行将轮胎去除;实际生产过程中,容易烫伤操作人员,成型的实心轮胎密度不均匀、有气孔、缺胶等缺点,且生效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实心橡胶轮胎压胶活络模具,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保证作业顺利进行,减少现场安全事故。

按照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设计方案,一种实心橡胶轮胎压胶活络模具,包含动模结构和定模结构,动模结构包含上模、活络块,定模结构包含下模,上模、下模和合拢成圆周的活络块形成轮胎的型腔,上模包含料腔板、面板、拉杆,拉杆一端与面板固定,另一端设置有限位端头,料腔板通过拉杆上下滑动,面板下还设置有动模模芯,料腔板下设置有导向滑行单元;活络块包含模体、限位板及活络块,模体内腔内设置有导轨,活络块通过限位板与模体固定,限位板上在与导轨的连接处设置有限位块;下模包含底板、及设于底板上的定模模芯;面板与底板相对位置均设置有用于两者固定的锁模槽。

上述的,导轨通过滑轨螺丝与模体固定,模体上还设置有用于与底板固定的限位凹槽块。

上述的,底板上设置有与模体固定的限位凸起块。

上述的,拉杆通过锁紧螺丝与面板固定,面板上还设置有与设备连接的定位梢、面板螺丝。

上述的,所述限位块通过紧固件与限位板连接,紧固件为固定螺丝。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合理,综合塑胶模具、挤出模具、硫化模具的结构,通过机械结构向上开模张开,向下合模拼紧成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杜绝作业现场人员烫伤的安全事故,分体式结构便于安装、调整及维护、模具硫化性能好,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合模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心轮胎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标号,标号1代表面板,标号2代表动模模芯,标号3代表料腔板,标号4代表拉杆,标号5代表限位块,标号6代表模体,标号7代表限位板,标号8代表活络块,标号9代表胶口,标号10代表底板,标号11代表导轨,标号12代表滑轨螺丝,标号13代表限位凹槽块,标号14代表限位凸起块,标号15代表锁模槽,标号16代表实心橡胶轮胎,标号17代表定模模芯,标号18代表固定螺丝。

下面结合附图和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并通过优选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一,参见图1~4所示,一种实心橡胶轮胎压胶活络模具,一种实心橡胶轮胎压胶活络模具,包含动模结构和定模结构,动模结构包含上模、活络块,定模结构包含下模,上模、下模和合拢成圆周的活络块形成轮胎的型腔,上模包含料腔板、面板、拉杆,拉杆一端与面板固定,另一端设置有限位端头,料腔板通过拉杆上下滑动,面板下还设置有动模模芯,料腔板下设置有导向滑行单元(图中未标出);活络块包含模体、限位板及活络块,模体内腔内设置有导轨,活络块通过限位板与模体固定,限位板上在与导轨的连接处设置有限位块;下模包含底板、及设于底板上的定模模芯;面板与底板相对位置均设置有用于两者固定的锁模槽,通过机械结构向上开模张开,向下合模拼紧成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杜绝作业现场人员烫伤的安全事故,分体式结构便于安装、调整及维护、模具硫化性能好,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

上述的,导轨通过滑轨螺丝与模体固定,模体上还设置有用于与底板固定的限位凹槽块。

上述的,底板上设置有与模体固定的限位凸起块。

上述的,拉杆通过锁紧螺丝与面板固定,面板上还设置有与设备连接的定位梢、面板螺丝。

上述的,所述限位块通过紧固件与限位板连接,紧固件为固定螺丝。

本实用新型将模具整体分为定模和动模两部分结构,成型过程中通过两次开模拉开结构。第一次拉开,通过定位梢及面板螺丝与外部连接的设备拉开拉杆行程,张开料腔板的料腔,人工将准备好的固体橡胶放入料腔,硫化机开始向下运动,热能溶化后的橡胶通过热挤动模模芯向下施压,通过料腔中的进胶孔强行均匀向周边进胶,完成硫化成型;第二次拉开,完成实心轮胎的填充成型后,硫化机向上运动,首先拉开面板拉杆行程,带动整体动模向上运动,活络块开始顺着导轨条斜向向下运动带动九个活络块张开,完全脱开胶口,此时,人工轻松去掉橡胶实心轮胎产品并手工拉断进胶口料即可,操作简单、方便,便于安装、调整、维护。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据此做出多种变化,但任何与本实用新型等同或者类似的变化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