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V带硫化装模加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68627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V带硫化装模加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送带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V带硫化装模加压装置。



背景技术:

带传送是机械传动重要的传动形式之一,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机械设备精密化、轻量化、功能化和个性化的要求,传动形式越来越多,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传送带是将原动机的电机或发动机旋转产生的动力,通过带轮由传送带传导到机械设备上,故又称之为动力带或传送带。传送带是机电设备的核心联结部件,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大到巨型电机,小到不足一个千瓦的微型电机,甚至包括家电、计算机、机器人等精密机械,都离不开传送带传动。传送带如今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纺织、家电、轻工、农机等各个领域,在国民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送带在机械传动的过程中具有变速自由、远近传动、结构简单、更换方便等优点。

现有的传送带生产工艺繁多,但是如一种双面切边式V带生产工艺(申请人:浙江肯莱特传动工业有限公司,专利申请号:201110238805.6,申请公布日:2012.04.18)和联组切边V带及其制造方法(申请人:王彩霞,专利申请号:200510041413.5,申请公布日:2006.02.08)所示,现有传送带的生产工艺都包括:胶层混炼、胶层压延、成型切割、硫化等步骤。现有的V带生产工艺一般都包括硫化工艺,现有的硫化工艺主要有三种:平板硫化、圆模硫化、鼓式硫化。

其中圆模硫化具有均匀、美观、高效等优点。圆模硫化就是将已经制好的V带依次套在模具上,然后再套上胶套,吊入硫化罐内,盖上盖板,合上罐盖,硫化压缩成型。在将V带依次套在模具的过程中,完成将V带在圆模装模后,需要对圆模进行加压,紧固螺钉拧紧而将圆模进行固定。但是,在V带生产过程中没有专门的硫化装模加压装置,难以有效的对硫化装模进行加压,不仅降低了V带的装模效率,而且使装模加压压力不均,影响后续V带的硫化效果。本公司的专利:新结构圆模硫化V型皮带模具(申请人:马鞍山锐生工贸有限公司,专利号:ZL200820215667.3,申请日:2008.11.7),提高了V带硫化质量;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加压设备,使得加压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在V带生产过程中没有专门的硫化装模加压装置,难以有效的对硫化装模进行加压,不仅降低了V带的装模效率,而且使装模加压压力不均的问题,提供一种V带硫化装模加压装置,提高V带硫化装模加压装置的加压效率,而使加压压力均匀,保证V带后续硫化质量。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V带硫化装模加压装置,包括装模加压基座、装模加压平台、加压支撑机构和装模加压机构,所述的装模加压基座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平台运动导轨,所述的装模加压平台上设置有与该平台运动导轨相适配的平台滑动凹槽,装模加压平台沿平台运动导轨的长度方向滑动;所述的加压支撑机构固定安装于装模加压基座上部,且加压支撑机构横跨装模加压基座,所述的装模加压机构安装于加压支撑机构上,该装模加压机构的装模加压气缸与加压支撑机构相固连,装模加压气缸靠近装模加压平台的一端设有装模加压压杆。

优选地,所述的装模加压平台包括加压平台上表面和加压平台下表面,所述的加压平台上表面位于加压平台下表面上部且相互平行,所述的加压平台下表面设置有平台滑动凹槽。

优选地,所述的装模加压平台包括第一加压支座、第二加压支座和气缸支撑构件,所述的第一加压支座、第二加压支座的底部与装模加压基座相固连,且第一加压支座、第二加压支座布置于平台运动导轨的两侧,所述的第一加压支座和第二加压支座的顶部固定有气缸支撑构件。

优选地,所述的气缸支撑构件横跨装模加压基座。

优选地,所述的装模加压气缸通过加压气缸推送杆与装模加压压杆相连。

优选地,所述的装模加压压杆的端部设置有压杆保护垫片。

优选地,所述的平台运动导轨的端部安装有平台限位构件。

优选地,所述的装模加压压杆所在平面与加压平台上表面平行设置。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V带硫化装模加压装置,装模加压基座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平台运动导轨,装模加压平台上设置有与该平台运动导轨相适配的平台滑动凹槽,装模加压平台在装模加压基座滑动,从而方便将被加压的模具运送至加压工位,提高了模具的加压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V带硫化装模加压装置,装模加压气缸通过加压气缸推送杆与装模加压压杆相连,装模加压压杆所在平面与加压平台上表面平行设置,装模加压压杆对模具均匀施压,进一步保证模具加压的均匀性;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V带硫化装模加压装置,平台运动导轨的端部安装有平台限位构件,平台限位构件可以限制装模加压平台在平台运动导轨的滑动极限,从而防止装模加压平台由平台运动导轨上滑落;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V带硫化装模加压装置,装模加压压杆的端部设置有压杆保护垫片,从而防止生产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碰撞到装模加压压杆,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平台运动导轨和装模加压平台的配合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装模加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对模具进行加压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41、装模加压基座;411、平台运动导轨;412、平台限位构件;42、装模加压平台;421、加压平台上表面;422、加压平台下表面;423、平台滑动凹槽;43、加压支撑机构;431、第一加压支座;432、第二加压支座;433、气缸支撑构件;44、装模加压机构;441、装模加压气缸;442、加压气缸推送杆;443、装模加压压杆;444、压杆保护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参考了附图,该附图形成描述的一部分,在该附图中作为示例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示例性实施例。尽管这些示例性实施例被充分详细地描述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可实现其他实施例且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变。因此,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更详细的描述并不用于限制所要求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仅仅为了进行举例说明且不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特征的描述,以提出执行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并足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实用新型。从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描述和示例实施例可结合附图来更好地理解,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元件和特征由附图标记标识。

实施例1

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施例的一种V带硫化装模加压装置,包括装模加压基座41、装模加压平台42、加压支撑机构43和装模加压机构44,所述的装模加压基座41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平台运动导轨411,所述的装模加压平台42包括加压平台上表面421和加压平台下表面422,所述的加压平台上表面421位于加压平台下表面422上部且相互平行。所述的装模加压平台42上设置有与该平台运动导轨411相适配的平台滑动凹槽423,所述的加压平台下表面422设置有平台滑动凹槽423,装模加压平台42沿平台运动导轨411的长度方向滑动。装模加压平台42在装模加压基座41滑动,从而方便将被加压的模具运送至加压工位,提高了模具的加压效率。

本实施例的加压支撑机构43固定安装于装模加压基座41上部,且加压支撑机构(43)横跨装模加压基座41,所述的装模加压机构44安装于加压支撑机构43上。本实施例的加压支撑机构43包括第一加压支座431、第二加压支座432和气缸支撑构件433,第一加压支座431、第二加压支座432的底部与装模加压基座41相固连,且第一加压支座431、第二加压支座432布置于平台运动导轨411的两侧,第一加压支座431和第二加压支座432的顶部固定有气缸支撑构件433,气缸支撑构件433位于平台运动导轨411上部,气缸支撑构件433横跨装模加压基座41。

本实施例的装模加压机构44的装模加压气缸441与加压支撑机构43相固连,装模加压机构44安装于气缸支撑构件433上。装模加压气缸441靠近装模加压平台42的一端设有装模加压压杆443,且装模加压气缸441通过加压气缸推送杆442与装模加压压杆443相连,装模加压气缸441可以驱动装模加压压杆443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并对模具进行加压;且装模加压气缸441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从而准确的对模具进行加压,当压力传感器达到压力阀值,装模加压气缸441自动停止施加压力,从而防止损坏工件。装模加压压杆443设置有至少4个支杆可与被加压模具充分、水平接触,从而保证装模加压压杆443对模具均匀施压,装模加压压杆443所在平面与加压平台上表面421平行设置,进一步保证模具加压的均匀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其不同之处在于:平台运动导轨411的端部安装有平台限位构件412,平台限位构件412可以限制装模加压平台42在平台运动导轨411的滑动极限,从而防止装模加压平台42由平台运动导轨411上滑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装模加压压杆443的端部设置有压杆保护垫片444。从而防止生产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碰撞到装模加压压杆443,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上文中结合具体的示例性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是,应当理解,可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详细的描述和附图应仅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如果存在任何这样的修改和变型,那么它们都将落入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此外,背景技术旨在为了说明本技术的研发现状和意义,并不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或本申请和本实用新型的应用领域。

更具体地,尽管在此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而是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前面的详细描述可认识到的经过修改、省略、(例如各个实施例之间的)组合、适应性改变和/或替换的任何和全部实施例。权利要求中的限定可根据权利要求中使用的语言而进行广泛的解释,且不限于在前述详细描述中或在实施该申请期间描述的示例,这些示例应被认为是非排他性的。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优选地”不是排他性的,这里它的意思是“优选地,但是并不限于”。在任何方法或过程权利要求中列举的任何步骤可以以任何顺序执行并且不限于权利要求中提出的顺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当仅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合法等同物来确定,而不是由上文给出的说明和示例来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