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镶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16932发布日期:2018-10-09 21:36阅读:7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注塑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镶针。



背景技术:

汽车灯具中各组成型腔的产品质量以及合格率问题,模具是对其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产品质量及合格率的问题点中模具影响50%以上。均匀的模温能够实现产品的均匀冷却,最大限度的减少产品的缺陷,同时缩短成型周期。镶针是模具设计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结构。镶针的使用,使得模具的结构更加地丰富,模具更加地趋于高端化。

镶针中无水路设计易导致产品冷却不均,首先会导致产品变形,其次会导致产品出现缩痕、应力痕等缺陷。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产品外观质量、产品尺寸及成型周期等。申请号为cn201520318848.9的申请公开了一种粉末合金注塑冷却镶针,并具体公开了:该模具体中设置有冷却水道,该粉末合金注塑冷却镶针与该冷却水道相交汇,在具体工作的时候,冷却水在该冷却水道中循环流动对该模具体进行初步降温,与此同时,由于该粉末合金注塑冷却镶针是与该冷却水道相交汇的,而该粉末合金注塑冷却镶针是嵌设在该模具体中的,所以能够通过该粉末合金注塑冷却镶针对该模具体进行深度降温,以提升降温效果。上述的申请中虽然公开了具有冷却功能的镶针,但是上述申请中的镶针的冷却水路设置在模具中,且冷却区域较小,仅在镶针的中部,这种情况下,镶针只有配合特定的模具才能实现冷却功能,且冷却部位比较集中,对冷却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镶针的结构与冷却水路没有很好地结合,冷却范围小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镶针,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镶针,包括镶针本体和冷却管,所述镶针本体内部设置有沿镶针本体轴向延伸的第一腔体,所述冷却管的顶端伸入第一腔体内,所述冷却管与第一腔体之间间隙设置,所述冷却管的顶端面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顶面接触,所述冷却管的顶端设置有连通冷却管内部和第一腔体的槽体,所述冷却管与进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出水管道连通。通过在镶针本体内部间隙设置冷却管,冷却液体可沿着冷却管的内部流至第一腔体中,实现对镶针的冷却,整个冷却系统设置在镶针内部,有利于镶针适用于不同的注塑模具,且冷却管和第一腔体的内顶面接触,如此,冷却液体可流动至镶针的顶部,其冷却范围较大,可实现对镶针的很好的冷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顶面和镶针本体的顶面之间的距离为15-20mm。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管为铜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的直径不小于6mm,所述第一腔体对应的镶针本体的侧壁的厚度不小于2mm,所述冷却管的厚度不小于1mm,所述冷却管的外壁和第一腔体内壁之间的间隙距离不小于1mm。

进一步地,还包括转接块,所述转接块内部设置有与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二腔体,所述转接块和镶针本体连接,所述冷却管的下端间隙设置在第二腔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镶针本体的下端设置有挂台,所述挂台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转接块的上端延伸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上与所述挂台螺纹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转接块上设置有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所述第一开孔连通冷却管内部和进水管道,所述第二开孔连通第二腔体和出水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孔设置在转接块的下端,所述冷却管的下端伸入并抵靠在第一开孔的出水端,所述第一开孔的进水端与进水管道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开孔设置在转接块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开孔和出水管道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道和所述出水管道均为中空的六角棒,所述进水管道和所述出水管道与转接块连接的一端延伸有连接端,连接端上均设置有外螺纹。

进一步地,还包括镶针压板,所述镶针压板套设在转接块的连接端上并压紧镶针本体,所述镶针压板和注塑模具中的动模仁固定连接。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为:

1.本发明的用于注塑模具的镶针,其内部自带冷却通道,通过通入冷却液体,可在注塑时对镶针进行冷却,也能保证产品的均匀冷却,避免因冷却不均导致产品变形、缩痕、应力痕等产品缺陷,缩短产品成型周期;

2.本发明的用于注塑模具的镶针的冷却管和第一腔体的内顶面接触,且冷却管的顶部设置有连通冷却管内部和第一腔体的槽体,如此可以保证冷却液体运动至冷却管的顶端,冷却范围大,实现对镶针的充分冷却;

3.本发明的用于注塑模具的镶针的冷却结构设置在镶针的内部,不会出现冷却液体泄漏的问题,安全性高;此外,安装拆卸均比较方便;

4.本发明的用于注塑模具的镶针的镶针本体的第一腔体的内顶面距离镶针本体的顶面之间的距离为15-20mm,在保证冷却产品的同时预留安全距离,防止加工第一腔体时损坏镶针;

5.本发明的用于注塑模具的镶针的各个厚度和直径均进行一定的限定,可有效地冷却液体在镶针内部的流动,且延长镶针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镶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镶针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1-镶针本体;11-挂台;2-冷却管;21-槽体;3-镶针压板;4-转接块;41-连接端;42-第一开孔;43-第二开孔;5-进水管道;6-出水管道;7-产品;8-动模仁;9-定模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镶针,包括镶针本体1和冷却管2,镶针本体1内部设置有沿镶针本体1轴向延伸的第一腔体,冷却管2的顶端伸入第一腔体内,用于对镶针本体1以及注塑产品进行冷却。冷却管2与第一腔体之间间隙设置,冷却管2的顶端面与第一腔体的内顶面接触,冷却管2的顶端设置有连通冷却管2内部和第一腔体的槽体21,冷却管2与进水管道5连通,第一腔体与出水管道6连通。

镶针本体1的头部参与产品7的注塑成型,镶针本体1内部设置有沿镶针本体1轴向延伸的第一腔体,第一腔体的开口朝下,优选地,第一腔体的内径不小于6mm,第一腔体对应的镶针本体1的侧壁的厚度不小于2mm,第一腔体的内顶面和镶针本体1的顶面之间的距离为15-20mm。

镶针本体1的下端设置有挂台11,优选地,挂台11和镶针本体1一体成型。一方面,挂台11起到对镶针本体1的定位作用。具体地,可通过设置挂台11的形状来实现对镶针本体1进行定位,防止镶针本体1在模具中旋转。优选地,挂台11的形状为侧面带切面的圆柱状,圆柱状的外径大于镶针本体1的外径。另一方面,挂台11起到和转接块4连接的作用,挂台11上开有与第一腔体连通的通孔,通孔的口部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用于和转接块4螺纹连接。优选地,挂台11的口部攻1/4″pt牙,更优选地,pt牙到镶针本体1的挂台11的顶面距离不小于5mm。

转接块4和挂台11螺纹连接,转接块4的上端延伸有连接端41,连接端41上设置有与挂台11上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转接块4上设置有开口朝上的第二腔体。当转接块4和挂台11螺纹连接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且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位于同一中心线上。转接块4上还设置有第一开孔42和第二开孔43,第一开孔42用于连通冷却管2的内部和进水管道5,第一开孔42的进水端和进水管道5连接,优选地,第一开孔42设置在转接块4的底部,第一开孔42的进水端设置有内螺纹,第一开孔42的进水端和进水管道5螺纹连接。冷却管2的下端伸入第一开孔42的出水端,冷却管2和第一开孔42连通。优选地,第一开孔42的出水端的内径大于中间流通段的内径,如此,冷却管2的底端伸入第一开孔42中后和第一开孔42的出水端紧密配合,冷却管2的底端还可以抵靠在第一开孔42的出水端和中间流通段的分界处,通过镶针本体1和转接块4实现对冷却管2的限位。第二开孔43用于连通第二腔体和出水管道6,优选地,第二开孔43为设置在转接块4的侧壁上的通孔,第二开孔43上设置有内螺纹,第二开孔43和出水管道6之间螺纹连接。进水管道5和出水管道6用于进出水,优选地,进水管道5和出水管道6均为中空的六角棒,进水管道5和出水管道6与转接块4连接的一端均延伸有连接端,连接端上均设置有外螺纹。

冷却管2位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共同构成的腔体内,具体地,冷却管2的上部位于第一腔体内,且冷却管2与第一腔体之间间隙设置,即冷却管2的外径和第一腔体的内壁之间存有间隙,优选地,所述冷却管2的外径和第一腔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的距离不小于1mm。冷却管2的下部位于第二腔体内,且与第二腔体之间间隙设置,即冷却管2的外径和第一腔体的内壁之间存有间隙,优选地,所述冷却管2的外径和第一腔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的距离不小于1mm。冷却管2的顶端面与第一腔体的内顶面紧密接触,冷却管2的底端插入第一开孔42的出水端。冷却管2的顶端开有连通冷却管2内部和第一腔体的槽体21,优选地,所述槽体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槽体为u型槽。冷却管2的下端插入转接块4的第一开孔42的出水端。优选地,冷却管2为铜管,冷却管2的厚度不小于1mm。

本发明的镶针还包括镶针压板3,镶针压板3和注塑模具中的动模仁8固定连接,优选地,镶针压板3和动模仁通过螺钉固定连接。镶针压板3用于压紧镶针本体1,镶针压板3紧密套设在转接块4的连接端41的外侧,四周避空,镶针压板3的上表面压紧挂台11,镶针压板3的下端延伸有一圈外延,外延和转接块4之间间隙配合。优选地,镶针压板3的形状为方形。

基于上述的镶针结构,在使用时,镶针本体1伸入注塑模具中的动模仁8中,产品7在动模仁8和定模仁9的共同作用下注塑成型,镶针本体1的头部参与产品7的注塑成型,挂台11起止转作用,防止镶针本体1在动模仁内转动,镶针压板3压紧镶针本体1,防止镶针本体1上下晃动,镶针压板3通过螺钉与动模仁固定连接,冷却液体通过进水管道5进入到冷却管2内,流动至冷却管2的顶部,通过冷却管2顶部的u型槽流至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的液体流到第二腔体中,再通过第二开孔43到达出水管道6,最后通过出水管道6流出,形成冷却液体的循环流动,实现冷却循环。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