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油壶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7303发布日期:2018-08-14 17:38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尤其是一种汽车油壶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助力转向油壶一般下端紧套于装有液压泵的连接支架上,侧面设有回油管,接低压回油管。内部提供液压助力的润滑油保持液面高度位于最低与最高油面标度之间。扭开油壶上端的油壶盖便可进行油液的更换与补充。所以油壶下端面在保证与连接支架的配合稳固紧密,密闭性优的情况下,仅在液压泵的维修和更换时才需要拆卸和重装。

如图22、图23和图24所示,油壶的结构较为特殊,油壶由壶盖91和壶底93组合而成,壶盖91上的壶嘴92是倾斜设置的,该结构如果采用普通的两个半模导致模具结构复杂、模具加工成本高、注塑效率低、产品品质差。壶底93结构较为特殊,壶底93的底部设有连接座935,连接座935相对壶底93的平面倾斜设置,连接座935的两侧设有定位孔937,出油管936位于连接座935上,且出油管936设有两个,壶底93的底部还设有凸出底面的固定孔934,固定孔934位于连接座935的一侧,壶底93的侧面设有回油管933,回油管933的端部设有密封用的锥形头938。壶底93的内部设有接油管932,接油管932的底部设有连通孔931,连通孔931使接油管932与壶底93的其它空间相通。壶底91和壶底93的内部均设有多个加强筋939,加强筋939增加强度,同时增加壶盖91与壶底93的熔接面积,提高熔接强度。壶底93的结构复杂,如果采用普通的两个半模导致模具结构复杂、模具加工成本高、注塑效率低、产品品质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一次成型壶底和壶盖、结构可靠、运行稳定、辅助装置少、模具成本低、修模少、使用成本低的一种汽车油壶注塑模具,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汽车油壶注塑模具,包括壶盖上模芯、壶盖大侧模芯、壶盖小侧模芯、壶盖下模芯、壶底上模芯、壶底侧模芯、壶底回油侧模芯和壶底下模芯;所述壶盖上模芯固定在上模板上,壶盖上模芯的底部设有壶盖型腔a、壶盖上浇口和壶盖侧模芯槽,壶盖上浇口与壶盖型腔a相通,壶盖上模芯的顶部设有壶嘴抽芯斜孔,壶嘴抽芯斜孔与壶盖侧模芯槽相通;所述壶盖大侧模芯的底部设有壶盖型腔b,侧面设有壶嘴型腔a,壶嘴型腔a与壶盖型腔b相通;所述壶盖小侧模芯的底部设有壶盖型腔c,侧面设有壶嘴型腔b,壶嘴型腔b与壶盖型腔c相通;壶嘴抽芯杆的一端设有壶嘴型芯,另一端滑动安装在上模座上,壶嘴抽芯杆活动插在壶嘴抽芯斜孔中;所述壶盖大侧模芯和壶盖小侧模芯活动插在壶盖侧模芯槽内,且分别与壶盖滑动分模装置连接,滑动分模装置安装在下模板上;

所述壶盖下模芯固定在下模板上,壶盖下模芯的顶部设有壶盖型芯和壶盖下浇口,壶盖下模芯的底部设有壶盖顶料孔,壶盖顶料孔中装有顶针;所述壶盖下模芯、壶嘴抽芯杆、壶盖上模芯、壶盖大侧模芯和壶盖小侧模芯合在一起形成壶盖型腔;

所述壶底上模芯固定在上模板上,壶底上模芯的底部设有壶底型腔a和壶底侧模芯槽,顶部设有连接座斜抽孔,连接座斜抽孔与壶底型腔a相通,壶底上模芯还装有回油管上半模;

连接座抽芯块活动插在连接座斜抽孔中,连接座抽芯块的一端滑动安装在上模座上,连接座抽芯块上装有出油管抽芯杆;所述壶底侧模芯的一侧设有壶底型腔b和固定孔抽芯柱;所述壶底回油侧模芯的一侧设有壶底型腔c、定位孔抽芯杆、回油管抽芯杆和回油管成型镶块,回油管抽芯杆插在回油管成型镶块中,壶底回油侧模芯上设有回油管模孔,回油管模孔为通孔;所述壶底侧模芯和壶底回油侧模芯活动插在壶底侧模芯槽内,壶底侧模芯与滑动分模装置连接,壶底回油侧模芯与气动分模装置连接,滑动分模装置和气动分模装置均安装在下模板上;

所述壶底下模芯固定在下模板上,壶底下模芯的顶部设有壶底型芯和壶底浇口,壶底型芯上活动装有连通孔抽芯杆,壶底下模芯上还活动装有回油管下半模,壶底下模芯的底部设有壶底顶料孔,壶底顶料孔中装有顶针;回油管下半模的一端固定在垫板上;连通孔抽芯杆倾斜设置,连通孔抽芯杆的一端对称设有半圆形滑动槽,半圆形滑动槽滑动插在连通孔拉杆的弧形滑动凸台上,连通孔拉杆固定在顶针下固定板上;顶针固定在顶针上固定板上;回油管上半模和回油管下半模活动插在壶底回油侧模芯的回油管模孔中;所述壶底上模芯、连接座抽芯块、出油管抽芯杆、壶底侧模芯、壶底回油侧模芯、壶底下模芯、回油管抽芯杆、回油管上半模和回油管下半模合在一起形成壶底型腔;

上模座与上模板之间装有上顶开弹簧,下模板与垫板之间装有下顶开弹簧;下模板下方依次设有垫板、顶针上固定板、顶针下固定板和下模座,顶针上固定板和顶针下固定板安装在一起,垫板与下模座之间设有连接板,连接板安装在顶针上固定板的两侧;

开模时,上模座在在上顶开弹簧的作用下升起,上模座带动连接座抽芯块滑出壶底的连接座,上模座带动壶嘴抽芯杆抽出壶盖,然后下模板在下顶开弹簧的作用下升起,回油管下半模离开壶底回油侧模芯的回油管模孔,接着上模板与下模板分离,壶盖上模芯与壶盖分离,同时壶盖大侧模芯和壶盖小侧模芯通过壶盖滑动分模装置与壶盖分离,回油管上半模离开壶底回油侧模芯的回油管模孔,滑动分模装置带动壶底侧模芯与壶底下模芯分离,然后气动分模装置带动壶底回油侧模芯与壶底下模芯分离,最后顶针上固定板和顶针下固定板共同升起,顶针分别将壶盖从壶盖型芯上分离,以及将壶底从壶底型芯分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壶盖下模芯、壶嘴抽芯杆、壶盖上模芯、壶盖大侧模芯和壶盖小侧模芯合在一起形成壶盖型腔,壶嘴抽芯杆倾斜设置,且滑动安装在上模座上方便脱模。

由于模芯强度高、加工精度高,壶盖大侧模芯和壶盖小侧模芯活动插在壶盖侧模芯槽内实现精确的定位,保证型腔的稳定。

如果采用两个半模与壶盖下模芯配合,需要在上模板和下模板中加工出精度较高的定位槽或安装高精度的定位装置,避免注塑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这样导致模具结构复杂,并且对上模板和下模板的强度要求变高,而上模板和下模板的体积和重量均较大,材料成本变高,加工成本大幅提高。

壶底上模芯、连接座抽芯块、出油管抽芯杆、壶底侧模芯、壶底回油侧模芯、壶底下模芯、回油管抽芯杆、回油管上半模和回油管下半模合在一起形成壶底型腔,实现一次成型。

连接座抽芯块倾斜设置,且滑动安装爱上模座上方便脱模。连接座抽芯块上装有出油管抽芯杆实现连接座和出油管的一次成型。出油管抽芯杆安装在连接座上使结构简单,出油管抽芯杆单独设置降低了连接座的加工难度,降低了加工成本,且使模具维护和修模方便,实现了降低使用成本。

固定孔抽芯柱与壶底侧模芯一体成型避免固定孔的表面产生毛刺影响油壶的安装。

定位孔抽芯杆、回油管抽芯杆和回油管成型镶块降低了壶底回油侧模芯的加工难度,降低了加工成本,且使模具维护和修模方便,实现了降低使用成本。

回油管抽芯杆、回油管成型镶块、回油管上半模和回油管下半模实现了回油管的成型,简化了模具的结构。

滑动分模装置和气动分模装置分别实现了壶底侧模芯和壶底回油侧模芯的分模。采用连通孔抽芯杆实现接油管底部的连通孔成型,避免了二次加工,实现一次成型,降低了壶底的生产成本。

由于模芯强度高、加工精度高,壶底侧模芯和壶底回油侧模芯活动插在壶底侧模芯槽内实现精确的定位,保证型腔的稳定。

如果采用两个半模与壶底下模芯配合,需要在上模板和下模板中加工出精度较高的定位槽或安装高精度的定位装置,避免注塑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这样导致模具结构复杂,并且对上模板和下模板的强度要求变高,而上模板和下模板的体积和重量均较大,材料成本变高,加工成本大幅提高。

通过控制模具的开启顺序实现脱模,简化了模具的结构,减少了辅助装置的使用。

优选的,所述壶嘴抽芯杆的另一端设有定位环,定位环卡在壶嘴滑块上,壶嘴滑块滑动安装在上模座的壶嘴滑槽内,壶嘴滑槽的顶部装有滑槽盖板;所述连接座抽芯块的顶部设有滑动板,滑动板滑动安装在上模座的滑板槽内,滑板槽的顶部装有滑槽盖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环和滑槽盖板实现壶嘴抽芯杆的固定。滑槽盖板防止壶嘴抽芯杆在合模过程中从定位环中顶出。

上模座升起,上模座带动壶嘴抽芯杆上升,壶嘴抽芯杆从壶嘴中抽出,由于壶嘴抽芯杆的另一端安装在壶嘴滑块上,壶嘴滑块在上模座的壶嘴滑槽内滑动,实现壶嘴抽芯杆的倾斜抽出。

滑动板和滑槽盖板实现连接座抽芯块的固定。滑槽盖板防止连接座抽芯块在合模过程中滑板槽中顶出。

上模座升起,上模座通过滑动板带动连接座抽芯块上升,连接座抽芯块从连接座中抽出,滑动板在上模座的滑板槽内滑动实现连接座抽芯块的倾斜抽出。

优选的,所述上模板上装有抽芯杆座和抽芯块座,壶嘴抽芯杆活动插在抽芯杆座上,连接座抽芯块活动插在抽芯块座上。

抽芯杆座与壶嘴抽芯杆滑动配合,实现壶嘴抽芯杆的升降和导向。由于抽芯杆座体积较小,加工方便,能降低加工成本,避免在上模板上加工高精度的斜孔,同时使倾斜升降产生的摩擦力由抽芯杆座承受,避免由壶底上模芯的壶嘴抽芯斜孔承受,延长壶嘴抽芯斜孔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时间、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了模具的稳定性。

连接座抽芯块与抽芯块座滑动配合,实现连接座抽芯块的升降和导向。由于抽芯块座体积较小,加工方便,能降低加工成本,避免在上模板上加工高精度的斜孔,同时使倾斜升降产生的摩擦力由抽芯块座承受,避免由连接座斜抽孔承受,延长连接座斜抽孔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时间、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了模具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滑动分模装置包括斜导杆、侧模滑块、限位杆和限位弹簧;所述斜导杆通过导杆固定块安装在上模板上;所述侧模滑块上设有导向孔,斜导杆活动插在导向孔中,侧模滑块滑动安装在下模板上,侧模滑块的一侧分别与壶底侧模芯或壶底回油侧模芯连接,另一侧设有滑动斜面,滑动斜面与上模板上的压入斜面相匹配;所述限位杆的一端固定在侧模滑块的另一侧,限位杆活动插在支架座上;所述限位弹簧插在限位杆上,且位于限位杆的另一端与支架座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导杆跟随上模板上升,斜导杆将侧模滑块向模具的两侧推动,侧模滑块带动壶盖大侧模芯和壶盖小侧模芯分离。

上模板下降合模时,上模板的压入斜面推动滑动斜面,侧模滑块向模具内部滑动,壶盖大侧模芯和壶盖小侧模芯合模。

限位弹簧使侧模滑块始终受到向模具的外侧拉力,当斜导杆与侧面滑块分离后,限位弹簧通过限位杆使侧模滑块压在支架座上,防止侧模滑块的位置发生变动造成斜导杆与侧面滑块相撞,无法合模。

优选的,所述侧模滑块的底部的两侧设有限位凸台,限位凸台位于限位滑动块与下模板之间,限位滑动块安装在下模板上;所述侧模滑块的一侧定位槽,壶底侧模芯和壶底回油侧模芯上均设有定位台,定位台插在定位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滑块压紧在侧模滑块的两侧和限位凸台的顶部,实现侧模滑块精确定位。

定位台与定位槽实现壶盖大侧模芯和壶盖小侧模芯与侧模滑块的精确定位,且防止相对位置发生变动,提高了模具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气动分模装置包括气缸、侧模滑块和连接块;所述气缸固定在下模板上,气缸的活塞杆与连接块连接,连接块安装在侧模滑块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壶底回油侧模芯滑出时需要回油管上半模和回油管下半模不在回油管模孔中,因此与壶底回油侧模芯连接的侧模滑块无法通过斜导杆顶出,只有上模板和下模板分离后带动回油管上半模和回油管下半模离开回油管模孔才能从滑出,而此时无动力,需要辅助装置,气缸提供了壶底回油侧模芯滑出的力。

优选的,所述壶盖下模芯的顶部设有壶盖排气槽,且壶盖排气槽围绕壶盖型芯设置;所述壶盖大侧模芯的壶嘴型腔a内设有壶嘴排气槽;所述壶底下模芯的顶部设有壶底排气槽,壶底排气槽围绕壶底型芯设置;所述壶底上模芯、壶底侧模芯、壶底回油侧模芯、壶盖下模芯、壶盖上模芯、壶盖大侧模芯和壶盖小侧模芯上均设有冷却水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壶底排气槽实现了快速排气。冷却水道实现快速降温,缩短注塑时间。由于模仁分成多个,每个均是单独冷却,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效率,且使冷却均衡,避免了冷却温度不均造成壶底变形。

优选的,所述壶底型芯分成固定型芯、型芯a、型芯b、型芯c和型芯d,固定型芯与壶底下模芯为整体结构,壶底下模芯上设有型芯槽,型芯槽内装有型芯a、型芯b和型芯c,型芯a、型芯b和型芯c的底部均设有型芯凸台,型芯a的型芯凸台安装在下模芯的凸台槽中,型芯b和型芯c的型芯凸台安装在型芯a的凸台槽中;型芯d安装在固定型芯的型芯孔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壶底内部结构复杂,将壶底型芯分成多个简化了型芯的结构、降低了加工难度、降低了加工成本、且后期修模方便,大幅降低了维护成本。

优选的,还包括开模顺序控制装置,所述开模顺序控制装置包括拉杆、插杆、限位销和限位座;所述限位座上设有插孔,插孔的一侧设有限位孔,限位孔为腰形孔,限位孔内活动装有限位销;所述拉杆的一端活动插在插孔内,拉杆的一端设有上顶销斜面和限位槽,上顶销斜面推动限位销在限位孔内滑动,限位销活动卡在限位槽内;所述插杆的一端活动插在插孔内,插杆的一端设有下顶销斜面,下顶销斜面推动限位销在限位孔内滑动。

优选的,所述限位座包括锁紧座和锁紧底板;所述锁紧座上设有插槽,锁紧底板上设有限位孔;锁紧座固定在锁紧底板上,限位孔与插槽相通;所述锁紧座上设有销钉孔,销钉孔设有两个,销钉孔分别位于插槽的两侧,其中一个销钉孔位于锁紧座中心,另一个销钉孔位于锁紧座的一端;所述锁紧底板上设有与销钉孔相匹配的通孔;所述拉杆的顶部设有插入斜面;所述限位槽为弧形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杆固定在上模座上,锁紧底板固定在上模板上,锁紧座固定在锁紧底板上,拉杆固定在下模板上。由于插杆和拉杆均插在插槽内,限位销钉被插杆限制在限位槽内,限位销钉限制锁紧底板移动,锁紧底板限制上模板移动。开模时,在开模顺序控制装置的限定下,上模座先升起,当上模座升起后,插杆升起,上顶销斜面升到限位销钉上方,限位销可以自由移动,然后在上连接杆的带动下上模板上升,限位销钉被拉杆顶离限位槽,上模板完全升起,拉杆脱离插槽,实现上模座和上模板的依次开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汽车油壶注塑模具能一次成型壶底和壶盖、结构可靠、运行稳定、辅助装置少、模具成本低、修模少、使用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壶盖上模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壶盖大侧模芯的主视图;

图5是壶盖大侧模芯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6是壶盖小侧模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壶盖下模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侧模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滑动分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壶底上模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壶底侧模芯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壶底侧模芯的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壶底回油侧模芯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壶底回油侧模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壶底下模芯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壶底下模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壶底下模芯的主视图;

图18是连通孔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开模顺利控制装置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开模顺利控制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汽车油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壶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21所示,一种汽车油壶注塑模具,包括壶盖上模芯20、壶盖大侧模芯31、壶盖小侧模芯32、壶盖下模芯33、壶底上模芯51、壶底侧模芯52、壶底回油侧模芯53和壶底下模芯55。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壶盖上模芯20固定在上模板2上,壶盖上模芯20的底部设有壶盖型腔a201、壶盖上浇口203和壶盖侧模芯槽204,壶盖上浇口203与壶盖型腔a201相通,壶盖上模芯20的顶部设有壶嘴抽芯斜孔202,壶嘴抽芯斜孔202与壶盖侧模芯槽204相通。

如图4和图5所示,壶盖大侧模芯31的底部设有壶盖型腔b311,一侧设有壶嘴型腔a312,壶嘴型腔a312与壶盖型腔b311相通;壶盖大侧模芯31的另一侧设有定位台313和冷却水道205。壶盖大侧模芯31的壶嘴型腔a312内设有壶嘴排气槽314。

如图6所示,壶盖小侧模芯32的底部设有壶盖型腔c321,一侧设有壶嘴型腔b322,壶嘴型腔b322与壶盖型腔c321相通;壶盖小侧模芯32的另一侧设有定位台313和冷却水道205。

如图1和图2所示,壶嘴抽芯杆21的一端设有壶嘴型芯211,另一端滑动安装在上模座1上,壶嘴抽芯杆21活动插在壶嘴抽芯斜孔202中。壶嘴抽芯杆21的另一端设有定位环212,定位环212卡在壶嘴滑块15上,壶嘴滑块15滑动安装在上模座1的壶嘴滑槽14内,壶嘴滑槽14的顶部装有滑槽盖板。上模板2上装有抽芯杆座22,壶嘴抽芯杆21活动插在抽芯杆座22上。

壶盖大侧模芯31和壶盖小侧模芯32活动插在壶盖侧模芯槽204内,且分别与壶盖滑动分模装置连接,滑动分模装置安装在下模板3上。

如图7所示,壶盖下模芯33固定在下模板3上,壶盖下模芯33的顶部设有壶盖型芯331和壶盖下浇口332,壶盖下模芯33的底部设有壶盖顶料孔333,壶盖顶料孔333中装有顶针68;壶盖下模芯33的顶部设有壶盖排气槽334,且壶盖排气槽334围绕壶盖型芯331设置。壶盖下模芯33上还设有冷却水道205。

壶盖下模芯33、壶嘴抽芯杆21、壶盖上模芯20、壶盖大侧模芯31和壶盖小侧模芯32合在一起形成壶盖型腔。

上模板2与上模座1之间装有上顶开弹簧12和上连接杆13,上连接杆13的一端固定在上模座1上,另一端设有限位帽,限位帽位于上模板2的阶梯孔中,上顶开弹簧12一端位于上模座1上,另一端位于上模板2的孔中。上顶开弹簧12将上模座1顶起。

开模时,上模座1先升起,上模座1带动壶嘴抽芯杆21抽出壶盖91,然后上模板2升起,壶盖上模芯20与壶盖分离,同时壶盖大侧模芯31和壶盖小侧模芯32通过壶盖滑动分模装置与壶盖分离,最后顶针68将壶盖91从壶盖型芯331上顶出。

如图9所示,滑动分模装置包括斜导杆47、侧模滑块41、限位杆44和限位弹簧45。斜导杆47通过导杆固定块48安装在上模板2上;侧模滑块41上设有导向孔411,斜导杆47活动插在导向孔411中,侧模滑块41滑动安装在下模板3上,侧模滑块41的一侧分别与壶盖大侧模芯31或壶盖小侧模芯32连接,另一侧设有滑动斜面412,滑动斜面412与上模板2上的压入斜面相匹配,且滑动斜面412上装有自润滑滑板42;限位杆44的一端固定在侧模滑块41的另一侧,限位杆44活动插在支架座43上;限位弹簧45插在限位杆44上,且位于限位杆44的另一端与支架座43之间,支架座43固定在下模板3上。

如图8所示,侧模滑块41的底部的两侧设有限位凸台413,限位凸台413位于限位滑动块49与下模板3之间,限位滑动块49安装在下模板3上;侧模滑块41的一侧定位槽414、密封圈槽415和冷却水道205。定位槽414与壶盖大侧模芯31和壶盖小侧模芯32上的定位台313相匹配,定位台313插在定位槽414中。密封圈槽415与冷却水道205同轴心,密封圈槽415内装有密封圈,侧模滑块41上的冷却水道205与壶盖大侧模芯31和壶盖小侧模芯32的冷却水道205相通,密封圈密封两个冷却水道205之间的连接处。

斜导杆47跟随上模板2升起,斜导杆47通过导向孔411推动侧模滑块41向上模板2的两侧移动,侧模滑块41分别带动壶盖大侧模芯31和壶盖小侧模芯32分离,实现壶盖91的左右脱模。

如图19至图21所示,开模顺利控制装置,包括拉杆104、插杆103、限位销105和限位座。

限位座包括锁紧座101和锁紧底板102;锁紧座101上设有插槽1011,锁紧底板102上设有限位孔1021;限位孔1021为腰形孔,限位孔1021内活动装有限位销105;锁紧座101固定在锁紧底板102上,限位孔1021与插槽1011相通。锁紧座101上设有销钉孔,销钉孔设有两个,销钉孔分别位于插槽1011的两侧,其中一个销钉孔位于锁紧座101中心,另一个销钉孔位于锁紧座101的一端;锁紧底板102上设有与销钉孔相匹配的通孔。

拉杆104的一端活动插在插槽1011内,拉杆104的一端设有插入斜面1041、上顶销斜面1042和限位槽1043,上顶销斜面1042推动限位销105在限位孔1021内滑动;限位槽1043为弧形槽,限位销105活动卡在限位槽1043内。拉杆104的另一端设有拉杆定位孔1044和安装孔。拉杆定位孔1044设有两个。

插杆103的一端活动插在插槽1011内,插杆103的一端设有下顶销斜面1031,下顶销斜面1031推动限位销105在限位孔1021内滑动。插杆103的另一端设有插杆定位孔1032和安装孔。

插杆103固定在上模座1上,锁紧底板102固定在上模板2上,锁紧座101固定在锁紧底板102上,拉杆104固定在下模板3上。由于插杆103和拉杆104均插在插槽1011内,限位销105钉被插杆103限制在限位槽1043内,限位销105钉限制锁紧底板102移动,锁紧底板102限制上模板2移动。开模时,在开模顺序控制装置的限定下,上模座1先升起,当上模座1升起后,插杆103离开插槽1011,限位销105钉被拉杆104顶离限位槽1043,上模板2升起,拉杆104脱离插槽1011,实现上模座1和上模板2的依次开模。

如图10所示,壶底上模芯51固定在上模板2上,壶底上模芯51的底部设有壶底型腔a511和壶底侧模芯槽513,顶部设有连接座斜抽孔,连接座斜抽孔与壶底型腔a511相通,壶底上模芯51还装有回油管上半模512;

连接座抽芯块54活动插在连接座斜抽孔中,连接座抽芯块54的一端滑动安装在上模座1上,连接座抽芯块54上装有出油管抽芯杆542;

如图11和图12所示,壶底侧模芯52的一侧设有壶底型腔b521和固定孔抽芯柱522;

如图13和图14所示,壶底回油侧模芯53的一侧设有壶底型腔c531、定位孔抽芯杆532、回油管抽芯杆534和回油管成型镶块535,回油管抽芯杆534插在回油管成型镶块535中,壶底回油侧模芯53上设有回油管模孔533,回油管模孔533为通孔;

壶底侧模芯52和壶底回油侧模芯53活动插在壶底侧模芯槽513内,壶底侧模芯52与滑动分模装置连接,壶底回油侧模芯53与气动分模装置连接,滑动分模装置和气动分模装置均安装在下模板3上;

如图15至图18所示,壶底下模芯55固定在下模板3上,壶底下模芯55的顶部设有壶底型芯551和壶底浇口552,壶底型芯551上活动装有连通孔抽芯杆553,壶底下模芯55上还活动装有回油管下半模554,壶底下模芯55的底部设有壶底顶料孔555,壶底顶料孔555中装有顶针68;回油管下半模554的一端固定在垫板61上;连通孔抽芯杆553倾斜设置,连通孔抽芯杆553的一端对称设有半圆形滑动槽5531,半圆形滑动槽5531滑动插在连通孔拉杆554的弧形滑动凸台5541上,连通孔拉杆554固定在顶针下固定板64上;顶针68固定在顶针上固定板63上;回油管上半模512和回油管下半模554活动插在壶底回油侧模芯53的回油管模孔533中;所述壶底上模芯51、连接座抽芯块54、出油管抽芯杆542、壶底侧模芯52、壶底回油侧模芯53、壶底下模芯55、回油管抽芯杆534、回油管上半模512和回油管下半模554合在一起形成壶底型腔;

下模板3下方依次装有垫板61、连接板67和下模座62。连接板67设有两块,连接板67安装在下模座62的两侧。连接板67之间装有顶针上固定板63和顶针下固定板64,顶针上固定板63和顶针下固定板64安装在一起,顶针68固定在顶针上固定板63上。顶针上固定板63和顶针下固定板64活动安装在下导杆66上,下导杆66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垫板61和下模座62上。顶针上固定板63和顶针下固定板64沿下导杆66升降,

上模座1与上模板2之间装有上顶开弹簧12,下模板3与垫板61之间装有下顶开弹簧65。上模座1上装有浇口套19,浇口套与浇口嵌件18相对设置,浇口嵌件18固定在下模板3上,且位于壶底下模芯55和壶盖下模芯33之间。

开模时,上模座1在在上顶开弹簧12的作用下升起,上模座1带动连接座抽芯块54滑出壶底93的连接座935,然后下模板3在下顶开弹簧65的作用下升起,回油管下半模554离开壶底回油侧模芯53的回油管模孔533,接着上模板2与下模板3分离,回油管上半模512离开壶底回油侧模芯53的回油管模孔533,滑动分模装置带动壶底侧模芯52与壶底下模芯55分离,然后气动分模装置带动壶底回油侧模芯53与壶底下模芯55分离,最后顶针上固定板63和顶针下固定板64共同升起,顶针68分别将壶盖91从壶盖型芯331上顶出和壶底93从壶底型芯551顶出。

连接座抽芯块54的顶部设有滑动板541,滑动板541滑动安装在上模座1的滑板槽16内,滑板槽16的顶部装有滑槽盖板。

上模板2上装有抽芯块座24,连接座抽芯块54活动插在抽芯块座24上。

滑动分模装置包括斜导杆47、侧模滑块41、限位杆44和限位弹簧45;所述斜导杆47通过导杆固定块48安装在上模板22上;所述侧模滑块41上设有导向孔411,斜导杆47活动插在导向孔411中,侧模滑块41滑动安装在下模板3上,侧模滑块41的一侧分别与壶底侧模芯52或壶底回油侧模芯53连接,另一侧设有滑动斜面412,滑动斜面412与上模板22上的压入斜面相匹配;所述限位杆44的一端固定在侧模滑块41的另一侧,限位杆44活动插在支架座43上;所述限位弹簧45插在限位杆44上,且位于限位杆44的另一端与支架座43之间。

侧模滑块41的底部的两侧设有限位凸台413,限位凸台413位于限位滑动块49与下模板3之间,限位滑动块49安装在下模板3上;所述侧模滑块41的一侧定位槽414,壶底侧模芯52和壶底回油侧模芯53上均设有定位台313,定位台313插在定位槽414中。

气动分模装置包括气缸431、侧模滑块41和连接块432;所述气缸431固定在下模板3上,气缸431的活塞杆与连接块432连接,连接块432安装在侧模滑块41的一侧。

壶底下模芯55的顶部设有壶底排气槽,壶底排气槽围绕壶底型芯551设置;所述壶底上模芯51、壶底侧模芯52、壶底回油侧模芯53和壶底下模芯55上均设有冷却水通道205。

壶底型芯551分成固定型芯、型芯a555、型芯b556、型芯c557和型芯d558,固定型芯与壶底下模芯55为整体结构,壶底下模芯55上设有型芯槽559,型芯槽559内装有型芯a555、型芯b556和型芯c557,型芯a555、型芯b556和型芯c557的底部均设有型芯凸台,型芯a555的型芯凸台安装在下模芯55的凸台槽中,型芯b556和型芯c557的型芯凸台安装在型芯a555的凸台槽中;型芯d558安装在固定型芯的型芯孔5511中。

壶底上模芯51、连接座抽芯块54、出油管抽芯杆542、壶底侧模芯52、壶底回油侧模芯53、壶底下模芯55、回油管抽芯杆534、回油管上半模512和回油管下半模554合在一起形成壶底型腔,实现一次成型。

连接座抽芯块54倾斜设置,且滑动安装爱上模座1上方便脱模。连接座抽芯块54上装有出油管抽芯杆542实现连接座和出油管的一次成型。出油管抽芯杆542安装在连接座上使结构简单,出油管抽芯杆542单独设置降低了连接座的加工难度,降低了加工成本,且使模具维护和修模方便,实现了降低使用成本。

固定孔抽芯柱522与壶底侧模芯52一体成型避免固定孔的表面产生毛刺影响油壶的安装。

定位孔抽芯杆532、回油管抽芯杆534和回油管成型镶块535降低了壶底回油侧模芯53的加工难度,降低了加工成本,且使模具维护和修模方便,实现了降低使用成本。

回油管抽芯杆534、回油管成型镶块535、回油管上半模512和回油管下半模554实现了回油管的成型,简化了模具的结构。

滑动分模装置和气动分模装置分别实现了壶底侧模芯52和壶底回油侧模芯53的分模。

采用连通孔抽芯杆553实现接油管底部的连通孔成型,避免了二次加工,实现一次成型,降低了壶底的生产成本。

由于模芯强度高、加工精度高,壶底侧模芯52和壶底回油侧模芯53活动插在壶底侧模芯槽513内实现精确的定位,保证型腔的稳定。

如果采用两个半模与壶底下模芯55配合,需要在上模板2和下模板3中加工出精度较高的定位槽或安装高精度的定位装置,避免注塑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这样导致模具结构复杂,并且对上模板2和下模板3的强度要求变高,而上模板2和下模板3的体积和重量均较大,材料成本变高,加工成本大幅提高。

通过控制模具的开启顺序实现脱模,简化了模具的结构,减少了辅助装置的使用。

滑动板541和滑槽盖板实现连接座抽芯块54的固定。滑槽盖板防止连接座抽芯块54在合模过程中滑板槽16中顶出。

上模座1升起,上模座1通过滑动板541带动连接座抽芯块54上升,连接座抽芯块54从连接座中抽出,滑动板541在上模座1的滑板槽16内滑动实现连接座抽芯块54的倾斜抽出。

连接座抽芯块54与抽芯块座24滑动配合,实现连接座抽芯块54的升降和导向。由于抽芯块座24体积较小,加工方便,能降低加工成本,避免在上模板2上加工高精度的斜孔,同时使倾斜升降产生的摩擦力由抽芯块座24承受,避免由连接座斜抽孔承受,延长连接座斜抽孔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时间、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了模具的稳定性。

斜导杆跟随上模板2上升,斜导杆将侧模滑块向模具的两侧推动,侧模滑块带动壶底侧模芯52和壶底回油侧模芯53分离。

上模板2下降合模时,上模板2的压入斜面推动滑动斜面,侧模滑块向模具内部滑动,壶底侧模芯52和壶底回油侧模芯53合模。

如果上模座1不能先升起,连接座抽芯块54和出油管抽芯杆542会拉坏壶底,通过开模顺序控制装置保证上模座1和上模板2的依次升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