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密型注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90760发布日期:2018-10-16 22:04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精密型注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精密型注塑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产中,很多场合都会使用到注塑,而传统的注塑装置都需要使用人工进行填充熔融液态的金属,在注塑过程中全凭工人的经验进行操作,局限性大,工作条件恶劣,对操作工人人身伤害较大,且在浇筑时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而且经常会出现注塑产品不达标,而目前市场上的一些自动化金属注塑装置的自动化程度较低,还是需要人工的参与,因此设计一种能够替代人工自动完成注塑,开箱,出料的一种精密型注塑装置实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精密型注塑装置,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精密型注塑装置,包括第一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左侧的第二装置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及所述第二装置主体内的注塑装置,所述注塑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装置主体内且开口向右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左侧内壁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设置有可左右滑动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空腔的左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与所述第二空腔之间连通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三空腔内设置有可左右滑动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右侧端面与所述第一滑块左侧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一通孔内左右滑动的第三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右侧端面与所述第二空腔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二空腔的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空腔,所述第二装置主体内关于所述第四空腔前后对称设置有第五空腔,所述第四空腔内前后对称设置有可在所述第四空腔内转动且与所述第二滑块左侧端面相抵接的第一偏心轮,所述第一偏心轮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五空腔内的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第五空腔内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五空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的左端通过轴承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五空腔的左侧内壁上,所述第五空腔的右侧且位于所述第二装置主体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二转动轴的右端延伸通过所述第五空腔的右侧内壁后动力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机的左端,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空腔相配合且开口向左的第一开腔,所述第一开腔的右侧内壁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装置主体左侧内壁内相对称结构的第一滑块、第三空腔以及第二滑块,右侧的所述第三空腔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六空腔,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关于所述第六空腔前后对称设置有的第七空腔,所述第一电机的右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延伸入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左侧端面内并再延伸通过所述第七空腔后延伸出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右侧端面外的第三转动柱,所述第三转动柱上且位于所述第七空腔内固定连接有第三齿轮,所述第六空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二偏心轮,所述第二偏心轮与右侧的所述第二滑块的右侧端面相抵接,所述第二偏心轮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前后端分别延伸入前后设置的所述第七空腔内的第四转动柱,所述第四转动柱的上下端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第七空腔内且可与所述第三齿轮相啮合的第四齿轮,所述第一装置主体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三转动柱的右端通过轴承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左侧端面上,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与所述第二装置主体之间设置有推动装置,所述推动装置包括前后对称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装置主体下侧端面上的第二固定块,其中所述第二固定块的右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左侧端面上,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上侧面内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第二开腔,所述第一装置主体的下端面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二开腔内的转轮实现与所述第二固定块上端面的转动配合,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上侧端面上前后对称且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块,所述第二装置主体的前后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第四固定块,所述第四固定块内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右端动力配合连接有丝杠,所述第一装置主体的前后侧端面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与所述丝杠螺纹配合连接的第五固定块。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装置主体的左侧端面上固定固定连接有第一缓冲块,所述第二装置主体的左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一缓冲块相配合的第二缓冲块,所述第一缓冲块与所述第二缓冲块有益于减小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及所述第二装置主体相接处时的缓冲,同时有益于增大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一开腔之间的密封。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空腔的上侧内壁内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空腔与外界的进料管,所述进料管用以添加注塑的原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本装置进行注塑成型时,工作人员通过进料管向第一空腔及第一开腔内灌注入注塑原料,待注塑冷却完成后,第二电机启动,进而通过丝杠带动第五固定块向右移动,进而带动第四齿轮向右移动至与第三齿轮相啮合,在此过程中,第一电机启动,接人通过第二转动轴带动第二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的啮合关系带动第一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转动轴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偏心轮转动,此时转动的第一偏心轮向右侧挤压左侧的第二滑块,进而带动左侧的第二滑块克服左侧的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向右移动,进而通过左侧的第三滑块向右推动左侧的第一滑块,进而将冷却凝固的注塑块推出第一空腔外,此时推出第一空腔外的凝块继续沾附于第一开腔的内壁上并通过第一装置主体的带动继续向右移动,当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相啮合时,转动的第一电机带动第三转动柱转动,进而带动第三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的啮合带动第四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偏心轮转动,进而带动右侧的第二滑块克服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向左移动,进而通过右侧的第三滑块带动右侧的第一滑块向左移动,进而将沾附附于第一开腔内壁上的凝块推出并通过前后对称第二固定块之间的间隙掉出,重复上述动作即可实现批量的注塑工作,通过本装置可智能且自动的进行注塑工作,不但解放的人工劳动力,为企业节省下了大量的人工成本,而且提高了注塑效率以及注塑效果,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值得推荐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精密型注塑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精密型注塑装置,包括第一装置主体11、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左侧的第二装置主体12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及所述第二装置主体12内的注塑装置,所述注塑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装置主体12内且开口向右的第一空腔41,所述第一空腔41的左侧内壁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空腔41相连通的第二空腔31,所述第二空腔31内设置有可左右滑动的第一滑块32,所述第一空腔41的左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三空腔27,所述第三空腔23与所述第二空腔31之间连通设置有第一通孔29,所述第三空腔23内设置有可左右滑动的第二滑块25,所述第二滑块25的右侧端面与所述第一滑块左侧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一通孔29内左右滑动的第三滑块28,所述第二滑块25的右侧端面与所述第二空腔31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26,所述第二空腔31的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空腔21,所述第二装置主体12内关于所述第四空腔21前后对称设置有第五空腔43,所述第四空腔21内前后对称设置有可在所述第四空腔21内转动且与所述第二滑块25左侧端面相抵接的第一偏心轮24,所述第一偏心轮24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五空腔43内的第一转动轴23,所述第一转动轴23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第五空腔43内的第一齿轮44,所述第五空腔43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44相啮合的第二齿轮46,所述第二齿轮46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轴45,所述第二转动轴45的左端通过轴承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五空腔43的左侧内壁上,所述第五空腔43的右侧且位于所述第二装置主体12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47,所述第二转动轴45的右端延伸通过所述第五空腔43的右侧内壁后动力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机47的左端,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空腔41相配合且开口向左的第一开腔37,所述第一开腔37的右侧内壁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装置主体12左侧内壁内相对称结构的第一滑块32、第三空腔27以及第二滑块25,右侧的所述第三空腔27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六空腔57,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内关于所述第六空腔57前后对称设置有的第七空腔55,所述第一电机47的右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延伸入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左侧端面内并再延伸通过所述第七空腔55后延伸出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右侧端面外的第三转动柱61,所述第三转动柱61上且位于所述第七空腔55内固定连接有第三齿轮54,所述第六空腔57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二偏心轮59,所述第二偏心轮59与右侧的所述第二滑块25的右侧端面相抵接,所述第二偏心轮59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前后端分别延伸入前后设置的所述第七空腔55内的第四转动柱62,所述第四转动柱62的上下端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第七空腔55内且可与所述第三齿轮54相啮合的第四齿轮56,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固定块36,所述第三转动柱61的右端通过轴承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块36的左侧端面上,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与所述第二装置主体12之间设置有推动装置,所述推动装置包括前后对称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装置主体12下侧端面上的第二固定块33,其中所述第二固定块33的右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块36的左侧端面上,所述第二固定块33的上侧面内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第二开腔34,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的下端面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二开腔34内的转轮35实现与所述第二固定块33上端面的转动配合,所述第二固定块33的上侧端面上前后对称且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块53,所述第二装置主体12的前后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第四固定块48,所述第四固定块48内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49,所述第二电机49的右端动力配合连接有丝杠51,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的前后侧端面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与所述丝杠51螺纹配合连接的第五固定块52。

有益地,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的左侧端面上固定固定连接有第一缓冲块38,所述第二装置主体12的左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一缓冲块38相配合的第二缓冲块39,所述第一缓冲块39与所述第二缓冲块39有益于减小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及所述第二装置主体12相接处时的缓冲,同时有益于增大所述第一空腔41与所述第一开腔37之间的密封。

有益地,所述第一空腔41的上侧内壁内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空腔41与外界的进料管42,所述进料管42用以添加注塑的原料。

初始状态时,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滑块32最大限度缩回第二空腔31内,此时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二滑块25的远离第一空腔41及第一开腔37的一侧端面与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三空腔27远离第一空腔41及第一开腔37的一侧内壁相抵接,此时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二滑块25靠近第四空腔21及第六空腔57的一侧端面分别均与第一偏心轮24及第二偏心轮59的最小径处相抵接,此时第二偏心轮39的右侧端面与第一缓冲块38的左侧端面相抵接,此时第四齿轮56与第三齿轮54断开啮合。

通过本装置进行注塑成型时,工作人员通过进料管42向第一空腔41及第一开腔37内灌注入注塑原料,待注塑冷却完成后,第二电机49启动,进而通过丝杠51带动第五固定块52向右移动,进而带动第四齿轮56向右移动至与第三齿轮54相啮合,在此过程中,第一电机47启动,接人通过第二转动轴45带动第二齿轮46转动,进而通过第二齿轮46与第一齿轮44的啮合关系带动第一齿轮44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转动轴23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偏心轮24转动,此时转动的第一偏心轮24向右侧挤压左侧的第二滑块25,进而带动左侧的第二滑块25克服左侧的第一弹簧26的弹力作用向右移动,进而通过左侧的第三滑块28向右推动左侧的第一滑块32,进而将冷却凝固的注塑块推出第一空腔41外,此时推出第一空腔41外的凝块继续沾附于第一开腔37的内壁上并通过第一装置主体11的带动继续向右移动,当第四齿轮56与第三齿轮54相啮合时,转动的第一电机47带动第三转动柱61转动,进而带动第三齿轮54转动,进而通过第三齿轮54与第四齿轮56的啮合带动第四齿轮56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偏心轮59转动,进而带动右侧的第二滑块25克服第一弹簧26的弹力作用向左移动,进而通过右侧的第三滑块28带动右侧的第一滑块32向左移动,进而将沾附附于第一开腔37内壁上的凝块推出并通过前后对称第二固定块33之间的间隙掉出,重复上述动作即可实现批量的注塑工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本装置进行注塑成型时,工作人员通过进料管向第一空腔及第一开腔内灌注入注塑原料,待注塑冷却完成后,第二电机启动,进而通过丝杠带动第五固定块向右移动,进而带动第四齿轮向右移动至与第三齿轮相啮合,在此过程中,第一电机启动,接人通过第二转动轴带动第二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的啮合关系带动第一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转动轴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偏心轮转动,此时转动的第一偏心轮向右侧挤压左侧的第二滑块,进而带动左侧的第二滑块克服左侧的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向右移动,进而通过左侧的第三滑块向右推动左侧的第一滑块,进而将冷却凝固的注塑块推出第一空腔外,此时推出第一空腔外的凝块继续沾附于第一开腔的内壁上并通过第一装置主体的带动继续向右移动,当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相啮合时,转动的第一电机带动第三转动柱转动,进而带动第三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的啮合带动第四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偏心轮转动,进而带动右侧的第二滑块克服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向左移动,进而通过右侧的第三滑块带动右侧的第一滑块向左移动,进而将沾附附于第一开腔内壁上的凝块推出并通过前后对称第二固定块之间的间隙掉出,重复上述动作即可实现批量的注塑工作,通过本装置可智能且自动的进行注塑工作,不但解放的人工劳动力,为企业节省下了大量的人工成本,而且提高了注塑效率以及注塑效果,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值得推荐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