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塑料生产的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57823发布日期:2018-12-12 00:50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塑料生产的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塑料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塑料生产的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塑料在进行加工生产(造粒)时,需要将塑料制备原料混合后进行混炼、热切、筛选等一系列操作。塑料原料的混合是否充分对制备出的塑料品质的好坏影响极大,现有用于塑料原料混合的装置,基本采用横向搅拌的方式,该搅拌方式只能带动原料在筒体内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该搅拌方式其耗时长,效率低,原料混合难以均匀,影响塑料成本的质量,另外现有用于塑料原料混合的装置出料口容易堵塞,影响排料的速度,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搅拌效果好,排料速度快的用于塑料生产的搅拌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塑料生产的搅拌装置,包括底部设有出料口的筒体、用于横向搅拌的第一搅拌部件、用于纵向搅拌的第二搅拌部件、用于同时驱动第一搅拌部件和第二搅拌部件的驱动机构、设于所述筒体两侧的多个支撑部件以及设于所述筒体底部的排料机构,所述排料机构包括引料室、与引料室相连的启闭门、用于调节原料从引料室排出速度的流量调节装置以及用于驱动引流室内原料转动的旋转部件;通过设置启闭门可实现对出料口的打开或关闭,引料室可将原料很好的引导进入排料机构中便于将原料排出筒体外;流量调节装置可根据生产需要可对从引料室排料原料速度进行控制,并通过旋转部件的配合可防止原料堵塞在出料口处,使原料更顺畅、快速的排出,大大缩短的排料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设置第一搅拌部件横向搅拌,第二搅拌部件纵向搅拌,可使得原料能受到来自横向和纵向不同方向的剪切力,使原料与原料之间混合的更均匀,有利于原料之间充分的反应,进而可提升塑料的品质,同时第二搅拌部件能将筒体下部的部分原料带起,可减少原料在筒体底部沉淀等情况;使用一个驱动机构来同时驱动第一搅拌部件和第二搅拌部件进行转动,一方面免除了专门设置电机来驱动第二搅拌部件,能够有效的降低能耗和整个设备的制造成本,使整个设备的结构简单不易损坏;另一方面该设置方式在第一搅拌部件和第二搅拌部件几乎是同步工作的,第一搅拌部件和第二搅拌部件的转动速率一致,因此对原料的搅拌效果好,使得原料混合均匀度高。

进一步的,所述流量调节装置包括出料管和与所述引料室底部相连的阀门,所述阀门与所述出料管通过一连接件相连接;阀门可对从引料室排出的原料进行速度控制,使得原料可根据需要进行流量的控制,便于操作;连接件可增强阀门与出料管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部件包括一端与所述筒体底部相连接的支杆、设于所述支杆上的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输出端相连的转杆以及连接于所述转杆上的叶片,所述支杆的另一连接于所述引料室外侧壁;支板的一端焊接在筒体的外底壁,另一端焊接在引料室的外侧壁,因而对整个排料机构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当第一驱动件工作时,可带动转杆转动,转杆进而带动叶片转动,叶片转动的过程中会使引料室内的原料具有小范围的翻动,可使原料不会积聚在出料口发生堵塞,因而可进一步提高出料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这主要是由于原料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出料口移动,但随着大量的原料积聚在引料室,使得原料之间的挤压和阻力增大,导致原料之间没有相对运动,进而引发堵塞,叶片的转动可增加原料的运动,减少原料之间的挤压,同时叶片在翻动原料的过程中也会带动原料之间的空气流动,原料间气压的改变也会有助于原料的运动,因此使得原料不会堵塞在出料口,大大提高了排料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引料室的形状呈漏斗状;引料室漏斗状的设计可将原料很好的引导进入排料机构中,同时原料流经引料室时原料的横截面积增大,流速减缓,减小了原料流入引料室的声音,起到了很好的防噪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及与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输出端相连接的太阳行星齿轮组;第二驱动部件与太阳行星齿轮组相互片配合驱动第一搅拌部件进行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搅拌部件包括与所述太阳行星齿轮组相连的第一转轴、设于所述第一搅拌轴上的第一桨叶以及与所述第一转轴相连的第一驱动轮;太阳行星齿轮组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第一转轴带动第一桨叶进行转动,使得第一桨叶对原料进行搅拌混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搅拌部件包括与第一驱动轮传动连接的第二驱动轮、一端连接于第二驱动轮的第二转轴以及与连接于第二转轴的固定块、与固定块通过一可拆卸部件相连接的第二桨叶,所述第二转轴的另一端通过一轴承与所述筒体内壁相连;通过第一驱动轮与第二驱动轮之间的相互配合,第一搅拌部件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二搅拌部件一起转动,可对筒体内的原料实现全方位的搅拌;第二桨叶通过可拆卸部件与第二转轴连接,便于第二桨叶的维修和更换,可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可拆卸部件包括设于第二桨叶上的t型插块、与t型插块相配合的插槽以及用于固定t型插块的l型限位块,所述插槽设于固定块上;通过t型插块、插槽以及l型限位块之间的相互配合可将第二桨叶稳定的固定在固定块上,使得第二桨叶可随第二转轴一起进行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桨叶上间隔设有多条呈波纹状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方向为沿第二转轴的轴向方向;导流槽这样设置一方面是当原料流经波纹状的导流槽时,可引起较大的旋流,浆料可以充分被搅拌,另一方面是由于原料在被第二桨叶带动转动时因离心力的作用而向远离第二搅拌轴轴向的方向运动,因此通过导流槽的设计可使原料向靠近第二转轴轴向方向移动,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原料由于离心力向远离第二搅拌轴方向的移动,使得原料可以被搅拌的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搅拌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排料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可减少原料在筒体底部沉淀等情况,原料的搅拌效率高,混合均匀度好,原料之间反应更充分;设备结构简单、故障率低、能耗小、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f的剖面图。

图3为图1中g的剖面图。

图4为图1中d的放大图。

图5为图4中e的放大图。

图6为图1中a的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浮动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浮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b的放大图。

图10为图8中c的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定位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11所示,一种用于塑料生产的搅拌装置,包括筒体1、第一搅拌部件2、第二搅拌部件3、驱动机构4、支撑部件7以及排料机构9,其中所述筒体1为金属筒,在该筒体1的侧壁设有人孔,在设置方式为常规设置,因此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筒体1的上部设有进料口11,底部设有出料口10,原料可从进料口11进入,从出料口10排出;所述出料口10处对应设置有排料机构9,具体的,该排料机构9包括启闭门911以及引料室912、流量调节装置以及旋转部件,所述启闭门911可沿所述筒体1的外壁滑动,从而实现对出料口10的打开或关闭,同样的该启闭门911可以为电动也可以为手动,其具体技术为现有技术,因此在此不再赘述;所述引料室912为漏斗状的金属室,漏斗状的设计可将原料很好的引导进入排料机构中,同时原料流经引料室时原料的横截面积增大,流速减缓,减小了原料流入引料室的声音,起到了很好的防噪作用;原料从引料室流出后进入流量调节装置,所述流量调节装置包括阀门921、出料管922以及连接件923,所述阀门921为市面上直接购买的球阀,具体结构和原理不再赘述,该阀门可对原料的流量进行控制,使得原料可根据需要进行流量的控制,便于操作;所述出料管922为pvc管,为了增强阀门921与出料管922的稳定性,阀门921与出料管922通过一连接件923进行连接,所述连接件923为市面上直接购买的法兰盘,具体结构和原理不再赘述;为了加快原料的排料速度设置了旋转部件,旋转部件可防止原料在出料口处发生堵塞,影响原料的流动,具体的,该旋转部件包括支板931、叶片932、第一驱动件933以及转杆934,所述支板931为一呈l型的金属板,该支板的一端焊接在筒体1的外底壁,另一端焊接在引料室的外侧壁,因而对整个排料机构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933放置在该支板上,该第一驱动机构933为市面上直接购买的电机,具体结构和原理不再赘述,该第一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转杆934的一端连接,该转杆934为一金属杆,该转杆934的另一端穿过引料室912的侧壁伸入引料室912中与所述叶片相连接,该转杆934通过一轴承与引料室912相连接,所述叶片的数量为3个,该3个叶片间隔焊接在转杆的端部;当电机工作时,电机可带动转杆转动,转杆进而带动叶片转动,叶片转动的过程中会使引料室内的原料具有小范围的翻动,可使原料不会积聚在出料口发生堵塞,因而可进一步提高出料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这主要是由于原料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出料口移动,但随着大量的原料积聚在引料室,使得原料之间的挤压和阻力增大,导致原料之间没有相对运动,进而引发堵塞,叶片的转动可增加原料的运动,减少原料之间的挤压,同时叶片在翻动原料的过程中也会带动原料之间的空气流动,原料间气压的改变也会有助于原料的运动,因此使得原料不会堵塞在出料口,大大提高了排料速度。

所述第一搅拌部件2和第二搅拌部件3均设在筒体1内,所述第二搅拌部件设在第一搅拌部件的下方,具体的,所述第二搅拌部件包括第二桨叶32、第二转轴31、固定块35以及第二驱动轮33,所述第二转轴31为金属轴,该第二转轴31的一端连接有一轴承34,所述轴承34焊接在所述筒体1上,所述第二转轴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轮33相连接,该第二转轴31上连接一固定筒37,该固定筒为一金属筒,套设在第二转轴31上,为不影响第二转轴31转动,该第二转轴通过一轴承与固定筒37相连接,所述固定筒37上还焊接一支撑杆,所述支撑杆38的另外一端焊接在筒体1内壁上,通过固定筒以及支撑杆相互配合可对第二搅拌部件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所述固定块35为一金属块,该固定块焊接于所述第二转轴31上,所述第二桨叶32为金属浆,且通过一可拆卸部件与所述固定块35连接,具体的,该可拆卸连接部件包括t型插块322、插槽351、l型限位块36,所述t型插块为一金属块,设于第二桨叶32上,具体为焊接在第二桨叶的端部;所述插槽351设于固定块35上,所述t型插块插入该插槽中,并通过l型限位块36进行固定,所述l型限位块也为一金属块,该l型限位块的一端插入至插槽中,并与t型插块相接触,使t型插块无法从插槽中脱出,并将l型限位块的另一端螺接与固定块上,通过l型限位块的固定作用,可将第二桨叶与第二转轴相连接,当第二转轴转动时可带动第二桨叶进行转动,第二桨叶通过一可拆卸部件与第二转轴进行连接便于第二桨叶的拆卸与维修,可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所述第二桨叶32上还间隔设有多条导流槽321,该导流槽321为设在第二桨叶32表面的凹槽,该导流槽321的方向为沿第二转轴的轴向方向,形状为波纹状,这样的设置一方面是当原料流经波纹状的导流槽时,可引起较大的旋流,浆料可以充分被搅拌,另一方面是由于原料在被第二桨叶带动转动时因离心力的作用而向远离第二搅拌轴轴向的方向运动,因此通过导流槽的设计可使原料向靠近第二转轴轴向方向移动,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原料由于离心力向远离第二搅拌轴方向的移动,使得原料可以被搅拌的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搅拌效果。

所述第一搅拌部件2包括第一转轴21、第一桨叶22及第一驱动轮23,所述第一转轴21为纵向设置在筒体1内的金属轴,所述第一桨叶22为金属桨,所述第一驱动轮23为伞齿,所述第二驱动轮33也为伞齿,该第一驱动轮23的齿面与与第二驱动轮33下部的齿面相啮合,该第一驱动轮23与所述第一转轴21的下端部相固连,这样设置可使得第一驱动轮和第一转轴对第二搅拌部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可防止第二搅拌部件由于自身重力下沉使得第一驱动轮与第二驱动轮无法紧密啮合,进而导致第二搅拌部件无法进行转动而影响整个设备的正常工作;所述第一转轴21上部穿出所述筒体1,并且与设于所述筒体1上方的驱动部件4相连,所述的驱动部件4包括了电机41和太阳行星齿轮组42,所述的太阳行星齿轮组42与所述电机41输出轴相连,而所述第一转轴21与太阳行星齿轮组42相连,该技术为现有常规技术,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当驱动部件4进行转动时可带动第一搅拌部件横向搅拌,并通过第一驱动轮23与第二驱动轮33的相互配合带动第二搅拌部件进行纵向转动,第一搅拌部件与第二搅拌部件实现了两个方向的搅拌,其搅拌效率高,能够快速的将原料进行混合,因此原料的混合均匀度高,有利于原料之间充分的反应,进而可提升塑料的品质,同时也对筒体内的原料实现了全方位的搅拌,由于第二搅拌部件位于筒体的底部,因此在搅拌的过程中可将筒体下部的部分原料带起,减少原料在筒体底部沉淀等情况;又由于仅通过一个驱动部件即可带动第一搅拌部件和第二搅拌部件同时进行转动,一方面免除了专门设置电机来驱动第二部件,能够有效的降低能耗和整个设备的制造成本,使整个设备的结构简单、故障率低;另一方面该设置方式可使第一搅拌部件和第二搅拌部件几乎是同步工作,使得第一搅拌部件和第二搅拌部件的转动速率一致,因此原料的搅拌效果好,原料混合均匀度更好。

为了使得第一桨叶22能够对筒体1上部原料也进行搅拌,在所述的第一转轴21上设有浮动部件5,在所述的筒体1上设有浮动轨道6,该浮动轨道6为一圆形轨道,且该浮动轨道6为由下至上倾斜设置,因此该浮动轨道6的为左侧低右侧高;所述浮动部件5与浮动轨道6相配合的时候,带动第一桨叶21上下动作;具体的,所述浮动部件5包括浮动件51和滚动件52,所述浮动件51为倒置的l形金属杆,所述滚动件52为一金属球,该滚动件52位于所述浮动件51的端部,而且该滚动件52位于所述浮动轨道6上,可沿着所述浮动轨道6滚动;所述第一桨叶21与所述的浮动件51的侧壁相连,因此在滚动件52由浮动轨道6左侧向右侧运动的过程中,浮动件51会带着第一桨叶21逐渐被提高,同样的在由浮动轨道6右侧运动至左侧过程中,第一桨叶21会向下运动;该过程中第一桨叶21始终保持旋转状态;设置l状的浮动件和滚动件,在第一转轴转动过程中浮动件会随着第一转轴同步转动,因此在滚动件沿着浮动轨道运动的时,因浮动轨道为倾斜设置,因此当滚动件由低位置运动至高位置时,会逐步将浮动件提升起来,该过程中带动第一桨叶向上运动,同样的在滚动件由高位置运动至低位置,浮动件会向下运动,第一桨叶则可向下运动,在该过程中实现了驱动第一桨叶上下动作。

所述第一转轴21侧壁上设有定位轨道211,该定位轨道211为沿着所述第一转轴21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的浮动件51穿入至该定位轨道211内,具体的安装方式可以为多段安装,及将第一转轴21分为多段,在浮动件51插入至定位轨道211内之后,在将多段的第一转轴焊接成在一起;设置定位轨道可便于浮动件直上直下,从而第一桨叶可在转动搅拌的过程中能上下动作,而且定位轨道也还能对浮动件进行限位,避免浮动件从第一转轴上脱开。

所述定位轨道211内设有一个弹性件53,该弹性件53为弹簧,所述弹性件53的一端与所述定位轨道211上端的内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浮动件51的上端部相抵,因此在浮动件51向上运动时,弹性件53会对浮动件51形成向下的弹力;设置弹性件可在滚动件在浮动轨道上运动的时候,当滚动件运动至较低位置的时候,弹性件的弹力推动浮动件向下运动,保障浮动件上下动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弹性件的弹力增强滚动件与定位轨道内壁之间接触的紧密性。

所述浮动件51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有多个滚珠54,该滚珠54为金属珠;设置滚珠可减少浮动件侧壁与定位轨道内壁之间的摩擦,减少装置磨损,而且设置滚珠还可保障浮动件与定位轨道内壁之间的间隙小,避免浮动件发生左右晃动。所述定位轨道211的左右两侧内壁为v字形设置,所述滚珠54与定位轨道211内壁相接触;将定位轨道左右侧壁设置成v字形,因此定位轨道与滚珠之间会存在空隙,该空隙可便于原料漏出,避免原料长时间存在于定位轨道内,造成原料浪费或原料干燥后影响第一桨叶上下浮动;所述定位轨道211底部内壁设有由上至下倾斜设置的斜面212,该斜面212可便于原料沿着定位轨道211底部内壁流出定位轨道;将定位轨道底部的内壁设置为由上至下倾斜的斜面,在该过程中原料会沿着该下面流出定位轨道,方便在完成搅拌之后对第一搅拌部件进行清洗。

为了使筒体1稳定的进行工作而不发生偏移,减少整个装置的震动,因此在筒体1上设置了所述支撑部件7,具体的,该支撑部件7包括第一支撑件71、第二支撑件72及多个缓冲件73,所述的第一支撑件71为金属柱,该第一支撑件71与所述的筒体1相连,所述第二支撑件72为l形的金属柱,该第二支撑件72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71的下方,所述的第一支撑件71与第二支撑件72通过所述缓冲件73相连,所述的缓冲件73为弹簧,该缓冲件73通过一连接结构8与所述第一支撑件71可拆连接。

具体的,所述的连接结构8包括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件71侧壁上的延伸部81、限位部82及防脱片83,所述延伸部81为金属片,所述的限位部82为垂直于所述延伸部81左右两侧的金属片,所述防脱片83也为金属片,所述的延伸部81上具有一条状的插口,所述防脱片83可从该插口当中插入;所述防脱片83包括防脱部831和限位凸部832,所述的限位凸部832为位于所述防脱部831上部的一凸部,该限位凸部832无法从插口当中脱出;在所述防脱部831上设有定位孔833,在所述延伸部81上设有定位凸部834,在防脱片83插入至插口当中的时候,所述定位凸部834可插入至所述定位孔833内,从而实现对防脱片83定位。

所述的第二支撑件72上设有支撑部721,该支撑部721为一金属片,所述的支撑部721上部向下凹陷形成一凹部722,所述的缓冲件73的下部位于该凹部722内;在所述支撑部721上设有一螺孔,该螺孔内螺接有一定位杆723,所述的定位杆723为螺杆,该定位杆723从所述支撑部的下部向上穿入至所述缓冲件73内,从而定位杆723实现对缓冲件73定位。在需要对单个缓冲件进行更换的时候,只需将单个缓冲件拆卸下来,然后通过千斤顶等设备将第一支撑件抬起,然后将缓冲件装入,然后撤出千斤顶即实现对缓冲件实现更换;同样的,也可采用千斤顶将整个筒体支撑起来,然后对缓冲件实现更换。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