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二次顶出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4632发布日期:2018-12-11 21:48阅读:604来源:国知局
模具二次顶出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特别涉及为一种模具二次顶出简化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从模具中取出成品,无论是采用单一或者是多组件的顶出机构,其顶出动作都是一次完成。但是,由于成品的形状特殊,或者是量产时的要求,如果在一次顶出后,成品仍然在模穴中,或者是无法自动脱落时,就需要再增加一次顶出动作,此种操作方式为二次顶出;但现有的二次顶出机构需要通过开闭器进行顶出工作,增加了模具的成本,且钳工在组装拆模过程中增加了工作量,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模具二次顶出简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手段提供一种模具二次顶出简化装置,包括顶针、套筒、顶出机构以及与所述顶出机构连接的顶针板,所述顶针板设有对应于所述套筒的通孔,所述套筒穿过所述通孔可滑动的连接于所述顶针板中,所述顶针板与所述套筒均固定设有所述顶针,所述顶出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顶针板进行升降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顶针包括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所述第一顶针固定于所述顶针板,所述第二顶针固定于所述套筒中。

进一步的,所述下套筒包括下套筒外壳、弹簧以及空腔,所述弹簧设于所述空腔中并分别与所述下套筒外壳和所述上套筒的底端连接,所述上套筒的底端通过所述空腔可活动的设于所述下套筒外壳的上方,且所述第二顶针固定镶嵌于所述上套筒中。

进一步的,还包括模板,所述模板设有与所述第一顶针与所述第二顶针对应的透孔,所述第一顶针与所述第二顶针均穿过所述透孔且与所述透孔可相对滑动。

进一步的,还包括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设于所述顶针板与所述模板之间并与所述顶针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顶出基座和第三顶针,所述顶出基座安装于所述顶出机构与顶针板之间并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三顶针的顶棍孔,所述第三顶针穿过所述顶棍孔分别与所述顶出机构和顶针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模具二次顶出简化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顶出机构使顶针板能够进行升降移动,而带动固定在顶针板上的顶针对需要被顶出的模具进行顶出工作,且因为在顶针板中加装了套筒,通过套筒实现模具的二次顶出工作;从而解决了模具一次顶出后,成品仍然在模穴中而无法自动脱落的技术难题,并且去除开闭器等复杂器件,以减少了模具的制造成本,减少工作人员的加工量,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具二次顶出简化装置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模具二次顶出简化装置另一个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面图;

图中:1-套筒、2-顶针板、3-第一顶针、4-第二顶针、5-模板、6-限位柱、 7-顶出基座、8-第三顶针、9-上套筒、10-下套筒、11-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模具二次顶出简化装置的整体结构剖面图以及局部结构剖面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模具二次顶出简化装置,包括顶针、套筒1、顶出机构(图未示出)以及与顶出机构连接的顶针板2,顶针板2设有对应于套筒1的通孔,套筒1穿过通孔可滑动的连接于顶针板2中,顶针板2与套筒1均固定设有顶针,顶出机构用于驱动顶针板2进行升降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顶出机构具体为注塑机,与以往注塑机不同的是,以往的注塑机通常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但在本实用新型中此注塑机仅用于向顶针板2提供升降运动的动力,因为顶针板2和套筒1均固定镶嵌有顶针,且顶针还与需要被顶出的模组相抵接,当顶针板2与套筒1进行升降运动时,即可对需要被顶出的模具进行相应的顶出工作,此顶出工作具体为,当套筒1的顶端因为顶针板2的上升而抵接触碰模板5时,设置于套筒1内部的顶针会停止进行顶出运动以达到一次顶出的过程,随后,部分设置在顶针板2上的顶针仍继续向上顶出,以用于实现二次顶出的工作。

在上述实施例中,还特别涉及一种模板5,用于将顶针镶嵌在模板5的内部,模板5可以限定顶针的运动方向。

在具体实施上述工作流程时,首先,因为顶出机构与顶针板2相连接,且套筒1穿过通孔设置在顶针板2的内部,顶针分别固定在套筒1与顶针板2上,当顶出机构将顶针板2向上顶升一段距离时,即可以带动顶针将需要被顶出的模具向上进行顶出,从而实现一次脱模过程,随后,因为套筒1超出顶针板2 一段距离,在顶出机构顶出顶针板2一段距离后,套筒1的顶端会抵接上方的模板5,使固定在套筒1上的顶针停止顶出,但在固定在顶针板2上的顶针依然能够向上进行顶出运动,从而实现模组的二次顶出工作,与以往相比,此种二次顶出的工作方式通过套筒1的工作替代了开闭器的工作,以实现节省企业生产的成本,通过二次顶出实现难以被取出或难以滑落的模组能够被脱模,提升了工作者拆装模组的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顶针包括第一顶针3和第二顶针4,第一顶针3固定于顶针板2,第二顶针4固定于套筒1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顶针3与第二顶针4均通过透孔(图未示出)可活动的镶嵌于模板5中,第一顶针3具体为固定在顶针板2上的顶针,且第二顶针4具体为固定在套筒1中的顶针,第一顶针3与第二顶针4分别通过顶针板 2的升降运动,以对需要被顶出的模具进行二次顶出工作。

在具体实施上述工作流程时,首先,第一顶针3与第二顶针4分别与需要被顶出的模组进行抵接,当顶出机构使顶针板2向上顶升时,第一顶针3与第二顶针4同时对该模组进行顶出工作,随后,当套筒1抵接上方的模板5时,第二顶针4则会停止向上的顶出工作,此时,第一顶针3仍然可以进行向上的顶出运动,从而实现装置的二次顶出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套筒包括上套筒9和下套筒10,下套筒10包括下套筒外壳(图未示出)、弹簧11以及空腔(图未示出),弹簧11设于空腔中并分别与下套筒外壳和上套筒9的底端连接,上套筒9的底端通过空腔可活动的设于下套筒外壳的上方,且第二顶针4固定镶嵌于上套筒9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上套筒9通过顶针板2向上的运动抵接上方的模板5 时,上套筒9使第二顶针4停止运动;在理论上,套筒1应该固定在顶针板2 上,才能使第二顶针4停止运动,但因为套筒1分为上套筒9与下套筒10,且下套筒10对应设有与上套筒9底端相对应的空腔,空腔能够使上套筒9嵌入下套筒10与空腔相对应的一段距离,从而使顶针板2能够继续向上运动,达到第二顶针4停止运动而第一顶针3继续进行顶出工作的效果,而弹簧11则是在上套筒9未抵接模板5时,使上套筒9不会滑入空腔内,以保证第二顶针4正常的进行顶出工作。

在具体实施上述工作流程时,首先,当套筒1抵住上套筒9上方的模板5 时,从而使第二顶针4停止运动,在顶针板2上升但上套筒9未抵接模板5时,弹簧用于防止上套筒9的底端滑入下套筒10的空腔中,并通过第二顶针对需要被顶出的模具进行顶出工作,随后,通过上套筒9可滑入下套筒外壳内部成型的空腔一段距离,以使顶针板2继续向上进行运动,从而完成二次顶出脱模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限位柱6,限位柱6设于顶针板2与模板5之间并与顶针板2固定连接。

在具体实施时,当套筒1顶住模板5而使第二顶针4停止进行上升运动时,第一顶针3继续进行二次顶出工作,而为防止第一顶针3顶针顶出需要被脱模的模具后无法完整回缩至模板5内的情况,故在顶针板2上设置限位柱6,以防止第一顶针3顶出过度无法完整回缩而出现溢边的情况,提升工作的精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顶出基座7和第三顶针8,顶出基座7安装于顶出机构与顶针板2之间并设有对应于第三顶针8的顶棍孔,第三顶针8穿过顶棍孔分别与顶出机构和顶针板2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顶出基座7具体为该二次顶出装置的模具底座,在该顶出基座7中设有顶棍孔,第三顶针8分别与顶出机构和顶针板2相连接。

在具体实施上述工作流程时,首先,通过顶出机构向第三顶针8提供动力,随后,第三顶针8通过顶棍孔与顶针板2连接,从而达到顶出机构向顶针板2 提供动力的效果,最终使顶针板2能够进行升降运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