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式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15980发布日期:2018-12-25 21:35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模块式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利用模具生产制造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块式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的空滤器出气管模具都只能生产出一个空滤器出气管或两个空滤器出气管,生产效率底,无法满足大量生产时的需求。且模芯的固定面损坏后,就无法使用,需要重新更换模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一次生产四个的模块式模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块式模具,所述模块式模具包括底座、固定件、流道板、浇注板、两个第一下模、两个第二下模、两个第一上模、两个第二上模以及四个模芯,所述固定件设在底座上,所述两个第一下模和两个第二下模均设在底座上且分别位于固定件的两侧,且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错位设置,第一上模对应设在第一下模上形成模腔,第二上模对应设在第二下模上形成模腔,所述四个模芯均固定在固定件上并伸入模腔内,所述流道板固定在所述第一上模和第二上模上,所述浇注板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所述流道板上,所述浇注板上设有浇注孔,所述流道板上设有流道与浇注孔连通,所述流道还与设在第一上模和第二上模的穿孔连通,所述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上分别设有与穿孔连通的第一浇注槽和第二浇注槽。

进一步的,所述模芯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头、成形体和固定体;所述连接头包括依次连接体和定位体,所述连接体设有与水面平行的上固定面和下固定面,且连接体上设有贯穿上固定面和下固定面的固定孔,所述定位体上设有两个与上固定面和下固定面对应的定位槽;所述成形体上包括依次连接的倾斜段和弯曲段,所述倾斜段与连接头连接,所述弯曲段在水平面弯曲,所述倾斜段上设有环形凸起,所述弯曲段的前端设有环形片,所述弯曲段的后端设有环形凸起,所述倾斜段与弯曲段的连接处设有圆柱凸起,所述弯曲段与固定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下模上设有容纳槽和上模定位凸起,所述容纳槽用于容纳模芯,所述上模定位凸起用于与第一上模配合,所述第一下模靠近固定件的上端面向下倾斜;所述容纳槽包括依次连接的定位槽、成型槽和固定槽,所述定位槽内设有模芯定位凸起,所述成型槽内设有与模芯对应的纹路,所述第一下模上的第一浇注槽与成型槽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下模上设有容纳槽和定位缺口,所述容纳槽用于容纳模芯,所述定位缺口用于与第二上模配合,所述第二下模靠近固定件的上端面向上倾斜;所述容纳槽包括依次连接的定位槽、成型槽和固定槽,所述定位槽内设有模芯定位凸起,所述成型槽内设有与模芯对应的纹路,所述第二下模上的第二浇注槽与成型槽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上设有第一定位孔、横向贯穿的四个容纳孔以及与底座固定的固定孔,固定件上还设有与每一容纳孔垂直并连通的第二定位孔,所述模芯一端穿设在容纳孔内,且定位件穿过第二定位孔与模芯连接实现固定,所述第一定位孔内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用于定位流道板。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本体以及连接本体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的固定片,所述连接本体固定在所述浇注板上,所述固定片与所述流道板固定,所述连接本体上还设有U形槽。

进一步的,所述流道板的上设有用于与第一上模和第二上模固定的固定孔以及X形流道。

本实用新型模块式模具通过两个第一上模、两个第二上模、两个第一下模、两个第二下模对应设置形成四个模腔,模腔内设有四个模芯,原料可以通过浇注板的浇注孔进入流道,分别流入四个模腔内形成四个产品,相比原本的单个浇注,提高了效率;且采用模块的形式组装成模具,某一部件需要维护或更换时,只需维护或更换该部件,无需其它部件一起更换或维护,后期维护可减少维护成本,便于维护保养。同时将模芯设置为两个对称的的固定面以及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的交叉设置,使整个模具的长度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模块式模具的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模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模芯的主视图。

图5是第一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上模的机构示意图。

图7是第二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二上模的机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模块式模具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底座1、固定件2、流道板8、浇注板9、两个第一下模4、两个第二下模5、两个第一上模6、两个第二上模7以及四个模芯3。所述固定件2设在底座1上,所述两个第一下模4和两个第二下模5均设在底座1上且分别位于固定件2的两侧,且第一下模4和第二下模5错位设置,充分利用空间,减少整个模具长度。第一上模6对应设在第一下模4上形成模腔,第二上模7对应设在第二下模5上形成模腔,所述四个模芯3均固定在固定件2上并伸入模腔内。所述流道板8固定在所述第一上模6和第二上模7上,所述浇注板9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所述流道板8上,所述浇注板9上设有浇注孔91,所述流道板8上设有流道81与浇注孔91连通,所述流道81还与设在第一上模6和第二上模7的穿孔连通,所述第一下模4和第二下模5上分别设有与穿孔连通的第一浇注槽和第二浇注槽。原料从浇注孔91进入流道81然后通过穿孔分别进入第一浇注槽和第二浇注槽,然后进入第一下模4与第一上模6和第二下模5与第二上模7形成的模腔内。

请参考图2,所述固定件2上设有第一定位孔21、横向贯穿的四个容纳孔22以及与底座1固定的固定孔23,固定件2上还设有与每一容纳孔22垂直并连通的第二定位孔24,所述模芯3一端穿设在容纳孔22内,且定位件穿过第二定位孔24与模芯3连接实现固定,所述第一定位孔21内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用于定位流道板8。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模芯3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头31、成形体32和固定体33;所述连接头31包括依次连接体和定位体,所述连接体设有与水面平行的上固定面311和下固定面,且连接体上设有贯穿上固定面311和下固定面的固定孔,所述定位体上设有两个与上固定面311和下固定面对应的定位槽312,如此设置可使一种模芯3适应两种不同的上下模;所述成形体32上包括依次连接的倾斜段和弯曲段,所述倾斜段与连接头31连接,所述弯曲段在水平面弯曲,所述倾斜段上设有环形凸起,所述弯曲段的前端设有环形片,所述弯曲段的后端设有环形凸起,所述倾斜段与弯曲段的连接处设有圆柱凸起,所述弯曲段与固定体33连接。

请参考图5,所述第一下模4上设有容纳槽和上模定位凸起42,所述容纳槽用于容纳模芯3,所述上模定位凸起42用于与第一上模6配合,所述第一下模4靠近固定件2的上端面向下倾斜。所述容纳槽包括依次连接的定位槽411、成型槽412和固定槽413,所述定位槽411内设有模芯定位凸起4111,模芯定位凸起4111与模芯3的定位槽312配合,避免模芯3发生位移;所述固定槽413用于固定模芯3的固定体33;所述成型槽412内设有与模芯3对应的纹路,所述第一下模4上的第一浇注槽43与成型槽412连通。

请参考图6,所述第一上模6上设有容纳槽和定位缺口62,所述容纳槽用于容纳模芯3,所述定位缺口62用于与第一下模4的定位凸起配合;所述容纳槽包括依次连接的定位槽611、成型槽612和固定槽613,所述定位槽611内设有模芯定位凸起6111,模芯定位凸起6111与模芯3的定位槽611配合,避免模芯3发生位移;所述固定槽613用于固定模芯3的固定体33;所述成型槽612内设有与模芯3对应的纹路,所述第一上模6设有与第一浇注槽43连通的穿孔64。

请参考图7,所述第二下模5上设有容纳槽和定位缺口52,所述容纳槽用于容纳模芯3,所述定位缺口52用于与第二上模7配合,所述第二下模5靠近固定件的上端面向上倾斜;所述容纳槽包括依次连接的定位槽511、成型槽512和固定槽513,所述定位槽511内设有模芯定位凸起5111,模芯定位凸起5111与模芯3的定位槽511配合,避免模芯3发生位移;所述固定槽513用于固定模芯3的固定体33;所述成型槽512内设有与模芯3对应的纹路,所述第二下模5上的第二浇注槽54与成型槽512连通。

请参考图8,所述第二上模7上设有容纳槽和下模定位凸起72,所述容纳槽用于容纳模芯3,所述下模定位凸起72用于与第一下模4的定位凸起配合;所述容纳槽包括依次连接的定位槽711、成型槽712和固定槽713,所述定位槽711内设有模芯定位凸起7111,模芯定位凸起7111与模芯3的定位槽711配合,避免模芯3发生位移;所述固定槽713用于固定模芯3的固定体33;所述成型槽712内设有与模芯3对应的纹路,所述第一上模6设有与第二浇注槽54连通的穿孔74。

请参考图9,所述连接件92包括连接本体921以及连接本体921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的固定片922,所述连接本体921固定在所述浇注板9上,所述固定片922与所述流道板8固定,所述连接本体921上还设有UU形槽9211,便于在清理和维护时能够整齐的摆放和收集,便于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所述流道板8的上设有用于与第一上模6和第二上模7固定的固定孔以及X形流道81。

使用时,通过浇注孔92浇注,然后进入流道81并通过流道81分别流入两个第一上模6、两个第二上模7、两个第一下模4、两个第二下模5对应设置形成的四个模腔,相比原本的单个浇注,提高了效率。且采用模块的形式组装成模具,某一部件需要维护或更换时,只需维护或更换该部件,无需其它部件一起更换或维护,后期维护可减少维护成本,便于维护保养。同时将模芯3设置为两个对称的的固定面以及第一下模4和第二下模5的交叉设置,使其位于固定件2两侧的模芯3在与固定件2连接处有重叠部分,提高了容错率,减少了整个模具的长度。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