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胶射出成型机的射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7104发布日期:2019-04-13 00:54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胶射出成型机的射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钥匙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塑胶射出成型机的射出机构。



背景技术:

汽车钥匙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将钥匙芯固定在由塑胶压制成型的钥匙把上面,其中,生产出具有特定形状、规格、大小的钥匙把是由塑胶射出成型机来完成的。塑胶射出成型机的工作原理与打针用的注射器相似,它是借助螺杆(或柱塞)的推力,将已塑化好的熔融状态(即粘流态)的塑料注射入闭合好的模腔内,经固化定型后取得制品的工艺过程。其中,注射成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一周期主要包括:定量加料-熔融塑化-施压注射-充模冷却-启模取件,取出塑件后又再闭模,进行下一个循环。

现有的成型机的射出结构一般都是固定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的通孔之间,上下支撑板之间再通过支撑柱固定,当螺杆在向下推动料筒内的塑性原料由喷嘴喷出的过程中,料筒遭受来自螺杆旋转运动方向的作用力,容易在通孔内产生移动,尽管短期的肉眼并不能观察出这种微小的改变,但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料筒在通孔内左右移动会导致料筒固定的稳定性降低,影响喷嘴射出塑性原料的位置,而使得塑性原料未能完全注入模具中,从而造成原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塑胶射出成型机的射出机构利用弹性体的形变来抵消螺杆长期对料筒的作用力,能将料筒始终固定在同一个位置,保证原料能完全进入模具中,具有节约环保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塑胶射出成型机的射出机构,包括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同轴设置有上下相互对应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固定穿设有料筒,所述料筒顶端穿过上部第一通孔并固定在第一通孔内,料筒底端穿过下部第一通孔并伸出第一通孔外部,所述料筒上端与第一螺杆相连,所述第一螺杆顶部与旋钮杆相连,所述料筒外部设置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与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形成封闭的空间结构,在密封板与料筒之间还设置有弧形且中部向内凹陷的弹性体,所述弹性体凸出部分紧靠所述料筒,弹性体下部铰接设置在所述下支撑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支撑板上端、第一通孔两端还对称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弹性体上端设置在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密封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孔内还设置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顶部与旋钮杆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体凸出部分的外壁上间隔均匀设置有多个半球形的凹槽。

更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体与所述密封板之间还设置有弹性球,所述弹性球与所述弹性体和密封板之间相互连接。

具体的,所述弹性球的纵截面设置为圆形或椭圆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旋钮杆在转动第一螺杆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将塑性原料由喷嘴喷出进入到模具内部,同时,与旋钮杆相连的第二螺杆也沿第二通孔逐渐向下运动并作用到弹性体的上端,由于弹性体为中部凹陷的弧形结构,则弹性体上端受到压力后向密封板靠拢,即出现弹性体上部外壁与料筒发生脱离,此时,弹性体的下部也产生形变,即弹性体下段局部与料筒接触,以弥补弹性体上端与料筒的接触损失,同时,在弹性体的外壁上开设多个半球形的凹槽,是利用大气压吸附原理与料筒外壁紧密贴合,能始终保证弹性体中部与料筒之间紧密接触,防止料筒在螺杆运动的过程中,产生松动,影响喷射效果;(2)弹性体在遭受第二螺杆挤压的过程中发生形变,此时与弹性体相连的弹性球也产生形变,通过弹性球与弹性体下部的共同形变来弥补弹性体上端与料筒之间的接触损失,能更加稳定料筒的位置;(3)弹性球的纵截面设置为圆形或椭圆形,当弹性球一边发生压缩形变时,另一端能发生扩张形变,使得弹性体的下端能尽快的弥补上端与料筒之间的接触损失,进一步降低料筒松动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支撑板 2、下支撑板 3、第一通孔 4、料筒 5、第一螺杆 6、旋钮杆 7、密封板 8、弹性体 9、第二通孔 10、第二螺杆 11、凹槽 12、弹性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原理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的一种塑胶射出成型机的射出机构,包括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在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之间同轴设置有上下相互对应的第一通孔3,第一通孔3内固定穿设有料筒4,料筒4顶端穿过上部第一通孔3并固定在第一通孔3内,料筒4底端穿过下部第一通孔3并伸出第一通孔3外部,伸出第一通孔3外部的喷嘴应正对模具,使由喷嘴喷出的塑形原料全部落入模具内部,避免原料的浪费,具有节约环保的优点。料筒4上端与第一螺杆5相连,第一螺杆5顶部与旋钮杆6相连,料筒4外部设置有密封板7,密封板7与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之间形成封闭的空间结构,可以是封闭的矩形结构,也可以是封闭的筒状结构。在密封板7与料筒4之间还设置有弧形且中部向内凹陷的弹性体8,其中,弹性体8凸出部分紧靠料筒4外壁,弹性体8下部铰接设置在下支撑板2上,且在弹性体8凸出部分的外壁上间隔均匀设置有多个半球形的凹槽11。在上支撑板1上端、第一通孔3两端还对称设置有第二通孔9,弹性体8上端设置在第二通孔9与密封板7之间。第二通孔9内还设置有第二螺杆10,第二螺杆10顶部与旋钮杆6相连。

其中,第二通孔9也可以设置为4或者多个,均匀分布在第一通孔3周围,并设置有与第二通孔9数量相对应的第二螺杆10和弹性体8,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此不做要求。

旋钮杆在转动第一螺杆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将塑性原料由喷嘴喷出进入到模具内部,同时,与旋钮杆相连的第二螺杆也沿第二通孔逐渐向下运动并作用到弹性体的上端,由于弹性体为中部凹陷的弧形结构,则弹性体上端受到压力后向密封板靠拢,即出现弹性体上部外壁与料筒发生脱离,此时,弹性体的下部也产生形变,即弹性体下段局部与料筒接触,以弥补弹性体上端与料筒的接触损失,同时,在弹性体的外壁上开设多个半球形的凹槽,是利用大气压吸附原理与料筒外壁紧密贴合,能始终保证弹性体中部与料筒之间紧密接触,防止料筒在螺杆运动的过程中,产生松动,影响喷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弹性体8与密封板7之间还设置有弹性球12,该弹性球12与弹性体8和密封板7之间相互连接,且弹性球12的纵截面设置为圆形或椭圆形。弹性体在遭受第二螺杆挤压的过程中发生形变,此时与弹性体相连的弹性球也产生形变,通过弹性球与弹性体下部的共同形变来弥补弹性体上端与料筒之间的接触损失,能更加稳定料筒的位置;同时,弹性球的纵截面设置为圆形或椭圆形,当弹性球一边发生压缩形变时,另一端能发生扩张形变,使得弹性体的下端能尽快的弥补上端与料筒之间的接触损失,进一步降低料筒松动的可能性。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利用弹性体和弹性球的形变来抵消螺杆长期对料筒的作用力,能将料筒始终固定在同一个位置,保证原料能完全进入模具中,具有节约环保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