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料管冷却用冷却水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1411发布日期:2019-05-11 00:41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料管冷却用冷却水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材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塑料管冷却用冷却水环。



背景技术:

现有的PE、PVC等管材的挤出设备,PE、PVC管材配料在经过高温塑化、口模成型后,需要快速瞬间进行外表冷却,进入真空定型箱冷却定型,由于从挤出口模至真空定型箱有一段距离,管材无法冷却,加之口模出来的成型管材温度高、成形软,常使管材表面光洁度变差,表面出现花纹,椭圆度大,壁厚偏差变大,导致管材废品较多。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冷却水环解决上述问题,但是现有的冷却水环多为不可拆卸式的结构,在对不同尺寸规格的管材进行冷却时,需要整体更换冷却水环,这会增加生产厂家的库存以及维修保养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冷却水环不可拆卸、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料管冷却用冷却水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塑料管冷却用冷却水环,包括水环本体,水环本体为锡青铜材质,水环本体的外壁上套接有两个沿水环本体轴向间隔分布的环套,环套与水环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环套内壁设有环形水道,环套外壁设有与环形水道连通的引水孔,所述引水孔设有接头,与环形水道相对的水环本体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个沿水环本体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的通孔,水环本体内壁上设有若干个沿水环本体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导流槽,导流槽数量为通孔数量的一半,导流槽的两端分别与通孔连通;所述环形水道两侧的环套内壁上均设有环形密封槽,所述环形密封槽内设有环形密封圈,所述水环本体端部的内壁设有倒角。

优选的,所述导流槽平行于水环本体的轴向方向。

另一种优选的,所述导流槽为螺旋形。

优选的,所述环套通过弹性环形卡扣与水环本体连接。

另一种优选的,所述环套通过螺纹与水环本体连接。

优选的,所述水环本体的端部设有螺纹或者连接有法兰盘。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环套、引水孔、环形水道、通孔的设置,使得管材从口模进入水环本体后,管材的表面能够有效的得到冷却降温处理;而导流槽的设置,使得管材能够表面降温均匀;可拆卸的环套的设置,使得只需更换不同内径的水环本体,即可对不同尺寸规格的管材进行降温处理;同时,维修保养方便,能够有效降低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环本体、2-环套、3-环形水道、4-引水孔、5-接头、6-通孔、7-导流槽、8-环形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一种塑料管冷却用冷却水环,包括水环本体1,水环本体1为锡青铜材质,锡青铜材质的水环本体1具有防腐蚀、耐磨的特点,能够提高使用寿命,水环本体1的端部设有螺纹或者法兰盘用于与口模或者真空定型箱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螺纹;水环本体1的外壁上套接有两个沿水环本体1轴向间隔分布的环套2,环套2与水环本体1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套环2通过弹性环形卡扣或者螺纹与水环本体1连接,可拆卸的环套2不但方便冷却水环的维修、节约成本,还能够通过只变更水环本体1的内径适配多种尺寸规格的管材,进一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环套2的内壁设有环形水道3,环套2的外壁设有与环形水道3连通的引水孔4,引水孔4设有接头5,与环形水道3相对的水环本体1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个沿水环本体1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的通孔6,水环本体1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个沿水环本体1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导流槽7,导流槽7的数量为通孔6数量的一半,使得导流槽7的两端分别与通孔6连通,导流槽7平直,即平行于水环本体1的轴向方向,或者导流槽7为螺旋形,螺旋形的导流槽7能够增加水流在水环本体1留置时间;引水孔4的作用在于将水流引入环形水道3,再经过通孔6流入水环本体1内,导流槽7的作用一方面在于引导水流平顺流动,提高管材各处冷却的均衡性,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加通水流量,提高冷却效率。

环形水道3两侧的环套2的内壁上均设有环形密封槽,环形密封槽内设有环形密封圈8,水环本体1端部的内壁设有倒角,倒角的作用在于使管材顺畅的进入水环本体1中。

使用时,首先选择内径与管材外径相近的水环本体1,将环套2连接到水环本体1上,再将水环本体1连接在口模与真空定型箱之间,将进水管、出水管分别连接在两个环套2的接头上,通水后即可实现对管材的冷却作业。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