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形带制带装置和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60997发布日期:2020-07-29 03:39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形带制带装置和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缝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环形带制带装置和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环形带制带装置是一种将织物带翻折后对所述织物带进行焊接和剪切,以使所述织物带的两端焊接在一起形成环形带的设备,常用于制作内裤等衣物的环形橡筋裤头。现有的环形带制带装置每制作完成一个环形带后,所述织物带上都会留下一小段焊切形成的废料,因此,在制作完成上一个环形带后,需要对所述织物带再进行一次焊切以将上一个环形带留下的废料去除,然后才能开始制作下一个环形带,废料掉落在地面上难以打扫,而且为去除废料而增加的焊切动作,不仅降低了效率,而且降低了超声波焊接组件的使用寿命,因超声波焊接组件的使用次数是有限制的,这无疑导致设备的维修成本过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环形带制带装置,无需去除废料,可循环进行送带、收带和焊切的制带过程,提高了效率,且无废料掉落地面,便于清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环形带加工设备。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环形带制带装置,包括:

送带机构,用于输送织物带,以将所述织物带的第一焊切位移动至焊切工位上;

收带机构,用于收取废带,以将与所述废带连接的所述织物带的第二焊切位移动至焊切工位上;

焊切机构,用于将焊切工位上所述织物带翻折后重叠的第一焊切位和第二焊切位焊接在一起并切断形成所述环形带,同时将所述织物带和废带重新焊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还包括:

预设机构,用于预设所述第一焊切位和第二焊切位在所述织物带上的位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辅助下带机构,所述辅助下带机构包括:

分带件,可在下带方向上升降,位于翻折后的所述织物带的两端之间,且随所述织物带输送而下降至预定位置;

推带件,可靠近或远离所述预定位置,位于翻折后的所述织物带的非送带端背向所述分带件一侧面,且随所述织物带输送而靠近所述预定位置,以将所述织物带的非送带端推向位于所述预定位置上的分带件。

进一步地,还包括:

对齐机构,用于限定翻折后的所述织物带的两端侧边,使翻折后的所述织物带的两端侧边对齐。

进一步地,还包括:

定带机构,用于将制好的所述环形带展开至所需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定带机构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抓手和第二抓手,用于抓取制好的所述环形带;

定带移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抓手和第二抓手之间相对直线移动,以将抓取的所述环形带沿定带方向展开至所需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定带机构还包括:

第一伸缩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抓手和第二抓手进行伸缩。

一种环形带加工设备,包括上述的环形带制带装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环形带制带装置除了在进行第一次焊切前,需要将所述织物带的尾部设置在所述收带机构内形成最初的废带之外,所述焊切机构每次焊切形成的废料会依次焊接在一起形成最终的废带,无废料掉落地面,且使所述织物带和废带实现翻折效果,而在进行后续焊切时无需重新在所述收带机构内设置所述织物带的尾部,所述收带机构在将上一次焊切的废料收走时,同步将所述第二焊切位移动至焊切工位上,所述制带装置可循环进行送带、收带和焊切的制带过程,而无需对废料再进行一次焊切以去除,既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所述焊切机构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环形带制带方法的步骤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环形带制带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环形带制带装置的送带收带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环形带制带装置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环形带制带装置的送带收带简化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环形带制带装置的切带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环形带制带装置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环形带制带装置的切带简化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环形带制带装置的定带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环形带加工设备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送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环形带制带方法,包括:

步骤1:输送织物带,以将所述织物带的第一焊切位移动至焊切工位上,以及,收取废带,以将与所述废带连接的所述织物带的第二焊切位移动至焊切工位上;

步骤2:将焊切工位上所述织物带翻折后重叠的第一焊切位和第二焊切位焊接在一起并切断形成所述环形带,同时将所述织物带和废带重新焊接在一起。

该环形带制带方法在每次焊切形成所述环形带的同时,将所述织物带和废带也焊接在一起,每次焊切形成的废料会依次焊接在一起形成所述废带,无废料掉落地面,便于清洁,且使所述织物带和废带实现翻折效果,而在将下一次焊切的第二焊切位移动至焊切工位上的同时将上一次焊切形成的废料收走,可循环进行送带、收带和焊切的制带过程,提高了效率。

在步骤1中,将所述第一焊切位移动至焊切工位上,以及,将所述第二焊切位移动至焊切工位上,两者之间的顺序不分先后,谁先谁后或者同步进行均可。

在步骤1中,所述第一焊切位和第二焊切位之间的织物带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于焊切工位下方实现翻折效果。

该环形带制带方法控制所述第一焊切位和第二焊切位之间的织物带利用自身重力在送带过程于焊切工位下方实现翻折效果,送带动作和翻折动作相当于同步进行,提高了效率,送带动作和翻折动作相当于同步进行,提高了效率。

其中,在步骤1之前还包括:

预设所述第一焊切位和第二焊切位在所述织物带上的位置。

实施例二

如图2-9所示,一种环形带制带装置,包括:

送带机构11,用于输送织物带41,以将所述织物带41的第一焊切位4a移动至焊切工位上;

收带机构12,用于收取废带43,以将与所述废带43连接的所述织物带41的第二焊切位4b移动至焊切工位上;

焊切机构13,如图6-8所示,用于将焊切工位上所述织物带41翻折后重叠的第一焊切位4a和第二焊切位4b焊接在一起并切断形成所述环形带42,同时将所述织物带41和废带43重新焊接在一起。

该环形带制带装置除了在进行第一次焊切前,需要将所述织物带41的尾部设置在所述收带机构12内形成最初的废带43之外,所述焊切机构13每次焊切形成的废料会依次焊接在一起形成最终的废带43,无废料掉落地面,且使所述织物带41和废带43实现翻折效果,而在进行后续焊切时无需重新在所述收带机构12内设置所述织物带41的尾部,所述收带机构12在将上一次焊切的废料收走时,同步将所述第二焊切位4b移动至焊切工位上,所述制带装置1可循环进行送带、收带和焊切的制带过程,而无需对废料再进行一次焊切以去除,既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所述焊切机构13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修成本。

所述焊切机构13对所述第一焊切位4a和第二焊切位4b的重叠焊接区域的中部进行切断,使得重叠焊接区域一部分将所述第一焊焊切位4a和第二焊切位4b焊接在一起形成所述环形带42,重叠焊接区域另一部分将所述织物带41和废带43焊接在一起。

所述送带机构11将所述第一焊切位4a移动至焊切工位上,以及,所述收带机构12将所述第二焊切位4b移动至焊切工位上,两者之间的步骤顺序不分先后,谁先谁后或者同步进行均可。

如图3-5所示,所述第一焊切位4a和第二焊切位4b之间的织物带41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于焊切工位下方实现翻折效果。

该环形带制带装置控制所述第一焊切位4a和第二焊切位4b之间的织物带41利用自身重力在送带过程于所述焊切机构13下方实现翻折效果,送带动作和翻折动作相当于同步进行,提高了效率,无需专门的翻折机构来完成翻折动作,既节省了零部件成本,送带动作和翻折动作相当于同步进行,提高了效率,使得在所述焊切机构13完成焊切形成所述环形带42后,图像系统无需等待所述输送装置2将所述环形带42取走,即可立即开始对所述送带机构11内的织物带41查找logo以准备下一次焊切。

本实施例中,所述送带机构11和收带机构12设于所述焊切机构13的上方,但是在具体实现时,所述送带机构11和收带机构12也可设于所述焊切机构13的下方或较远位置,通过一定位置上布局的路径引导部件将所述织物带41的送带路径引导至焊切工位上,使得在所述送带机构11送带时,所述织物带41的第一焊切位4a从上往下移动至焊切工位,在所述收带机构12收带时,所述织物带41的第二焊切位4b从下往上移动至焊切工位即可;所述收带机构12位于所述送带机构11的下方,优选与所述送带机构11构成一体。

该环形带制带装置还包括:

预设机构,用于预设所述第一焊切位4a和第二焊切位4b在所述织物带41上的位置。

所述预设机构可以但不限于为一中控主机,电性连接于各个机构和装置,以对各个机构和装置进行控制。

本实施例中,所述送带机构11包括送带滚轮组件111和送带驱动组件112,所述送带驱动组件112连接驱动所述送带滚轮组件111,所述织物带41设置于所述送带滚轮组件111内由所述送带滚轮组件111带动进行输送;其中,所述送带驱动组件112包括送带电机,所述送带电机为伺服电机。

该环形带制带装置通过所述中控主机控制所述送带电机的转动圈数,通过输送预定长度的织物带41,以将所述织物带41的第一焊切位4a移动至焊切工位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收带机构12包括收带滚轮组件121和收带驱动组件122,所述收带驱动组件122连接驱动所述收带滚轮组件121,所述废带43设置于所述收带滚轮组件121内由所述收带滚轮组件121带动进行收取;所述收带驱动组件122包括收带电机,所述收带电机为步进电机。

该环形带制带装置通过所述中控主机控制所述收带电机的转动圈数,通过收取预定长度的废带43,以将所述织物带41的第二焊切位4b移动至焊切工位上。

当然,该环形带制带装置除了使用滚轮组件进行送带和收带之外,还可用机械手、抓手、夹手或其他现有结构来固定并输送所述织物带41和收取所述废带43,送带和收带的驱动组件也可使用气缸及相应的传动组件。

所述焊切机构13包括:

超声波焊接组件131,用于对焊切工位上所述织物带41翻折后重叠的第一焊切位4a和第二焊切位4b进行焊接;

机械切刀组件132,用于对对焊切工位上所述织物带41翻折后重叠的第一焊切位4a和第二焊切位4b进行切断;

所述超声波焊接组件131和机械切刀组件132之间可相对移动。

其中,所述超声波焊接组件131的焊接头和所述机械切刀组件132的切刀头相对,当所述超声波焊接组件131和机械切刀组件132之间相对靠近时,所述超声波焊接组件131和机械切刀组件132对所述织物带41翻折后重叠的第一焊切位4a和第二焊切位4b同时进行焊接和切断。

在送带过程中,由于自身重力作用,所述织物带41在所述焊切机构13处会自然下垂形成向下输送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一个下带过程。如果所述织物带41上存在一些比较硬的折痕,这些折痕在所述织物带41的向下输送过程中可能会挂在所述焊切机构13或其他机构上,导致所述织物带41的送带端(与所述送带机构11连接的一端)在向下输送时发生异常的情况,因此,该环形带制带装置还包括辅助下带机构,所述辅助下带机构包括:

分带件161,可在下带方向上升降,位于翻折后的所述织物带41的两端之间,且随所述织物带41输送而下降至预定位置;

推带件162,可靠近或远离所述预定位置,位于翻折后的所述织物带41的非送带端(与所述收带机构12连接的一端)背向所述分带件161一侧面,且随所述织物带41输送而靠近所述预定位置,以将所述织物带41的非送带端推向位于所述预定位置上的分带件161。

该环形带制带装置采用所述辅助下带机构来辅助所述织物带41下带,以防止所述织物带41在向下输送时发生异常的情况。

所述分带件161位于翻折后的所述织物带41的两端之间,可将翻折后的所述织物带41的两端隔开,以防止两端互相干扰,且所述分带件161可在下带方向上升降,在所述送带机构11输送所述织物带41时,所述分带件161随同所述织物带41的输送而下降至位于所述焊切机构13下方的预定位置,若所述织物带41的送带端在向下输送时挂在所述焊切机构13或其他机构上而发生异常的话,则下降的所述分带件161可下压拨动异常的所述织物带41,使所述织物带41的送带端的向下输送过程恢复通畅;同时,所述推带件162可靠近或远离所述预定位置,当所述分带件161下降至所述预定位置时,所述推带件162移动靠近位于所述预定位置(所述推带件162与位于所述预定位置上的分带件161不一定等高),以将所述织物带41的非送带端推向位于所述预定位置上的分带件161,使得所述织物带41的非送带端和分带件161之间的间隙变小以挡住所述织物带41的送带端,防止所述织物带41的送带端在向下输送时跑偏到所述分带件161的另一侧而挂在所述分带件161上。

在所述焊切机构13进行焊切前,所述分带件161复位至所述焊切机构13的上方,所述推带件162也复位至远离所述预定位置的地方;当所述焊切机构13同时将所述织物带41和废带43重新焊接在一起后,所述分带件161位于所述织物带41和废带43的焊接位上方。

所述辅助下带机构还包括:

升降驱动组件,用于连接驱动所述分带件161在下带方向上移动;

推带驱动组件,用于连接驱动所述推带件162靠近或远离所述预定位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升降驱动组件包括升降气缸,所述推带驱动组件包括推带气缸。

该环形带制带装置还包括:

对齐机构15,用于限定翻折后的所述织物带41的两端侧边,使翻折后的所述织物带41的两端侧边对齐。

该环形带制带装置通过所述对齐机构15来使所述织物带41在翻折后的两端侧边对齐,以防止翻折后的所述织物带41在进行焊切时出现错位偏移。

所述对齐机构15包括位于所述焊切机构13上方的上对齐组件151和位于所述焊切机构13下方的下对齐组件152,其中

所述上对齐组件151,用于在所述焊切机构13上方限定翻折后的所述织物带41的两端侧边,使位于所述焊切机构13上方的翻折后的所述织物带41的两端侧边对齐;

所述下对齐组件152,用于在所述焊切机构13下方限定翻折后的所述织物带41的两端侧边,使位于所述焊切机构13下方的翻折后的所述织物带41的两端侧边对齐。

所述上对齐组件151中的上挡片1511和所述对齐组件中的下挡片1521在进行焊切前,轻抵在翻折后的所述织物带41的两端侧边上,使两者对齐后离开。

该环形带制带装置还包括:

定带机构14,用于将制好的所述环形带42展开至所需长度。

如图9所示,所述定带机构14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抓手141和第二抓手142,用于抓取制好的所述环形带42;

定带移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抓手141和第二抓手142之间相对直线移动,以将抓取的所述环形带42沿定带方向展开至所需长度。

所述定带移动组件包括定带直线导轨和定带气缸,所述第一抓手141和/或第二抓手142滑动焊接于所述定带直线导轨上,所述定带气缸连接驱动第一抓手141和/或第二抓手142在所述定带直线导轨上做直线滑动。

其中,在所述第一抓手141和第二抓手142中,至少一抓手可在所述定带直线导轨上做直线滑动即可实现两者之间的相对直线移动。

所述定带机构14还包括:

第一伸缩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抓手141和第二抓手142进行伸缩。

所述第一伸缩组件包括第一直线导轨和第一气缸,所述定带移动组件滑动焊接于所述第一直线导轨上,所述第一气缸连接驱动所述定带移动组件在所述第一直线导轨上做直线滑动,以带动所述定带移动组件上的第一抓手141和第二抓手142垂直于定带方向的伸缩方向进行伸缩。

一个完整的定带动作包括:(1)所述织物带41翻折后,在所述第一气缸的驱动下,所述第一抓手141和第二抓手142从所述织物带41的侧边外伸出至所述织物带41翻折后的两端内外表面上,分别抓取所述织物带41;(2)所述环形带42制成后,在所述定带气缸的驱动下,所述第一抓手141和第二抓手142之间沿定带方向相对远离,以将所述环形带42展开至所需长度;(3)所述环形带42被取走后,在所述第一气缸的驱动下,所述第一抓手141和第二抓手142缩回至侧边外;(4)缩回侧边外后,在所述定带气缸的驱动下,所述第一抓手141和第二抓手142之间沿定带方向相对靠近,回复至原位。

实施例三

如图10所示,一种环形带加工设备,包括:

实施例二所述的环形带制带装置1;

输送装置2,用于将所述环形带42从所述环形带制带装置1上取走。

该环形带加工设备将定带动作和输送动作分离,由所述环形带制带装置1内的定带机构14将所述环形带42展开至所需长度,然后由所述输送装置2将展开后的所述环形带42取走以进行后续的缝纫/压烫,定带及其复位动作和输送及其复位动作可以分开同步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所述定带机构14上的抓手以竖直方向抓取所述环形带42的两端,然后将所述环形带42的表面沿水平面展开,所述输送装置2上的夹手以水平方向夹取所述环形带42沿水平面展开的表面后,无需旋转和相对移动动作,可简化机械结构和降低零部件成本。

该环形带加工设备还包括:

至少一缝纫装置/压烫装置3,用于对所述输送装置2送来的所述环形带42行缝制/压烫。

所述输送装置2将沿水平面展开的所述环形带42送来后,所述缝纫装置/压烫装置3在所述环形带42沿水平面展开的表面上进行缝制/压烫。

本实施例中,所述缝纫装置/压烫装置3的数量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输送装置2的相对两侧外,所述输送装置2将所述环形带42分别依次输送至两个缝纫装置/压烫装置3内进行缝制/压烫。所述缝纫装置/压烫装置3为现有装置,故不再详细介绍其具体结构。

如图11所示,所述输送装置2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手211和第二夹手212,用于夹取展开后的所述环形带42;

第二伸缩组件213,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手211和第二夹手212进行伸缩。

所述第二伸缩组件213包括第二直线导轨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夹手211和第二夹手212滑动焊接于所述第二直线导轨上,所述第二气缸连接驱动所述第一夹手211和第二夹手212在所述第二直线导轨上做直线滑动进行伸缩。

所述输送装置2还包括:

输送移动机构22,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手211和第二夹手212进行移动,以将夹取的所述环形带42送走。

本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移动机构22以转动的方式对所述环形带42进行输送,所述输送移动机构22的转动轴垂直于所述第一夹手211和第二夹手212的伸缩方向,且优选为竖直方向。

所述输送移动机构22包括转动电机和转动输出轴,所述转动输出轴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转动电机和第二伸缩组件213,以在所述转动电机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二伸缩组件213上的第一夹手211和第二夹手212进行转动。

一个完整的输送动作包括:(1)所述环形带42被展开后,在所述第二气缸的驱动下,所述第一夹手211和第二夹手212从所述环形带42的侧边外伸进至所述定带机构14上的所述环形带42的内外表面上,分别夹取所述环形带42;(2)夹取所述环形带42后,在所述第二气缸的驱动下,所述第一夹手211和第二夹手212缩回至所述定带机构14外,以将所述环形带42取走;(3)取走所述环形带42后,在所述转动电机的驱动下,所述第一夹手211和第二夹手212转动朝向所述缝纫装置/压烫装置3;(4)朝向所述缝纫装置/压烫装置3后,在所述第二气缸的驱动下,所述第一夹手211和第二夹手212伸进至所述缝纫装置/压烫装置3内,以将所述环形带42输送至缝制工位/压烫工位上;(5)所述环形带42缝制/压烫结束后,所述第一夹手211和第二夹手212松开所述环形带并在第二气缸的驱动下缩回至所述缝纫装置/压烫装置3外;(6)缩回至所述缝纫装置/压烫装置3外后,在所述转动电机的驱动下,所述第一夹手211和第二夹手212转动朝向所述定带机构14,回复至原位。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