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限位夹塑料件的二次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22057发布日期:2020-11-25 14:14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限位夹塑料件的二次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的顶出机构,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限位夹塑料件的二次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汽车换挡器球头的球核、汽车座椅调角器的调角手柄、换挡器面板总成的副面板等限位夹塑料件1,它们的主体部1-1上均设有限位夹,该限位夹由相互之间留有间隔空间1-2a的两个限位夹半体1-2组成,且所述两个限位夹半体1-2均设有位于所述间隔空间1-2a中的凸块1-3,其中,对于汽车换挡器球头的球核,所述限位夹用于卡簧的限位固定,对于汽车座椅调角器的调角手柄和换挡器面板总成的副面板,所述限位夹用于线束的限位固定,对于其他符合前述结构特征的限位夹塑料件1,所述限位夹也可能起到限位固定之外的其他作用。

参见图2和图5,上述限位夹塑料件1进行模具成型时,需要采用如下顶出机构:包括按开模方向v1依次布置的动模芯3、顶针、顶针支座7和动模固定板4,所述顶针包括一次顶出顶针5和二次顶出顶针6;所述动模芯3和动模固定板4相固定,所述动模芯3设有用于所述主体部1-1成型的主体成型槽3a和用于所述限位夹的外轮廓成型的限位夹成型槽3b,且所述动模芯3对应所述一次顶出顶针5设有一次顶针过孔3c,对应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设有二次顶针过孔3d;所述一次顶出顶针5和二次顶出顶针6的尾端均安装在所述顶针支座7上,所述一次顶出顶针5和二次顶出顶针6的首端分别伸入对应的一次顶针过孔3c和二次顶针过孔3d中;使得:在合模状态下,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的首端伸入所述主体成型槽3a中,以用于所述间隔空间1-2a的成型,且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的首端设有用于两个所述凸块1-3成型的两个凹槽6a;在开模时,所述顶针支座7相对所述动模芯3沿开模反方向v2运动,以带动所述一次顶出顶针5将所述限位夹塑料件1沿所述开模反方向v2顶出;其中,所述开模方向v1与开模反方向v2互为反方向。所述顶针支座7在开模时运动的原理简述如下:在开模时,所述动模芯3和动模固定板4沿开模方向v1运动,待运动一定行程后,穿过动模固定板4上的通孔的顶棍抵顶住所述顶针支座7,使所述顶针支座7停止运动,从而相对所述动模芯3沿开模反方向v2运动。

现有技术中,上述限位夹塑料件1与二次顶出顶针6的脱离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是,在开模时,所述二次顶针过孔3d随同所述一次顶针过孔3c和顶针支座7一起相对所述动模芯3沿开模反方向v2运动,待停止运动后,再由工作人员手动将限位夹塑料件1从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上取下。

上述第一种方式存在以下不足:其一是限位夹塑料件1不能实现自动脱模,影响生产效率;其二是由于限位夹塑料件1在开模时温度高,人工取下时,如果取下的方向未能平行于二次顶出顶针6的轴向,则有可能导致限位夹塑料件1的限位夹发生严重变形,导致限位夹塑料件1的产品质量不合格。

第二种方式是,在开模时,所述二次顶针过孔3d相对于限位夹塑料件1沿开模方向v1运动,以使得二次顶出顶针6的首端从两个限位夹半体1-2之间的间隔空间1-2a中抽出,实现限位夹塑料件1的自动脱模。

上述第二种方式存在以下不足:

由于两个限位夹半体1-2是在二次顶出顶针6的首端与限位夹成型槽3b共同形成的槽腔中成型的,在限位夹塑料件1成型时,限位夹塑料件1的限位夹与二次顶出顶针6的首端和限位夹成型槽3b之间均为零配合关系,且限位夹塑料件1在刚开模时未冷却,上述第二种方式在此种情况下将二次顶出顶针6的首端从间隔空间1-2a中抽出,二次顶出顶针6会迫使两个限位夹半体1-2向外发生过大的侧向变形,造成未冷却的两个限位夹半体1-2与限位夹成型槽3b发生碰撞,导致限位夹塑料件1的两个限位夹半体1-2容易出现断裂,影响限位夹塑料件1的产品质量,造成限位夹塑料件1的成型不良率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限位夹塑料件的二次顶出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限位夹塑料件的自动脱模与产品质量不能兼顾的问题。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限位夹塑料件的二次顶出机构,适用于主体部上设有限位夹的限位夹塑料件,所述限位夹由相互之间留有间隔空间的两个限位夹半体组成,且所述两个限位夹半体均设有位于所述间隔空间中的凸块;

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包括按开模方向依次布置的动模芯、顶针和顶针支座,所述顶针包括一次顶出顶针和二次顶出顶针;所述动模芯设有用于所述主体部成型的主体成型槽和用于所述限位夹的外轮廓成型的限位夹成型槽,且所述动模芯对应所述一次顶出顶针设有一次顶针过孔,对应所述二次顶出顶针设有二次顶针过孔;所述一次顶出顶针和二次顶出顶针的尾端均安装在所述顶针支座上,所述一次顶出顶针和二次顶出顶针的首端分别伸入对应的一次顶针过孔和二次顶针过孔中;使得:在合模状态下,所述二次顶出顶针的首端伸入所述主体成型槽中,以用于所述间隔空间的成型,且所述二次顶出顶针的首端设有用于两个所述凸块成型的两个凹槽;在开模时,所述顶针支座相对所述动模芯沿开模反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一次顶出顶针将所述限位夹塑料件沿所述开模反方向顶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延迟机构;所述二次顶出顶针的尾端通过所述延迟机构安装在所述顶针支座上,使得:在开模时,所述顶针支座先通过所述延迟机构带动所述二次顶出顶针一起沿所述开模反方向运动,待所述二次顶出顶针运动达到所述延迟机构所限定的行程距离时,所述二次顶出顶针在所述延迟机构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限位夹塑料件沿所述开模方向运动。

从而,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顶出机构分两个阶段对所述限位夹塑料件实现顶出,包括:

一次顶出阶段:

在开模时,所述顶针支座相对所述动模芯沿开模反方向运动,直接带动所述一次顶出顶针随之一起沿开模反方向运动,并通过所述延迟机构带动所述二次顶出顶针随之一起沿所述开模反方向运动,使得所述一次顶出顶针和二次顶出顶针一起将所述限位夹塑料件沿所述开模反方向顶出。在此一次顶出阶段,所述二次顶出顶针的首端与所述限位夹塑料件的限位夹保持零配合,而所述限位夹塑料件的限位夹与所述限位夹成型槽之间的间隙则逐渐增大。

二次顶出阶段:

随着所述一次顶出顶针和二次顶出顶针沿开模反方向的运动,在所述二次顶出顶针运动达到所述延迟机构所限定的行程距离时,所述一次顶出顶针继续沿开模反方向运动,以继续将所述限位夹塑料件沿所述开模反方向顶出,而所述二次顶出顶针则在所述延迟机构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限位夹塑料件沿所述开模方向运动,使得所述二次顶出顶针的首端从所述两个限位夹半体之间的间隔空间中抽出,实现限位夹塑料件的自动脱落,并且,由于所述限位夹塑料件的限位夹与所述限位夹成型槽之间的间隙在一次顶出阶段结束时已增大至足够的尺寸,或者,所述限位夹塑料件的限位夹在一次顶出阶段结束时已完全脱离所述限位夹成型槽,这使得因二次顶出顶针抽出而向外发生侧向变形的两个限位夹半体在二次顶出阶段避免了与限位夹成型槽发生碰撞,以防止限位夹塑料件的两个限位夹半体因碰撞出现断裂,保证了限位夹塑料件的产品质量。

因此,本实用新型先后按一次顶出阶段和二次顶出阶段对限位夹塑料件进行顶出,能够在实现限位夹塑料件自动脱模的同时,避免因二次顶出顶针抽出而向外发生侧向变形的两个限位夹半体在二次顶出阶段与限位夹成型槽发生碰撞,以防止限位夹塑料件的两个限位夹半体因碰撞出现断裂,保证了限位夹塑料件的产品质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二次顶出顶针、延迟机构和顶针支座之间的安装方式为:

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动模固定板,所述动模固定板与所述动模芯相固定,所述顶针和顶针支座位于所述动模芯与动模固定板之间;

所述顶针支座设有安装通孔,该安装通孔由沿所述开模方向依次连通的套筒过孔、限位孔腔、弹簧孔腔、限位杆过孔组成,且所述套筒过孔的孔径小于所述限位孔腔的孔径,所述限位孔腔的孔径、所述弹簧孔腔的孔径、所述限位杆过孔的孔径依次减小;

所述延迟机构包括限位件和复位弹簧;所述限位件由沿所述开模方向依次相连的套筒部、凸台部和限位杆部构成,所述套筒部套于所述二次顶出顶针上,且所述套筒部的外径大于所述二次顶针过孔的孔径,所述凸台部包裹住所述二次顶出顶针的尾端;并且,所述凸台部容纳在所述限位孔腔中并能够沿所述开模方向或开模反方向滑动,所述套筒部通过所述套筒过孔伸出至所述动模芯与顶针支座之间,所述限位杆部通过所述限位杆过孔伸出至所述顶针支座与动模固定板之间,所述弹簧孔腔容纳在所述弹簧孔腔中并抵顶在所述弹簧孔腔的后端面与凸台部之间;使得:在所述合模状态下,所述限位杆部抵顶在所述动模固定板上,所述凸台部在所述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抵顶在所述限位孔腔的前端面上;所述套筒部在所述合模状态下与所述动模芯之间的距离即为所述延迟机构所限定的行程距离;在所述二次顶出顶针运动达到所述延迟机构所限定的行程距离时,所述套筒部抵顶在所述动模芯上。

从而,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延迟机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合模状态下,由于限位杆部抵顶在动模固定板上,且凸台部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抵顶在限位孔腔的前端面上,确保了二次顶出顶针的首端与限位夹成型槽之间相对位置的固定,保证限位夹塑料件的限位夹的成型精度。

在开模时的一次顶出阶段,顶针支座通过复位弹簧带动限位件和二次顶出顶针一起沿所述开模反方向运动,也即实现了所述顶针支座在开模时先通过所述延迟机构带动所述二次顶出顶针一起沿所述开模反方向运动。

在所述套筒部抵顶在所述动模芯上时,一次顶出阶段结束,进入开模时的二次顶出阶段,限位件和二次顶出顶针一起被动模芯限位而相对于动模芯停止运动,而一次顶出顶针、顶针支座和限位夹塑料件则能够继续相对于动模芯沿所述开模反方向运动,使得:所述凸台部在限位孔腔中相对所述顶针支座沿开模方向,复位弹簧被进一步压缩,二次顶出顶针也相对于动模芯沿所述开模方向运动,也即实现了待所述二次顶出顶针运动达到所述延迟机构所限定的行程距离时,所述二次顶出顶针在所述延迟机构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限位夹塑料件沿所述开模方向运动。

而在限位夹塑料件完成脱模后,所述顶针支座相对所述动模芯沿开模方向运动直至复位,限位件也能够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相对顶针支座沿所述开模反方向运动直至复位。

优选的: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套筒和限位钉;所述限位套筒由相连的大径管段和小径管段构成,所述限位套筒的小径管段作为所述套筒部;所述二次顶出顶针的尾端设有凸台部,所述二次顶出顶针的首端依次穿过所述限位套筒的大径管段管腔和小径管段管腔后伸出,所述二次顶出顶针的凸台部容纳在所述限位套筒的大径管段管腔中;所述限位钉的钉杆作为所述限位杆部,所述复位弹簧套在所述限位钉的钉杆上并抵顶在所述弹簧孔腔的后端面与所述限位钉的头部之间;所述限位套筒的大径管段和所述二次顶出顶针的凸台部均与所述限位钉的头部相接触,所述限位套筒的大径管段和所述限位钉的头部共同作为所述凸台部。

从而,在确保延迟机构的工作可靠性的前提下,能够使延迟机构更便于组装。

优选的:在所述二次顶出顶针运动达到所述延迟机构所限定的最大行程距离时,所述凸台部抵顶在所述限位孔腔的后端面上。

优选的:所述顶针支座由顶针面板和顶针底板通过螺栓连接固定组成;所述一次顶出顶针的尾端夹紧固定在所述顶针面板与顶针底板之间;所述套筒过孔位于所述顶针面板上,所述限位孔腔由分别设置在所述顶针面板和顶针底板上的盲孔组成,所述弹簧孔腔和限位杆过孔均位于所述顶针底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所述顶针支座上的限位块;在所述合模状态下,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动模芯之间的距离即为所述延迟机构所限定的最大行程距离;在开模时,当所述顶针支座运动达到所述延迟机构所限定的最大行程距离,所述限位块抵顶在所述动模芯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设有多根环绕所述二次顶出顶针布置的一次顶出顶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本实用新型将二次顶出顶针的尾端通过延迟机构安装在顶针支座上,以先后按一次顶出阶段和二次顶出阶段对限位夹塑料件进行顶出,能够在实现限位夹塑料件自动脱模的同时,避免因二次顶出顶针抽出而向外发生侧向变形的两个限位夹半体在二次顶出阶段与限位夹成型槽发生碰撞,以防止限位夹塑料件的两个限位夹半体因碰撞出现断裂,保证了限位夹塑料件的产品质量。

第二,本实用新型采用限位件和复位弹簧组成延迟机构,具有工作可靠性高、能实现自动复位的优点。

第三,本实用新型采用限位套筒和限位钉组成限位件,在确保延迟机构的工作可靠性的前提下,能够使延迟机构更便于组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适用的塑料件的结构示例;

图2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模具在合模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顶出机构在合模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顶出机构在一次顶出阶段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顶出机构在二次顶出阶段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但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明确的是,方位用语“前、后”,仅是方位上的相对概念,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实用新型所必须具有的特定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是一种用于限位夹塑料件的二次顶出机构,适用于主体部1-1上设有限位夹的限位夹塑料件1,所述限位夹由相互之间留有间隔空间1-2a的两个限位夹半体1-2组成,且所述两个限位夹半体1-2均设有位于所述间隔空间1-2a中的凸块1-3;

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包括按开模方向v1依次布置的动模芯3、顶针和顶针支座7,所述顶针包括一次顶出顶针5和二次顶出顶针6;所述动模芯3设有用于所述主体部1-1成型的主体成型槽3a和用于所述限位夹的外轮廓成型的限位夹成型槽3b,且所述动模芯3对应所述一次顶出顶针5设有一次顶针过孔3c,对应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设有二次顶针过孔3d;所述一次顶出顶针5和二次顶出顶针6的尾端均安装在所述顶针支座7上,所述一次顶出顶针5和二次顶出顶针6的首端分别伸入对应的一次顶针过孔3c和二次顶针过孔3d中;使得:在合模状态下,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的首端伸入所述主体成型槽3a中,以用于所述间隔空间1-2a的成型,且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的首端设有用于两个所述凸块1-3成型的两个凹槽6a;在开模时,所述顶针支座7相对所述动模芯3沿开模反方向v2运动,以带动所述一次顶出顶针5将所述限位夹塑料件1沿所述开模反方向v2顶出;其中,所述开模方向v1与开模反方向v2互为反方向。

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延迟机构;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的尾端通过所述延迟机构安装在所述顶针支座7上,使得:在开模时,所述顶针支座7先通过所述延迟机构带动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一起沿所述开模反方向v2运动,待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运动达到所述延迟机构所限定的行程距离l1时,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在所述延迟机构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限位夹塑料件1沿所述开模方向v1运动。

从而,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顶出机构分两个阶段对所述限位夹塑料件1实现顶出,包括:

一次顶出阶段:

参见图3和图4,在开模时,所述顶针支座7相对所述动模芯3沿开模反方向v2运动,直接带动所述一次顶出顶针5随之一起沿开模反方向v2运动,并通过所述延迟机构带动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随之一起沿所述开模反方向v2运动,使得所述一次顶出顶针5和二次顶出顶针6一起将所述限位夹塑料件1沿所述开模反方向v2顶出。在此一次顶出阶段,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的首端与所述限位夹塑料件1的限位夹保持零配合,而所述限位夹塑料件1的限位夹与所述限位夹成型槽3b之间的间隙则逐渐增大。

二次顶出阶段:

参见图5,随着所述一次顶出顶针5和二次顶出顶针6沿开模反方向v2的运动,在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运动达到所述延迟机构所限定的行程距离l1时,所述一次顶出顶针5继续沿开模反方向v2运动,以继续将所述限位夹塑料件1沿所述开模反方向v2顶出,而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则在所述延迟机构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限位夹塑料件1沿所述开模方向v1运动,使得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的首端从所述两个限位夹半体1-2之间的间隔空间1-2a中抽出,实现限位夹塑料件1的自动脱落,并且,由于所述限位夹塑料件1的限位夹与所述限位夹成型槽3b之间的间隙在一次顶出阶段结束时已增大至足够的尺寸,或者,所述限位夹塑料件1的限位夹在一次顶出阶段结束时已完全脱离所述限位夹成型槽3b,这使得因二次顶出顶针6抽出而向外发生侧向变形的两个限位夹半体1-2在二次顶出阶段避免了与限位夹成型槽3b发生碰撞,以防止限位夹塑料件1的两个限位夹半体1-2因碰撞出现断裂,保证了限位夹塑料件1的产品质量。

因此,本实用新型先后按一次顶出阶段和二次顶出阶段对限位夹塑料件1进行顶出,能够在实现限位夹塑料件1自动脱模的同时,避免因二次顶出顶针6抽出而向外发生侧向变形的两个限位夹半体1-2在二次顶出阶段与限位夹成型槽3b发生碰撞,以防止限位夹塑料件1的两个限位夹半体1-2因碰撞出现断裂,保证了限位夹塑料件1的产品质量。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二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实施方式:

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延迟机构和顶针支座7之间的安装方式为:

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动模固定板4,所述动模固定板4与所述动模芯3相固定,所述顶针和顶针支座7位于所述动模芯3与动模固定板4之间;

所述顶针支座7设有安装通孔,该安装通孔由沿所述开模方向v1依次连通的套筒过孔7a、限位孔腔7b、弹簧孔腔7c、限位杆过孔7d组成,且所述套筒过孔7a的孔径小于所述限位孔腔7b的孔径,所述限位孔腔7b的孔径、所述弹簧孔腔7c的孔径、所述限位杆过孔7d的孔径依次减小;

所述延迟机构包括限位件8和复位弹簧9;所述限位件8由沿所述开模方向v1依次相连的套筒部8-1、凸台部8-2和限位杆部8-3构成,所述套筒部8-1套于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上,且所述套筒部8-1的外径大于所述二次顶针过孔3d的孔径,所述凸台部8-2包裹住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的尾端;并且,所述凸台部8-2容纳在所述限位孔腔7b中并能够沿所述开模方向v1或开模反方向v2滑动,所述套筒部8-1通过所述套筒过孔7a伸出至所述动模芯3与顶针支座7之间,所述限位杆部8-3通过所述限位杆过孔7d伸出至所述顶针支座7与动模固定板4之间,所述弹簧孔腔7c容纳在所述弹簧孔腔7c中并抵顶在所述弹簧孔腔7c的后端面与凸台部8-2之间;使得:在所述合模状态下,所述限位杆部8-3抵顶在所述动模固定板4上,所述凸台部8-2在所述复位弹簧9的作用下抵顶在所述限位孔腔7b的前端面7b1上;所述套筒部8-1在所述合模状态下与所述动模芯3之间的距离即为所述延迟机构所限定的行程距离l1;在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运动达到所述延迟机构所限定的行程距离l1时,所述套筒部8-1抵顶在所述动模芯3上。

从而,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延迟机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合模状态下,由于限位杆部8-3抵顶在动模固定板4上,且凸台部8-2在复位弹簧9的作用下抵顶在限位孔腔7b的前端面7b1上,确保了二次顶出顶针6的首端与限位夹成型槽3b之间相对位置的固定,保证限位夹塑料件1的限位夹的成型精度。

在开模时的一次顶出阶段,顶针支座7通过复位弹簧9带动限位件8和二次顶出顶针6一起沿所述开模反方向v2运动,也即实现了所述顶针支座7在开模时先通过所述延迟机构带动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一起沿所述开模反方向v2运动。

在所述套筒部8-1抵顶在所述动模芯3上时,一次顶出阶段结束,进入开模时的二次顶出阶段,限位件8和二次顶出顶针6一起被动模芯3限位而相对于动模芯3停止运动,而一次顶出顶针5、顶针支座7和限位夹塑料件1则能够继续相对于动模芯3沿所述开模反方向v2运动,使得:所述凸台部8-2在限位孔腔7b中相对所述顶针支座7沿开模方向v1,复位弹簧9被进一步压缩,二次顶出顶针6也相对于动模芯3沿所述开模方向v1运动,也即实现了待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运动达到所述延迟机构所限定的行程距离l1时,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在所述延迟机构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限位夹塑料件1沿所述开模方向v1运动。

而在限位夹塑料件1完成脱模后,所述顶针支座7相对所述动模芯3沿开模方向v1运动直至复位,限位件8也能够在复位弹簧9的作用下相对顶针支座7沿所述开模反方向v2运动直至复位。

以上为本实施例二的基本实施方式,可以在该基本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优化、改进和限定:

优选的:所述限位件8包括限位套筒8a和限位钉8b;所述限位套筒8a由相连的大径管段和小径管段构成,所述限位套筒8a的小径管段作为所述套筒部8-1;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的尾端设有凸台部,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的首端依次穿过所述限位套筒8a的大径管段管腔和小径管段管腔后伸出,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的凸台部容纳在所述限位套筒8a的大径管段管腔中;所述限位钉8b的钉杆作为所述限位杆部8-3,所述复位弹簧9套在所述限位钉8b的钉杆上并抵顶在所述弹簧孔腔7c的后端面与所述限位钉8b的头部之间;所述限位套筒8a的大径管段和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的凸台部均与所述限位钉8b的头部相接触,所述限位套筒8a的大径管段和所述限位钉8b的头部共同作为所述凸台部8-2。

从而,在确保延迟机构的工作可靠性的前提下,能够使延迟机构更便于组装。

优选的:在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运动达到所述延迟机构所限定的最大行程距离l2时,所述凸台部8-2抵顶在所述限位孔腔7b的后端面7b2上。

优选的:所述顶针支座7由顶针面板7-1和顶针底板7-2通过螺栓连接固定组成;所述一次顶出顶针5的尾端夹紧固定在所述顶针面板7-1与顶针底板7-2之间;所述套筒过孔7a位于所述顶针面板7-1上,所述限位孔腔7b由分别设置在所述顶针面板7-1和顶针底板7-2上的盲孔组成,所述弹簧孔腔7c和限位杆过孔7d均位于所述顶针底板7-2上。

实施例三

在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三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实施方式:

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所述顶针支座7上的限位块2;在所述合模状态下,所述限位块2与所述动模芯3之间的距离即为所述延迟机构所限定的最大行程距离l2;在开模时,当所述顶针支座7运动达到所述延迟机构所限定的最大行程距离l2,所述限位块2抵顶在所述动模芯3上。

从而,利用限位块2可以限制顶针支座7和一次顶出顶针5在开模时的最大行程距离l2,也即限制了限位夹塑料件1被顶出的最大行程。

实施例四

在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四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实施方式:

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设有多根环绕所述二次顶出顶针6布置的一次顶出顶针5,且各根一次顶出顶针5的布置位置可以根据限位夹塑料件1的形状进行仿形来安排。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根据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等效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