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45381发布日期:2021-01-26 15:50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技术领域,具体设计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注塑模具组件普遍设置有冷却通道,一定量冷却流体可以以有限的速度通过该冷却通道,以减少潜在的泄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冷却方法能实现快速生产,但冷却过程仍需要更为有效,例如用以注塑模制复杂零件,包括薄的零件,以及用于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并且提供高质量。
[0003]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注塑模具,该注塑模具能优化塑料材料和注塑模具之间的热交换以获得短循环时间,从而获得增大的生产率,以及高质量的模制塑料产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注塑模具尤其适用于制造薄的零件。
[0004]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记载的“调温介质”用指从适于输送热能的气体或液体中选择的流体,诸如将选定温度保持适于与至少注塑模具材料交换热能的时间,从而在注塑塑料材料之前和/或期间加热注塑模具。
[0005]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记载的“注塑器模具板”是模具半部,模制材料的注塑从该模具半部进行,因而“注塑器模具板”是“注塑器模具半部”并且这些术语应被理解为可互换。
[0006]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记载的“顶出器模具板”是模具半部,在充分固化后模制零件的顶出从该模具半部进行,从而“顶出器模具板”是“顶出器模具半部”并且这些术语应当理解为可互换的。
[0007]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记载的“顶出器模具板”通常被称为“模具型芯”,并且注塑器模具板被称为“模具型腔”。为了使传统的术语不被解释为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制到型芯和型腔的布置,在整个本申请中使用更一般的术语。因此,应当理解,根据工具设计者对于给定注塑模制过程中的给定注塑模具找到的有利方案,型腔和/或型芯既可以在注塑器模具板中又可以在顶出器模具板中。
[0008]
当注塑模具闭合时,从而当第二模具板面强制地接触时,注塑器模具半部和顶出器模具半部一起界定“一个或更多个模具型腔”。


技术实现要素:

[0009]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注塑模具,包括:
[0010]
注塑器模具板,该注塑器模具板具有第一注塑器模具板面和相反的第二注塑器模具板面,第一注塑器模具板面包括一个或更多个模具型腔的第一模具型腔半部;
[0011]
顶出器模具板,顶出器模具板具有第一顶出器模具板面和相反的第二顶出器模具板面,第一顶出器模具板面包括一个或更多个模具型腔的第二模具型腔半部;
[0012]
第一注塑器模具板面面朝第一顶出器模具板面,以在注塑塑料材料期间当注塑器模具板和顶出器模具板处于密合接触时,界定一个或更多个模具型腔;
[0013]
调温部,调温部具有第一调温部和第二调温部,第一调温部设置在注塑器模具板
内,第二调温部设置在顶出器模具板内。调温部基于一个或更多个模具型腔的位置设置。
[0014]
该注塑模具还包括槽体结构的第一隔热部和第二隔热部,第一隔热部和第二隔热部槽口相对连接从而构成一容纳空间,注塑器模具板和顶出器模具板均设置在容纳空间内。第一注塑器模具板面和第一隔热部的槽底面接触,第二顶出器模具板面和第二隔热部的槽底面接触。第一隔热部、第二隔热部、注塑器模具和顶出器模具板构成注塑模制工具。
[0015]
该注塑模具还包括固定台板和顶出器组件,顶出器组件用于顶出冷却的模制零件,注塑模制工具夹在固定台板和顶出器组件之间。固定台板和第一隔热部的顶端面连接,固定台板上设置有注塑浇口,通过注塑浇口向注塑模制工具注入熔融塑料材料。第一隔热部上设置有贯穿的第一孔,注塑器模具板上设置有贯穿的第二孔,第一孔和第二孔与注塑浇口轴向对齐,从而使熔融塑料材料通畅注塑。
[0016]
在一实施例中,注塑浇口上设置有注塑口衬套。
[0017]
该注塑模具的调温部为管状结构,调温介质在调温部内流动,熔融塑料材由注塑浇口引入模具型腔中,调温部中流动的调温介质和注塑材料之间具有热交换,注塑模具可在注塑模制循环中被交替地冷却和加热,从而使模具中的热应力被减小。
[0018]
该注塑模具的调温部中循环的调温介质优选地可以是油,如矿物油,也可采用其它流体作为调温介质。
[0019]
该注塑模具的第一调温部在注塑器模具板内形成单一连续的调温通道,第二调温部设置在顶出器模具板内形成单一连续的调温通道。调温部贴近模具型腔。
[0020]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调温部包括第一管道,第一管道的一端口作为第一调温介质入口,另一端口作为第一调温介质出口。第一调温介质入口和第一调温介质出口均设置在第一隔热部的侧壁外侧,第一管道由第一隔热部的侧壁贯穿进入注塑器模具板的部分为弯折结构,第一管道在注塑器模具板内部的部分的路径经过所有第一模具型腔半部。
[0021]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调温部包括第二管道,第二管道的一端口作为第二调温介质入口,另一端口作为第二调温介质出口。第二调温介质入口和第二调温介质出口均设置在第二隔热部的侧壁外侧,第二管道由第二隔热部的侧壁贯穿进入顶出器模具板的部分为弯折结构,第二管道在顶出器模具板内部的部分的路径经过所有第二模具型腔半部。
[0022]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调温部和第二调温部非对称设置。第二管道在顶出器模具板内部的部分的路径经过第二模具型腔半部之间。
[0023]
该注塑模具的使用包括以下步骤:
[0024]
(a)使用连接件将固定台板、注塑模制工具和顶出器组件配合连接;
[0025]
(b)通过调温部将注塑器模具和顶出器模具板调整至第一温度;
[0026]
(c)将具有第一温度的塑料材料注入到注塑模具中,以填充一个或更多个模制型腔;
[0027]
(d)通过第一调温部将注塑器模具板调整至第二温度并维持,同时通过第二调温部将顶出器模具板调整至第三温度并维持,第二温度与第三温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0028]
(e)使具有第四温度的调温介质在调温部内循环,从而将被填充且闭合的注塑模具中的至少一个或更多个模具型腔冷却到第四温度,此时注塑模具内的所模制的塑料零件固化;
[0029]
(f)将注塑器模具板从顶出器模具板分离来打开注塑模具,
[0030]
(g)通过启动顶出器组件的顶出销来顶出固化的模制塑料零件;
[0031]
(h)重复步骤(c)-(g)的循环,直到生产期望数目的塑料零件。
[003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的注塑模具,能够制成具有复杂形状和厚度较薄的模具塑料零件。由于调温部的独特设计,在注塑循环期间对于注塑模具的调温即交替加热和冷却,能够对同一注塑模具的许多不同型腔以最佳的可能方式进行控制。以这种方式,最终塑料零件的物理性能是良好的。由于热交换对于塑料零件的每个区段比传统的注塑模具均匀得多,所以塑料零件具有在整个塑料零件单元上大致类似的良好物理性能。生产率高,并且工具和设备成本低,特别是由于熔体可以供给到被加热的注塑模具,注塑模具可以比传统的注塑模具小。
附图说明
[0033]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0034]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注塑模具的正视图。
[0035]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俯视图。
[0036]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顶出器模具板、第二隔热部和顶出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7]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顶出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制工具结构示意图。
[0039]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注塑器模具板和顶出器模具板结构示意图。
[0040]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注塑器模具板和顶出器模具板的斜视图。
[0041]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注塑器模具板和顶出器模具板的斜视图。
[0042]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调温部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调温部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4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地限定。
[004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
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7]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8]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固定台板1、注塑模制工具2和顶出器组件3。注塑模制工具2包括注塑器模具板21、顶出器模具板22、第一隔热部23和第二隔热部24。注塑器模具板2设置在第一隔热部23内部构成注塑模具的前半部,第一隔热部23与固定台板1连接。顶出器模具板22设置在第二隔热部24内部构成注塑模具的相对的后半部,第二隔热部24被可操作地连接到顶出器组件3。固定台板1上设置有贯穿的注塑浇口11,第一隔热部23上设置有贯穿的第一孔231,注塑器模具板21上设置有贯穿的第二孔211,第一孔231和第二孔211与注塑浇口11轴向对齐。
[0049]
注塑器模具板22、第一隔热部23和第二隔热部24由螺钉通过分别对齐的第一隔热部23的四个边角处的第一安装孔、第二隔热部24四个边角处的第二安装孔以及固定台板1的四个边角处的拐角联接孔固定连接。通过这种方式,确保了注塑器模具板21和顶出器模具板22被充分牢固地固定,以避免当经受注塑模制循环时并且当经受注塑模具的打开和闭合造成的力时脱离,以及确保注塑器模具板21和顶出器模具板22的防漏闭合。
[0050]
如图3-5所示,第二隔热部24与顶出器组件3采用常规的连接手段进行连接固定,在此不多赘述。注塑完成后,注塑模制工具2和顶出器组件3分离,顶出器组件将凝固的塑料零件顶出。
[0051]
顶出器组件3的具体结构属于现有技术所公开的技术范畴,顶出器组件3包括第一顶出器组件板31、第二顶出器组件板32、棒33和顶出销34,棒33向前推动第一顶出器组件板31从而带动第二顶出器组件板32。推动第一顶出器组件板31将顶出销34朝向模制零件推动,使得顶出销34可以从位于顶出销34顶部的开放模具型腔推出固化的塑料零件。
[0052]
如图6-10所示,注塑模具还包括调温部,调温部包括第一调温部和第二调温部,第一调温部贯穿第一隔热部23的侧壁后由注塑模制工具21的顶部进入注塑模制工具21,第二调温部贯穿第二隔热部24的侧壁后由顶出器模具板22的底部进入顶出器模具板22。
[0053]
第一调温部包括第一管道41,第一管道41在注塑模制工具21内部弯折后再由第一隔热部23的侧壁贯穿出,第一管道41包括第一调温介质入口411和第一调温介质出口412。第一管道41在注塑模制工具21内部贴近第一模具型腔半部212,第一管道41在注塑器模具板21内部的部分的路径经过所有第一模具型腔半部212。第二调温部包括第二管道42,第二管道42在顶出器模具板22内部弯折后再由第二隔热部24的侧壁贯穿出,第二管道42包括第二调温介质入口421和第二调温介质出口422。第二管道42在顶出器模具板22内部贴近第二模具型腔半部222,第二管道42在顶出器模具板22内部的部分的路径经过所有第二模具型腔半部222。
[0054]
第一管道41和第二管道42为非对称设置,第二管道42相比于第一管道41增加了经过第二模具型腔半部222之间部分的路径,增加该部分的作用是增加顶出器模具板22的第二模具型腔半部222在加热阶段的升温速度,以及冷却阶段加快第二模具型腔半部222的冷却速度,从而能加工薄壁零件。
[0055]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注塑模具1,能够制成具有复杂形状和精细细节的模具塑料零件。由于调温通道的独特设计,在注塑循环期间对于注塑模具的调温、即交替加热和冷却,能够对同一注塑模具的许多不同型腔以最佳的可能方式进行控制。以这种方式,最终塑料零件的物理性能是良好的。
[0056]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57]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