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透气膜的生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94857发布日期:2023-04-29 16:39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透气膜的生产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薄膜生产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水透气膜的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1、防水透气膜广泛应用于纸尿裤和建筑防水等。而防水透气膜的生产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采用流延成型工艺。

2、目前,相关技术公开一种流延机,包括由生产工序的上游至下有依次设置的挤出机、机头、冷却辊、切边刀、厚度检测机、电晕处理机和收卷机。将防水透气膜的材料加入挤出机内部,挤出机对材料加热送入机头。机头将融化的材料喷入冷却辊进行冷却。冷却辊的一端用于进水,冷却辊的另一端用于出水,通过冷水不断进出冷却辊,从而方便冷却辊对材料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材料形成薄膜,薄膜经过切边刀切除两侧因瘦颈现象偏厚的部分切除后送入厚度检测机。厚度检测机检测薄膜的厚度后送入电晕处理机。经过电晕的薄膜送入收卷机,收卷机将薄膜收卷。成卷的薄膜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后形成防水透气膜。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冷水从冷却辊的一端进入,然后冷水从冷却辊的另一端排出,冷水逐渐吸热温度升高,从而使冷却辊对薄膜的冷却效果由进水端至排水端逐渐降低,进而使薄膜散热不均匀。薄膜会受到热胀冷缩的影响,若薄膜散热不均匀,薄膜可能出现起皱和厚度不均匀等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方便薄膜均匀散热,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水透气膜的生产设备。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水透气膜的生产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防水透气膜的生产设备,包括由生产工序的上游至下游依次包括挤出机、机头、切边刀、厚度检测机、电晕处理机和收卷机,位于所述机头的生产工序下游设置有第一支撑箱和第二支撑箱,所述第一支撑箱和第二支撑箱之间转动安装有第一冷却辊和第二冷却辊,所述机头的出料端朝向第一冷却辊,所述第一冷却辊和第二冷却辊之间留有压延间隙,所述第一冷却辊靠近第一支撑箱的一端和第二冷却辊靠近第二支撑箱的一端均安装有旋转接头,所述第一支撑箱和第二支撑箱之间安装有进水机构,所述进水机构用于通过旋转接头向第一冷却辊和第二冷却辊送水,所述第一支撑箱用于供第一冷却辊排水,所述第二支撑箱用于供第二冷却辊排水,所述第二支撑箱远离第一支撑箱的一侧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旋转轴与第一冷却辊的一端固定连接。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材料加入挤出机内部,挤出机对材料进行加热融化后送入机头。机头将融化的材料呈薄膜状喷向第一冷却辊,然后薄膜进入压延间隙。通过第一冷却辊和第二冷却辊对薄膜的两面进行散热,从而提高薄膜的冷却速度,进而加快薄膜的生产。同时进水机构从第一冷却辊和第二冷却辊的相反端送水,从而使位于第一冷却辊和第二冷却辊的冷水温度互补,进而方便薄膜均匀散热。电机驱动第一冷却辊转动,从而方便将冷却后的薄膜送入切边刀进行切割,从而将薄膜两侧因瘦颈现象偏厚的部分切除后送入厚度检测机。厚度检测机对薄膜的厚度进行检测后送入电晕处理机。电晕处理机对薄膜进行电晕,然后收卷机将经过电晕的薄膜收卷。将成卷的薄膜进一步加工后形成防水透气膜。

5、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箱和第二支撑箱朝向生产工序上游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伸缩缸,所述伸缩缸的活塞杆固定安装有转动环,所述转动环阻尼套设于第二冷却辊的端部,所述伸缩缸用于带动第二冷却辊靠近或远离第一冷却辊,所述第一支撑箱和第二支撑箱内部均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伸缩缸的活塞杆固定安装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伸缩缸的活塞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滑轮,所述滑轮抵贴于支撑板的顶面。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伸缩缸进行伸缩,从而带动第二冷却辊靠近或远离第一冷却辊。通过调整伸缩缸的伸缩长度,从而方便调整第一冷却辊和第二冷却辊之间的压延间隙的大小,进而方便生产不同厚度的薄膜。

7、可选的,所述第一冷却辊包括第一辊体、第一转动管和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管的一端与第一辊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管与第一辊体连通,所述第一转动管的另一端转动插接于第一支撑箱,所述旋转接头与第一转动管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辊体远离第一转动管的一端,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另一端转动插接于第二支撑箱;

8、所述第二冷却辊包括第二辊体、第二转动管和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管的一端与第二辊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管的另一端转动插接于第二支撑箱,所述第二转动管与第二辊体连通,所述旋转接头与第二转动管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辊体远离第二转动管的一端,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另一端转动插接于第一支撑箱。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辊体通过第一转动管和第一转动杆转动安装于第一支撑箱和第二支撑箱之间,从而方便第一辊体转动带动薄膜进入下一个生产工序。第二辊体通过第二转动管和第二转动杆转动安装于第一支撑箱和第二支撑箱之间,从而方便薄膜从第二冷却辊脱落。

10、可选的,所述第一辊体包括第一内筒体、第一外筒体、第一遮挡板和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遮挡板有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外筒体和第一内筒体均固定安装于两个第一遮挡板之间,所述第一内筒体位于第一外筒体内部,其一所述第一遮挡板与第一转动杆远离第二支撑箱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所述第一遮挡板与第一转动管远离第一支撑箱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管与第一内筒体连通,所述第一分隔板固定安装于第一内筒体的外壁和第一外筒体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一分隔板有多个,所述第一分隔板沿第一内筒体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内筒体、第一外筒体和相邻两个第一分隔板围合成第一冷却腔,安装有所述第一转动管的第一遮挡板开设有多个第一排水孔,所述第一排水孔与第一冷却腔连通,所述第一支撑箱靠近第二支撑箱的一侧开设有供第一外筒体穿设的第一通口。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水机构通过旋转接头将冷水送入第一转动管,之后冷水从第一转动管进入第一内筒体内部。然后第一内筒体内部的水从第一出水孔进入第一冷却腔内部。第一冷却腔内部的冷水从第一排水孔排出。从第一排水孔排出的水通过第一通口进入第一支撑箱内部。第一外筒体与薄膜接触时,薄膜上的热量从第一外筒体进入第一冷却腔内部的冷水。而第一冷却腔内部的冷水与第一内筒体内部的冷水进行热交换,从而延缓第一冷却腔内部的冷水温度升高的速度,进而方便薄膜均匀散热。同时位于第一冷却腔的冷水由第一辊体靠近第一转动杆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升温,而第一内筒体内部的冷水温度由第一辊体靠近第一转动管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升高,从而使方便第二冷却腔的冷水的温度导入第一内筒体内部的冷水,进而延缓第一冷却腔内部的冷水温度升高的速度,方便薄膜均匀散热。

12、可选的,所述第一内筒体内部固定安装有多个第一搅拌叶。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内筒体外壁与第一冷却腔接触,从而使靠近第一内筒体外壁的冷水温度高。在电机带动第一冷却辊转动时,第一搅拌叶对第一内筒体内部的水进行搅拌,从而对位于第一内筒体内部的冷水进行推动,从而使冷水向第一内筒体的轴心线移动,进而有利于保持第一内筒体内部的冷水温度均匀。通过保持第一内筒体内部的冷水温度均匀,从而降低第一内筒体排入第一冷却腔内部的冷水温度变化幅度大的情况出现。

14、可选的,所述第二辊体包括第二内筒体、第二外筒体、第二遮挡板和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遮挡板有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外筒体和第二内筒体均固定安装于两个第二遮挡板之间,所述第二内筒体位于第二外筒体内部,其一所述第二遮挡板与第二转动杆远离第一支撑箱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所述第二遮挡板与第二转动管远离第二支撑箱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管与第二内筒体连通,所述第二分隔板固定安装于第二内筒体的外壁和第二外筒体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二分隔板有多个,所述第二分隔板沿第二内筒体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内筒体、第二外筒体和相邻两个第二分隔板围合成第二冷却腔,所述第二内筒体靠近第二转动杆的一端的周侧壁开设有多个第二出水孔,安装有所述第二转动管的第二遮挡板开设有多个第二排水孔,所述第二出水孔和第二排水孔与第二冷却腔连通,所述第二支撑箱靠近第一支撑箱的一侧开设有供第二外筒体穿设的第二通口。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水机构通过旋转接头将冷水送入第二转动管,之后冷水从第二转动管进入第二内筒体内部。然后第二内筒体内部的水从第二出水孔进入第二冷却腔内部。第二冷却腔内部的冷水从第二排水孔排出。从第二排水孔排出的水通过第二通口进入第二支撑箱内部。第二外筒体与薄膜接触时,薄膜上的热量从第二外筒体进入第二冷却腔内部的冷水。而第二冷却腔内部的冷水与第二内筒体内部的冷水进行热交换,从而延缓第二冷却腔内部的冷水温度升高的速度,进而方便薄膜均匀散热。同时位于第二冷却腔的冷水由第二辊体靠近第二转动杆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升温,而第二内筒体内部的冷水温度由第二辊体靠近第二转动管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升高,从而使方便第二冷却腔的冷水的温度导入第一内筒体内部的冷水,进而延缓第二冷却腔内部的冷水温度升高的速度,方便薄膜均匀散热。

16、可选的,所述第二内筒体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多个第二搅拌叶。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内筒体外壁与第二冷却腔接触,从而使靠近第二内筒体外壁的冷水温度高。在电机带动第二冷却辊转动时,第二搅拌叶对第二内筒体内部的水进行搅拌,从而对位于第二内筒体内部的冷水进行推动,从而使冷水向第二内筒体的轴心线移动,进而有利于保持第二内筒体内部的冷水温度均匀。通过保持第二内筒体内部的冷水温度均匀,从而降低第二内筒体排入第二冷却腔内部的冷水温度变化幅度大的情况出现。

18、可选的,所述进水机构包括冷却机、水泵、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水泵的进水端与冷却机的出水端连接,所述水泵的出水端与出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连接于两个旋转接头,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冷却机的进水端连接,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连通于第一支撑箱和第二支撑箱。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水泵,第一支撑箱和第二支撑箱内部的水从进水管进入冷却机进行冷却。然后经过冷却的水从出水管进入两个旋转接头,通过旋转接头将冷水送入第一冷却辊和第二冷却辊,从而方便及时替换第一冷却辊和第二冷却辊内部吸收薄膜热量的水。

20、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箱和第二支撑箱之间固定安装有集水槽体,所述第一支撑箱和第二支撑箱均与集水槽体连通。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撑箱和第二支撑箱内部的水会排入集水槽体。集水槽体内部的水与空气接触,从而有利于降低生产设备周围环境的温度,进而降低生产设备周围温度高而使薄膜跑卷的情况出现。

22、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箱和第二支撑箱相互朝向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除湿器。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水槽体内部的水吸收空气的热量后蒸发产生水汽,除湿器吸收水汽,从而降低水汽粘在生产设备和薄膜上的情况出现。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进水机构向第一冷却辊和第二冷却辊从相反的一端进水,第一冷却辊和第二冷却辊也从相反的方向进行排水,从而使薄膜两面的散热速度进行互补,进而方便薄膜均匀散热;

26、2.通过第一冷却腔内部的冷水导热进第一内筒体内部的冷水,从而有利于延缓第一冷却腔内部的冷水吸收薄膜的热量后产生的温度变化速度,进而方便薄膜均匀散热;

27、3.第一内筒体内部的冷水与第一冷却腔进行热交换时,第一冷却腔内部的冷水温度由靠近第一转动杆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升高,而第一内筒体内部的冷水的温度有靠近第一转动管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升高,从而方便第一冷却腔内部的冷水温度升高时向第一内筒体内部的冷水进行导热,鸡儿延缓第一冷却腔内部的冷水吸收薄膜的热量后产生的温度变化速度,方便薄膜均匀散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