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在构建轮胎的处理中控制由弹性体材料制造的连续细长元件的厚度的方法_4

文档序号:8448406阅读:来源:国知局
器41具有被约束到支撑结构上的主体42和被约束到第一支撑框架34上并优选垂直于传送分支30a、31a的杆43。放置在第一传送带30处的运动传感器44能够检测第一传送分支30a的每一个竖直运动。
[0114]敷设构件28包括辊45,所述辊45由于(例如)第二致动器46的作用而朝着成形支撑件11、16以推压关系操作。在所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辊45空转地(idly)固定在第二致动器46 (例如由气动活塞获得)的杆47的一个端部上。惰辊45的侧向圆柱形表面抵接并且压靠施加到成形支撑件11、16上的连续细长元件21上。
[0115]第一带轮32和第二带轮35确定具有最大接近度的共同区域48,所述共同区域48位于连接两个带轮32、35的旋转轴线“Z-Z”、“Y-Y”的线上。这个最大接近度的区域48是位于两个相对的传送带30、31和从挤出机22出来的连续细长元件21之间的第一接触区域。
[0116]第一带轮32确定对应的第一传送带30的第一输入部分49,第一传送带30布置成与对应的第一带轮32接触;这个带轮限定一段圆弧,并且从顶部面对着挤出机22的输出开口 22b。类似地,第二带轮35确定对应的第二传送带31的第二输入部分50,第二传送带31布置成与对应的第二带轮35接触;这个带轮限定一段圆弧,并且从底部面对着挤出机22的输出开口 22b。第一输入部分49和第二输入部分50朝着彼此并且朝着最大接近面48会聚,从而在它们之间界定出楔形的空间或容腔。
[0117]挤出机22的输出开口 22b放置在所述楔形容腔内,出口开口 25面向最大接近度的区域48,并且位于与最大接近度的区域48相距第一距离“dl”的位置处,所述第一距离“dl”小于约10毫米并且优选包含在约I毫米和约5毫米之间。传送机27的与具有最大接近度的区域48相对的端部51 (其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是第一传送分支30a的布置在第一辊33处的末端)位于与敷设构件28相距第二距离“d2”的位置处,更具体地,所述端部51位于与惰辊45和成形支撑件11、16 (在不存在连续细长元件21时)之间的接触点或惰辊45和连续细长元件21与成形支撑件11、16的第一接触区域52之间的接触点相距第二距离“d2”的位置处。
[0118]更普遍地,第二距离“d2”定义为包含在以下两点之间的距离:接近成形支撑面11、16的点,在该点处第一传送分支30a和第二传送分支31a不彼此相对;和惰棍45与成形支撑件11、16之间(或惰辊45和连续细长元件21与成形支撑件11、16的第一接触区域52之间)的接触点。
[0119]具体地,在传送分支30a和31a出于结构的原因而不在它们的整个长度上重合时(如图2所示),距离“d2”大体上从距离成形支撑件最远的辊中心在对应的传送分支上的投影开始计算;当分支30a和31a重合时,该距离从两个辊中的任意一个的中心在对应的传送分支上的投影开始计算。
[0120]该第二距离“d2”小于约100毫米,并且优选包含在约10毫米和约50毫米之间。第一距离“dl”和第二距离“d2”平行于传送分支30a、31a进行测量。装置20还包括至少一个控制单元53,所述控制单元53操作地连接至电动机40、用于使成形支撑件11、16运动的设备29、挤出机22、致动器41、敷设构件28、和运动传感器44。
[0121]在使用期间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和处理,通过由控制单元53控制的挤出机22生产的连续细长元件21从出口开口 25出来。在生产开始时,刚刚从上述出口开口 25出来的连续细长元件21的头端54在具有最大接近度的区域48处被接合在第一和第二带轮32、35之间(第二和第二带轮已经在转动)。连续细长元件21在两个传送带30、31的两个分支30a、31a之间前行至端部51。鉴于出口开口 25与具有最大接近度的区域48非常接近,所以头端54仅稍微向下弯曲,而没有危害到头端直接正确地插入到传送带30、31之间。在插入的瞬间,由于连续细长元件21的厚度,第一支撑框架34连同第一传送带30 —起在上述导向装置上稍微向上提升,并且这个运动“As”由运动传感器44检测到,运动传感器44发送信号“s”至控制单元53。当连续细长元件21即将达到端部51时,控制单元53基于接收到的信号控制成形支撑件11、16开始旋转。为了确保连续细长元件21在没有滑动且没有被过度挤压的情况下与传送带30、31 —起前行,致动器41 (可由控制单元53控制)将第一传送带30压在连续细长元件21上(致动器41的作用与第一传送带30和第一支撑框架34的重量相加),或致动器41倾向于提升第一传送带30,以部分地从连续细长元件21上卸载第一传送带30和第一支撑框架34的重量。一旦头端54到达第二辊36,则头端54被敷设在已经转动的成形支撑件11、16的成形表面11a、16a上,并且被驱动到敷设构件28的棍45的下面,棍45挤压头端54并将头端54固定在所述成形表面I la、16a上。成形支撑件11、16的旋转致使从挤出机22连续运送出来的连续细长元件21缠绕在成形支撑件11、16自身上。
[0122]控制单元53能够调整旋转螺纹杆24和/或齿轮泵26的功率、电动机40的功率、和用于使成形支撑件11、16运动的设备29的功率。以这种方式,控制单元53控制并调整连续细长元件21从输出开口 22b的离开速度“Ve”、传送带30、31的两个分支30a、31a以及布置在它们之间的连续细长元件21的线速度“Vt”、和成形支撑件11、16以及附着到成形表面11a、16a的连续细长元件21的圆周速度“Vs”。
[0123]成形支撑件11、16的圆周速度“Vs”在起动时以及在操作期间均保持大于离开速度“Ve”,以挤出具有特定截面(这样不会导致挤出问题)的连续细长元件21、拉伸连续细长元件21并将连续细长元件21以期望的设计截面(小于挤出截面)放置在成形支撑件
11、16上。总拉伸系数“Kt(rt”表示圆周速度“Vs”和离开速度“Ve”之间的比值。拉伸包括拉长和连续细长元件21的截面的减小。总拉伸系数“Ktot” (例如)等于约1.4。
[0124]根据一个实施例,传送带30、31的两个分支30a、31a的线速度“Vt”大于离开速度“Ve”,以便使连续细长元件21经受两次拉伸,一次拉伸在挤出机22和传送机27之间,另一次拉伸在传送机27和敷设构件28之间。
[0125]第一拉伸系数“K/’表示线速度“Vt”和离开速度“Ve”之间的比值。第二拉伸系数“K2”表示圆周速度“Vs”和线速度“Vt”之间的比值。总拉伸系数“Kt(rt”等于第一拉伸系数“K/’和第二拉伸系数“K2”的乘积(KfK2)。第一拉伸系数“Κ/’ (例如)包含在约I和约1.5之间。第二拉伸系数“Κ2” (例如)包含在约I和约3之间。
[0126]根据一个实施例,在整个工作周期内,离开速度“Ve”、线速度“Vt”和圆周速度“Vs”之间的比值保持为常数。连续细长元件21的头端54(其长度11等于第一距离“dl”(ll=dl))不经受任何拉伸。紧邻头端54并长度“12”等于第二距离“d2”和第一距离“dl”之间的差(12 = d2-dl)的连续细长元件21的连续细长元件段55经受具有第一拉伸系数“K/’的单次拉伸,并且连续细长元件21的其余部分经受第一拉伸和具有第二拉伸系数“K2”的第二拉伸。连续细长元件21的所述其余部分经受具有总拉伸系数“Kt(rt”(其等于第一拉伸系数“K/’和第二拉伸系数“K2”的乘积)的总拉伸。结果,如图3a所示,头端54具有第一厚度“tl”,该第一厚度“tl”大于毗邻头端54的连续细长元件段55的第二厚度“t2”,该第二厚度“t2”又大于连续细长元件21的其余部分的第三厚度“t3”。类似地,连续细长元件21在头端54、在毗邻头端54的连续细长元件段55、以及在连续细长元件21的所有其余部分中具有不同的、逐渐递减的宽度(未在图中显示)。
[0127]根据一个实施例,在初始瞬态“ At” (从头端54被接合在传送带30、31之间时开始测量)期间,线速度“V’ t”大于操作线速度“Vt”。所述初始瞬态“At”使得连续细长元件21前行连续细长元件21的紧邻头端54的连续细长元件段55的长度,即:它等于第二距离“d2”和第一距离“dl ”之间的差除以瞬态“At”期间的线速度“V’ t ”的比值(At =(d2-dl)/V,t)。
[0128]如果瞬态“ At”期间的线速度“V’ t”等于圆周速度“Vs ”,则所述连续细长元件段55被以等于总拉伸系数“Kt。/’的补充拉伸系数“K’广被拉伸,并且所述连续细长元件段55的第二厚度“t2”等于连续细长元件21的其余部分的第三厚度“t3”(图3b)。
[0129]如果瞬态“At”期间的线速度“V’ t”小于圆周速度“Vs”(但仍然大于操作线速度“Vt”),则所述连续细长元件段55被以小于总拉伸系数“Kt。/’ (但仍然大于第一拉伸系数“K/’)的补充拉伸系数“K’广被拉伸,并且所述连续细长元件段55的第二厚度“t2”大于第三厚度“t3” (图3c)但小于所述连续细长元件段55在瞬态“At”期间的线速度是操作线速度“Vt”的情况下所具有的厚度(图3a)。
[0130]在运送结束时,控制单元53停止挤出机22,从而允许传送带30、31旋转直至剩余的连续细长元件21被移除为止。如果,在一个生产周期和下一个生产周期之间少量的弹性体材料由于压力而从挤出机22的输出口 22b离开,则所述少量的弹性体材料位于具有最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