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空调余热产生高温蒸汽的蒸汽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01阅读:5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利用空调余热产生高温蒸汽的蒸汽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空调余热产生高温蒸汽的蒸汽机系统,包括设置在空调机组的压缩机与蒸发式冷凝器之间的平衡换热器,平衡换热器的壳程入口与进水管相连,壳程出口与蒸汽发生器入口通过高压水泵及闸阀相连,所述蒸汽发生器的排气口通过蒸汽阀连接内设消毒柜的消毒蒸汽室;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筒体、设置于筒体内的电磁加热管、包裹于电磁加热管外的电磁加热线圈、居中设于电磁加热管内且与高压水泵相连接的水喷雾器。本实用新型通过回收空调余热降低了冷凝器的热负荷,节约了能量,提高了空调的工作效率;产生的高温蒸汽用于餐具消毒符合现代人对生活卫生的需要。
【专利说明】一种利用空调余热产生高温蒸汽的蒸汽机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余热回收,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空调余热产生高温蒸汽的蒸汽机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常规空调制冷机组的主要作用是进行空气调节,空调系统的冷凝热往往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未加以利用。制冷机组在空调工况下向大气环境排放大量的冷凝热,通常冷凝热可达制冷量的1.15?1.3倍。大量的冷凝热直接排入大气,造成较大的能源浪费,这些热量的散发又使周围环境温度升高,造成严重的环境热污染。如果在制冷剂蒸气进入冷凝器之前设置一个预冷换热器,就可以回收约15%的热量,预冷器排出热水温度达50°C左右,如果可以充分利用该部分热量不但可以减少冷凝热对环境造成的热污染,而且还符合国家的节能政策。
[0003]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员交流的频繁,出外就餐的人数不断增加,在促进餐饮业发展的同时,带动了餐具消毒行业的迅猛发展,餐具卫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调查显示各大宾馆,餐馆,学生食堂餐具消毒多采用消毒柜消毒,而高温蒸汽消毒对预防乙肝等有较好的效果。通过电加热实现的高温蒸汽要消耗很多的电能,这大大增加了经营者的经营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空调余热生产蒸汽的蒸汽机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的回收空调余热,减少冷凝热对环境造成的热污染,提高蒸发式冷凝器的冷凝效率,进而提升整个蒸发式冷凝制冷机组的性能,同时将回收的余热预热蒸汽发生器入口水,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电能,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利用空调余热产生高温蒸汽的蒸汽机系统,包括设置在空调机组的压缩机与蒸发式冷凝器之间的平衡换热器,平衡换热器的壳程入口与进水管相连,壳程出口与蒸汽发生器入口通过高压水泵及闸阀相连,所述蒸汽发生器的排气口通过蒸汽阀连接内设消毒柜的消毒蒸汽室;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筒体、设置于筒体内的电磁加热管、包裹于电磁加热管外的电磁加热线圈、居中设于电磁加热管内且与高压水泵相连接的水喷雾器。
[0007]进一步地,所述的平衡换热器为自支撑的管壳式换热器,制冷剂走管程,补充水走壳程,所用管为扭曲三叶管或者扭曲椭圆管。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平衡换热器与高压水泵之间连接有温度调节阀。
[0009]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与平衡换热器之间设置有电子除垢仪。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高压水泵与蒸汽发生器之间连接有单向阀。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蒸汽发生器上装有压力控制表、减压阀。
[0012]进一步地,所述电磁加热管内设置有放射状的翅片。
[0013]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的蒸汽发生器电路连接、用于控制蒸汽温度的磁热控制器。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系统充分利用空调余热预热水,联合电磁加热产生高温蒸汽用于日用餐具消毒,一方面节约了能量,另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蒸汽发生器的电磁加热管内表面设有翅片,强化水蒸气传热,提高了电磁加热效率;在补充水进入平衡换热器前设有电子除垢仪,防止水内杂质在平衡换热器壳程内结垢,影响平衡换热器的传热效果及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蒸汽发生器的内部结构图;
[0017]图3为图2中蒸汽发生器的俯视图。
[0018]图中所示为:1_蒸发器;2_膨胀阀;3_储液罐;4_蒸发式冷凝器;5_平衡换热器;6-压缩机;7_电子除垢仪;8_温度调节阀;9-高压水泵;10_单向阀;11-蒸汽发生器;111-电磁加热管;112-电磁加热线圈;113-筒体;114_翅片;115_水喷雾器;12_磁热控制器;13_减压阀;14_蒸汽阀;15_蒸汽消毒室;16_消毒柜;17_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实施例不能在此一一赘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因此限定于以下实施例。
[0020]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利用空调余热产生高温蒸汽的蒸汽机系统,包括设置在空调机组的压缩机6与蒸发式冷凝器4之间的平衡换热器5,平衡换热器5的壳程入口与进水管相连,壳程出口与蒸汽发生器11入口通过高压水泵9及闸阀相连,所述蒸汽发生器11的排气口通过蒸汽阀14连接内设消毒柜16的消毒蒸汽室15 ;所述蒸汽发生器11包括筒体113、设置于筒体113内的电磁加热管111、包裹于电磁加热管111外的电磁加热线圈112、居中设于电磁加热管111内且与高压水泵9相连接的水喷雾器115。
[002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方案在于:所述的平衡换热器5为自支撑的管壳式换热器,制冷剂走管程,补充水走壳程,所用管为扭曲三叶管或者扭曲椭圆管,结构简单、换热效果好。
[002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方案在于:所述的平衡换热器5与高压水泵9之间连接有温度调节阀8。
[002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方案在于:所述进水管17与平衡换热器5之间设置有电子除垢仪7,净化水质,防止水内杂质在平衡换热器壳程内结垢,影响平衡换热器的传热效果及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时间。
[002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方案在于:所述的高压水泵9与蒸汽发生器11之间连接有防止液体倒流的单向阀1。
[002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方案在于:所述的蒸汽发生器11上装有压力控制表、减压阀14,方便监测和控制蒸汽发生器11内的压力,使其保持在预定范围值内。
[002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方案在于:所述电磁加热管111内设置有放射状的翅片114,强化水蒸气传热,提高了电磁加热效率。
[002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方案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的蒸汽发生器11电路连接、用于控制蒸汽温度的磁热控制器12,所述磁热控制器12通过温度传感器及PLC精密控制电磁加热线圈112,从而控制蒸汽的温度,保证电磁加热管111温度稳定在300°C?400°C。
[0028]在夏天,空调在使用时,一方面,压缩机6输出的高温制冷工质经蒸发式冷凝器4、储液罐3、膨胀阀2、蒸发器I形成制冷循环,另一方面,空调产生的余热对平衡换热器5壳程内的冷水加热,产生热水,并通过温度调节阀9和高压水泵9输入到蒸汽发生器11内,热水通过精细化的水喷雾器115,过热水雾化进入电磁加热管111,瞬间产生高压蒸汽,在打开蒸汽阀14后即可对蒸汽消毒室15内输出蒸汽,蒸汽的温度和压力可通过磁热控制器12和减压阀13进行控制,方便节能,安全可靠。
[002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空调余热产生高温蒸汽的蒸汽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空调机组的压缩机(6)与蒸发式冷凝器(4)之间的平衡换热器(5),平衡换热器(5)的壳程入口与进水管(17)相连,壳程出口与蒸汽发生器(11)入口通过高压水泵(9)及闸阀相连,所述蒸汽发生器(11)的排气口通过蒸汽阀(14)连接内设消毒柜(16)的消毒蒸汽室(15);所述蒸汽发生器(11)包括筒体(113)、设置于筒体(113)内的电磁加热管(111)、包裹于电磁加热管(111)外的电磁加热线圈(112)、居中设于电磁加热管(111)内且与高压水泵(9)相连接的水喷雾器(115)。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利用空调余热产生高温蒸汽的蒸汽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衡换热器(5)为自支撑的管壳式换热器,制冷剂走管程,补充水走壳程,所用管为扭曲三叶管或者扭曲椭圆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空调余热产生高温蒸汽的蒸汽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衡换热器(5)与高压水泵(9)之间连接有温度调节阀(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空调余热产生高温蒸汽的蒸汽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17)与平衡换热器(5)之间设置有电子除垢仪(7)。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空调余热产生高温蒸汽的蒸汽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水泵(9)与蒸汽发生器(11)之间连接有单向阀(1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空调余热产生高温蒸汽的蒸汽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汽发生器(11)上装有压力控制表、减压阀(14)。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空调余热产生高温蒸汽的蒸汽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管(111)内设置有放射状的翅片(114)。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空调余热产生高温蒸汽的蒸汽机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的蒸汽发生器(11)电路连接、用于控制蒸汽温度的磁热控制器(12)。
【文档编号】F24F12-00GK204285418SQ201420691039
【发明者】蒋翔, 胡文秀 [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