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囱中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95572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节能囱中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种利用热能的烟囱,尤其是一种节能囱中炉。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糖厂、纸厂、松香厂、火力发电厂等地方的高热烟囱缺点在于 排烟过程中所生的大部分热量随烟气排出而白白浪费;虽有部分烟囱釆用囱体 加热风管或烟火循环加热风管而余热回用,但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安装的节能囱中炉,不仅在 排烟过程中所生的热量得以合理利用,而且能产生高压蒸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该节能囱中炉,其包括烟囱,烟囱内设有高压蒸气炉;高压进水管、蒸 气管分别与高压蒸气炉固定连通;排气囱、排气管分别与烟囱固定连通;高压 蒸气炉底部设有透气脚架。
高压蒸气炉、蒸气管、高压进水管均由耐热、耐高压、耐氧化的材料构成。
蒸气管、高压进水管分别设在高压蒸气炉上、下部;排气囱设在烟囱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该实用新型是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安装的节能囱中炉,不仅排烟过程中所 生的热量得以合理利用,而且能产生高压蒸气。囱中的蒸气炉内盛装的水保持 在一定水位线,当水受外部烟囱的高热烟气加热而蒸沸,就会产生高压蒸气, 这是把低压气烟转化成高压蒸气的装置,高压蒸气具有驱动外部活塞或叶轮的 功力。以下结合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l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l-排气管,2-高压进水管,3-高压蒸气炉,4-排气囱,5-蒸气 管,6-透气脚架,7-烟囱。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种实施方式(直立型)
根据图l所示,直立型囱中炉主要包括排气管l、高压进水管2、高压蒸 气炉3、排气囱4、蒸气管5、透气脚架6、烟囱7。
烟囱4设内有高压蒸气炉3;高压进水管2、蒸气管5分别与高压蒸气炉3 固定连通;排气囱4、排气管l分别与烟囱7固定连通;高压蒸气炉3底部设有 透气脚架6。
高压蒸气炉3、蒸气管5、高压进水管2均由耐热、耐高压、耐氧化的材料 构成。
蒸气管5、高压进水管2分别设在高压蒸气炉3上、下部;排气囱4设在烟 囱7的顶部。 工作原理
在糖厂、纸厂、松香厂、火力发电厂等地方的高热(达到水的沸点温度以 上)烟囱内安装高压蒸气炉3,该蒸气炉由耐高温、耐高压、耐氧化的优质钢材 构成,该蒸气炉内盛装的水保持在一定水位线,当水受外部烟囱7的高热烟气 加热而蒸沸,就会产生高压蒸气,这是把低压气烟转化成高压蒸气的装置,高 压蒸气具有驱动外部活塞或叶轮的功力。高压蒸气炉3顶部与隔热真空蒸气管5固定连通,可防止高压蒸气受冷却, 保证高压蒸气输送出去驱动活塞或叶轮作功。
外层烟囱7和常规的烟囱一样,可用耐火砖砌成。
高压蒸气炉3的左下部安装可开、可关的高压进水管2,用于补充高压炉内用水。
高压蒸气炉3的底部用耐火砖砌成可透气的十字状透气脚架6,用于支撑高 压蒸气炉3,以利于吸收工厂排出的热烟、热气的热量。
烟气齒4出口不宜太宽,太宽不利于内高压蒸气炉3吸收热量。 囱中炉安装难度较大,内炉与外炉之间要防止漏气、漏水。 保持蒸气炉在高温、高压下输送出水蒸气,才能对外作功。 第二种实施方式(盘卧型)
根据图2所示,盘卧型囱中炉主要包括高压进水管2、高压蒸气炉3、排 气囱4、蒸气管5、透气脚架6、烟囱7。
工作原理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
权利要求1. 一种节能囱中炉,其包括烟囱(7),特征在于烟囱(7)内设有高压蒸气炉(3);高压进水管(2)、蒸气管(5)分别与高压蒸气炉(3)固定连通;排气囱(4)、排气管(1)分别与烟囱(7)固定连通;高压蒸气炉(3)底部设有透气脚架(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囱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髙压蒸 气炉(3)、蒸气管(5)、高压进水管(2)均由耐热、耐高压、耐氧化的材料构 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节能囱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气 管(5)、高压进水管(2)分别设在高压蒸气炉(3)上、下部;排气囱(4)设 在烟囱(7)的顶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能囱中炉,烟囱内设有高压蒸气炉;高压进水管、蒸气管分别与高压蒸气炉固定连通;排气囱、排气管分别与烟囱固定连通;高压蒸气炉底部设有透气脚架。高压蒸气炉、蒸气管、高压进水管均由耐热、耐高压、耐氧化的材料构成。蒸气管、高压进水管分别设在高压蒸气炉上、下部;排气囱设在烟囱的顶部。该实用新型是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安装的节能囱中炉,不仅排烟过程中所生的热量得以合理利用,而且能产生高压蒸气。囱中的蒸气炉内盛装的水保持在一定水位线,当水受外部烟囱的高热烟气加热而蒸沸,就会产生高压蒸气,这是把低压气烟转化成高压蒸气的装置,高压蒸气具有驱动外部活塞或叶轮的功力。
文档编号F22B1/18GK201225604SQ200820104230
公开日2009年4月22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8日
发明者张儒欣 申请人:张儒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