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88778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热锅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高温合成气/转化气热量回收、副产中/高压饱和蒸汽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该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所处理工艺气的温度可高达1500°C、压力可达80bar。
背景技术
在化工行业中,各种高温转化气中含有大量的CO、CO2, H2,并可能含有H2S、煤灰等杂质,此类工艺流程中的废热锅炉需考虑介质的腐蚀、冲刷以及结垢等各种问题。由于反应后的气体温度可高达1500°C,废热锅炉的设计最为苛刻的部分便是工艺气进口部分,如此高温的情况需要特殊的设计来确保金属材质的正常使用。我国80、90年代引进的SHELL渣油气化技术(SCP)中的关键设备之一即为废热锅炉。参见图1,该废热锅炉为立式火管型, 其包括锅壳部分10和管箱部分20以及设置在锅壳部分10内部的盘管部分30,在锅壳部分 10与管箱部分20之间设置有一水循环冷却结构。该水循环冷却结构包括一连接锅壳部分 10和管箱部分20的厚管板40,在厚管板40的底面焊接有一挠性管板50,挠性管板50与厚管板40之间设置有一冷却腔体60,盘管部分30中的每一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31由锅壳部分10侧穿过厚管板40上的盘管穿过孔41后,进入冷却腔体60并与挠性管板50焊接连接,其管口与管箱部分20中的炉腔70贯通。该水循环冷却结构的喷水管70穿过厚管板 40,其出水口伸入冷却腔体60,入水口延伸出锅壳部分10外。该废热锅炉的冷却原理是 喷水管70向冷却腔体60内喷入冷却水90,喷入冷却腔体60内的冷却水在扰流挡板80在作用下,均勻地分布于冷却腔体60中,进入冷却腔体60内的冷却水通过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31的外管壁与盘管穿过孔41孔壁之间的环隙IOa回到锅壳部分10内。这样冷却水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地对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31进行冷却。但是上述水循环冷却结构由于挠性管板尺寸限制,喷水管不能设置的太多,因此为了保证冷却腔体60内的水冷温度均勻,在冷却腔体60内设置有一些扰流挡板80。这种方法在盘管数量较少的时候效果还可以,但是一旦盘管数量增加时,会存在如下问题1、喷水管和扰流挡板的数量不能无限制的增加,因而会导致冷却腔体60内的冷却水温度不均勻,盘管的冷却效果不理想;2、即使增加喷水管和扰流挡板的数量,也会因为水循环冷却结构制造难度加大而无法实现,将影响到换热盘管的冷却效果。另外,现有的废热锅炉中的换热盘管一般为6根,每3根为一组换热盘管束,每组换热盘管束中的3根换热盘管螺旋盘绕,两组换热盘管束中一组换热盘管束套在另一组换热盘管束的外面。这样的管束难以适应更大型化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针对现有废热锅炉中的水循环冷却结构难以适应更大型化的要求,冷却效果欠佳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该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通过改变冷却水的走向,提高了冷却效果;并取消了水循环冷却结构中的扰流挡板,简化了水循环冷却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针对现有废热锅炉中的换热盘管的布置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该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采用更合理的盘管盘绕方式,使该类型废热锅炉能够适应更苛刻的工艺条件,并且能够适应大型化发展的需求。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包括锅壳部分、管箱部分、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以及设置在所述锅壳部分的热交换室内的盘管部分,其中所述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安装在所述锅壳部分与管箱部分之间;所述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包括一连接所述锅壳部分与管箱部分之间的厚管板,在所述厚管板上设置有盘管穿管孔;焊接在所述厚管板临近所述管箱部分侧面上的挠性管板,所述挠性管板与所述厚管板的第一面之间设置有一冷却腔体;喷水管,所述喷水管的入水口连通冷却水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厚管板临近所述锅壳部分侧的循环水分配室和若干根排水管;所述盘管部分中的每一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从锅壳部分侧依次穿过所述循环水分配室、厚管板上对应的盘管穿过孔后,进入所述冷却腔体与所述挠性管板焊接连接,每一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的管口与管箱部分中的炉腔贯通;每一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的外管壁与盘管穿过孔孔壁之间设置有环隙;所述喷水管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循环水分配室;所述排水管连通所述冷却腔室和锅壳部分的热交换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盘管穿过孔的轴线平行于所述锅壳部分的中心轴线。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循环水分配室由一焊接在所述锅壳部分靠近厚管板位置的隔板和所述厚管板邻近锅壳部分的侧面以及介于所述隔板与所述厚管板之间的锅壳部分的内壁所界定的空间构成,所述盘管部分的中的每一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从锅壳部分侧穿过所述的隔板后再依次穿过所述循环水分配室、厚管板上对应的盘管穿过孔后,进入所述冷却腔体与所述挠性管板焊接连接;所述喷水管的出水口端穿过所述隔板而连通所述循环水分配室。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每一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通过固定环焊接在所述隔板上。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穿过所述厚管板、循环水分配室、隔板而连通所述冷却腔室和锅壳部分的热交换室。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盘管穿过孔的轴线垂直于所述锅壳部分的中心轴线。在该实施例中,在所述厚管板邻近锅壳部分侧面上焊接有一罩体,所述罩体的内表面与所述厚管板邻近锅壳部分的侧面所界定的空间构成所述循环水分配室,所述盘管部分中的每一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从锅壳部分侧穿过所述的罩体壁后再依次穿过所述循环水分配室、厚管板上对应的盘管穿过孔后,进入所述冷却腔体与所述挠性管板焊接连接;所述喷水管的出水口端穿过所述罩体壁而连通所述循环水分配室。[0020]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穿过所述厚管板、循环水分配室及罩体壁而连通所述冷却腔室和锅壳部分的热交换室。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盘管部分包括盘管上、下支架和连接盘管上、下支架的中心管以及设置在盘管上、下支架之间的盘管组件,其中盘管下支架与所述锅壳部分中的锅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盘管上支架通过牵拉件牵拉所述盘管组件的上端,所述盘管组件的下端固定于所述盘管上、下支架上;所述盘管组件中的盘管为若干根,每根盘管的规格、长度大致相同,每一盘管的工艺气出口端延伸出所述锅壳部分中的锅壳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盘管组件中的若干根盘管以所述中心管为轴螺旋盘绕而成。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盘管组件中的若干根盘管被分成若干组盘管束,若干组盘管束采用周向均布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中心管的周围,每组盘管束由两根盘管螺旋盘绕而成。为了保证盘管内的被冷却的工艺气体流速均勻,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每根盘管由若干段逐步缩径的管子连接而成,段与段之间的管子采用异径接头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锅壳部分中除包括锅壳外,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锅壳顶部的蒸汽出口和设置在蒸汽出口入口端的汽水分离元件;所述锅壳由筒体和上封头焊接而成,所述筒体分段并用法兰连接;在所述筒体内部上方设置有汽水分离空间;所述汽水分离空间所产生的蒸汽通过汽水分离元件以及蒸汽出口导出。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挠性管板采用Cr-Mo钢或INC0NEL600系列镍基合金制备而成。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喷水管的入水口端通过一泵接冷却水源。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喷水管的入水口端通过一循环泵接至锅壳部分内的底部, 采用从锅壳部分底部抽出的水汽作为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的强制循环冷却水。本实用新型的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中通过设置一循环水分配室,通过喷水管打进来的冷却水首先进入该循环水分配室,以起到缓冲和释放气泡的作用。冷却水进入循环水分配室后,通过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的外管壁与盘管穿过孔孔壁之间的环隙压入到挠性管板与厚管板之间的冷却腔体内,与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换热后经过排水管压入锅壳部分内。采用了上述的盘管工艺气入口端强制冷却方式,使每根盘管的冷却趋于均勻,且不受头数多少的限制,且每根换热管的冷却水来源、通道都是独立的、均勻的、一对一的,多一头管子自然会引入一个环隙,因此该冷却方案能很好的适应多头化、大型化需求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盘管组件中的若干根盘管被分成若干组盘管束,若干组盘管束采用周向均布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中心管的周围,每组盘管束由两根盘管螺旋盘绕而成。这样的结构能够在同一直径的锅壳内设置有更多的盘管,提高了换热效率,也能很好的适应多头化、大型化需求的设计。本实用新型中公开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适用于高温工艺气热回收工艺流程, 采用本实用新型可达到如下效果1、该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适用参数广,解决了高温气体(如超过1200摄氏度) 的热量回收问题,同时可副产中、高压蒸汽。2、本实用新型中挠性管板结构解决了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局部热膨胀问题,使得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安全稳定的运行。3、本实用新型中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能有效降低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部金属温度,冷却效果均勻,保护金属材料。同时,该水循环的设置方式为设备大型化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相比之我国90年代的引进装置,本实用新型更易实施,更适应目前工艺发展要求。

图1为现有废热锅炉的水循环冷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中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盘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俯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盘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俯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中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参见图2,图中所示的一种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包括锅壳部分、管箱部分、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以及设置在锅壳部分的热交换室内的盘管部分。锅壳部分包括一个锅壳,该锅壳由两段筒体110、120和上封头130焊接而成,筒体 110的上端与上封头130焊接,筒体110的下端与筒体120的上端通过法兰140、150以及紧固件连接。在上封头130上焊接有一蒸汽出口 160,并在上封头130内、蒸汽出口 160的入口端安装有一汽水分离元件170。在整个筒体内的上部设置有汽水分离空间180 ;汽水分离空间180所产生的蒸汽通过汽水分离元件170以及蒸汽出口 160导出。本实施例的筒体采用两段筒体110、120构成,可以方便地检修盘管部分。参见图2,该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的管箱部分包括管箱壳体210和焊接在管箱壳体210下端的下封头220以及设置在管箱壳体210、下封头220内表面上的耐火衬里230, 在管箱壳体210上设置有人孔240、工艺气进口 250并在耐火衬里230内设置有炉腔260, 工艺气进口 250与炉腔260连通。结合参见图3,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包括一块厚管板310、一块隔板320、一块挠性管板330、若干根排水管340。厚管板310与锅炉水接触,主要起到承压作用。厚管板310焊接在筒体120的下端,而隔板320焊接在筒体120内靠近厚管板310位置并与厚管板310邻近筒体120的侧面311间隔一段距离,隔板320和厚管板310邻近筒体120的侧面311以及介于隔板320与厚管板310之间的筒体120的内壁所界定的空间构成一循环水分配室350。在厚管板310上开设有八个盘管穿过孔,以便于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穿过。盘管穿过孔的轴线平行于锅壳部分的中心轴线,这样厚管板310的面积较大,适用于管板头数较多,大型化的设计。喷水管360的出水口端穿过隔板320而连通该循环水分配室350,喷水管370的入水口端通过一泵(图中未示出)接冷却水源;或者通过一循环泵(图中未示出)接至筒体120内的底部,采用从锅壳部分底部抽出的水汽作为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的强制循环冷却水。挠性管板330起隔热和吸收热膨胀的作用,其直接焊接在厚管板310临近管箱部分的侧面312上,由于转化气中多含有H2, CO, CO2等成分,且温度较高,工况苛刻,因此其材料选择较为考究,挠性管板330视具体工艺情况选用Cr-Mo钢或INC0NEL600系列镍基合金为宜。挠性管板330的内径为Φ 1200mm,与厚管板310临近管箱部分的侧面312之间形成高度为120mm的冷却腔体370。冷却腔体370与循环水分配室350、喷水管360、排水管340 共同组成本实施例的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由于挠性管板330及工艺气入口端的结构受力复杂,且承受高温,应采用薄管板设计理念、应力分析等手段进行设计。若干根排水管340穿过厚管板310、循环水分配室350、隔板320而连通冷却腔室 370和锅壳部分筒体内的热交换室。结合参见图4和图5,该实施例的盘管部分包括盘管上、下支架410、420和连接盘管上、下支架410、420的中心管430以及设置在盘管上、下支架410、420之间的盘管组件 440,盘管下支架420与锅壳部分中的筒体120的内壁焊接连接,而盘管上支架410通过牵拉件411牵拉盘管组件440的上端。这样盘管上、下支架410、420与盘管组件440 —同向上膨胀。中心管430除起到支撑盘管上、下支架410、420作用外,还用以改善水循环,提高对受热面积的冲刷速度,有利于传热。盘管组件440包括八根规格、长度大致相同的盘管3、13、(3、(1、1、2、3、4,这样使阻力相同,以确保气体分布均勻,盘管a、b、c、d为一组,盘管1、2、3、4为一组,每组四根盘管以中心管430为轴一同螺旋盘绕向上,然后螺旋盘绕向下,两组盘管套在一起,共形成四层。气体在盘管a、b、c、d、l、2、3、4内的流速应视具体工艺情况而确定,取25 70m/s, 流速过大,盘管a、b、c、d、l、2、3、4热强度就大,可能会导致盘管a、b、c、d、l、2、3、4水侧管壁上形成膜态沸腾,盘管a、b、c、d、l、2、3、4局部过热;流速过小,传热效果差,盘管a、b、c、 d、l、2、3、4管内壁容易积碳。同时,为保证换热管内被冷却的工艺气体流速均勻,每根盘管 a、b、c、d、l、2、3、4由三段逐步缩径的管子连接而成,每段间用异径接头连接。其中最前一段管子的直径为Φ 133mm,中间一段管子的直径为Φ 108mm,最后一段管子的直径为Φ89πιπι。盘管3、13、(3、(1、1、2、3、4的工艺气入口端从锅壳部分侧穿过隔板320后再依次穿过循环水分配室350、厚管板310上对应的盘管穿过孔后,进入冷却腔体370与挠性管板330 焊接连接;盘管a、b、c、d、l、2、3、4的工艺气入口端的管口与管箱部分中的炉腔260贯通; 盘管a、b、c、d、l、2、3、4的工艺气入口端的外管壁与盘管穿过孔孔壁之间设置有环隙313。本实施例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中的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工作方式是喷水管 370将冷却水首先打入循环水分配室350内,通过缓冲和释放气泡后,通过盘管a、b、c、d、 1、2、3、4的工艺气入口端的外管壁与盘管穿过孔孔壁之间的环隙313压入冷却腔体370内, 与盘管a、b、c、d、l、2、3、4的工艺气入口端换热后,经若干根排水管340压入锅壳部分内。 将挠性管板330处的盘管a、b、c、d、l、2、3、4的工艺气入口端壁温控制在400°C左右,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采用了强制冷却方式后,使每根盘管的冷却趋于均勻,且不受头数多少的限制。每根盘管的冷却水来源、通道都是独立的、均勻的、一对一的,多一头管子自然会引入一个环隙,因此该冷却方案能很好的适应多头化、大型化需求的设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某天然气转化工段所采用的纯氧非催化部分氧化(POX)技术中,转化炉后直接连接本实施例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的管箱部分中的工艺气进口 250,本实施例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直径为Φ 1900mm,来自转化炉的高温工艺气体 (1360°C )从转化炉的连接管进入本实施例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的管箱部分中的炉腔 260。工艺气体通过炉腔260进入盘管a、b、c、d、1、2、3、4进行换热,在锅壳部分侧将外来的锅炉给水加热,产生中压饱和蒸汽,通过整个筒体内上部的汽水分离空间180进行汽水分离;汽水分离空间180所产生的蒸汽通过汽水分离元件170以及蒸汽出口 160导出。进入本实施例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的工艺气量为12900Nm3/h。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与实施例1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只是在于盘管组件440盘旋方式略有不同,参见图6和图7,该实施例中的盘管组件440包括十二根盘管,十二根盘管被分成六组盘管束440a、440b、440C、440d、440e、 440f,每组盘管束由两根盘管螺旋盘绕而成。六组采用周向均布的方式安装在中心管430 的周围。实施例3本实施例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与实施例1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的区别在于水循环冷却结构不同,参见图7,其水循环冷却结构包括一块厚管板310、一块挠性管板330、若干根排水管340和一个罩体380。厚管板310和罩体390与锅炉水接触,主要起到承压作用。筒体120的底端焊接有下封头190,厚管板310焊接在筒体120的下部,罩体390 焊接在厚管板310邻近锅壳部分的侧面311上,罩体390的内表面与厚管板310邻近锅壳部分侧面311所界定的空间构成循环水分配室350。在厚管板310上开设有若干个盘管穿过孔,以便于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穿过。盘管穿过孔的轴线垂直于锅壳部分的中心轴线,这种方式管板面积较小,适用于盘管头数较少、小型化的需求。喷水管360的出水口端穿过罩体380而连通该循环水分配室350,喷水管360的入水口端通过一泵(图中未示出)接冷却水源;或者通过一循环泵(图中未示出)接至筒体120内的底部,采用从锅壳部分底部抽出的水汽作为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的强制循环冷却水。挠性管板330起隔热和吸收热膨胀的作用,其直接焊接在厚管板310临近管箱部分侧面312上,由于转化气中多含有H2, CO, CO2等成分,且温度较高,工况苛刻,因此其材料选择较为考究,挠性管板330视具体工艺情况选用Cr-Mo钢或INC0NEL600系列镍基合金为宜。挠性管板330与厚管板310临近管箱部分侧面312之间形成一定高度的冷却腔体370。 冷却腔体370与循环水分配室350、喷水管360、排水管340共同组成本实施例的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由于挠性管板330及工艺气入口端的结构受力复杂,且承受高温,应采用薄管板设计理念、应力分析等手段进行设计。[0067]若干根排水管340穿过厚管板310、循环水分配室350、罩体390而连通冷却腔室 380和锅壳部分筒体内的热交换室。盘管组件440中每一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从锅壳部分侧穿过罩体390后再依次穿过循环水分配室350、厚管板310上对应的盘管穿过孔后,进入冷却腔体370与挠性管板 330焊接连接;盘管组件440中每一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的管口与管箱部分中的炉腔260 贯通;盘管组件440中每一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的外管壁与盘管穿过孔孔壁之间设置有环隙 31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权利要求1.一种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包括锅壳部分、管箱部分、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以及设置在所述锅壳部分的热交换室内的盘管部分,其中所述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安装在所述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之间;所述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包括一连接所述锅壳部分与管箱部分之间的厚管板,在所述厚管板上设置有盘管穿管孔;焊接在所述厚管板临近所述管箱部分侧面上的挠性管板,所述挠性管板与所述厚管板的第一面之间设置有一冷却腔体;喷水管,所述喷水管的入水口连通冷却水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厚管板临近所述锅壳部分侧的循环水分配室和若干根排水管;所述盘管部分中的每一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从锅壳部分侧依次穿过所述循环水分配室、厚管板上对应的盘管穿过孔后,进入所述冷却腔体与所述挠性管板焊接连接,每一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的管口与管箱部分中的炉腔贯通;每一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的外管壁与盘管穿过孔孔壁之间设置有环隙;所述喷水管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循环水分配室;所述排水管连通所述冷却腔室和锅壳部分的热交换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管穿过孔的轴线平行于所述锅壳部分的中心轴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分配室由一焊接在所述锅壳部分靠近厚管板位置的隔板和所述厚管板邻近锅壳部分的侧面以及介于所述隔板与所述厚管板之间的锅壳部分的内壁所界定的空间构成,所述盘管部分中的每一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从锅壳部分侧穿过所述的隔板后再依次穿过所述循环水分配室、厚管板上对应的盘管穿过孔后,进入所述冷却腔体与所述挠性管板焊接连接;所述喷水管的出水口端穿过所述隔板而连通所述循环水分配室。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通过固定环焊接在所述隔板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穿过所述厚管板、循环水分配室、隔板而连通所述冷却腔室和锅壳部分的热交换室。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管穿过孔的轴线垂直于所述锅壳部分的中心轴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厚管板邻近锅壳部分侧面上焊接有一罩体,所述罩体的内表面与所述厚管板邻近锅壳部分的侧面所界定的空间构成所述循环水分配室,所述盘管部分的中的每一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从锅壳部分侧穿过所述的罩体壁后再依次穿过所述循环水分配室、厚管板上对应的盘管穿过孔后,进入所述冷却腔体与所述挠性管板焊接连接;所述喷水管的出水口端穿过所述罩体壁而连通所述循环水分配室。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穿过所述厚管板、循环水分配室及罩体壁而连通所述冷却腔室和锅壳部分的热交换室。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管部分包括盘管上、下支架和连接盘管上、下支架的中心管以及设置在盘管上、下支架之间的盘管组件,其中盘管下支架与所述锅壳部分中的锅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盘管上支架通过牵拉件牵拉所述盘管组件的上端,所述盘管组件的下端固定于所述盘管上、下支架上; 所述盘管组件中的盘管为若干根,每根盘管的规格、长度大致相同,每一盘管的工艺气出口端延伸出所述锅壳部分中的锅壳外。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管组件中的若干根盘管以所述中心管为轴螺旋盘绕而成。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管组件中的若干根盘管被分成若干组盘管束,若干组盘管束采用周向均布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中心管的周围,每组盘管束由两根盘管螺旋盘绕而成。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其特征在于,每根盘管由若干段逐步缩径的管子连接而成,段与段之间的管子采用异径接头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壳部分中除包括锅壳外,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锅壳顶部的蒸汽出口和设置在蒸汽出口入口端的汽水分离元件;所述锅壳由筒体和上封头焊接而成,所述筒体分段并用法兰连接; 在所述筒体内部上方设置有汽水分离空间;所述汽水分离空间所产生的蒸汽通过汽水分离元件以及蒸汽出口导出。
14.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挠性管板采用Cr-Mo钢或INC0NEL600系列镍基合金制备而成。
15.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水管的入水口端通过一泵接冷却水源。
16.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水管的入水口端通过一循环泵接至锅壳部分内的底部,采用从锅壳部分底部抽出的水汽作为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的强制循环冷却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高温立式盘管废热锅炉,包括锅壳部分、管箱部分、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以及设置在锅壳部分的热交换室内的盘管部分,该水循环冷却结构部分中设置一循环水分配室,冷却水进入循环水分配室后,通过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的外管壁与盘管穿过孔孔壁之间的环隙压入到挠性管板与厚管板之间的冷却腔体内,与盘管的工艺气入口端换热后经过排水管压入锅壳部分内。本实用新型使每根盘管的冷却趋于均匀,且不受头数多少的限制,且每根换热管的冷却水来源、通道都是独立的、均匀的、一对一的,多一头管子自然会引入一个环隙,因此该冷却方案能很好的适应多头化、大型化需求的设计。
文档编号F22B1/18GK202166030SQ20112009659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日
发明者刘磊, 张仲敏, 张西原, 金力强 申请人:上海国际化建工程咨询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