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压蒸汽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2516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压蒸汽发生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具体是一种双炉结构的低压蒸汽发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蒸汽发生器基本都采用单炉结构,其能量转换效率偏低,热量损耗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炉结构的低压蒸汽发生器。

一种低压蒸汽发生器,包括主炉和余热炉,所述主炉主要包括主炉水仓和设置于所述主炉水仓内部的底部燃烧室、竖直输热管道、汇热腔,所述燃烧室顶部连通所述竖直输热管道,所述竖直输热管道顶部连通所述汇热腔,所述主炉水仓与所述燃烧室、所述竖直输热管道、所述汇热腔之间形成第一储水空间;所述余热炉主要包括余热炉水仓和设置于所述余热炉水仓内部的导热通道,所述导热通道一端连通所述汇热腔,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余热炉顶部,与外界连通,所述余热炉水仓与所述导热通道之间形成第二储水空间,所述第二储水空间与所述第一储水空间连通,相连通的两个储水空间设有一个蒸汽排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竖直输热管道设有三个竖直输热管道,并且三个竖直输热管道呈三角分布,彼此之间相离。

进一步的,所述余热炉主要由底部热循环炉和设置于所述底部热循环炉上方的余热炉水仓,所述余热炉水仓为同圆心的双环形结构,双环形结构之间形成导热通道,所述导热通道连通所述底部热循环炉。

进一步的,所述余热炉水仓由第一环形水仓和第二环形水仓,所述第一环形水仓与所述第二环形水仓之间形成由上至下的第一导热通道,所述第二环形水仓内部形成由下至上的第二导热通道,所述第一导热通道和所述第二导热通道均与所述底部热循环炉连通;所述第二导热通道延伸至所述余热炉顶部,与外界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热通道顶部设有抽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主炉水仓高于所述汇热腔300-400mm,所述余热炉水仓高于第一导热管道300-400mm。

进一步的,所述蒸汽排出口设置于所述主炉水仓和所述余热炉水仓顶部的连通处。

进一步的,所述底部燃烧室通过炉条分隔成位于上部的火塘和位于下部的出灰腔,所述火塘设有炉门,所述出灰腔设有第一出灰口;所述底部热循环炉下部设有第二出灰口。

进一步的,所述余热炉顶部设有水泵智能控制器、静重式安全阀、压力表;所述主炉或余热炉上部设有水位计。

进一步的,所述主炉和所述余热炉外部设有保温隔热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底部燃烧室内燃烧的热量通过竖直输热管道向上输送,对周围第一储水空间内的水进行加热。普通的蒸汽发生器,经过单炉热交换后,烟气就排到室外,浪费了部分热量。在本实施例中,热量经过竖直输热管道来到汇热腔,再通过汇热腔进入余热炉的导热通道,并加热导热通道周围第二储水空间内的水,使得热量得到第二轮利用,提高了能量转换效率,减少了热量的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竖直输热管道的分布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第一、第二环形水仓内的支撑杆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低压蒸汽发生器,如图1、图2所示,包括主炉10和余热炉20,所述主炉10主要包括主炉水仓101和设置于所述主炉水仓内部的底部燃烧室102、竖直输热管道103、汇热腔104,所述燃烧室102顶部连通所述竖直输热管道103,所述竖直输热管道103顶部连通所述汇热腔104,所述主炉水仓101与所述燃烧室、所述竖直输热管道、所述汇热腔之间形成第一储水空间;所述余热炉20主要包括余热炉水仓201和设置于所述余热炉水仓内部的导热通道,所述导热通道一端连通所述汇热腔104,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余热炉顶部,与外界连通,所述余热炉水仓201与所述导热通道之间形成第二储水空间,所述第二储水空间与所述第一储水空间连通,相连通的两个储水空间设有一个蒸汽排出口30,所述蒸汽排出口设置于所述主炉水仓和所述余热炉水仓顶部的连通处。所述第一储水空间或第二储水空间连接有进水口、出水口。

底部燃烧室内燃烧的热量通过竖直输热管道向上输送,对周围第一储水空间内的水进行加热。普通的蒸汽发生器,经过单炉热交换后,烟气就排到室外,浪费了部分热量。在本实施例中,热量经过竖直输热管道来到汇热腔,再通过汇热腔进入余热炉的导热通道,并加热导热通道周围第二储水空间内的水,使得热量得到第二轮利用,提高了能量转换效率,减少了热量的损耗。

为了增强热交换,所述竖直输热管道设有三个竖直输热管道,并且三个竖直输热管道呈三角分布,彼此之间相离,如图3所示。

所述余热炉主要由底部热循环炉202和设置于所述底部热循环炉上方的余热炉水仓201,所述余热炉水仓为同圆心的双环形结构,双环形结构之间形成导热通道,所述导热通道连通所述底部热循环炉。

所述余热炉水仓201由第一环形水仓2011和第二环形水仓2012,所述第一环形水仓2011与所述第二环形水仓2012之间形成由上至下的第一导热通道203,所述第二环形水仓2012内部形成由下至上的第二导热通道204,所述第一导热通道203和所述第二导热通道204均与所述底部热循环炉连通202;所述第二导热通道204延伸至所述余热炉顶部,与外界连通。

余热炉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热量与第一环形水仓和第二环形水仓内的水充分接触,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导热通道204顶部设有抽风机205,热量由第一导热通道输送至底部热循环炉,然后在抽风机的引导下,经过第二导热通道排出炉体。第一环形水仓和第二环形水仓内壁之间径向等间隔设有多根支撑杆2013,如图4所示。

本实施例中,主炉高2150mm,底部燃烧炉高620mm,竖直输热管道高850mm,汇热腔高250mm,主炉水仓高于所述汇热腔330mm;余热炉高2150mm,底部热循环炉高400mm,第一导热通道高1350mm,余热炉水仓高于第一导热管道400mm,这样既保证了热交换面积,有保证上部足够的蒸汽空间。

为了方便清灰,所述底部燃烧室102通过炉条分隔成位于上部的火塘1021和位于下部的出灰腔1022,所述火塘设有炉门1023,所述出灰腔设有第一出灰口1024;所述底部热循环炉202下部设有第二出灰口2021。

所述余热炉顶部设有水泵智能控制器、静重式安全阀、压力表;所述主炉或余热炉上部设有水位计40。

所述主炉和所述余热炉外部设有保温隔热层,减少主炉炉体和余热炉炉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热损耗。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