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没式全接触排污扩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33988阅读:819来源:国知局
浸没式全接触排污扩容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污扩容器的结构设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浸没式全接触排污扩容器。



背景技术:

排污扩容器是用于锅炉房或发电厂内汽水样装置高温架内排污样水的降温减压处理装置,现有技术中,锅炉及热力系统中的取样系统的排污水大都温度较高,最高温度达到600℃,高压达到25MPa,此类高水温不便于直接排放,一般是在取样装置中加以减压和冷却,具体是通过把取样装置内的排污水引进排污扩容器内进行冷却和降压,使最终的样水排污水冷却到30-40℃以下,不对人体造成伤害,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DL/T 457-91的标准。

排污扩容器是结合汽水取样装置高温架内排污水的排放要求而设计的,取样高温架内的取样水在调试或故障等特殊情况下经过过滤器后统一排放到排污管内进入外环境。以前采用直接排放的方式,由于排放样水水温度较高,会对操作人员造成喷溅烫伤,且样水排放过程瞬间压力释放形成大量的雾气,对感官、视觉都造成很不利的影响,不符合行业的标准。针对以上问题,开发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方便实用的浸没式全接触排污扩容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技术问题,现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方便实用的浸没式全接触排污扩容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浸没式全接触排污扩容器,该排污扩容器包括:管体、与管体顶部连接的上盖、与管体底部连接的下盖、设置在管体侧上部的冷却液进口、设置在管体侧下部的冷却液出口、设置在管体内腔的双层复合螺旋管,所述双层复合螺旋管包括:进液口、与进液口连接的第一螺旋管、与第一螺旋管底端连接且设置在第一螺旋管内的第二螺旋管、与第二螺旋管顶端出口处连接的竖直管,所述竖直管设置在第二螺旋管内;上盖顶部设置有样水进口管,下盖底部设置有样水出口管,样水进口管穿过上盖向下、样水出口管穿过下盖向上分别和双层复合螺旋管的进液口、竖直管底部出口连接。

进一步限定,为使得管体与上盖下盖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盖与管体顶部通过密封圈、螺栓密封连接,下盖与管体底部通过密封圈、螺栓密封连接,上盖具有上凸式外壁,下盖具有下凸式外壁。

进一步限定,为方便将各管道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分别连接有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第一进液管的轴向为“S”形,第一出液管的轴向为“一”形;所述第一进液管进口端、第一出液管出口端、样水进口管端部、样水出口管端部四者均设置有法兰连接孔。

进一步限定,为防止意外烫伤,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管体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和外管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封闭形成中间腔,外管上设置有与中间腔连通的冷却液进端和冷却液出端。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浸没式全接触排污扩容器的结构设计较为合理,该结构可装设于排污管道出口处,对排污管道内的高温样水进行冷却降温和减压,可安全排放到外部环境,不产生热污染,方便实用,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向右旋转90°透视双层复合螺旋管2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剖面处示意图(除去第一出液管16、样水出口管14);

图中,1.管体,11.上盖,12.下盖,13.样水进口管,14.样水出口管,15.第一进液管,16.第一出液管,17.内管,18.外管,2.双层复合螺旋管,21.第一螺旋管,22.第二螺旋管,23.竖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并且,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须的。

实施例一

如附图所示的一种浸没式全接触排污扩容器,该排污扩容器包括:管体1、与管体1顶部连接的上盖11、与管体1底部连接的下盖12、设置在管体1侧上部的冷却液进口、设置在管体1侧下部的冷却液出口、设置在管体1内腔的双层复合螺旋管2,所述双层复合螺旋管2包括:进液口、与进液口连接的第一螺旋管21、与第一螺旋管21底端连接且设置在第一螺旋管21内的第二螺旋管22、与第二螺旋管22顶端出口处连接的竖直管23,所述竖直管23设置在第二螺旋管22内;上盖11顶部设置有样水进口管13,下盖12底部设置有样水出口管14,样水进口管13穿过上盖11向下、样水出口管14穿过下盖12向上分别和双层复合螺旋管2的进液口、竖直管23底部出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进一步限定为:所述上盖11与管体1顶部通过密封圈、螺栓密封连接,下盖12与管体1底部通过密封圈、螺栓密封连接,上盖11具有上凸式外壁,下盖12具有下凸式外壁;所述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分别连接有第一进液管15和第一出液管16,第一进液管15的轴向为“S”形,第一出液管16的轴向为“一”形;所述第一进液管15进口端、第一出液管16出口端、样水进口管13端部、样水出口管14端部四者均设置有法兰连接孔;所述管体1包括:内管17和外管18,内管17和外管18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封闭形成中间腔,外管18上设置有与中间腔连通的冷却液进端和冷却液出端。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进液管15进口一般由预冷装置冷却水出口引进,样水进口管13的高温样水引进排污扩容器内双层复合螺旋管2,经过第一螺旋管21、第二螺旋管22,由竖直管23流出,冷热介质全面接触,对流完全充分,热交换效率极高,高温样水在扩容器内经扩容、降压、热量交换后获得冷却,然后排放。该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可避免高温排污样水排入水沟产生大量蒸汽以及对人员造成烫伤的危害,可确保使用环境的安全,不产生热污染,具体具有以下优点:

(1)整体结构新颖、美观;

(2)排污扩容器适用于温度较高的液体和气体等介质取样,具有结构紧凑、降热效率高、清洗方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3)优越的双层复合螺旋管可保证足够的过流时间,每一步都都服务于降温的均匀性,充分接触冷却水,达到最佳处理效果;

(4)浸没式全接触结构的设计,确保高温样水与冷却水的接触更加全面,接触面积最大化,冷却效果达到最优水平。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