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温板及具有该均温板的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23667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均温板及具有该均温板的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均温板,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非平面状表面的均温板及 具有该均温板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均温板以及热管等利用工作液的相变化达到快速传热的组件己被广泛应 用于信息产业的散热装置上,其中,而均温板则可达到面接触的传热。
如图1所示,为现有均温板的立体外观图,现有均温板10a具有一壳体 11a、毛细结构12a以及一工作流体13a,壳体lla内部形成有一中空容腔103a, 毛细结构12a设于中空容腔103a内,而工作流体13a填注于中空容腔l(Ba内, 而均温板10a还具有一吸热段101a以及一放热段102a,吸热段101a形成于该 均温板10a的一部份区域,放热段102a形成于均温板10a的另一部份区域, 而吸热段101a与放热段102a的表面呈平面状。
然而,此种现有均温板在实际使用上,仍具有一些问题点由于均温板 10a的壳体lla的厚度愈薄,其传热能力则愈佳,因此壳体lla的设计则趋向 于薄化,但均温板10a传热时,其内部的相变化将会产生高压,则容易对壳体 lla的表面产生变形或塌陷的现象, 一般现有的均温板10a的放热段102a的表 面呈平面状,其结构强度不够,抗变形能力不佳,而导致放热段102a的表面 容易产生塌陷或变形的现象,而使均温板10a损坏。
因此,要如何改善及解决上述的问题,乃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温板,其中,由放热段的壳体的两相 对应表面为非平面状,使均温板的结构强度较高,抗变形能力较佳,以延长此 均温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温板,其中,由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为非平面状,使均温板的结构强度较高,抗变形能力较佳,以延长此均温板 的使用寿命。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均温板,包括一壳体、 一毛细 结构、 一工作流体、一吸热段以及一放热段,该壳体内部形成有一中空容腔, 该毛细结构容设于该中空容腔内,该工作流体填注于该中空容腔内,该吸热段
形成于该均温板的一部份区域,该放热段形成于该均温板的另一部份区域;其 中在该放热段的该壳体的两相对应表面为非平面状。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均温板,包括一壳体、 一毛细 结构以及一工作流体,该壳体内部形成有一中空容腔,外部包含一平直段及连 接该平直段的一延伸段,该延伸段具有一第一表面及形成于该第一表面的对应 侧的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皆为非平面状,该毛细结构容设于 该中空容腔内,该工作流体填注于该中空容腔内。
本实用新型另一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温板及具有该均温板的散热器,其 中,由放热段的壳体的两相对应表面为非平面状,使均温板与散热鳍片有较大 的接触面积,而提高热传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均温板的散热器,包括一 散热体以及一均温板,该散热体包含相互间隔排列的多个散热鳍片,该均温板 包括一壳体、 一毛细结构、 一工作流体、 一吸热段以及一放热段,该壳体内部 形成有一中空容腔,该毛细结构容设于该中空容腔内,该工作流体填注于该中 空容腔内,该吸热段形成于该均温板的一部份区域,该放热段形成于该均温板 的另一部份区域,该放热段穿设于该等散热鳍片;其中在该放热段的该壳体的 两相对应表面为非平面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均温板,放热段壳体的两 相对应表面为非平面状,使均温板与散热鳍片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而提高热传 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 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现有均温板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的立体外观图3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的俯视截面图4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的立体外观图5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的作动状态侧视截面图6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的作动状态俯视截面图7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另一实施例的俯视截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其中,附图标记现有技术
10a 均温板
101a吸热段 102a放热段
103a中空容腔 lla 壳体
12a毛细结构 Da工作流体 本实用新型
10 均温板
101 吸热段
102 放热段 1021表面 1023第二表面
103 中空容腔
11 壳体 13 工作流体
20 散热体
21 散热鳍片
22 穿孔
40 电路板
41 发热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1022第一表面
12 毛细结构
211 环墙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 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请参阅图2至图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的立体外观图、俯视截面图 以及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的立体外观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均温板以及具有该 均温板的散热器,而均温板10包括一壳体11、 一毛细结构12、 一工作流体 13、 一吸热段101以及一放热段102,其中
壳体11内部形成有一中空容腔103,毛细结构12容设于中空容腔103内, 工作流体13填注于中空容腔103内。
吸热段101形成于均温板10的一部份区域,而放热段102形成于均温板 10的另一部份区域;吸热段101则为一平直段,放热段102则与平直段相连 接的一延伸段;其中在放热段102的壳体11的两相对应表面1021为非平面状; 另外,其两相对应表面1021再详细界定为一第一表面1022以及一第二表面 1023;而此两相对应表面1021(第一表面1022以及第二表面1023)为向外凸起 的拱型,但不以此型态为限;而拱型的结构能有效将垂至于其表面的压力转换 成沿拱线走向的压力,因此,此种拱型结构的结构强度则比一般平面状结构的 结构强度较佳,抗变形能力较强。
另外,具有均温板10的散热器则包括均温板10以及一散热体20,散热 体20包含相互间隔排列的多个散热鳍片21,散热鳍片21开设有二穿孔22, 但不以此型态为限,而散热鳍片21在穿孔22的周缘再成型有一环墙211,前、 后散热鳍片21利用环墙211相互抵接;放热段102穿设于该等散热鳍片21, 而穿孔22的形状对应此两相对应表面1021的形状。
而本实施例中的均温板10呈U型,但不以此型态为限;由于第一表面1022 以及第二表面1023呈非平面状(本实施例中呈向外凸起的拱型),所以当放热 段102与散热鳍片21穿接时,呈拱型的表面1021可与散热鳍片21有较大的 接触面积,另外,亦可使放热段102与散热鳍片21的贴合度较佳,不必担心 加工平面度的问题;呈非平面状的放热段102可达到较好的传热效果。
请参阅图5及图6,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的作动状态侧视截面图以及 俯视截面图,吸热段101贴接于一电路板40上的一发热组件41,发热组件41 产生的废热将传递至吸热段101,而废热将传递至放热段102,再传递至散热 鳍片21上;由图6可明显看出,表面1021 (第一表面1022以及第二表面1023)呈拱型时,则放热段102与散热鳍片21接触的面积较大,可达到较好的热传 效果。
请参阅图7及图8,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另一实施例的俯视截面图及 俯视截面图,本实施例中,表面1021(第一表面1022以及第二表面1023)呈波 浪状;呈波浪状的表面1021亦可与散热鳍片21 (请见图4)有较大的接触面积, 亦可达成与上一实施例相同的功效。
请参阅图9,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9中,均 温板10呈L型,可依实际使用需求而选用不同形状的均温板10,但其放热段 102的表面1021皆呈非平面状。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 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 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 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均温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内部形成有一中空容腔;一毛细结构,容设于该中空容腔内;一工作流体,填注于该中空容腔内;一吸热段,形成于所述均温板的一部份区域;以及一放热段,形成于所述均温板的另一部份区域;其中在该放热段的该壳体的两相对应表面为非平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两相对应表面皆呈向外凸起的拱型。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两相对应表面皆呈波浪状。
4、 一种均温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内部形成有一中空容腔,外部包含一平直段及连接该平直段的一延伸段,该延伸段具有一第一表面及形成于该第一表面的对应侧的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皆为非平面;一毛细结构,容设于该中空容腔内;以及一工作流体,填注于该中空容腔内。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以及该第二表面皆呈向外凸起的拱型。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以及该第二表面皆呈波浪状。
7、 一种具有均温板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散热体,包含间隔排列的多个散热鳍片,于该等散热鳍片开设有相互对应的一穿孔;以及一均温板,包括一壳体,内部形成有一中空容腔;一毛细结构,容设于该中空容腔内;一工作流体,填注于该中空容腔内;一吸热段,形成于该均温板的一部份区域;以及一放热段,形成于该均温板的另一部份区域,该放热段穿接于该等散热鳍片的该穿孔中;其中在该放热段的该壳体的两相对应表面为非平面。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均温板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两相对应表面皆呈向外凸起的拱型。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均温板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两相对应表面皆呈波浪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均温板,包括壳体、毛细结构、工作流体、吸热段以及放热段,壳体内部形成有中空容腔,毛细结构容设于中空容腔内,工作流体填注于中空容腔内,吸热段形成于均温板的一部分区域,放热段形成于均温板的另一部分区域,其中在放热段的壳体的两相对应表面为非平面状;由放热段的壳体的两相对应表面为非平面状,使均温板的结构强度较高,抗变形能力佳,以延长此均温板的使用寿命;另外,均温板可与散热鳍片结合而成散热器;为此,放热段壳体的两相对应表面为非平面状,使均温板与散热鳍片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而提高热传效果。
文档编号F28D15/02GK201281562SQ20082013617
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27日
发明者乔治麦尔, 孙建宏, 陈介平 申请人:索士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