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36306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散热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用于对发热电子组件进行散热的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公知的散热装置1是应用在笔记本型计算机上,散热装置1包含一散 热风扇11,以及一散热器12,散热风扇11为一离心式风扇,其包括一壳体111,以及一设置 于壳体111内的叶轮112,叶轮112旋转时可将空气经由壳体111的一出风口 113排出,以 对设置在出风口 113外侧的散热器12的多片散热鳍片121进行散热。空气气流的流向是沿着叶轮112的扇叶114旋转时的切线方向排出,使得在出风 口 113任意位置处的空气气流的流量、流速以及流向都不相同。由于所述散热鳍片121是 呈平行排列地设置于壳体111的出风口 113外侧,因此,在不同位置的空气气流流向与散热 鳍片121之间会形成有一夹角。随着不同位置的空气气流流向与不同位置的散热鳍片121之间所形成的夹角角 度不同,使得空气气流受到散热鳍片121阻挡的程度也不相同,当夹角角度较小时,散热效 率较佳,当夹角角度较大时,散热效率则较差,造成不同位置的散热鳍片121会有不同的散 热效率。再者,空气气流受到散热鳍片121的阻挡而撞击散热鳍片121时,会有噪音的产生。 另外,由于散热器12是设置在壳体111的出风口 113外侧,因此,散热装置1设置在笔记本 型计算机内部时会占据较大的空间。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散热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能有效地运用散热鳍片进行散热 以提升散热效率,并能降低噪音的产生。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散热器能有效地 运用散热鳍片进行散热以提升散热效率,并能降低噪音的产生,且能有效地节省安装时所 需的空间。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先前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来实现的,依据本实 用新型所公开的散热器,该散热器环绕在一叶轮外周围,该散热器包含多个呈环形排列的 散热鳍片,各该散热鳍片包括一导流片体、二设置于该导流片体相反侧的接合片体、一形成 于该导流片体与该二接合片体之间的进气口,以及一形成于该导流片体与该二接合片体之 间并与该进气口连通的气体流道,该导流片体与该叶轮所产生的空气气流的流向平行,各 该接合片体包含一接合孔、一由内而外朝远离该导流片体方向延伸的斜边,以及一凸设于 该斜边的接合部,每两相邻散热鳍片中的一散热鳍片以该接合部接合在其中另一散热鳍片 的该接合孔,每两相邻散热鳍片的该进气口呈交错排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先前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手段进一步实现。[0010]所述散热鳍片的进风口与叶轮的一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皆相同。所述散热鳍片呈圆形排列且封闭地围绕在叶轮外周围。 每两相邻散热鳍片中的一散热鳍片的该气体流道部分露出于其中另一散热鳍片 内侧。每两相邻散热鳍片中的一散热鳍片的斜边抵接在其中另一散热鳍片的导流片体。所述散热鳍片区分为多个第一散热鳍片及多个第二散热鳍片,各第二散热鳍片接 合于每两相邻第一散热鳍片之间,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进风口与叶轮的一旋转中心之间的 距离皆相同。各第二散热鳍片由内而外的延伸长度短于各第一散热鳍片由内而外的延伸长度, 每两相邻第一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有一位于各第二散热鳍片内侧的空隙,空隙与各第二散热 鳍片的气体流道以及每两相邻第一散热鳍片中的一个的气体流道相连通。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一散热风扇及 一散热器;该散热风扇包含一壳体,以及一叶轮,该壳体形成有一容置空间、一与该容置空 间连通的进气孔,以及一与该容置空间连通的出气孔,该叶轮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该散 热器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且环绕在该叶轮外周围,该散热器包含多个呈环形排列的散热鳍 片,各该散热鳍片包括一导流片体、二设置于该导流片体相反侧的接合片体、一形成于该导 流片体与该二接合片体之间的进气口,以及一形成于该导流片体与该二接合片体之间并与 该进气口连通的气体流道,该导流片体与该叶轮所产生的空气气流的流向平行,各该接合 片体包含一接合孔、一由内而外朝远离该导流片体方向延伸的斜边,以及一凸设于该斜边 的接合部,每两相邻散热鳍片中的一散热鳍片以该接合部接合在其中另一散热鳍片的该接 合孔,每两相邻散热鳍片的该进气口是呈交错排列。藉由上述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的优点及功效在于,能有 效地提升散热效率,并能降低噪音的产生。

图1是公知的散热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应用在电子装置的 立体分解图,说明散热装置安装在安装空间内;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仰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说明 单一散热鳍片的结构;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图中省略 上盖,说明散热鳍片的设置方式;图8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说明 第一、第二散热鳍片的结构;图9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图中省略 上盖,说明第一、第二散热鳍片的设置方式;以及[0027]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说 明第二散热鳍片的延伸长度短于第一散热鳍片的延伸长度。主要组件符号说明(公知)316周壁1 散热装置32叶轮11 散热风扇321扇叶111壳体4、4'散热器112叶轮41、41' 散热鳍片113出风口41〃散热鳍片 114扇叶411导流片体12散热器412接合片体121散热鳍片413气体流道(本实用新型)414进气口2电子装置415出气口21主机外壳416接合孔211安装空间417斜边22显示屏幕418接合部300散热装置42空隙3散热风扇5热管31壳体6热传导组件311底板D 距离312上盖0 叶轮的旋转中心313容置空间Ll第二散热鳍片的延伸长度314出气孔L2第一散热鳍片的延伸长度315进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二 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的说明,应当可对本实用 新型为达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附图 只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 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该散热装 置300应用于一电子装置2内,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是以笔记本型计算机为例作说 明,电子装置2包含一主机外壳21,以及一枢接于主机外壳21后侧端的显示屏幕22,主机 外壳21包括一用以供散热装置300安装的安装空间211,散热装置300用以对例如为中央 处理器或芯片等发热电子组件(图未示)进行散热。当然,在应用上,电子装置2也可为一 平板计算机。[0054]如图3、图4及图5所示,散热装置300包括一散热风扇3及一散热器4。散热风 扇3为一离心式风扇,其包含一壳体31,以及一设置于壳体31内的叶轮32,在本实施例中 壳体31是以导热性佳的金属材质所制成,例如为铜或铝,壳体31包括一底板311及一组装 盖合于底板311上的上盖312,底板311与上盖312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313,以及一与容 置空间相连通的出气孔314,上盖312设有多个与容置空间313相连通的进气孔315,叶轮 32可转动地设置于容置空间313内,散热器4则设置于容置空间313内并环绕在叶轮32外 周围,散热器4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底板311顶面。散热装置300还包括一热管5,以及多个热传导组件6,热管5可通过焊接方式焊 接于底板311底面,各热传导组件6设置在热管5上并且与发热电子组件抵接,发热电子组 件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可通过热传导组件6、热管5以及底板311传递至散热器4上,藉此, 当叶轮32受驱动而旋转时,壳体31外部的空气会经由进气孔315流入容置空间313内而 形成空气气流,以对设置在叶轮32外周围的散热器4进行散热,散热后空气气流可经由出 气孔314排出。如图6及图7所示,散热器4包含多个呈环形排列的散热鳍片41,各散热鳍片41 是由导热性佳的金属材质所制成,例如为铜或铝,各散热鳍片41包括一呈矩形状的导流片 体411,以及二凸设于导流片体411上、下两侧的接合片体412,导流片体411与二接合片体 412之间共同形成一气体流道413、一位于内侧并与气体流道413连通的进气口 414,以及一 位于外侧并与气体流道413连通的出气口 415,叶轮32旋转时所产生的空气气流能经由进 气口 414流入气体流道413内并经由出气口 415排出,藉此,空气气流能与各散热鳍片41 进行热交换以冷却各散热鳍片41。各接合片体412包含二相间隔且邻近于导流片体411的接合孔416、一由内而外朝 远离导流片体411方向延伸的斜边417,以及二凸设于斜边417且相间隔的接合部418,各 接合部418是呈T形状结构。通过每两相邻散热鳍片41中的一散热鳍片41以接合部418 卡接在其中另一散热鳍片41的接合孔416,藉此,使得每两相邻散热鳍片41能相接合在一 起。较佳地,每两相邻散热鳍片41相接合在一起后,其中的一散热鳍片41的斜边417会抵 接在其中另一散热鳍片41的导流片体411上,藉此,使得每两相邻散热鳍片41能稳固地卡 接在一起而不会产生晃动的情形。由于空气气流的流向是沿着叶轮32的各扇叶321旋转时的切线方向排出,因此, 本案为了使散热器4的任一位置的散热鳍片41都能具有相同的散热效率,各散热鳍片41 设置在底板311上的方式以及各散热鳍片41与叶轮32之间的设计关系如下各散热鳍片 41的导流片体411是与叶轮32所产生的空气气流的流向平行,且所有的散热鳍片41的进 风口 414与叶轮32的一旋转中心0之间的 距离D都相同。通过上述的设计方式,使得叶轮 32所产生的空气气流流入各散热鳍片41的进风口 414的流量、流速以及流向均相同,藉此, 空气气流能平顺地流通过各散热鳍片41的气体流道413,以有效率地与各散热鳍片41进行 热交换,使得散热器4任一位置处的散热鳍片41都能具有相同的散热效率,因此,能大幅提 升散热装置300的散热效率。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每两相邻散热鳍片41的进气口 414是呈交错排列,且每两 相邻散热鳍片41中的一散热鳍片41的气体流道413部分露出于其中另一散热鳍片41内 侧,藉此,空气气流能经由进气口 414以及散热鳍片41的气体流道413露出相邻散热鳍片41内侧的部分流入,使得空气气流受到的阻碍能降低且流入气体流道413内的过程能更为 顺畅,能有效地降低噪音的产生。再者,如图2及图3所示,藉由将散热器4设置在壳体31 的容置空间313内,使得散热装置300安装在主机机壳21的安装空间211时,能省略散热 器4单独安装时所需的空间,藉此,能有效地节省散热装置300安装在安装空间211时所需 的空间。如图4及图7所示,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鳍片41是呈圆形排列 且封闭地围绕在叶轮32的外周围,因此,空气气流经由叶轮32的各扇叶321排出后会立即 流入各散热鳍片41的气体流道413内与散热鳍片41进行热交换,藉此,能避免经由扇叶 321排出的部分空气气流先撞击到上盖312的一周壁316后反弹,进而干扰到空气气流在散 热鳍片41的进风口 414处的流量、流速以及流向,以确保空气气流流入各散热鳍片41的进 风口 414的流量、流速以及流向均相同。另外,散热鳍片41采用圆形封闭的排列方式能有 效地利用壳体31的容置空间313,使散热效果能更为提升。如图8、图9及图10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 例,该散热装置300的整体结构与使用方式大致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散 热器4'的结构设计略有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4'的所述散热鳍片区分为多个第一散热鳍片41'及多个 第二散热鳍片41",其中,各第一散热鳍片41'的结构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41结 构近似,但各第一散热鳍片41'的各接合片体412只设一个接合孔416与接合部418。各 第二散热鳍片41"的结构与各第一散热鳍片41'的结构近似但长度有所不同,各第二散 热鳍片41"由内而外的延伸长度Ll短于各第一散热鳍片41'由内而外的延伸长度L2。各 第二散热鳍片41"的各接合片体412接合于每两相邻第一散热鳍片41'之间,每两相邻第 一散热鳍片41'之间形成有一位于各第二散热鳍片41"内侧的空隙42,空隙42与各第二 散热鳍片41"的气体流道413以及每两相邻第一散热鳍片41'中的一个的气体流道413 相连通,且所有的第一散热鳍片41 ‘的进风口 414与叶轮32的旋转中心0之间的距离D都 相同。当散热器4'应用在叶轮32尺寸较小的场合时,虽然散热器4'的尺寸也会随着 叶轮32的尺寸缩小,但是通过在每两相邻第一散热鳍片41 ‘之间形成空隙42的设计,使得 叶轮32所产生的空气气流能平顺且顺畅地经由空隙42流入第一散热鳍片41 ‘的气体流道 413内,以及第二散热鳍片41"的气体流道413内,藉此,使空气气流受到的阻碍能降低,减 少噪音的效果更佳。再者,叶轮32的转速可以再提高,以进一步地增加散热效率。归纳上述,两实施例的散热器4、4',通过散热鳍片41以及第一、第二散热鳍片 41'、41"的导流片体411是与叶轮32所产生的空气气流的流向平行的设计方式,能大幅 提升散热装置300的散热效率。再者,通过每两相邻散热鳍片41的进气口 414呈交错排列, 且每两相邻散热鳍片41中的一散热鳍片41的气体流道413部分露出于其中另一散热鳍片 41内侧的方式,或者是通过在每两相邻第一散热鳍片41'之间形成空隙42的设计方式,使 得空气气流受到的阻碍能降低并且能平顺且顺畅地流入气体流道413内,以有效地降低噪 音的产生,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型所诉求的目的。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应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 型实施的范围,即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及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
8单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散热器,环绕在一叶轮外周围,该散热器包括多个呈环形排列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各该散热鳍片包括一导流片体、二设置于该导流片体相反侧的接合片体、一形成于该导流片体与该二接合片体之间的进气口,以及一形成于该导流片体与该二接合片体之间并与该进气口连通的气体流道,该导流片体与该叶轮所产生的空气气流的流向平行,各该接合片体包括一接合孔、一由内而外朝远离该导流片体方向延伸的斜边,以及一凸设于该斜边的接合部,每两相邻散热鳍片中的一散热鳍片以该接合部接合在其中另一散热鳍片的该接合孔,每两相邻散热鳍片的该进气口是呈交错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呈圆形排列且封闭地围 绕在该叶轮外周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两相邻散热鳍片中的一散热鳍片的 该气体流道部分露出于其中另一散热鳍片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两相邻散热鳍片中的一散热鳍片的 该斜边抵接在其中另一散热鳍片的该导流片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区分为多个第一散热鳍 片及多个第二散热鳍片,各该第二散热鳍片接合于每两相邻第一散热鳍片之间,所述第一 散热鳍片的该进风口与该叶轮的一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皆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散热鳍片由内而外的延伸长 度短于各该第一散热鳍片由内而外的延伸长度,每两相邻第一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有一位于 各该第二散热鳍片内侧的空隙,该空隙与各该第二散热鳍片的该气体流道以及每两相邻第 一散热鳍片中的一个的该气体流道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呈圆形排列且封闭地围 绕在该叶轮外周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两相邻散热鳍片中的一散热鳍片的 该斜边抵接在其中另一散热鳍片的该导流片体。
9.一种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一散热风扇,该散热风扇包括一壳体,以及一叶轮,该壳体形成有一容置空间、一与该 容置空间连通的进气孔,以及一与该容置空间连通的出气孔,该叶轮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 以及一散热器,该散热器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且环绕在该叶轮外周围,该散热器包括多个 呈环形排列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各该散热鳍片包括一导流片体、二设置于该导流片体 相反侧的接合片体、一形成于该导流片体与该二接合片体之间的进气口,以及一形成于该 导流片体与该二接合片体之间并与该进气口连通的气体流道,该导流片体与该叶轮所产生 的空气气流的流向平行,各该接合片体包括一接合孔、一由内而外朝远离该导流片体方向 延伸的斜边,以及一凸设于该斜边的接合部,每两相邻散热鳍片中的一散热鳍片以该接合 部接合在其中另一散热鳍片的该接合孔,每两相邻散热鳍片的该进气口是呈交错排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呈圆形 排列且封闭地围绕在该叶轮外周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两相邻散热鳍片中的一散热鳍片的该气体流道部分露出于其中另一散热鳍片内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两相邻散热鳍片 中的一散热鳍片的该斜边抵接在其中另一散热鳍片的该导流片体。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区分为 多个第一散热鳍片及多个第二散热鳍片,各该第二散热鳍片接合于每两相邻第一散热鳍片 之间,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该进风口与该叶轮的一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皆相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散热鳍片 由内而外的延伸长度短于各该第一散热鳍片由内而外的延伸长度,每两相邻第一散热鳍片 之间形成有一位于各该第二散热鳍片内侧的空隙,该空隙与各该第二散热鳍片的该气体流 道以及每两相邻第一散热鳍片中的一个的该气体流道相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呈圆 形排列且封闭地围绕在该叶轮外周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具有散热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两相邻散热鳍片 中的一散热鳍片的该斜边抵接在其中另一散热鳍片的该导流片体。
专利摘要一种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散热装置。该散热器环绕在一叶轮外周围,该散热器包含多个呈环形排列的散热鳍片,各该散热鳍片包括一导流片体、二设置于该导流片体相反侧的接合片体、一形成于该导流片体与该二接合片体之间的进气口,以及一形成于该导流片体与该二接合片体之间并与该进气口连通的气体流道,该导流片体与该叶轮所产生的空气气流的流向平行,各该接合片体包含一接合孔、一由内而外朝远离该导流片体方向延伸的斜边,以及一凸设于斜边的接合部,每两相邻散热鳍片中的一散热鳍片以该接合部接合在其中另一散热鳍片的该接合孔,每两相邻散热鳍片的该进气口是呈交错排列。本实用新型能提升散热效率,并能降低噪音的产生。
文档编号H05K7/20GK201766803SQ20102051625
公开日2011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3日
发明者张永利, 张连飞, 陈明智 申请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