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具用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26305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炉具用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炉具用燃烧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公知有具有燃烧器主体、设置在燃烧器主体上的圆板状的燃烧器
头部的炉具用燃烧器(参照日本特表2006-526126号公报)。在燃烧器主体中央形成有内
筒部,从该内筒部的下方供给混合了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在燃烧器主体的外周,形成
有与内筒部同心的外筒部,在外筒部上端,形成有多个用于形成火焰口的沟槽。 通过将燃烧器头部的周缘部放置到外筒部的上端,覆盖外筒部上端的用于形成火
焰口的沟槽,使燃烧器头部形成火焰口的同时,覆盖内筒部及分布室。燃烧器头部以在内筒
部上方存在空隙的方式设置在燃烧器主体上,由此,顺利地将从内筒部上端喷出的混合气
引导至分布室。通过内筒部的混合气经内筒部周围的分布室流向各火焰口,并通过各火焰
口喷出的混合气形成火焰。 于是,通过在燃烧器主体的外筒部上设置用于形成火焰口的沟槽,只要使燃烧器 头部的周缘部形成为平坦即可,能够实现燃烧器头部结构的简化,所以能够使用金属板来 形成燃烧器头部,实现轻量且价格低廉。 但是,为了使燃烧器主体的打扫等保养作业变得简单,以可从燃烧器主体自由拆 装的形式来设置燃烧器头部。然而,燃烧器头部以金属板为材料,因而重量较轻,单单将燃 烧器头部放置在燃烧器主体上的话,燃烧器头部相对于燃烧器主体位置容易产生偏位。
因此,在上述现有的炉具用燃烧器中,在燃烧器主体上竖直设置多个销部,通过将 燃烧器头部卡合到该销部上,将燃烧器头部固定于燃烧器主体上。即,沿着燃烧器头部的周 缘设置有卡合对梢部进行了扩径的头部的卡合边缘,在卡合边缘的一部分上设置了可使梢 部的头部自由通过的缺口 。于是,在将燃烧器头部安装到燃烧器主体上时,首先,使销部的 头部通过燃烧器头部的缺口 ,使燃烧器头部处于放置在燃烧器主体上的状态,接着,旋转燃 烧器头部,从而将销部的头部卡合到燃烧器头部的卡合边缘上。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炉具用燃烧器中,由于必须在燃烧器主体上设置固定燃烧器
头部的销部,燃烧器主体的结构变得复杂。而且,在对燃烧器主体进行打扫等保养作业时,
设置在燃烧器主体上的销部会造成妨碍,因而无法进行顺利的保养作业。 另外,将燃烧器头部安装到燃烧器主体上时,不仅因有必要进行销部与缺口间的
定位从而变得麻烦,而且还因需要进行旋转燃烧器头部的操作,使得燃烧器头部的装设变
得费事。 并且,在销部的头部与缺口的定位不充分的状态下,即使旋转燃烧器头部,也不能 可靠地将燃烧器头部安装在燃烧器主体上。于是在该情况下,在燃烧器主体的外筒部上端 与燃烧器头部的周缘之间产生空隙,则无法形成火焰口 ,得不到良好的燃烧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一种炉具用燃烧器,该燃烧器能够
不使燃烧器主体的结构复杂化就能可靠地防止燃烧器头部在燃烧器主体上的偏位,而且能够简单地进行将燃烧器头部安装到燃烧器主体上的装设作业。 本发明的炉具用燃烧器由圆筒状的燃烧器主体、和可装卸自如地设置在该燃烧器
主体上的圆板状的燃烧器头部构成,所述燃烧器主体具有下端连通于混合气通路而上端呈开放的内筒部、和以与该内筒部成同心的形式设置在该内筒部外侧的外筒部,内筒部与外筒部之间形成的环状空间构成分布室的同时,在外筒部上端形成多个用于形成火焰口的沟槽,通过将所述燃烧器头部放置到所述外筒部上,由该燃烧器头部的周端部覆盖所述外筒部的所述用于形成火焰口的沟槽,形成火焰口 ,同时以存有将从所述内筒部的上端喷出的混合气导通
至所述分布室的空隙的形式覆盖所述内筒部,该炉具用燃烧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燃烧器头
部的下表面设置将该燃烧器头部定位在燃烧器主体上的定位构件,该定位构件以将混合气从
所述内筒部上端导通至所述分布室的形式,卡合在所述内筒部的外周面上。 本发明的设置在所述燃烧器头部下表面的所述定位构件卡合在所述燃烧器主体
的内筒部的外周面上。由此,能够经定位构件将燃烧器头部定位在燃烧器主体上,可靠地防
止了燃烧器头部相对于燃烧器主体的偏位。而且,由于所述定位构件被设置在燃烧器头部
的下表面,只需将燃烧器头部放置到燃烧器主体上,便能将该燃烧器头部卡合在燃烧器主
体的内筒部上,能够简单地进行将燃烧器头部安装到燃烧器主体上的装设作业。 而且,由于燃烧器头部的定位构件是卡合到预先被设置在燃烧器主体上的内筒部
上的,因此没有必要更改燃烧器主体的现有结构,能够防止燃烧器主体结构的复杂化。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定位构件最好具有固定在所述燃烧器头部下表面的基部
和至少三个延长部,该延长部从该基部向下延伸,以在所述内筒部的圆周方向存在规定间
隔的形式与该内筒部的外周面抵接。由此,能够使定位构件成为极为简单的构造。而且,至
少有三个延长部从各个方向抵接在内筒部的外周面上,能够可靠地实现燃烧器头部的定位
状态。并且,由于各延长部以相互存有规定间隔的形式被设置,因而能够顺利地引导从内筒
部上端喷出的混合气通过各延长部之间,并流向分布室。 此外,所述定位构件最好由一枚金属制板材形成,所述延长部通过将板状件向下方弯折而形成,所述板状件连接设置在所述基部上,所述基部的形状与所述燃烧器头部下表面的形状对应。由此,能够通过弯折一枚金属板来形成价廉且轻量的定位构件,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 并且,通过将所述定位构件的所述延长部设置成,使该延长部的两侧板面的朝向为沿燃烧器头部15的直径方向,使其内侧的端缘与所述内筒部的外周面抵接,能够可靠地将各延长部内侧的端缘卡合在内筒部上的同时,将从内筒部上端喷出并流向分布室的混合气顺利地沿各延长部的板面进行引导。 还有,本发明的燃烧器头部通过在其下表面设置所述定位构件,能够简单地判断燃烧器头部的上表面一侧和下表面一侧。所以,具有如下优点即,将燃烧器头部放置到燃烧器主体上时,很少有使用者会将燃烧器头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搞错而将该燃烧器头部进行倒置的情形。 但同时,因燃烧器头部不管是上表面还是下表面,都是有可能被放在在燃烧器主
4体上的,所以,有必要考虑由于意外的原因而将燃烧器头部倒置在燃烧器主体上时的情形。
因此,在本发明中,最好是在所述燃烧器头部的上表面一侧形成隆起部,该隆起部 隆起成与所述燃烧器主体的外筒部的内周形状对应的形状。由此,即使将所述燃烧器头部 以倒置的形式放置在燃烧器主体上,由于所述隆起部被收容在外筒部的内侧,所以不会产 生燃烧器头部相对燃烧器主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偏位。由此,能够在燃烧器主体的外侧周围 可靠地形成火焰。 但是,其反面,如果将燃烧器头部以倒放的状态放置在燃烧器主体上时,可以猜想 到所述隆起部与所述内筒部的上端缘间的距离变窄、甚至内筒部的上端被隆起部所封堵的 情形。这样的话,与内筒部连通的混合气通路中的混合气的流通受到阻碍,混合气停滞在混 合气通路中,连续供给至混合气通路的混合气无法完全进入混合气通路,从而可能导致混 合气例如从一次空气的汲取口等漏出流到外面。 所以,在本发明中,进一步在所述内筒部上端的一部分位置上,设置高度不会抵触 到所述燃烧器头部内表面且向上方突出的突起。这样,将燃烧器头部以倒放的状态放置在 燃烧器主体上时,由于隆起部与内筒部的突起抵接,在内筒部的上端与隆起部之间形成足 够的空隙,所以,能够可靠地喷出来自筒部的上端的混合气。 而且,通过将所述突起设置在内筒部的一部分位置上,在将燃烧器头部以倒放的
状态放置在燃烧器头部上时,形成内筒部的突起顶起隆起部的一部分位置的状态。由此,燃
烧器头部在燃烧器主体上倾斜,形成燃烧器头部的周端部与燃烧器主体的外筒部相抵接的
部分和与燃烧器主体的外筒部相分离的部分。如果在该状态下,使燃烧器燃烧,并在外筒部
的周围形成火焰时,和燃烧器头部的周端部与燃烧器主体的外筒部相抵接的部分处形成的
火焰相比,燃烧器头部的周端部与燃烧器主体的外筒部分离的部分处形成的火焰要大。于
是,像这样通过制造与平常不同的燃烧状态,能够让使用者容易注意到燃烧器头部被倒置
在燃烧器主体上,能够顺利地促使使用者将燃烧器头部恢复到正常的放置状态。 并且,除此以外,在本发明中,还可以在所述燃烧器头部的上表面一侧设置突起,
在将该燃烧器头部上下颠倒放置在所述燃烧器主体上时,该突起抵接在该燃烧器主体的规
定位置上致使燃烧器头部倾斜。 因为根据这种方式也能够在将燃烧器头部倒置在燃烧器主体上时使燃烧器头部 成倾斜状态,能够制造与平常不同的燃烧状态,能够让使用者容易注意到燃烧器头部被倒 置在燃烧器主体上。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例燃气炉具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用于说明图1的燃气炉具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用于说明表示本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用于说明燃烧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用于说明燃烧器头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说明一例将燃烧器头部反过来放置到燃烧器主体上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说明另一例将燃烧器头部反过来放置到燃烧器主体上的状态的说明 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结合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燃烧器1设置在燃气炉具2上。在燃气炉具2的箱体3上,形成有燃烧器1可露出的上表面开口部4。在上表面开口部4的周缘上,放置有形成为环状的汤汁托盘5。汤汁托盘与火撑子6构成一体。
如图2所示,燃气炉具2具有从外部供给燃气的燃气供给管7、连接在燃气供给管7上的阀体8。通过操作设置在箱体3的前面板9上的炉具旋钮10,阀体8调节燃气的供给量。混合管ll(混合气通路)连接在阀体8上。混合管8由阀体8和支承板12支承。支承板12经横梁构件13被支承在燃气炉具2的箱体3上。混合管11将混合了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供给给燃烧器1。在混合管11的基部上,形成有汲取一次空气的汲取口 14。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的燃烧器1。如图2及图3所示,燃烧器1由燃烧器头部15和燃烧器主体16构成。燃烧器主体16由铝压铸件、或由铁、黄铜构成的铸件形成,燃烧器头部15由铁板、不锈钢板、或黄铜等金属板形成。另外,在采用铁板作为燃烧器头部15的材料时,施以搪瓷加工或耐热涂装等表面处理。 如图3所示,燃烧器主体16具有内筒部17及外筒部18。内筒部17与外筒部18形成同心,在内筒部17与外筒部18之间的空间位置,形成有使混合气分布于内筒部17周围的分布室19。分布室19由将内筒部17和外筒部18连结成一体的连结部20封闭其底部。内筒部17的下边一侧连接有混合管ll,从混合管11被供给的混合气从内筒部17的上端喷出并流向分布室19。 另外,如在图4中拿掉燃烧器头部15后进行表示的那样,在外筒部18的上端形成有多个用于形成火焰口的沟槽21 。并且,在对应于火撑子6的位置上,形成有用于形成小火焰口的沟槽22,该沟槽22要比用于形成火焰口的沟槽21浅。同时,在内筒部17的上端形成有突起17a,在内筒部17上端的外周角部形成有倒角部23。而且,如图4中的虚线所示,还可以追加形成突起17a。 如图3所示,以使从内筒部17上端喷出的混合气能够自由流通至分布室19的形式,将燃烧器头部15覆盖在内筒部17上,使燃烧器头部15与内筒部17之间存在间隙。在燃烧器头部15上形成有对应于外筒部18的内径而向上方隆起的圆形隆起部15a以及从该隆起部15a的外周以凸缘状伸出的周端部15b,该周端部15b的下表面形成为平坦的平面部24。通过设置隆起部15a,提高了燃烧器头部15的抗扭曲强度。 并且,通过周端部15b下表面的平面部24被放置到外筒部18上端,外筒部18的用于形成火焰口的沟槽21以及用于形成小火焰口的沟槽22的上方受平面部24所覆盖,从而形成多个火焰口 25及小火焰口 26。 作为燃烧器头部15的隆起部15a的中央部,在内筒部17的正上方位置上,形成有向内筒部17以半球状膨出的凸部27。凸部27使从内筒部17向上方喷出的混合气朝放射方向扩散,将混合气均匀地向分布室19引导。 另外,燃烧器头部15在其下表面侧具有定位构件28。定位构件28被设定为卡合到内筒部17上,将燃烧器头部15定位到燃烧器主体16上的形状。S卩,如图5中将燃烧器头部反过来放置后进行表示的那样,定位构件28由与燃烧器头部15相同的金属板形成,具有被点焊在燃烧器头部15下表面的基部29以及通过将从基部29延伸出的板状件进行弯折而形成的三个延长部30。定位构件28只需按如下方式形成将金属板冲裁成规定形状后,弯折各延长部30。另外,在一个延长部30上形成的孔31是用来在进行表面处理时吊挂在未被图示的固定装置上。 此外,各延长部30以沿内筒部17外周的形式等间隔设置,各延长部30的两侧面(两侧的板面)被设置成朝向为沿燃烧器头部15的直径方向。这样,如图3所示,各延长部30内侧的端缘与内筒部17的外周面抵接。并且,如图5所示,定位构件28的各延长部30下端部的内侧角部形成有倒角部32。 如图3所示,按上述方式形成的本实施例的燃烧器1,燃烧器头部15呈相对燃烧器主体16被可靠地定位的状态,即使燃烧器头部15由比金属板更轻的材料制成,也不会产生燃烧器头部15在燃烧器主体16上的偏位。 S卩,燃烧器头部15只要使定位构件28的延长部30朝向下方而放置在燃烧器主体16上,从而使三个延长部30包围内筒部17的形式卡合在内筒部17的外周面上。而且,在将燃烧器头部15放置到燃烧器主体16上时,即使内筒部17与各延长部30间的位置出现一定的偏差,各延长部30的倒角部32抵接到内筒部17的倒角部23上,燃烧器头部15会因其自重而下滑,各延长部30被可靠地弓I导至内筒部17的外周。所以,能够将燃烧器头部15简单且正确地放置在燃烧器主体16上,将燃烧器头部15安装到燃烧器主体16上的作业极其简便。 并且,在燃烧器头部15放置在燃烧器主体16上的状态下,由于各延长部30的两侧面朝向为沿燃烧器头部15的直径方向,能够顺利地引导从内筒部17的上端流向分布室19的混合气,使燃烧器1处的燃烧变得良好。 而且,通过在燃烧器头部15上设置定位构件28,可以不必使燃烧器主体16的结构复杂化,便能对燃烧器头部15进行定位,并且,能够用一枚金属板来形成定位构件28,无需提高制造成本,可进行廉价制造。 而且在这里,例如如图6所示,一旦将燃烧器头部15以倒放的状态放置到燃烧器主体16上时,设置在燃烧器头部15上的隆起部15a会抵接于设在燃烧器主体16的内筒部17上的突起17a上,燃烧器头部15呈倾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燃烧时,与燃烧器头部15的周端部15b抵接在燃烧器主体16的外筒部18上时形成的火焰相比,燃烧器头部15的周端部15b离开燃烧器主体16的外筒部18的部分所形成的火焰要大。据此,使用者能够立刻注意到燃烧器头部15的倒置,并迅速将燃烧器头部15恢复原状。
另外,如果将燃烧器头部15以倒放的形式放置到燃烧器主体16上时,因隆起部15a会卡合到外筒部18的内侧,燃烧器头部15相对燃烧器主体16在水平方向上的活动受到限制。由此燃烧器主体16的分布室19的上方不会被开放,因而能够在外筒部18的周围形成火焰。而且,即使燃烧器头部15因被倒放而呈倾斜,燃烧器头部15的周端部15b因为是位于形成在外筒部18上端的用于形成火焰口的沟槽21、22的上方,外筒部18周围的火焰不仅朝正上方方向形成,在燃烧器头部15的周端部15b离开燃烧器主体16的外筒部18的部分形成的火焰不会太大。 此外,如图7所示,还可以代替图6所示的突起17a,而是在燃烧器头部15的周端部15b的上表面一侧(在图7中,因燃烧器头部15是倒放的,故而在下侧)设置突起15c。即使通过该方式,燃烧器头部15为倒放时,突起15c与外筒部18的上端相抵接,因燃烧器头部15在燃烧器主体16上倾斜,能够起到跟图6所示突起17a —样的效果。除此以外,虽 然未被图示,可以将突起设置在燃烧器头部15的上表面的任意位置上,在将燃烧器头部15 倒放在燃烧器主体16上时,让该突起抵接在内筒部17与外筒部18间的分布室19的底部 或内筒部17的上端,使燃烧器头部15倾斜。 另外,是在考虑到燃烧器头部15以倒放的状态被放置在燃烧器主体16上的情况 下才设置所述突起17a和突起15c等,如果肯定不会发生这种意外情况的话,也可以不设所 述突起17a或突起15c等。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出示了使用金属板制成、且将各延长部30相对基部29 向下方弯折的定位构件28,但是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例如基部29和各延长部30成各构 件、且将各延长部30通过焊接等连接到基部29上的方式。在该情况时,各延长部30可以 不是板状件,而是例如形成为金属棒状等。 再者,虽然在本实施例的定位构件28上,以等间隔的形式设置三个延长部30,但 延长部30的数量并不被限定在三个,在不妨碍混合气从内筒部17的上端向分布室19流动 的范围内,也可设置三个以上。
权利要求
一种炉具用燃烧器,该炉具用燃烧器由圆筒状的燃烧器主体、和可装卸自如地设置在该燃烧器主体上的圆板状的燃烧器头部构成,所述燃烧器主体具有下端连通于混合气通路而上端开放的内筒部、和以与该内筒部成同心的形式设置在该内筒部外侧的外筒部,所述内筒部与所述外筒部之间形成的环状空间构成分布室的同时,在所述外筒部上端形成多个用于形成火焰口的沟槽,通过将所述燃烧器头部放置到所述外筒部上,由该燃烧器头部的周端部覆盖所述外筒部的所述用于形成火焰口的沟槽,形成火焰口,同时以存有将从所述内筒部的上端喷出的混合气导通至所述分布室的空隙的形式覆盖所述内筒部,该炉具用燃烧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燃烧器头部的下表面设置将该燃烧器头部定位在燃烧器主体上的定位构件,该定位构件以将混合气从所述内筒部上端导通至所述分布室的形式,卡合在所述内筒部的外周面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炉具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构件具有固定在所述 燃烧器头部下表面的基部和至少三个延长部,该延长部从该基部向下方延伸,以在所述内 筒部的圆周方向存在规定间隔的形式与该内筒部的外周面抵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炉具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构件由一枚金属制板 材形成,所述延长部通过将板状件向下方弯折而形成,所述板状件连接设置在所述基部上, 所述基部的形状与所述燃烧器头部下表面的形状对应。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炉具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构件的所述延长部设 置成,使该延长部的两侧板面的朝向为沿所述燃烧器头部的直径方向,该延长部内侧的端 缘与所述内筒部的外周面抵接。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炉具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燃烧器头部的上表面一 侧形成隆起部,该隆起部隆起成与所述燃烧器主体的外筒部内周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在所述内筒部上端的一部分位置上,设置高度不会抵触到所述燃烧器头部内表面且向 上方突出的突起。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炉具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燃烧器头部的上表面一 侧设置突起,在将所述燃烧器头部上下颠倒放置在所述燃烧器主体上时,该突起抵接在该 燃烧器主体的规定位置上致使所述燃烧器头部倾斜。
全文摘要
一种炉具用燃烧器,燃烧器主体(16)具有连通混合管(11)的内筒部(17)和形成为与内筒部同心的外筒部(18),内筒部与外筒部间的空间形成分布室(19),燃烧器头部(15)放置在该燃烧器主体(16)上。燃烧器头部(15)以存有将从内筒部上端喷出的混合气自由导通至分布室(19)的空隙的形式覆盖内筒部,同时覆盖外筒部的用于形成火焰口的沟槽(21)形成火焰口(25)。在燃烧器头部的下表面设置卡合在内筒部的外周面上而将燃烧器头部定位在燃烧器主体上的定位构件(28)。据此,能够不使燃烧器主体的结构复杂化就能可靠地防止燃烧器头部在燃烧器主体上的偏位,而且能简单地进行将燃烧器头部安装到燃烧器主体上的装设作业。
文档编号F23D14/06GK101725981SQ20091017401
公开日2010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23日
发明者中西猛, 水谷嘉宏, 深谷岳士 申请人:林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