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45019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集箱(header tank)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已知例如设置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上的热交换器包括排布在规定方 向上的多根传热管和在传热管的排布方向上延伸且与该传热管的端部连通的集箱(参照 例如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中所公开的集箱包括由其上形成有传热管插入孔的集板 (header plate)和构成箱的箱板(tank plate)构成的筒部和安装在筒部两端部的盖部件。
盖部件包括嵌在筒部的端部开口内侧的嵌合部(示于图7)和与筒部的外周面接 合的爪部。具有制冷剂供排通路的供排管连接在盖部件的嵌合部上,制冷剂经该供排管供 给热交换器或者从热交换器排出。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9-92359号公报
然而,像专利文献I所述的那样,当要将盖部件的嵌合部嵌在筒部的端部开口内 侧时,是将嵌合部的周围位于沿着筒部的内表面之位置,所以用来连接供排管的连接口就变小。
如果嵌合部这样位于筒部内侧,连接口变小,那么,在制冷剂要从例如筒部向供排 管流出之际,与嵌合部发生冲突的制冷剂流增多,而容易产生紊流。如果产生紊流,不仅对 热交换性能会造成不良影响,还会产生很大的制冷剂流通声。
当像专利文献I所述的那样,将盖部件的嵌合部嵌在由集板和箱板构成的筒部 时,嵌合部使得力作用于使集板和箱板相互分离的方向,而有可能出现不合格产品。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将盖部件设置在具有集板和 箱板的筒部的端部的情形下,能够一边增大与供排管连接的连接口抑制紊流的产生,一边 可靠地进行集板和箱板的接合。
为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将盖部件嵌在筒部外侧,再从外侧将盖部件嵌塞在 筒部的集板和箱板相重合的部分。
第一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包括排布在规定方向上的多根传热管和与所述传热 管的端部连通且在该传热管的排布方向上延伸的集箱的热交换器中,所述集箱包括筒部和 盖部件,该筒部是将集板和形成箱部分的箱板组合而成,该集板上具有传热管插入孔,该传 热管插入孔用来插入所述传热管的端部。该盖部件用来对该筒部的端部开口进行封闭。所 述集板的箱板一侧和所述箱板的集板一侧布置成在所述筒部的内外方向上相重合。所述盖 部件包括嵌在所述筒部的端部外侧的嵌合部和嵌塞部,该嵌塞部从外侧嵌塞在所述筒部 的所述集板和所述箱板相重合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当将盖部件安装在筒部上时,因为嵌合部嵌在筒部外侧,所以与现有 技术例中嵌在筒部内侧的情形相比,能够使供排管部的连接口口径增大。这样一来便能够抑制紊流的产生。
因为盖部件的嵌塞部是从外侧嵌塞在集板和箱板相重合的重合部分的,所以嵌塞 部会从外侧挤压两板的重合部分,而能够使两板的重合部分紧密接触。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集板和所述箱板中之一 板上,形成有朝着集箱内侧凹陷的凹部,所述盖部件上的嵌塞部嵌塞在所述凹部内。
根据该结构,因为盖部件上的嵌塞部嵌塞在凹部内,所以嵌塞部难以脱离该凹部。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集板和所述箱板中之一 板的内表面上,与所述凹部相对应,形成有朝着所述集箱内侧突出的凸部,另一板朝着一板 的内表面一侧插入,与所述凸部接合而被定位。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由于凹部的形成而产生在一板的内表面上的凸部对另一板 定位,所以无需另外设置定位部。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盖部件上 的嵌塞部形成为片状,所述嵌塞部的端部朝着离开所述集箱的外表面的方向弯曲而成。
根据该结构,因为嵌塞部的端部朝着逃离集箱的外表面的方向弯曲,所以是让嵌 塞部的中间部分与集箱的外表面接触而进行嵌塞的。这样一来,与让嵌塞部的端部接触的 情况相比,能够使嵌塞部更大地变形。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嵌塞部的端部,在已被嵌塞 在所述集箱上的状态下从该集箱的外表面突出。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嵌塞部的端部从集箱的外表面突出,就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让 嵌塞力作用于嵌塞部。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五方面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集箱的 内部,将所述集板和所述箱板中之一板的中间部分沿板厚方向折叠而形成为一体的隔离部 形成为沿该集箱的长边方向延伸。所述隔离部的长边方向上的端部从所述筒部的端部开口 突出,插在形成在所述盖部件上的插入孔中。
根据该结构,因为能够将与一板形成为一体的隔离部设置在集箱的内部,所以在 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情况下,即能够获得集箱的隔离构造。
因为隔离部的端部插在盖部件的插入孔里,所以能够抑制构成隔离部的折叠而成 的板打开。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六方面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集板、箱 板以及盖部件中至少一个部件的钎焊面上设置有焊料。
根据该结构,钎焊时,设置在钎焊面上的焊料熔化流动,从而能够可靠地进行各部 件的钎焊。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因为是从筒部外侧嵌上盖部件,所以能够使供排管部的连 接口口径增大,抑制紊流的产生;因为是从外侧将盖部件上的嵌塞部嵌塞在集板和箱板的 重合部分,所以能够使两板的重合部分相互紧密配合,从而能够使其可靠地接合。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因为是将盖部件上的嵌塞部嵌塞在形成在集板和箱板中之 一板上的凹部,所以能够将盖部件牢固地嵌在集箱上。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在一板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对应于凹部的凸部,以该凸部作 另一板的定位部用,所以能够将结构简化。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因为让嵌塞部的端部朝着离开集箱的外表面的方向弯曲, 所以能够增大嵌塞部的变形量,从而将嵌塞部牢固地嵌在集箱上。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因为嵌塞部的端部从集箱的外表面突出,所以嵌塞部易于 嵌塞,从而将嵌塞部可靠地嵌塞在集箱内。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将一板的中间部分沿板厚方向折叠而一体地形成隔离部, 让隔离部的长边方向上的端部从筒部的端部开口突出,并将该隔离部的长边方向上的端部 插在盖部件上的插入孔中,所以在便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边在集板上设置隔离结构的情况 下,能够防止构成隔离部的折叠而成的板打开。因此而能够使组装作业性良好。
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因为在集板、箱板以及盖部件中至少一部件的钎焊面设置 有焊料,所以在让各部件紧密接合的状态下即能够可靠地进行钎焊。


图1是从外部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往下游侧观看所看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热交 换器的立体图。
图2是上侧集箱和侧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热交换器的右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上侧集箱的右侧视图。
图5是在对嵌塞部进行嵌塞以前的沿图4中V-V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3中的V1-V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7是现有技术所涉及的集箱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热交换器;
2-传热管;
3-翅片;
4~ 芯子;
10-上侧集箱;
11-集板;
I Ia-传热管插入孔;
12-箱板;
13-筒部;
14-盖部件;
14b_周壁部(嵌合部);
14c-嵌塞部;
14f_ 弯曲部;
14h-插入孔;
16-隔板;
18-隔离部;
17A 17G-第一到第七凹部;
17a-凸部;
20-供排管连接部件;
30-下侧集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实施方式仅仅是本质上 的优选示例而已,并无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使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等意图。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交换器I的立体图。该热交换器I是作为例 如车辆用空调装置(未图示)的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蒸发器,被收纳在未图示的壳体 内,用来对已被引入壳体内的空气进行冷却。外部空气的通过方向是如图1等中的空白箭 头所示的方向。
热交换器I包括芯子(core) 4、上侧集箱10、供排管连接部件20、下侧集箱30以及 侧板40、40。该芯子4是很多传热管2和翅片3交替沿规定方向排布而成;该上侧集箱10 设置在芯子4的上端部;该供排管连接部件20安装在上侧集箱10上;该下侧集箱30设置 在芯子4的下端部;该侧板40、40分别设置在芯子4的左、右两侧。
芯子4的传热管2,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如图5所示,在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隔开 规定的间隔设置有两排。位于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传热管2,在热交换器I的左右 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设,与此相同,位于下游侧的传热管2也是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 而设。各传热管2是铝合金制、具有在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长度较长的断面形状的扁平 传热管。
翅片3布置在沿左右方向排布的传热管2之间。翅片3是铝合金制、沿外部空气 的流动方向看去上下方向连续的波纹状翅片。在传热管2的外表面或翅片3的外表面上设 置有焊料,翅片3的左右两侧用该焊料钎焊在传热管2的侧面上。
侧板40由铝合金制板材构成,也像图2所示的那样,覆盖着芯子4的几乎整个侧 面地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侧板40被钎焊在位于芯子4的外端部的翅片3上。
在侧板40的外部空气流动方向的两侧缘部,设置有朝着离开芯子4的方向(外) 突出的肋40a、40a。各肋40a从侧板40的上端附近延伸到下端附近。该肋40a的突出方向 端部,离收纳热交换器I的壳体(未图示)的内壁近,由此而能够抑制风从热交换器I和壳 体内壁之间漏出。
上侧集箱10与传热管2的上端部连通,且沿该传热管2的排布方向即左右方向延 伸。上侧集箱10包括筒部13、右侧和左侧盖部件14、15以及隔板16。该筒部13由集板11 和形成箱部分的箱板12组合而成,该集板11上具有传热管2的端部插入其中的传热管插 入孔I Ia (示于图5)。右侧和左侧盖部件14、15分别将该筒部13的右端部和左端部开口加 以封闭。
集板11和箱板12都是对铝合金制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在各板11、12的 至少一个面(钎焊面)上设置有焊料,这些板11、12是所谓的包覆材。
如图2、图4所示,集板11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底壁部I lb、从底壁部Ilb的外 部空气流动方向两端部朝上方延伸的侧壁部llc、lld,集板11整体是一个具有呈朝上方敞 开的近似“〕”字状断面的沟道状部件。如图5所示,在集板11的底壁部11b,所述传热管 插入孔Ila对应于外部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传热管2的上端部而形成。各传热管插入孔11a,对应于传热管2的上端部的形状,在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形成得较长。集板11上的传热管插入孔Ila的周缘部钎焊在传热管2的外周部。
如图2所示,使集板11的长边方向上相邻的传热管插入孔11a、Ila之间为形成为朝下方鼓出的鼓出部He。在集板11的侧壁部IlcUld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朝着集箱10内侧凹陷的第一到第七凹部17A 17G。这些第一到第七凹部17A 17G利用冲压机形成。 因此,在集板11的侧壁部IlcUld的内表面,与第一到第七凹部17A 17G相对应,形成有朝着集箱10内侧突出的第一到第七凸部17a (图4、图5、图6中仅示出第一凸部)。第一到第七凸部17a从集箱10内表面突出的突出高度H设定在板厚的1/2以上。
第一到第七凹部17A 17G的形状被设定为完全相同。如图2所示,第一凹部17A 布置在集板11的右端部附近。第二凹部17B离开第一凹部17A布置在第一凹部17A的左侧,第三、第四凹部17C、17D离开第二凹部17B布置在第二凹部17B的左侧。第三、第四凹部17C、17D相互靠得很近,二者间布置有所述隔板16。也就是说,第三、第四凹部17C、17D 对应于隔板16的布置位置而设。若将隔板16插入第三、第四凹部17C、17D中,即能够抑制隔板16歪倒。
第五凹部17E离开第4凹部17D布置在第4凹部17D的左侧;第六凹部17F离开第五凹部17E布置在第五凹部17E的左侧;第七凹部17G布置在集板11的左端部附近。
如图5所示,在集板11的底壁部Ilb的右端部附近,形成有侧板40上的外部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上端部和下游侧的上端部分别插入其中的侧板插入孔Hg。
如图2所示,在集板11的底壁部11b,用来将上侧集箱10的内部划分为外部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上游侧空间Rl (图4等所示)和下游侧的下游侧空间R2的隔离部18与该底壁部Ilb形成为一体。隔离部18布置在底壁部Ilb上外部空气流动方向中央部附近 , 跨越底壁部Ilb的左右方向两端部连续延伸。隔离部18是沿板厚方向折叠集板11的外部空气流动方向中间部分而形成,因此,是构成集板11的板材厚度的2倍。隔离部18的在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从筒部13的端部开口向外突出,会插入形成在后述的盖部件14上的插入孔14h里。
隔离部18的上端部比侧壁部IlcUld的上端部突出得还往上,与箱板12的内表面接触并被钎焊在该内表面上。
箱板12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壁部12a和从上壁部12a的外部空气流动方向两端部朝下方延伸的侧壁部12b、12c,箱板12整体是一个具有朝下方敞开的近似“ ^ ”字状断面的沟道状部件。
在箱板12的上壁部12a,与集板11的膨出部Ile相对应的部位,形成有沿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延伸的多个凹陷部12d。在该上壁部12a的外部空气流动方向中央部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凹条部12e。也像图4所示,所述隔离部18的上端部嵌在凹条部12e的靠近集箱10内表面一侧。
箱板12的侧壁部12b、12c形成为嵌在集板11的侧壁部llc、lld的内侧。布置成在箱板12的侧壁部12b、12c已嵌在集板11的侧壁部IlcUld的内侧之状态下,侧壁部 IlcUld的上侧和侧壁部12b、12c的下侧在筒部13的内外方向上相重合。侧壁部12b、12c 在侧壁部IlcUld上比形成有第一到第七凹部17A 17G的区域还往上侧的区域相重合。
侧壁部12b、12c的外表面钎焊在侧壁部IlcUld的内表面上。
箱板12的侧壁部12b、12c的下端部自上侧与集板11的第一到第七凸部17a接触 并紧紧地顶在一起,这样来进行将箱板12定位在集板11上的定位。
如图2、图3所示,在箱板12的上部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合计形 成有两对成对的标志用凹部12g、12g,该标志用凹部12g、12g是安装隔板16时的标志。这 两组标志用凹部12g、12g在箱板12的长边方向上与所述第三、第四凹部17C、17D的形成位 置相对应。上游侧的标志用凹部12g、12g,形成为从上壁部12a的在侧壁部12b—侧的部位 连续延伸到该侧壁部12b的在上壁部12a—侧的部位的凹条。另一方面,下游侧的标志用 凹部12g、12g形成为从上壁部12a的在侧壁部12c —侧的部位连续延伸到该侧壁部12c的 在上壁部12a—侧的部位的凹条。也就是说,标志用凹部12g、12g位于箱板12的角部。
如图3所示,由于标志用凹部12g、12g的形成而在箱板12的内表面形成了凸部 121、12i,在这些凸部121、12i之间插入有隔板16的上部,抑制了隔板16歪倒。凸部121、 12i从厚度方向两侧与隔板16的上侧角部接触,从而能够让焊料遍布于隔板16的角部。
右侧盖部件14是对铝合金制板材进行冲压成形加工而形成的,具有覆盖筒部13 的右端部开口的堵板部14a、形成在堵板部14a的周缘部的周壁部14b以及嵌塞部14c。也 像图5所示的那样,周壁部14b形成为绕一周朝着上侧与上侧集箱10的筒部13的右端部 外侧紧密接触的状态下嵌合,是本发明的嵌合部。通过这样形成周壁部14b并嵌在筒部13 外侧,即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设置嵌在筒部13内侧的嵌合部。
在堵板部14a,用来连接制冷剂排出传热管部20b的排出侧连接口 14d形成为与上 侧集箱10的上游侧空间Rl连通;用来连接制冷剂供给传热管部20a的供给侧连接口 14e 形成为与上侧集箱10的下游侧空间R2连通。在右侧盖部件14上未设置嵌在筒部13内侧 的嵌合部,即能够使连接口 14d、14e的口径比现有技术大。
在堵板部14a排出侧连接口 14d和供给侧连接口 14e之间,形成有隔离部18的右 端部会插入其中的插入孔14h。也像图4所示,该插入孔14h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缝隙状。 插入孔14h的宽度被设定为集板11板厚的大约2倍。因此,构成隔离部18的集板11的折 叠部分能够以该其折叠状态插入该插入孔14h中。
如图5即部分放大图所示,嵌塞部14c由与周壁部14b形成为一体的片状部分构 成,分别设置在周壁部14b的外部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具体而言,外部空气流动 方向上游侧的嵌塞部14c位于与筒部13的侧壁部Ilc的第一凹部17A相对应的部分;下游 侧的嵌塞部14c位于与筒部13的侧壁部Ild的第一凹部17A相对应的部分。
各嵌塞部14c,与周壁部14b的主体部分不同,能够在周壁部14b的内外方向上进 行塑性变形。也就是说,上游侧的嵌塞部14c嵌塞在侧壁部Ilc的第一凹部17A ;下游侧的 嵌塞部14c嵌塞在侧壁部Ild的第一凹部17A。
嵌塞部14c从外侧嵌塞在集板11和箱板12相重合的重合部分。这样一来,嵌塞 部14c就会从外侧挤压两板11、12的重合部分,从而能够使两板11、12的重合部分相互紧 密接触。
如图5的部分放大图所示,在各嵌塞部14c的端部设置有朝着离开上侧集箱10的 外表面的方向弯曲而成的弯曲部Hf。弯曲部14f形成为在将嵌塞部14c嵌塞在第一凹部 17A内的状态下从上侧集箱10的外表面突出。
如图3所示,供排管连接部件20由铝合金制块材构成,具有制冷剂供给传热管部20a和制冷剂排出传热管部20b。制冷剂供给传热管部20a插入在右侧盖部件14上的供给 侧连接口 He里,并被钎焊在该连接口 14e的周缘部。制冷剂排出传热管部20b插在排出 侧连接口 14d里,并被钎焊在该连接口 14d的周缘部。在制冷剂供给传热管部20a和制冷 剂排出传热管部20b上连接有从未图示的膨胀装置延伸出的管道。
左侧盖部件15基本上与右侧盖部件14结构相同,只是没有连接口这一点与右侧 盖部件14不同,详细说明省略不提。
如图2所示,隔板16是铝合金制,用来沿左右方向对上游侧空间Rl和下游侧空间 R2进行分隔。
在隔板16的下缘部,形成有会插在集板11的通孔(未图示)里的下侧凸部16a ; 在隔板16的上缘部形成有会插入箱板12的通孔12h(图3中也示出)里的上侧凸部16b。 而且,隔板16上形成有隔离部18会插入其中的缝隙16c。
下侧集箱30也包括集板31和箱板32组合而成的筒部33、右侧和左侧盖部件34、 35以及隔板36。在该热交换器I中,利用隔板16、36的设置位置、隔离部18的结构(连通 孔的设定)等形成有多条通路。该通路的设定方法是现有技术中周知的方法,详细说明省 略不提。
接下来,说明是如何制造出按以上所述构成的热交换器I的。
交替排列传热管2和翅片3,将侧板40布置在外端部,并将它们捆扎在一起放好。
组装上侧集箱10。此时,首先,如图2所示,将隔板16组装在集板11上。此时, 因为集板11的第三、第四凹部17C、17D形成在隔板16的安装位置上,所以第三、第四凹部 17C、17D成为表示隔板16的组装位置的标志。因此,既能够使作业者很容易地把握隔板16 的组装位置,又能够防止作业者将隔板16安装在错误位置上。
在组装隔板16时,将隔离部18插入隔板16的缝隙16c里,并将隔板16插入对应 于第三、第四凹部17C、17D而形成在内表面的第三、第四凸部之间。由此隔板16是利用第 三、第四凸部被引导在规定的安装位置上,并被安装在该安装位置上。在该状态下,由第三、 第四凸部抑制隔板16歪倒。通过这样利用冲压加工形成第三、第四凹部17C、17D,则该第 三、第四凹部17C、17D不仅成为隔板16的安装位置,也成为向安装位置的引导部,而且还成 为抑制隔板16歪倒的歪倒抑制部。
之后,将箱板12安装在集板11上。也就是说,将箱板12的侧壁部12b、12c插入 集板11的侧壁部11C、IId之间。于是,如图4、图6所示,箱板12的侧壁部12b、12c的下缘 部与集板11的第一到第七凸部17a接触并接合。这样一来,便限制了箱板12进一步插入 (朝下方移动),相对于集板11将箱板12定好了位。
在将箱板12安装在集板11上之际,因为隔板16如上所述定位在集板11上,所以 隔板16可靠地插在箱板12上的凸部121、12i之间,隔板16的上侧由凸部121、12i引导而 处于规定的安装位置。隔板16的上侧位于凸部121、12i之间也会抑制隔板16歪倒。
此外,可以采用以下做法,在将隔板16安装在箱板12上以后,再将集板11安装在 箱板12上。
按以上所述组装好筒部13以后,再将右侧、左侧盖部件14、15安装在筒部13。在 将右侧盖部件14安装在筒部13之际,将右侧盖部件14的周壁部14b嵌在筒部13右端部 外侧。
如图5所示,因为当嵌上右侧盖部件14以后,隔离部18的右端部从筒部13的右 端部开口突出,所以该右端部被插在右侧盖部件14的插入孔14h里。这样一来,即能够防 止构成隔离部18的折叠部分张开。
当将右侧盖部件14的周壁部14b完全嵌塞以后,如该图5所示,嵌塞部14c则位 于与第一凹部17A相对应的部位,在该状态下,让朝向集箱10内侧的嵌塞力作用于嵌塞部 14c。于是,像部分放大图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嵌塞部14c朝着集箱10内侧塑性变形,一部 分被收纳在第一凹部17A内,与该凹部17A的内表面压接接合。这样一来,右侧盖部件14 不会从筒部13上脱离,集板11的侧壁部11c、Ild被推压在箱板12的侧壁部12b、12c。
在进行嵌塞之际,因为在嵌塞部14c的端部形成有朝着离开集箱10的方向弯曲的 弯曲部14f,所以与未形成该弯曲部14f的情形相比,能够使嵌塞部14c进行大的塑性变形, 从而能够使它与第一凹部17A的内表面牢固接合。
因为进行嵌塞的弯曲部14f从上侧集箱10的外表面突出,所以通过按压该弯曲部 14f,即很容易使嵌塞力可靠地作用在嵌塞部14c上。
左侧盖部件15也同样安装在筒部13上。左侧盖部件15的嵌塞部(未图示)嵌 塞在集板11上的第七凹部17G。
将供排管连接部件20上的制冷剂供给传热管部20a和制冷剂排出传热管部20b 嵌入右侧盖部件14的供给侧连接口 14e和排出侧连接口 14d内,来将供排管连接部件20 固定在右侧盖部件14上。
下侧集箱30也与上侧集箱10 —样地进行组装。
组装完上侧和下侧集箱10、30以后,将芯子4中的传热管2的两端部插入上侧和 下侧集箱10、30的传热管插入孔Ila里,将侧板40的上下两端部插入上侧和下侧集箱10、 30的侧板插入孔Ilg里。
之后,将芯子4、上侧和下侧集箱10、30、供排管连接部件20和侧板40搬到钎焊用 炉内,对各个部分进行钎焊。
此时,因为集箱10上的与标志用凹部12g、12g相对应的凸部121、12i与隔板16 上侧的角部接触,所以能够使焊料遍布隔板16的角部,从而能够抑制钎焊不良的产生。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因为将右侧盖部件14嵌在筒部 13外侧,所以能够使供排管部20a、20b的连接口 14d、14e的口径增大,抑制紊流的产生。
因为从外侧将右侧盖部件14的嵌塞部14c嵌塞在集板11和箱板12的重合部分, 所以能够使两板11、12的重合部分密切接触,从而能够使其可靠地接合。
因为将右侧盖部件14的嵌塞部14c嵌塞在已形成在集板11上的第一凹部17A,所 以能够将右侧盖部件14牢固地嵌在集箱10上。
因为在集板11内表面,形成了与第一到第七凹部17A 17G相对应的凸部17a,并 以该凸部17a作箱板12的定位部用,所以能够使结构更加简单。
因为使嵌塞部14c的突出方向端部朝着离开集箱10的外表面的方向弯曲,所以能 够使对嵌塞部14c进行嵌塞之际的变形量增大,从而能够牢固地嵌在集箱10上。
因为使嵌塞部14c的突出方向端部从集箱10的外表面突出,所以嵌塞部14c易于 嵌塞,能够可靠地将嵌塞部14c嵌在集箱10上。
因为沿板厚方向对集板11的中间部分进行了折叠而使隔离部18与集板11形成为一体,所以能够边抑制部件数量增加,边在集箱10上设置隔离结构。因为使隔离部18的 长边方向上的右端部从筒部13的右端部开口突出,并插入右侧盖部件14的插入孔14h内, 所以能够抑制构成隔离部18的集板11的折叠部分张开。这样一来便能够使组装作业性良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集板11上形成了第一到第七凹部17A 17G,但并不 限于此,还可以将集板11嵌在箱板12内侧,在箱板12的侧壁部12b、12c形成凹部。凹部 的个数并不限于7个,数量可以任意设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在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设置有2排传热管2的情 形,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仅设置I排,本发明对仅设置I排的情况也适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将本发明应用在制冷剂蒸发器上的情况,但并不限 于此,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在例如加热器芯子等各种热交换器上。
可以仅在集板11和箱板12中之一板的钎焊面设置焊料。虽然优选在右侧、左侧 盖部件14、15的钎焊面上设置焊料,但是在将焊料设置在集板11和箱板12上的情况下,也 能够省略右侧、左侧盖部件14、15上的焊料。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例如能够作为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冷却用热 交换器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交换器,包括排布在规定方向上的多根传热管和与所述传热管的端部连通且在该传热管的排布方向上延伸的集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箱包括筒部和盖部件,该筒部是集板和形成箱部分的箱板组合而成,该集板上具有传热管插入孔,该传热管插入孔用来插入所述传热管的端部,该盖部件用来对该筒部的端部开口进行封闭; 所述集板的箱板一侧和所述箱板的集板一侧布置成在所述筒部的内外方向上相重合; 所述盖部件包括嵌合部和嵌塞部,该嵌合部嵌在所述筒部的端部外侧,该嵌塞部从外侧嵌塞在所述筒部上所述集板和所述箱板相重合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集板和所述箱板中之一板上形成有朝着集箱内侧凹陷的凹部; 所述盖部件上的嵌塞部嵌塞在所述凹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集板和所述箱板中之一板的内表面上,与所述凹部相对应形成有朝着所述集箱内侧突出的凸部; 另一板朝着一板的内表面一侧插入,与所述凸部接合而被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件上的嵌塞部形成为片状; 所述嵌塞部的端部朝着离开所述集箱的外表面的方向弯曲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塞部的端部,在已嵌塞在所述集箱的状态下从该集箱的外表面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集箱的内部形成有隔离部,该隔离部是将所述集板和所述箱板中之一板的中间部分沿板厚方向折叠而形成为一体,且沿该集箱的长边方向延伸; 所述隔离部的长边方向上的端部从所述筒部的端部开口突出,插在形成在所述盖部件上的插入孔中。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集板、箱板以及盖部件中至少一个部件的钎焊面上设置有焊料。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在具备传热管(2)和集箱(10)的热交换器(1)中,集箱(10)包括集板(11)和箱板(12)组合而成的筒部(13)和盖部件(14)。集板(11)和箱板(12)被布置成在筒部(13)的内外方向上重合。盖部件(14)包括嵌在筒部(13)的端部外侧的嵌合部(14b)、从外部嵌塞在筒部(13)上集板(11)和箱板(12)的重合部分的嵌塞部(14c)。因此,在将盖部件设置在具有集板和箱板的筒部的端部的情况下,能够边使该盖部件(14)与供排管部的连接口增大而抑制紊流的产生,边可靠地进行集板和箱板的接合。
文档编号F28F9/04GK103017590SQ20111042152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6日
发明者出羽信也, 山口博志, 西垣智史, 冈田胜秀, 三舟新一 申请人:日本空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