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风冷却塔雨区导流配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05829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然通风冷却塔雨区导流配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火力发电厂冷却塔热水循环系统,具体是指一种用于冷却塔雨区导流的配风系统。
背景技术
在火力发电厂中,热水循环冷却是由冷却塔完成的。冷却塔的工作原理是将循环水在冷却塔中喷淋,使之与空气直接接触,通过蒸发和对流把携带的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去。从凝汽器流出的带有一定温度的循环水被送入水分配系统,然后通过喷溅装置将热水转成小水滴,水滴洒在淋水板上,淋水板也称填料,经淋水板后循环水成下雨状落下形成雨区。在冷却塔的底部设置有进风口,冷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塔体,冷空气穿过淋水板下的雨区,并 从塔筒出口处排出。雨区的水滴被冷空气冷却、由收水器收集后由水泵抽走供发电机凝汽器循环使用。从冷却塔的工作原理中可以看出雨区是循环水热水散热的方式,也是冷空气进去冷却塔进行热交换的屏障,由于雨区的存在,冷空气很容易进入外围雨区,但由于需要穿过外围雨区才能到达内围雨区导致内围雨区的冷空气量远低于外围雨区的冷空气量,从而极大的降低了冷却塔内围雨区的换热效率。冷却塔在相同的淋水面积时,相同的淋水密度、相同的冷却塔抽力条件下、进入冷却塔的冷空气量越大冷却塔的换热效率越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增加冷却塔冷空气进风量的空气导流配风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自然通风冷却塔雨区导流配风系统,在雨区设置有通向冷却塔雨区中部的配风走廊。所述配风走廊在冷却塔雨区平面内分成相对的四部分,每相邻两部分的配风走廊互相垂直设置,每部分的不同的配风走廊之间互相平行设置。所述配风走廊由尖屋顶状的引流顶板、固定安装引流顶板的固定架组成,所述固定架成排设置在冷却塔雨区的底部,引流顶板扣装在固定架顶部形成配风走廊的屋顶。所述弓I流顶板由底板和间隔设置在底板上若干矩形条组成。所述配风走廊的引流顶板的廊檐为锯齿状。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导流配风系统引导自然通风冷却塔外的冷空气穿越外围雨区直接到达内围雨区,冷却塔外部的空气在冷却塔通风抽力的作用下从冷却塔的四周径向流入冷却塔塔体,在没有导流配风区域,冷空气直接进入外围雨区并穿过外围雨区再进入冷却塔内围雨区,经过在冷却塔中和热水热交换后排出冷却塔;部分冷空气在进入导流配风走廊后,直接从配风走廊中通过送入塔内部的内围雨区,冷空气在内围雨区经过水气换热后排出冷却塔。由于雨区导流配风走廊的存在,使得塔外冷空气进入塔内围的通风阻力大量的减少,进入冷却塔的冷空气量大量增加。配风走廊由尖屋顶状的引流顶板、固定安装引流顶板的固定架组成,固定架成排设置在冷却塔雨区的底部,引流顶板扣装在固定架顶部形成配风走廊的屋顶,引流顶板具有消音溅射的作用,引流顶板由底板和间隔设置在底板上若干矩形条组成,引流顶板上的矩形条可以将雨区淋水消能,降音,引流顶板廊檐为锯齿状,让水流随着锯齿条流动方向流动,形成下落的水线而不形成严密的水帘,进一步降低配风走廊中冷空气进入雨区的阻力,最终增加进入冷却塔的冷空气流量。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冷却塔内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引流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I、配风走廊,2、固定架,3、引流顶板,4、底板,5、矩形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I所示,自然通风冷却塔雨区导流配风系统,在雨区设置有通向冷却塔雨区中部的配风走廊1,配风走廊I由引流顶板3、固定安装引流顶板3的固定架2组成。固定架2成排设置在冷却塔雨区的底部,引流顶板3呈尖屋顶状,扣装在固定架2顶部,形成配风走廊1,引流顶板3的廊檐为锯齿状。配风走廊I在冷却塔雨区平面内分成相对的四部分,每相邻两部分的配风走廊I互相垂直设置,每部分的不同的配风走廊I之间互相平行设置,如图2所示。如图3所示,引流顶板3为经过特殊设计的溅射引流板,引流顶板3由底板4和若干矩形条5组成。矩形条5高20mm,间隔设置在底板4上,间隔距离为2 3mm,可以降低雨区淋水跌落在引流板上时的声音,并且引导跌落在引流顶板3上的淋水按预定的方向流动。从冷却塔上部淋下的雨水被引流顶板3截流后从两边锯齿状边缘跌落到水池,冷却塔外部的冷空气通过配风走廊I往冷却塔的内部配风,由于没有了雨区淋水的阻力,到达冷却塔中央的空气量大量的增加,从而增加了冷却塔的冷却效果。
权利要求1.自然通风冷却塔雨区导流配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雨区设置有通向冷却塔雨区中部的配风走廊(I)。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自然通风冷却塔雨区导流配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风走廊(I)在冷却塔雨区平面内分成相对的四部分,每相邻两部分的配风走廊(I)互相垂直设置,每部分的不同的配风走廊(I)之间互相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I或者2任一项所述的自然通风冷却塔雨区导流配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风走廊(I)由尖屋顶状的引流顶板(3)、固定安装引流顶板(3)的固定架(2)组成,所述固定架(2)成排设置在冷却塔雨区的底部,引流顶板(3)扣装在固定架(2)顶部形成配风走廊(I)的屋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然通风冷却塔雨区导流配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顶板(3 )由底板(4 )和间隔设置在底板(4 )上若干矩形条(5 )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然通风冷却塔雨区导流配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风走廊(I)的引流顶板(3)的廊檐为锯齿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然通风冷却塔雨区导流配风系统,在雨区设置有通向冷却塔雨区中部的配风走廊,配风走廊由尖屋顶状的引流顶板、固定安装引流顶板的固定架组成,所述固定架成排设置在冷却塔雨区的底部,引流顶板扣装在固定架顶部形成配风走廊的屋顶。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冷却塔冷空气进风量。
文档编号F28F25/10GK202432915SQ20122002034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7日
发明者余斯北 申请人: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