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燃烧器的外环火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7134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气燃烧器的外环火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气燃烧器的外环火盖。



背景技术:

燃气灶的火盖上设置有主火孔,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在混气腔混合后经出火孔流出,被点燃而形成燃烧火焰。现有燃气燃烧器用火盖,为了保证稳定燃烧,不离焰,火盖上都要设置一定的稳焰结构,其稳焰方式大都是在火盖主火孔间隔布置有小的槽孔。如:申请号为201410115151.1(申请公布号为CN 104949170 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燃气灶的火盖,该火盖中于其外侧壁上设有稳焰槽,该稳焰槽分别与若干凹槽相连通而形成若干个稳焰孔。稳焰孔的设计使得火盖整体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加大,不易清洗,当发生汤汁等溢液情况时,稳焰孔极易被堵塞,导致离焰现象的发生。此外,离焰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单个火孔中气流速度过快,火焰根部温度低,上述专利中稳焰孔的设计,对主火孔气流的缓冲效果较差,并且设置在主火孔的下方,距离主火孔根部的距离较远,因此对主火孔根部的加热作用不佳。可见,现有技术中的稳焰结构还有待改进。

此外,现有的外环火盖的主火孔一般为圆孔,如专利号为ZL201420826134.4(授权公告号为CN 204513485 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的燃烧器结构,该种主火孔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溢液时,若溢液进入主火孔中,由于溢液一般具有粘滞性,因此会附着在主火孔的内壁上,从而导致主火孔堵塞,给主火孔的清理带来了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稳焰效果好的燃气燃烧器的外环火盖。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易清洁的燃气燃烧器的外环火盖。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燃气燃烧器的外环火盖,包括火盖本体,该火盖本体包括环形顶壁及由该环形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向下或倾斜向下的内环壁和外环壁,该内环壁、外环壁以及环形顶壁围设形成混气腔,所述外环壁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主火孔,该主火孔连通上述混气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顶壁的外侧沿与外环壁的顶沿之间形成有朝外开口的稳焰环道,该稳焰环道与上述混气腔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混气腔由进气端向出气端方向扩口,所述主火孔和稳焰环道均位于该出气端。这样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由进气端向出气端流动时,会有微扩压的作用,从而能适当地降低主火孔中气流速度,有利于稳焰。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混气腔的出气端的上环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40°~45°,该出气端的下环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20°~35°,所述混气腔的进气端的端口与水平面垂直。

再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混气腔的进气端与出气端之间为中间段,该中间段的外环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40°~45°,进一步提升微扩压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稳焰环道的出气端向下倾斜。这样不仅能使稳焰环对主火孔根部的加热效果更好,从而进一步提升稳焰效果,而且能起到防溢液的效果。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稳焰环道的出气端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5°~50°。

再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稳焰环道出气端相对于其进气端缩口。由于主火孔设置在混气腔的扩口处,主火孔中的气流能迅速的流入稳焰环道中,从而进一步优化稳焰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稳焰环道的出气端与各主火孔的出火端上下连通。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稳焰环道由进气端至出气端与各主火孔的对应处分别上下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主火孔为方形孔,与传统的圆形火孔相比,方形火孔方便清洁。

作为优选,所述火盖本体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环体和第二环体,该第一环体为一体件,其包括纵向延伸的下环壁和由该下环壁的顶沿沿周向水平向外延伸而成的上环壁,该下环壁和上环壁分别为上述的内环壁和环形顶壁;所述第二环体纵向延伸,其设置在上环壁的下方,该第二环体即为上述外环壁,上述上环壁的底面、下环壁的外侧面以及第二环体的内侧面围成上述混气腔;上述第二环体的顶端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向下凹陷的凹槽,上述上环壁的外侧沿搁置在第二环体的顶端,且上环壁的外侧沿的底面沿周向向内凹陷而形成环槽,从而上环壁的外侧沿与各凹槽围成上述主火孔,而上述环槽与第二环体的顶沿之间形成上述稳焰环道。上述稳焰环道和主火孔均由第一环体和第二环体拼合而成,清洗时,只需将第一环体和第二环体分离,从而能方便地清洗稳焰环道和主火孔,从而保证该外环火盖的稳焰效果和燃烧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与传统的稳焰孔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稳焰环道能有效分流混气腔进入主火孔的气流,从而降低主火孔中气流速度,起到稳焰的作用,并且本实用新型中的稳焰环道接近主火孔的根部,进而能有效加热主火孔的根部,从而进一步促进对主火孔的稳焰作用。此外,将稳焰结构设置成环槽结构,结构简单,有利于清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环火盖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图3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环火盖在分解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6为图2沿A-A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环火盖的气流运动方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7所示,一种燃气燃烧器的外环火盖,包括火盖本体1,该火盖本体1包括环形顶壁及由该环形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向下或倾斜向下的内环壁和外环壁,该内环壁、外环壁以及环形顶壁围设形成混气腔6,上述外环壁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主火孔5,该主火孔5连通上述混气腔6。环形顶壁的外侧沿与外环壁的顶沿之间形成有朝外开口的稳焰环道4,该稳焰环道4与上述混气腔6连通。与传统的稳焰孔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稳焰环道4能有效分流混气腔6进入主火孔5的气流,从而降低主火孔5中气流速度,起到稳焰的作用,并且本实用新型中的稳焰环道4接近主火孔5的根部(即主火孔5的出火端),进而能有效加热主火孔5的根部,从而进一步达到对主火孔5的稳焰作用。另外,将稳焰结构设置成环槽结构,结构简单,有利于清洁。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上述火盖本体1为分体结构,其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环体2和第二环体3,其中第一环体2为一体件,其包括纵向延伸的下环壁21和由该下环壁21的顶沿沿周向水平向外延伸而成的上环壁22,该下环壁21和上环壁22分别为上述的内环壁和环形顶壁。上述第二环体3纵向延伸,该第二环体3即为上述外环壁,上述上环壁22的底面、下环壁21的外侧面以及第二环体3的内侧面围成上述混气腔6。上述第二环体3的顶端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向下凹陷的凹槽31,上述上环壁22的外侧沿搁置在第二环体3的顶端上,且上环壁22的外侧沿的底面沿周向向内凹陷而形成环槽221,从而上环壁22的外侧沿与各凹槽31围成上述主火孔5,而上述环槽221与第二环体3的顶沿之间形成上述稳焰环道4。优选地,上述凹槽31呈方形,对应地,由该凹槽31构成的主火孔5也呈方形,与传统的圆形火孔相比,方形火孔方便清洁,并且,本实施例中,上述稳焰环道4和主火孔5均由第一环体2和第二环体3拼合而成,清洗时,只需将第一环体2和第二环体3分离,从而能方便地清洗稳焰环道4和主火孔5,保证该外环火盖的稳焰效果和燃烧效率。

本实施例中,上述下环壁21的外环面的上部沿周向外延伸而形成倾斜的环壁,同时第二环体3上与上述凹槽31对应部分的内环面沿周向向内延伸并发生弯折,从而改变混气腔6的形状,降低混气腔6中气流速度,促进稳焰。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混气腔6由进气端61向出气端62方向扩口,主火孔5和稳焰环道4均位于该出气端62。进一步,混气腔6的出气端62的上环面(即下环壁21的外环面的上部)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α为40°~45°(本实施例中优选为45°),该出气端62的下环面(即第二环体3的内环面的上部)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θ为20°~35°,而混气腔6的进气端61的端口与水平面垂直,此外,混气腔6的进气端61与出气端62之间为中间段63,该中间段63的外环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γ为40°~45°。这样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由进气端61向出气端62流动时,会有微扩压的作用,从而能适当地降低主火孔5中气流速度,有利于稳焰。

上述上环壁22的外侧沿的底面沿周向向下弯折,同时第二环体3的顶端的外侧面沿周向同步向下弯折,即使稳焰环道4的出气端42向下倾斜并且稳焰环道4出气端42相对于其进气端41缩口,这样不仅能使稳焰环道4对主火孔5根部的加热效果更好,从而进一步提升稳焰效果,而且能起到防溢液的效果。优选地,稳焰环道4的出气端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5°~50°(本实施例中优选为15°)。

由上可见,混气腔6中的气流流至其出气端62时分别上下流入上述稳焰环道4和主火孔5,稳焰环道4能分流混气腔6中的部分气流,并且进入稳焰环道4中的气流迅速蔓延至整个稳焰环道4,当其被点燃时能形成一圈环形焰火。本实施例中,稳焰环道4的出气端42与各主火孔5的出火端上下连通,优选地,稳焰环道4由进气端41至出气端42与各主火孔5的对应处分别上下连通。由于主火孔5设置在混气腔6的扩口处,主火孔5中的气流能迅速的流入稳焰环道4中,从而进一步优化稳焰效果。一般的主火孔5均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稳焰环道4与各主火孔5均连通,因此其可以起到传火的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