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秸秆粉料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3488发布日期:2018-08-04 16:18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秸秆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秸秆粉料燃烧器。



背景技术:

当前世界能源日益紧张,尤其是煤炭和石油的储备量已经相当少了,现在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目前,可用于燃烧的可再生资源中最重要的燃料之一就是秸秆,秸秆可以取之不尽,当前市面上有很多秸秆燃料型锅炉,其大多数都不设有燃烧器,将秸秆直接燃烧,但是在秸秆直接燃烧的过程中极易发生不完全燃烧而产生大量烟气,从而污染环境,降低能见度,因此急需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上述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秸秆粉料燃烧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秸秆粉料燃烧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通过螺丝安装有液压杆,液压杆的伸缩端与电动机螺丝连接,电动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转动杆相连接,转动杆的外侧套接有盒体,盒体通过支架与电动机相连接,且盒体与连接管焊接连接,连接管的另一端与鼓风机的出口端相连接,鼓风机通过螺丝与底座相连接,转动杆上开设有第二通孔,且第二通孔位于盒体的内侧,并且转动杆的上端延伸至燃烧室的内侧,并且转动杆与叶片焊接连接,叶片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底座的上端与支撑杆焊接连接,支撑杆的上端焊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上端与燃烧室的下端焊接连接,且燃烧室上通过铰链安装有盖板。

优选的,所述转动杆为空心钢管,且钢管的上下两端焊接有封头。

优选的,所述叶片内部为中空结构,且叶片与转动杆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叶片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个数为6个-12个,且第一通孔之间的距离相等,并且第一通孔的内壁上焊接有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盒体与转动杆的连接处设置有橡胶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与燃烧室之间的空隙处填充有保温陶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装置使用过程中,先将秸秆粉末放置到燃烧室中,然后将秸秆粉末点燃开始燃烧,燃烧过程中通过鼓风机和第一通孔相配合,向燃烧室中通入空气,燃烧过程中可以转动电动机,使得空气与秸秆粉末均匀接触,保证秸秆粉末燃烧充分;

2、燃烧过程中,可以通过液压杆调节叶片的位置,使得叶片靠近秸秆粉末的燃烧处,保证空气得到有效的利用;

3、第一通孔的内壁上焊接有过滤网,可以防止灰尘进入到外界,支撑板与燃烧室之间的空隙处填充有保温陶瓷,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同时防止转动杆过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秸秆粉料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秸秆粉料燃烧器的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液压杆、3电动机、4转动杆、5盒体、6连接管、7鼓风机、8支撑杆、9叶片、10第一通孔、11支撑板、12燃烧室、13盖板、14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秸秆粉料燃烧器,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端通过螺丝安装有液压杆2,液压杆2的伸缩端与电动机3螺丝连接,电动机3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转动杆4相连接,转动杆4的外侧套接有盒体5,盒体5通过支架与电动机3相连接,且盒体5与连接管6焊接连接,连接管6的另一端与鼓风机7的出口端相连接,鼓风机7通过螺丝与底座1相连接,转动杆4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4,且第二通孔14位于盒体5的内侧,并且转动杆4的上端延伸至燃烧室12的内侧,并且转动杆4与叶片9焊接连接,叶片9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0,底座1的上端与支撑杆8焊接连接,支撑杆8的上端焊接有支撑板11,支撑板11的上端与燃烧室12的下端焊接连接,且燃烧室12上通过铰链安装有盖板13,转动杆4为空心钢管,且钢管的上下两端焊接有封头,叶片9内部为中空结构,且叶片9与转动杆4相连通,叶片9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10,第一通孔10的个数为6个-12个,且第一通孔10之间的距离相等,并且第一通孔10的内壁上焊接有过滤网,盒体5与转动杆4的连接处设置有橡胶密封圈,支撑板11与燃烧室12之间的空隙处填充有保温陶瓷。

本实施例中,装置使用过程中,先将秸秆粉末放置到燃烧室12中,然后将秸秆粉末点燃开始燃烧,燃烧过程中通过鼓风机7和第一通孔10相配合,向燃烧室中通入空气,燃烧过程中可以转动电动机3,使得空气与秸秆粉末均匀接触,保证秸秆粉末燃烧充分,燃烧过程中,可以通过液压杆2调节叶片9的位置,使得叶片9靠近秸秆粉末的燃烧处,保证空气得到有效的利用,第一通孔10的内壁上焊接有过滤网,可以防止灰尘进入到外界,支撑板11与燃烧室12之间的空隙处填充有保温陶瓷,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同时防止转动杆4过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