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式焚烧炉的风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15936发布日期:2018-11-02 22:38阅读:5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蓄热式焚烧炉的风压系统,尤指一种通过一蓄热式焚烧炉、一废气进气管路、一净气排放管路及一烟囱的设计,让废气处理效率能达到98%以上,而适用于半导体产业、光电产业或化工相关产业的厂房的废气处理。



背景技术:

近年来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有关气体排放标准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如何提升废气处理一直都是很重要的课题。

目前很多厂家都会通过用蓄热式焚烧炉(RTO)的方式,将有机废气进行以高温方式进行焚烧,再将干净且符合环保标准的气体自烟囱中排出。且在使用蓄热式焚烧炉(RTO)时,不管是两塔式、三塔式或多塔式都不会一直使用单一蓄热床,而会于一定时间来进行蓄热床的切换,让蓄热床能有冷却再使用的机会。

但是,目前在切换过程中,不管是进气或排气都会有些残留的气体留在管路间,并不会经过焚烧,或是有些废气因在切换过程而致使燃烧不完全便进入排气的管路间,这些最后都是经由烟囱来排放至大气中,使得蓄热式焚烧炉(RTO)都会产生固定泄漏率。

因此,本创作人有鉴于上述缺点,期能提出一种具有降低泄漏率的蓄热式焚烧炉的风压系统,令用户可轻易操作组装,乃潜心研思、设计组制,以提供使用者便利性,为本创作人所欲研创的创作动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热式焚烧炉的风压系统,其主要是通过一蓄热式焚烧炉、一废气进气管路、一净气排放管路及一烟囱的设计,该至少三蓄热床所分别设置的进气管路及排气管路之间是设置有气体管路,而该气体管路是连接至一气体输送管路,且该气体输送管路是能与该废气管路相连接,或是将该气体输送管路连接至外气,以形成正压系统或负压系统,使具有防止未经燃烧的废气或燃烧未完全的废气流窜到烟囱的效能,让废气处理效率能达到98%以上,进而增加整体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热式焚烧炉的风压系统,并通过该至少三蓄热床所分别设置的进气管路及排气管路是各自设有第一阀门及第二阀门,且该第一阀门及第二阀门是呈相互叠置,以方便于控制气体流向,另该至少三蓄热床所分别设置的进气管路及排气管路之间的气体管路亦各自设有第一阀门及第二阀门,藉以,通过上述的第一阀门及第二阀门的设计,让气体不会有泄漏之虞,以确保所排放至烟囱的气体能符合环保的规定,进而增加整体的使用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蓄热式焚烧炉的风压系统,是包括有一蓄热式焚烧炉、一废气进气管路、一净气排放管路及一烟囱,而该蓄热式焚烧炉内是设有一加热室及至少三蓄热床,且该至少三蓄热床是分别设有对应的进气管路及排气管路,其中该废气进气管路是与该至少三蓄热床所分别设置的进气管路连接,而该净气排放管路是与该至少三蓄热床所分别设置的排气管路连接,且该净气排放管路的另一端是于烟囱连接,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三蓄热床所分别设置的进气管路及排气管路之间是设置有气体管路,而该气体管路是连接至一气体输送管路。

其中该气体输送管路进一步与该废气进气管路相连接。

其中该气体输送管路进一步连接外气。

其中该气体输送管路进一步设有一风机。

其中该至少三蓄热床的进气管路进一步设有第一阀门及第二阀门,且该第一阀门及第二阀门呈相互叠置。

其中该至少三蓄热床的排气管路进一步设有第一阀门及第二阀门,且该第一阀门及第二阀门呈相互叠置。

其中该至少三蓄热床所分别设置的进气管路及排气管路之间的气体管路进一步各自设有第一阀门及第二阀门。

其中该废气进气管路进一步设有一风机。

其中该蓄热式焚烧炉的加热室进一步组设一燃烧机,而该燃烧机通过燃料气体来进行燃烧。

其中该燃烧机进一步设有一空气管路,而该空气管路设有一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让废气处理效率能达到98%以上,进而增加整体的实用性,同时确保所排放至烟囱的气体能符合环保的规定,进而增加整体的使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特点和技术内容,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是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是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气体流动示意图。

图3是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4是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气体流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是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而本实用新型的蓄热式焚烧炉的风压系统的最佳实施方式是运用于半导体产业、光电产业或化工相关产业的厂房的废气处理,并具有防止未经燃烧的废气或燃烧未完全的废气流窜到烟囱的效能,让废气处理效率能达到98%以上。

而本实用新型的蓄热式焚烧炉的风压系统,是包括有一蓄热式焚烧炉10、一废气进气管路20、一净气排放管路30及一烟囱40(如图1及图3所示),其中本实用新型的蓄热式焚烧炉(RTO)10是以设有一加热室11及至少三蓄热床12为附图说明,然,该蓄热式焚烧炉(RTO)10不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限,且该蓄热式焚烧炉(RTO)10也可以设为具有四蓄热床、五蓄热床或多组蓄热床等实施态样(图未示),让该蓄热式焚烧炉(RTO)10能有多种变化。

当本实用新型的蓄热式焚烧炉(RTO)10设有一加热室11及至少三蓄热床12时,该三个蓄热床12是分别设为第一蓄热床121、第二蓄热床122及第三蓄热床123(如图1及图3所示),而该第一蓄热床121、第二蓄热床122及第三蓄热床123皆与加热室11相通,且通过该蓄热床12来进行蓄、放热使用,以回收高温排气的热能,来供预热低温进气使用,并且该第一蓄热床121、第二蓄热床122或第三蓄热床123之间是能互相进行切换使用。另该蓄热式焚烧炉(RTO)10的加热室11是组设有一燃烧机50,而该燃烧机50是通过燃料气体来进行燃烧,并将燃烧时的热气传递给蓄热式焚烧炉(RTO)10的加热室11使用,再者,该燃烧机50是设有一空气管路51,且该空气管路51是设有一风机52,通过该风机52以将该空气管路51内的空气推送至该燃烧机50内以帮助燃烧,让燃烧机50内的燃烧温度能更提高。

另该蓄热式焚烧炉(RTO)10的至少三蓄热床12是分别设有对应的进气管路13及排气管路14(如图1及图3所示),也就是该第一蓄热床121设有第一进气管路131及第一排气管路141,而第二蓄热床即122设有第二进气管路132及第二排气管路142,另该第三蓄热床123则设有第三进气管路133及第三排气管路143。其中该第一蓄热床121的第一进气管路131是设有第一阀门1311及第二阀门1312,该第一进气管路131的第一阀门1311及第一进气管路131的第二阀门1312是呈相互叠置,而该第一蓄热床121的第一排气管路141是设有第一阀门1411及第二阀门1412,该第一排气管路141的第一阀门1411及第一排气管路141的第二阀门1412是呈相互叠置。而该第二蓄热床122的第二进气管路132是设有第一阀门1321及第二阀门1322,该第二进气管路132的第一阀门1321及第二进气管路132的第二阀门1322是呈相互叠置,而该第二蓄热床122的第二排气管路142是设有第一阀门1421及第二阀门1422,该第二排气管路142的第一阀门1421及第二排气管路142的第二阀门1422是呈相互叠置。再者,该第三蓄热床123的第三进气管路133是设有第一阀门1331及第二阀门1332,该第三进气管路133的第一阀门1331及第三进气管路133的第二阀门1332是呈相互叠置,而该第三蓄热床123的第三排气管路143是设有第一阀门1431及第二阀门1432,该第三排气管路143的第一阀门1431及第三排气管路143的第二阀门1432是呈相互叠置。

而该废气进气管路20是与该至少三蓄热床12所分别设置的进气管路13连接(如图1及图3所示),也就是该废气进气管路20是与第一蓄热床121的第一进气管路131、第二蓄热床122的第二进气管路132及第三蓄热床123的第三进气管路133来形成连接,并通过第一进气管路131的第一阀门1311及第一进气管路131的第二阀门1312、第二进气管路132的第一阀门1321及第二进气管路132的第二阀门1322及第三进气管路133的第一阀门1331及第三进气管路133的第二阀门1332来控制废气的流向,再者,该废气进气管路20是设有一风机21,以能将该废气进气管路20内的废气能推送到该蓄热式焚烧炉(RTO)10中。

而该净气排放管路30是与该至少三蓄热床12所分别设置的排气管路14连接(如图1及图3所示),且该净气排放管路30的另一端是于烟囱40连接,也就是该净气排放管路30是与第一蓄热床121的第一排气管路141、第二蓄热床122的第二排气管路142及第三蓄热床123的第三排气管路143来形成连接,并通过第一排气管路141的第一阀门1411及第一排气管路141的第二阀门1412、第二排气管路142的第一阀门1421及第二排气管路142的第二阀门1422及第三排气管路143的第一阀门1431及第三排气管路143的第二阀门1432来控制气体的流向。

再者,该至少三蓄热床12所分别设置的进气管路13及排气管路14之间是设置有气体管路60,而该气体管路60是连接至一气体输送管路70(如图1及图3所示),也就是该第一蓄热床121的第一进气管路131及第一排气管路141之间是设有第一气体管路61,其中该第一气体管路61是设有第一阀门611及第二阀门612,以分别控制第一进气管路131及第一排气管路141的气体流向,而该第二蓄热床122的第二进气管路132及第二排气管路142之间是设有第二气体管路62,其中该第二气体管路62是设有第一阀门621及第二阀门622,以分别控制第二进气管路132及第二排气管路142的气体流向,且该第三蓄热床123的第三进气管路133及第三排气管路143之间是设有第三气体管路63,其中该第三气体管路63是设有第一阀门631及第二阀门632,以分别控制第三进气管路133及第三排气管路143的气体流向。

而本实用新型的气体输送管路70是分有两种实施方式,其中第一种是为该气体输送管路70的一端是与该废气管路20相连接(如图1及图2所示),也就是该第一气体管路61、第二气体管路62及第三气体管路63是分别与该气体输送管路70连接,且通过该气体输送管路70的一端与该废气进气管路20相连接,以形成负压系统。当该废气进气管路20内的废气是由第一蓄热床121的第一进气管路131进入时(如图2所示),该第一进气管路131的第一阀门1311及第一进气管路131的第二阀门则1312为开启状态,且该第一气体管路61的第一阀门611是呈关闭状态,而第一蓄热床121的第一排气管路141的第一阀门1411及第一排气管路141的第二阀门1412则为关闭状态,且该第一气体管路61的第二阀门612是呈开启状态。另当经由蓄热式焚烧炉10焚烧后的气体是由第二蓄热床122的第二排气管路142排出时,该第二排气管路142的第一阀门1421及第二排气管路142的第二阀门1422则为开启状态,且该第二气体管路62的第二阀门622是呈关闭状态,而该第二进气管路132的第一阀门1321及第二进气管路132的第二阀门1322则为关闭状态,且该第二气体管路62的第一阀门621是呈开启状态。另该第三蓄热床123的第三进气管路133的第一阀门1331及第三进气管路133的第二阀门1332则为关闭状态,且该第三气体管路63的第一阀门631是呈开启状态,而第三蓄热床123的第三排气管路143的第一阀门1431及第三排气管路143的第二阀门1432则为关闭状态,且该第三气体管路63的第二阀门632是呈开启状态。让第一蓄热床121的第一进气管路131和第一排气管路141、第二蓄热床122的第二进气管路132和第二排气管路142及第三蓄热床123的第三进气管路133和第三排气管路143在使用时,能将管路间的废气或气体经由该气体输送管路70来抽送至废气进气管路20中,使具有防止未经燃烧的废气或燃烧未完全的废气流窜到烟囱的效能。

再者,该气体输送管路70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是为该气体输送管路70是连接外气,其中该外气也就是外部的大气或是空气,且该气体输送管路70是设有一风机71(如图3及图4所示),该风机71是能将外气由外部往第一气体管路61、第二气体管路62及第三气体管路63来推送,以形成正压系统。当该废气进气管路20内的废气是由第一蓄热床121的第一进气管路131进入时(如图4所示),该第一进气管路131的第一阀门1311及第一进气管路131的第二阀门1312则为开启状态,且该第一气体管路61的第一阀门611是呈关闭状态,而第一蓄热床10的第一排气管路141的第一阀门1411及第一排气管路141的第二阀门1412则为关闭状态,且该第一气体管路61的第二阀门612是呈开启状态。另当经由蓄热式焚烧炉10焚烧后的气体是由第二蓄热床122的第二排气管路142排出时,该第二排气管路142的第一阀门1421及第二排气管路142的第二阀门1422则为开启状态,且该第二气体管路62的第二阀门622是呈关闭状态,而该第二进气管路132的第一阀门1321及第二进气管路132的第二阀门1322则为关闭状态,且该第二气体管路62的第一阀门621是呈开启状态。另该第三蓄热床123的第三进气管路133的第一阀门1331及第三进气管路133的第二阀门1332则为关闭状态,且该第三气体管路63的第一阀门631是呈开启状态,而第三蓄热床123的第三排气管路143的第一阀门1431及第三排气管路143的第二阀门1432则为关闭状态,且该第三气体管路63的第二阀门632是呈开启状态。让第一蓄热床121的第一进气管路131和第一排气管路141、第二蓄热床122的第二进气管路132和第二排气管路142及第三蓄热床123的第三进气管路133和第三排气管路143在使用时,能通过该气体输送管路70中的外气来对该管路间的气体形成阻力,让未经燃烧的废气或是气体能阻于该蓄热式焚烧炉10内,使具有防止未经燃烧的废气或燃烧未完全的废气流窜到烟囱的效能。

通过以上详细说明,可使熟知本项技术者明了本实用新型的确可达成前述目的,实已符合专利法的规定,故提出专利申请。

惟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