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焰集聚引射燃气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21418发布日期:2020-02-04 10:07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内焰集聚引射燃气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燃烧器,尤其与聚能引射燃气燃烧器有关。



背景技术:

专利号为zl201520098004.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于2015年8月19日公开了一种内焰式聚能立管引射燃气燃烧器,是专利号为zl200810121956.1一种内焰式聚能立管型燃气燃烧器的中国发明专利的升级改进版,它包括大火燃烧器、小火燃烧器、大火燃烧器混合管、小火燃烧器定位管及积水盘,大火燃烧器环形壳体的内圈呈与水平面成20°~80°角的倒圆台形,在内圈上设有1-5排火孔,小火燃烧器包括圆台帽形壳体及圆台帽形壳体内腔,在圆台帽形壳体的外侧面上设有1-5排火孔,外侧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0°~85°,由于小火燃烧器燃烧是呈外向喷火与大火碰撞,产生较大阻力,会增大锅底聚热面积,存在着火焰燃烧聚热面积较为分散,火焰燃烧温度不高,燃烧热效率偏低等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改变大火孔火焰喷射角度和小火火焰喷射角度,使火焰燃烧聚热面积更趋于锅底中心,同时提高火焰燃烧温度,以此进一步提高燃烧热效率的内焰集聚引射燃气燃烧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解决方案。内焰集聚引射燃气燃烧器,包括炉盘基座以及设于炉盘基座上方的大火燃烧器和小火燃烧器,小火燃烧器设于炉盘基座上方中心位置,大火燃烧器环绕小火燃烧器设置,小火燃烧器包括圆孤帽形壳体,在圆孤帽形壳体的外圆周设有小火排火孔,在圆孤帽形壳体与炉盘基座之间设有与圆孤帽形壳体内腔连通的小火燃烧器引射管,大火燃烧器包括环形壳体,环形壳体的内圈呈倒圆台形,在环形壳体的内圈设有大火排火孔,在环形壳体与炉盘基座之间设有与环形壳体内腔连通的大火燃烧器引射管,大火燃烧器引射管和小火燃烧器引射管均采用文丘里管引射结构,环形壳体的内圈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80°~90°。

所述的内焰集聚引射燃气燃烧器,其圆孤帽形壳体的外圆周上的小火排火孔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0°~90°。

所述的内焰集聚引射燃气燃烧器,其圆孤帽形壳体的外圆周上设有3-6排且每排20-50个均匀分布的小火排火孔。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解决方案,因而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首先是内焰集聚引射燃气燃烧器创新设计了大火燃烧器大火焰以接近水平方式喷射,小火燃烧器小火焰于中心为接近垂直方式喷射,同时小火孔为多个密集设计增加火焰吸收二次空气面积,使火焰燃烧更加充分,火焰温度明显提高,大小火混合后使火焰更聚集于锅底,以此大大提高燃烧热效率,总体比原有产品提高3百分点。其次是通过增加小火排火孔的数量,增加热负荷,提高燃烧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内焰集聚引射燃气燃烧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焰集聚引射燃气燃烧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内焰集聚引射燃气燃烧器小火燃烧器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内焰集聚引射燃气燃烧器大火燃烧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如图1及图2所示,内焰集聚引射燃气燃烧器,包括炉盘基座1以及设于炉盘基座1上方的大火燃烧器2和小火燃烧器3,小火燃烧器3设于炉盘基座1上方中心位置,大火燃烧器2环绕小火燃烧器3设置,小火燃烧器3包括圆孤帽形壳体4,在圆孤帽形壳体4的外圆周5设有小火排火孔6,在圆孤帽形壳体4与炉盘基座1之间设有与圆孤帽形壳体4内腔7连通的小火燃烧器引射管8,大火燃烧器2包括环形壳体9,环形壳体9的内圈10呈倒圆台形,在环形壳体9的内圈10设有大火排火孔11,在环形壳体9与炉盘基座1之间设有与环形壳体内腔12连通的大火燃烧器引射管13,大火燃烧器引射管13和小火燃烧器引射管8均采用文丘里管引射结构,如图4所示,环形壳体的内圈1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84°,如图3所示,圆孤帽形壳体4的外圆周5上的小火排火孔6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3°,圆孤帽形壳体4的外圆周5上设有3排且第一排均匀分布20个小火排火孔6,第二排均匀分布40个小火排火孔6,第三排均匀分布40个小火排火孔6。

实施例2:环形壳体的内圈1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86°,圆孤帽形壳体4的外圆周5上的小火排火孔6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6°,圆孤帽形壳体4的外圆周5上设有4排,且第一排均匀分布20个小火排火孔6,第二排均匀分布40个小火排火孔6,第三排均匀分布40个小火排火孔6,第四排均匀分布40个小火排火孔6,其余同实施例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