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式加热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0155阅读:8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间歇式加热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间歇式加热炉及使用燃烧方法,属间断式供热加热炉。
通常的间歇式加热窑炉,如热处理用炉、砖瓦窑,其热效率较低的原因就在于炉型结构不尽合理,且燃烧方式达不到较理想的节能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改进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设有二次通风口与喷火孔的自上而下燃烧的间歇式加热炉。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在现有间歇式加热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实现的,它具有炉体,燃烧室,工作室、底座、隔热墙、炉体加固钢架、加煤孔、炉排、一次通风口、烟道、烟囱,其特点是在加煤孔的上方设有二次通风口,在隔热墙的上方、燃烧室与工作室之间设喷火孔,二次通风口与燃烧室相通,与喷火孔相对应。这样当燃烧正常进行时,在二次通风的作用下,未燃尽的挥发性可燃气体重新燃烧,火焰则通过喷火孔及其上方的空间同时均匀地进入工作室。喷火孔的作用是将燃烧的火焰分散进入工作室,以使被退火工件或被加热件受热均匀;设置二次通风口的作用有二个,其一是使通过顶渣区的导燃的挥发性可燃气体进一步充分燃烧,其二是火焰在二次通风的作用下由喷火孔进入工作室中,从而使被加热介质受热均匀,以达到节能及环保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间歇式加热炉,由于该加热炉设置了二次通风口和喷火孔及燃料自上而下燃烧,使之燃烧充分,被加热介质受热均匀,比传统的间歇式加热炉可节煤30-40%,而且热效率可提高10-35%,有害气体排放量小,粉尘浓度小于160mg/m3,低于国际标准(200mg/m3),烟色黑度达到林格曼0级,由于燃料是一次计算加足及一次除渣,即节约燃料又免除操作工间歇加煤、间歇除渣的繁重劳动,本间歇式加热炉,特别适用于热处理、砖瓦厂、间断供热等场合及环境。


附图为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图面说明1工件平车,2一次通风口,3炉排,4加煤孔,5隔热墙,6二次通风口,7喷火孔,8炉体,9炉体加固钢架,10底座,11燃烧室,12工作室,13烟道,14烟囱。
为了更好地理解与实施,下面以附图为实施例进一步说明如下炉体8的内腔为工作室12,在工作室12下面靠底座10及与炉体8内侧壁处有隔热墙5,在炉体8的一个内侧面有燃烧室11,燃烧室11下方安放炉排3,炉排3分别与炉体8、隔热墙5相连,一次通风口2位于炉排3下方的炉体下方的炉体8上。一次通风口2上方的炉体8上留有加煤孔4,为了使炉体8更坚固,在炉体8两侧安装炉体加固钢架9,与炉体8、底座10固定在一起,在隔热墙5左侧有烟道13,烟道13与烟囱14相通,在加煤孔4的上方设有二次通风口6,在隔热墙5的上方、燃烧室11与工作室12之间设喷火孔7,喷火孔7至少为4个,为使加热工件移动方便,在工作室12下方设置工件平车1。
当间歇式加热炉按照附图建好以后,从加煤孔4向炉排3上方铺垫一层底渣层,其厚度为50-100mm,底渣的粒度为10-40mm,底渣层铺垫面要平整,在底渣层的上方填加煤层,煤层的厚度依照煤质和被加热的介质而确定,在煤层上方填加柴引燃层,其厚度依照煤质而定,以能引燃煤为度,在炉排3的下方设有一次通风口2,其目的是为燃烧提供足够的助燃剂——空气,在加煤孔4上部设有二次通风口6,其目的是使燃料燃烧更加充分。当某工件需退火时,将工件放在工件平车1上,用火源引燃柴引燃层,使之进入引燃阶段,此后进入气燃阶段,此时煤层中的部分可燃气体析出,与一次通风口2中送入的空气中的氧产生反应,使煤进一步燃烧,使煤层的顶部生成顶渣层,即进入焦燃阶段,焦燃产生大量的热量,在此阶段转换过程是靠传导和辐射进行的,上述反应过程是分层进行的,顺序是由上而下,分别是顶渣层、还原层、氧化层、干馏层、干燥层,随燃烧时间的推移,顶渣层逐渐增厚,其它层依次减小,直到顶渣层与底渣层相叠合而进入烬燃阶段,整个燃烧过程结束,某工件退火工序结束。
权利要求1.一种间歇式加热炉,它具有炉体(8),燃烧室(11),工作室(12)、底座(10)、隔热墙(5)、炉体加固钢架(9)、加煤孔(4)、炉排(3)、一次通风口(2)、烟道(13)、烟囱(14),其特征是在加煤孔(4)的上方设有二次通风口(6),在隔热墙(5)的上方、燃烧室(11)与工作室(12)之间设喷火孔(7),二次通风口(6)与燃烧室(11)相通,与喷火孔(7)相对应。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歇式加热炉,其特征是喷火孔(7)至少4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间歇式加热炉,它是在现有间歇式加热炉的结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实现的,其特点是在加煤孔的上方设有二次通风口,在隔热墙的上方、燃烧室与工作室之间设喷火孔,其二次通风口与燃烧室相通,与喷火孔相对应,本实用新型采用由上而下明火反烧法,使之燃烧充分,被加热介质受热均匀,节煤,热效率高,有害气体排放量小,烟色黑度达到林格曼0级,特别适用于热处理、砖瓦厂、间断供热等场合及环境。
文档编号F23L9/00GK2301614SQ9723276
公开日1998年12月23日 申请日期1997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1997年4月18日
发明者于世广, 于人生, 林宝德, 王凤贤 申请人:山东野夼集团模具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