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具缺氧保护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208288阅读:708来源:国知局
燃气具缺氧保护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民用燃气具缺氧保护,具体地说是一种燃气具缺氧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燃气事业的发展,天然气液化气由于其低污染、高效能的优点迅速走入人们 日常生活,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如缺氧、燃气泄露等安全问题。为了降低事故的发生,提高 使用安全,需要为燃气具配备缺氧安全保护装置。引火管就是缺氧保护装置中的一个重要 部件,其功能是配合喷嘴和热电偶来实现对环境中氧气的识别。
[0003] 在实际使用中,引火管的两个重要作用:一是点火,使保护装置工作,并同时点燃 燃气设备;二是作为氧气识别配件。
[0004] 以往引火管的出气口(管口处)平整,与圆柱形的引火管壁厚相同,点火针放电时 电弧落点范围较大,离散性比较明显,不利于点火。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提高点火成功率的燃气具缺氧保 护装置。
[0006]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燃气具缺氧保护装置, 包括固定架、引火管和点火针,所述引火管和点火针安装在固定架上,所述点火针设有放电 端,所述引火管一端的管口为出气口,所述放电端位于出气口上方,所述出气口处的引火管 管壁沿内壁向外壁方向逐渐下凹。
[0007] 进一步的,所述出气口处引火管管壁下凹轨迹呈平滑曲线。
[0008] 进一步的,所述燃气具缺氧保护装置还包括热敏元件,引火管管壁上设有引风孔, 热敏元件的一端为固接端,固接端与引火管固定连接,热敏元件的另一端为抵触端,抵触端 上设有尺寸小于所述引风孔的通孔,抵触端在常态下与引火管管壁贴合且通孔与引火管上 的引风孔相对,在受热时抵触端与引火管管壁分离。
[0009] 进一步的,所述燃气具缺氧保护装置还包括喷嘴和热电偶,所述喷嘴固定在引火 管下方,所述喷嘴和热电偶均安装在固定架上。
[0010]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为包括螺丝、安装板和具有上底面、下底面以及后侧壁的盒 体,所述上底面边沿开设有多个第一缺口,多个第一缺口 一一对应于引火管、点火针和热电 偶;所述下底面边沿开设有多个第二缺口,多个第二缺口 一一对应于喷嘴、点火针和热电 偶,所述安装板可拆卸的固定于上底面和下底面之间,所述螺丝穿过后侧壁和安装板,所述 引火管、点火针、热电偶和喷嘴通过所述安装板与螺丝的配合竖直的固定在第一缺口和第 二缺口内。
[001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出气口处的引火管管壁沿内壁向外壁方向逐渐下 凹,使得放电电弧落在出气口的几率得到很大提升,极大地提高了点火成功率。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燃气具缺氧保护装置立体图。
[0013]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燃气具缺氧保护装置引火管出气口示意图。
[0014] 图3为传统燃气具缺氧保护装置引火管出气口示意图。
[0015] 图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燃气具缺氧保护装置点火原理示意图。
[0016] 图8~图11为传统燃气具缺氧保护装置点火原理示意图。
[0017] 表1为传统缺氧保护装置与本实用新型缺氧保护装置点火情况对比试验表。
[0018] 标号说明:
[0019] 1、固定架;11、上底面;12、下底面;13、后侧壁;14、安装板;15、螺丝;2、引火管; 21、出气口;211、管口突起区域;3、点火针;31、放电端;4、喷嘴;5、热电偶。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 合附图予以说明。
[0021]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出气口处的引火管管壁沿内壁向外壁方向逐渐下 凹,使得放电电弧落在出气口的几率得到很大提升,极大地提高了点火成功率。
[0022] 请参照图1和图2,燃气具缺氧保护装置,包括固定架1、引火管2和点火针3,所述 引火管2和点火针3安装在固定架1上,所述点火针3设有放电端31,所述引火管2 -端的 管口为出气口 21,所述放电端31位于出气口 21上方,所述出气口 21处的引火管2管壁沿 内壁向外壁方向逐渐下凹。
[0023] 本实用新型燃气具缺氧保护装置在外部脉冲放电设备或压电放电设备作用时,点 火针3会在瞬间高压下放电,击穿空气,由就近原则对附近的导体放电,形成电弧;在接通 燃气管道后,引火管2燃气经喷嘴4雾化形成燃气流,冲出出气口 21 ;放电所形成的电弧在 射向引火管2 口边缘的过程中,点燃燃气,使引火管2正常工作;热电偶5受热产生电势,最 终通过回路形成电流,来控制燃气安全,实现缺氧保护功能。
[0024] 请参照图2至图11,本实用新型缺氧保护装置与传统缺氧保护装置相比,从理论 上说,
[0025] 1、定义相同环境下的点火率因子α ;
[0026] 2、定义空间因子V,V为放电端对目标范围放电辐射的空间区域体,包括VA、V B、 Vc、Vd、Vh区域,其中V A、Vb、Ve为燃气扩散区域,V H为点火电火花辐射区域,V D为燃气与点火 电火花辐射区域的叠加区域;由于燃气扩散过程离气源越远,燃气浓度越稀薄,很难起到点 火作用,因此V c区域和V H区域的叠加部分效果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所述V D区域实际只有V B 和Vh的叠加区域
[0027] 3、定义点火成功系数δ
[0028] δ = α ·%/%,其中δ 2为新款引火嘴的点火成功率系数,δ i为旧款点火成功率 系数
[0029] 本实用新型缺氧保护装置与传统缺氧保护装置点火成功率比较系数X :
[0030] X= δ 2/ δ 1
[0031] = (α · VD2/VH2)/(a · VD1/VH1)
[0032] = VD2/VD1· VH1/VH2;
[0033] 4、Vh= J" S (h) · d h S = 1/4 π a2即:V H= 1/4 π J" a 2 (h) · dh;
[0034] 5、由图所示:ai>a2,
[0035] 因为h高度相同,可以得出Vhl>Vh2,即:V H1/VH2>1。
[0036] 上述描述中,A、B、C、D、H均为放电端辐射的空间区域;
[0037] &1为传统缺氧保护装置中引火管管口突起区域211的厚度;
[0038] &2为本实用新型缺氧保护装置中引火管管口突起区域211的厚度;
[0039] h为放电端与管口突起区域211之间的高度。
[0040] 6、新款在改善后由于电火花在引火嘴顶部平面的辐射面积的直径至少满足 ai>2a2,所以其燃气扩散区域Vbi与V H1的叠加区域V D1有效区域也仅仅和V D2-样,超出部分 为V?和V H1的叠加区域,点火效果可以忽略,因此V D产V D2
[0041] 7、因此 X = VD2/VD1 · VH1/VH2= V H1/VH2>1,
[0042] 即本实用新型缺氧保护装置点火成功率优于传统缺氧保护装置点火成功率。
[00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