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水管支撑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20128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横水管支撑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炉中横水管的支撑冷却装置,属加热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汽化冷却方式的轧钢加热炉中,炉底水管用于承载钢坯,并使钢坯上、下都能得到有效加热。炉底水管一般由纵水管和横水管组成。当炉体宽度较小时,横水管无需设置支撑;当炉体宽度较大时,横水管必须设置支撑,以防跨度过大时受热弯曲。通常采用的龙形支撑和丁字形支撑方式中,前者因受热容易使冷却水循环阻力增大;后者中的支撑立管为进水管,冷却水由立管导入、由横水管两端出来后进入炉体外的循环上升管路中,炉体外的循环上升管路支数较多,为适应有限的汽化场地,不得不对部分上升管路进行并管,故相应增加了汽化循环阻力,且管路布置也较乱。上述支撑方式都存有冷却水汽化循环不畅的使用缺陷,影响横水管的冷却效果,横水管容易因过热而弯曲变形,每年因此需进行两次停炉检修,不计停产损失,仅检修费用就高达20万元,影响了加热炉的工作效率及运行成本,为此,必须对横水管的支撑冷却结构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克服上述汽化循环不畅的使用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结构的横水管支撑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称问题是以如下技术解决方案实现的一种横水管支撑冷却装置,构成中有横水管、支撑立管,其改进在于,所述支撑立管采用内、外管套装结构,外管2的上端与所述横水管1的管壁相连接、下端封闭,内管3的上端延伸至横水管1内、下端与内、外管之间的环形腔室6相通,环形腔室上端与横水管相通,横水管一端为进水端、另一端为出水端。
上述横水管支撑冷却装置,所述内管3的上端为楔形,楔形面朝横水管1的进水端,楔形顶位于横水管中心线上,楔形角β为40°~50°。
上述横水管支撑冷却装置,所述内管3的上、下端分别带有翅片4,通过翅片4固定于外管2中。
上述横水管支撑冷却结构,所述外管2为厚壁管,壁厚为18~22MM,所述内管3为薄壁管,壁厚为3~4MM。
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撑立管采用内、外管套装结构,内、外管环形腔室中的冷却水受热快、温度高,自动向上运行,上行时带动内管中较低温度的冷却水向下运行,内、外水流与横水管中的循环水流形成一体,汽化循环系统通畅,冷却效果好,可有效防止横水管过热现象,相对丁字支撑,炉体外的上升管路可减少1/3,适宜在较宽结构的加热炉中采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附图,图示实例中,外管2的上端与横水管1的管壁通过焊接相连接,下端通过圆形堵板5封堵。横水管1的左端为进水端、右端为出水端。内管3上端的楔形管口与横水管1相通并朝向进水端,楔形角β为45°。内管3上、下端的翅片4的数量各为3个,沿内管3的外圆周均布,内管3通过翅片4安装固定在外管2的中心。外管2的管径为133MM、壁厚为22MM,内管3的管径为54MM、壁厚为3MM。
权利要求1.一种横水管支撑冷却装置,构成中有横水管、支撑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立管采用内、外管套装结构,外管[2]的上端与所述横水管[1]的管壁相连接、下端封闭,内管[3]的上端延伸至横水管[1]内、下端与内、外管之间的环形腔室[6]相通,环形腔室上端与横水管相通,横水管一端为进水端、另一端为出水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横水管支撑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3]的上端为楔形,楔形面朝横水管[1]的进水端,楔形顶位于横水管中心线上,楔形角β为40°~5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之横水管支撑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3]的上、下端分别带有翅片[4],通过翅片[4]固定于外管[2]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之横水管支撑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2]为厚壁管,所述内管[3]为薄壁管。
专利摘要一种横水管支撑冷却装置,属加热炉技术领域。所要解决现有装置汽化循环不畅等使用缺陷。构成中有横水管、支撑立管,改进为,支撑立管采用内、外管套装结构,外管的上端与横水管管壁相连接、下端封闭,内管的上端延伸至横水管内、下端与内、外管之间的环形腔室相通,环形腔室上端与横水管相通,横水管一端为进水端、另一端为出水端。本实用新型中支撑立管采用内、外管套装结构,内、外管环形腔室中的冷却水受热快、温度高,自动向上运行,上行时带动内管中较低温度的冷却水向下运行,内、外水流与横水管中的循环水流形成一体,汽化循环系统通畅,冷却效果好,可有效防止横水管过热现象,适宜在较宽结构的加热炉中采用。
文档编号F27D9/00GK2627442SQ03217439
公开日2004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22日
发明者刘胜杰 申请人:邯郸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