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8086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器,特别涉及能够防止通过前壳和后壳的间隙的冷凝水泄漏的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一般,空气调节器是采用制冷循环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的装置,包括设在室外的室外机和设在室内的室内机。
如此以往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如特开平11-051414号所示,具备在内部形成制冷循环的压缩机、冷凝机及送风扇,形成在冷气运转时利用送风扇吸入室外空气而使冷凝机冷凝的结构,而且,室内机在内部设置制冷循环的蒸发机和送风扇,利用送风扇的送风力,使室内空气一边通过蒸发机一边进行热交换,进行冷却,然后再排到室内,进行冷气运转。
此时,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具有相互结合在前后方向并作为外观的前壳和后壳,而在所述前壳和后壳内设置蒸发器及送风扇内。
可是,在所述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中,如果由空气调节器的工作,冷却由前壳和后壳形成的空间内的空气,则有可能使含在空气内的水分冷凝,产生冷凝水,进而使所述冷凝水在前壳和后壳的间隙泄漏,落在室内空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的以往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能够减少通过前壳和后壳的间隙的冷凝水的泄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特征是,具有相互结合而形成外观的前壳和后壳;防漏舌片,从所述前壳的下部内面向所述后壳侧延伸,减少通过所述前壳和后壳的间隙的冷凝水。
此外,其特征是在所述前壳,设置有向所述后壳侧延伸的、所述后壳的内面所支撑的支撑部,而且,所述防漏舌片是从所述支撑部延伸设置。
此外,其特征是在所述前壳,在上部设置向内部吸入空气的吸入口,在下部设置向外部排出空气的排出口,在所述后壳,设置从所述吸入口向所述排出口引导空气的导向板,且所述防漏舌片的终端被所述导向板的下部所支撑。
此外,其特征是在所述前壳的下部后端侧,具有隔热部,该隔热部被所述导向板的下部所支撑,在与所述导向板的之间形成空气层,从而发挥隔热效果;在所述隔热部的后方侧设置所述防漏舌片,防止在所述隔热部的内侧冷凝的冷凝水泄漏。
此外,其特征是所述防漏舌片,从所述支撑部朝后方上侧倾斜延伸设置。
此外,其特征是所述防漏舌片,以覆盖所述支撑部的终端的方式,按规定长度形成。
此外,其特征是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前壳的后端侧的厚度相比,相对薄地形成。
此外,其特征是在形成所述后壳的下面的下板的内面,凹状形成设置所述支撑部的安置槽。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由于在下部设置防漏舌片,因此能够将使发生在前壳和后壳的间隙内的冷凝水的泄漏减少。
此外,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由于防漏舌片插在后壳的内侧,形成在支撑后壳的内面的支撑部上,所以即使因防漏舌片的厚度而发生收缩,也由于如此的收缩发生在插入后壳的内侧的、从外部不易看到的支撑部,因此能够防止因防漏舌片而有损外观。
而且,由于防漏舌片形成在与前壳相比其厚度相对薄的支撑部上,因此能够降低由防漏舌片的厚度造成的支撑部的变形。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II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如图1所示,具有形成外观的且在其内部设置制冷循环的构成要素的主体10,所述主体10包括在前后方向相互结合的前壳10F和后壳10R。在前壳10F和后壳10R的之间,设置蒸发机20,通过与吸入到内部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室内空气冷却;和送风扇30,借助从产生转动力的驱动电机(未图示)传递的动力进行转动,产生吸入力及送风力,使室内空气在主体10的内部循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送风扇30,采用使空气在圆周方向流动的横流风扇,以左右方向更长地设在主体10内。
前壳10F向后方侧开放,并设置有以在内部能够吸入室内空气的方式,从其前面到达到上面,形成吸入口11a的格子状的格栅构件,而且,在前壳10F的下部,设置有能使通过吸入口11a流入的空气,在主体10的内部循环冷却后再次排到室内空间的排出口12。此时,在排出口12上设置能够上下调节通过排出口12排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调节叶片12a,和能够左右调节空气方向的左右风向调节叶片12b。
后壳10R向前方侧开放,覆盖前壳10F的后方侧,以覆盖送风扇30的后方,将通过吸入口11a流入的空气导入设在下部的排出口12的方式,上下延长配置导向板13,并利用送风扇30从上部向下部导入流动的空气。
蒸发机20,以覆盖设在前壳10F的前面及上面的吸入口11a的内侧的方式,配置在前壳10F内,在蒸发机20的下部设置冷凝水槽14,该冷凝水槽14支撑蒸发机20的下端的同时收集从蒸发机20落下的冷凝水,然后排到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凝水槽14为起到区分由横流扇构成的送风扇30的空气吸入侧和空气排出侧的稳定装置的作用,因此以区分吸入口11a和排出口12的之间的方式配置。参照符号40(未图示)是集尘装置40,用于从通过吸入口11a流入的空气分离灰尘等异物。
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中,如图2所示,为了能够稳定结合前壳10F和后壳10R,因此在前壳10F形成支撑部101,该支撑部101从前壳10F的后端侧的边缘部向后壳侧10R延伸,插在后壳10R的内侧,被后壳10R的内面所支撑。而且,在后壳10R中,在其前方侧的边缘部的内面,设置有支撑部101的安置槽103以凹状形成。
此时,在如此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中,由从通过排出口12排出的空气的冷气,在主体10的下面产生冷凝水。因此,为降低如此的冷凝水的发生,在前壳10F的下部后端侧设置隔热部15,而且,该隔热部15,由设在后壳10R上的导向板13的下部支撑其终端,并在与导向板13的之间形成空气层,进而发挥隔热效果。即,通过由隔热部15及导向板13形成的空气层,不易向后壳10R的下部传递冷气,从而也能够降低冷凝水的发生。
并且,在前壳10F的下侧后端,形成防漏舌片102,以防止在冷却吸入到主体10的内部的室内空气的过程中发生的冷凝水泄漏到支撑部101和安置槽103的间隙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漏舌片102设在隔热部15的后方侧,能够防止冷却由隔热部15及导向板13形成的空气层内部的空气并防止发生的冷凝水向外部泄漏。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中,从支撑部101延伸设置防漏舌片102,但这在注射成型的特性上,因厚度越厚越容易发生收缩,因此当在前壳10F上形成支撑部的情况下,有由在前壳10F的厚度上而会增加防漏舌片102的厚度,并在注射成形的过程中在向外部露出的前壳10F上发生变形的顾虑,因此希望在支撑部101上形成防漏舌片102。
另外,由于防漏舌片102从前壳10F朝后方上侧倾斜延伸设置,其终端支撑在后壳10R的导向板13的下部,所以即使冷凝水沿导向板13流动,由于由防漏舌片102向前壳10F的内侧引导,所以能够防止向主体10的外部泄漏冷凝水,且以能够不在相互支撑的安置槽103和支撑部101的间隙中泄漏冷凝水的方式,形成为能覆盖支撑部101的终端和安置槽103的内侧端的规定的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101与前壳10F相比相对薄地形成,但这是为了在从支撑部101作为一体延伸设置防漏舌片102的情况下,也能够以与前壳10F的厚度相同的水平保持其厚度,从而降低与在注射成型时发生的收缩所对应的支撑部101的变形。
如以上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由于在下部设置防漏舌片,因此具有减少在前壳和后壳之间发生的冷凝水的泄漏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由于防漏舌片插在后壳的内侧,形成在支撑后壳内面的支撑部上,因此即使因防漏舌片的厚度而发生收缩,由于如此的收缩发生在插入后壳的内侧的、从外部不易看到的支撑部,因此有能够防止因防漏舌片而有损外观的效果。
而且,由于防漏舌片形成在与前壳相比其厚度相对薄的支撑部上,因此能够降低由防漏舌片的厚度造成的支撑部的变形。
以上,以具体的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对于本行业者,当然明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是,具有相互结合而形成外观的前壳和后壳;防漏舌片,从所述前壳的下部内面向所述后壳侧延伸,减少通过所述前壳和后壳的间隙的冷凝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是在所述前壳,设置有向所述后壳侧延伸的、所述后壳的内面所支撑的支撑部,而且,所述防漏舌片是从所述支撑部延伸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是在所述前壳,在上部设置向内部吸入空气的吸入口,在下部设置向外部排出空气的排出口,在所述后壳,设置从所述吸入口向所述排出口引导空气的导向板,且所述防漏舌片的终端被所述导向板的下部所支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是在所述前壳的下部后端侧,具有隔热部,该隔热部被所述导向板的下部所支撑,在与所述导向板的之间形成空气层,从而发挥隔热效果;在所述隔热部的后方侧设置所述防漏舌片,防止在所述隔热部的内侧冷凝的冷凝水泄漏。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是所述防漏舌片,从所述支撑部朝后方上侧倾斜延伸设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是所述防漏舌片,以覆盖所述支撑部的终端的方式,按规定长度形成。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是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前壳的后端侧的厚度相比,相对薄地形成。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是在形成所述后壳的下面的下板的内面,凹状形成设置所述支撑部的安置槽。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具有相互结合的作为外观的前壳和后壳,由于在前壳上设置有向后壳侧延伸设置的、其终端被后壳支撑的防漏舌片,所以能够利用所述防漏舌片减少冷凝水的泄漏。由此,能够防止通过前壳和后壳的间隙,泄漏冷凝水。
文档编号F24F13/20GK1721775SQ20051006260
公开日2006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14日
发明者崔康镐, 金奇镇, 小关正雄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三洋空调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