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47071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系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这样一种空调系统,其中空气净化单元与例如热回收通风机的其他空调装置联合运行。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其中多个空气净化单元与单个热回收通风机连接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当有生命的物体在封闭空间呼吸时,二氧化碳随时间增加,因此对于该有生命的物体来说,在封闭空间呼吸变得更加困难。为此,例如许多人在其中一起工作的办公室或者汽车内部的封闭空间应该周期地通风。通风系统通常用于此目的。
这种通风系统通常安装在地板或者天花板上,以使室外空气流入以及室内空气流出。该通风系统对于自然通风较差或者有许多人的地方特别有用。
然而,在相关技术通风系统中,只提供了空气净化单元或者通风设备。因此,例如,当通风设备在冬季运行时,由于较冷的室外空气直接被引入到室内区域,从而降低制热效率。
此外,为了在通风设备运行时控制室内区域隔间的温度,应该另外运行空气制冷单元或者热泵单元。
而且,由于当考虑室内区域总尺寸时通风设备使若干室内区域隔间通风,从而设备的通风效率很低。
再有,为了分别控制建筑物每一隔间的环境,例如通风设备或者空气制冷单元的单独设备应该安装在每一隔间内。换句话说,需要许多设备以及工作来分别控制建筑物每一隔间的环境(例如一个隔间需要制冷,而另外房间正通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这样的空调系统,其中该空调系统基本上克服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和缺陷导致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这样的空调系统,其中当考虑室内区域总容积时,该空调系统利用单个通风单元使多个室内区域隔间通风,并因此具有较高的通风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单独控制许多室内区域隔间环境的空调系统。
发明的其他优点、目的和特征将一部分在随后的描述中说明,一部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研究以下描述后显而易见,或者可从发明实践中获知。通过在书面描述和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具体指出的结构,可实现和获得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他优点。
为实现根据在这里包含和概括描述的本发明的目的的这些和其他优点,提供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空气净化单元,该空气净化单元包括在侧部具有排放格栅的格栅、抽吸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风扇、净化吸入空气的过滤器,以及附着于格栅一侧并具有吸气孔和排气孔的安装壳体;与空气净化单元联合运行的通风单元;以及连接空气净化单元和通风单元的管道元件。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其中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彼此换热的通风单元;连接到通风单元的至少一个空气净化单元,该空气净化单元包括在侧部具有排放格栅的格栅、抽吸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风扇、对吸入空气进行净化的过滤器;连接空气净化单元和通风单元的管道元件,该管道元件包括使室外空气流动的供气管道和使室内空气流动的排气管道;以及连接到通风单元或者管道元件的扩散器。
在本发明的还一个方面,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使在室外空气流入和室内空气流出之间热交换的通风单元;直接或者间接连接到通风单元的空气净化单元;直接或者间接连接到通风单元或者空气净化单元的空调单元,该空调单元包括把冷空气或者热空气供应到室内区域的室内单元以及允许在室外空气和制冷剂之间热交换的室外单元,其中该空气净化单元包括具有排放格栅的格栅、安装在内侧用于抽吸空气的风扇、净化吸入空气的过滤器,以及连接于格栅一侧并具有吸气孔和排气孔的安装壳体。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上述一般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是示范性和说明性的,是用来提供对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的。


包括的附图提供了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结合和构成本申请一部分,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描述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通风和空气净化功能的空气净化单元的透视图;图2为图1所示空气净化单元的分解透视图;图3为图1所示空气净化单元的竖直剖视图;图4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安装壳体的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图5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安装壳体的第二实施例的透视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把空气净化单元安装在建筑物内的第一实施例;
图7为示出了在通风模式中空气净化单元空气流动的分解透视图;图8为示出了在净化模式中空气净化单元空气流动的仰视透视图;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把空气净化单元安装在建筑物内的第二实施例;图10为根据本发明把空气净化单元连接到通风单元的系统图;图11为图10所示系统的大致空气流动的剖视图;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管道元件的分解透视图;图13到1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图1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框图;图1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框图;图18和19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系统图;图20和21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系统图;图22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框图;图23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框图;以及图24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详细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在附图中示出了这些优选实施例的实例。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通风和空气净化功能的空气净化单元10的透视图,图2为空气净化单元10的分解透视图,以及图3为空气净化单元10的竖直剖视图。
参见图1到3,空气净化单元10设计成能提供通风和空气净化两种功能。空气净化单元10包括在中心部分具有空气吸气孔的前盖11;前盖11安装在其上的盖引导件12;在横向侧部具有清洁空气排放孔、同时盖引导件12可滑动地安装在其上的格栅14;布置在格栅14下部以从空气中除去杂质和气味的过滤器13;联接到格栅14下边缘的控制箱19;可拆卸地联接到盖引导件12下部的控制板21;以及有选择地遮蔽形成在格栅14横向侧部上清洁空气排放孔的遮蔽元件23。详细地说,主印刷电路板(PCB)衬底布置在控制箱19内,用于控制空调单元10的操作,而显示器PCB衬底安装在控制板21后表面的一侧,用于显示空调单元10的操作状态。当空气净化单元10安装在墙壁和天花板之间时,遮蔽元件23遮蔽格栅14面向墙壁的清洁空气排放孔。在这种情况下,空气穿过位于格栅14前部和相对侧的排放孔排出。过滤器13包括用于去掉具有相对较大尺寸尘粒的前置过滤器131、用于去掉穿过前置过滤器131的微小尘粒的高效微粒空气(HEPA)过滤器132以及用于从穿过HEPA过滤器132的空气去掉气味的除臭过滤器133。
空气净化单元10还包括布置在过滤器13上面用于把室内空气或者室外空气抽取到空气净化单元10内的风扇15、可拆卸地联接到格栅14下部用于引导风扇15抽吸的空气的套管145、驱动风扇15的风扇电机20,以及具有连接到排气管道和供气管道的一侧的后板16。风扇电机20安装在后板16上。
空气净化单元10还包括安装在后板16顶面上用于加强后板16的基板22、联接到后板16一侧用于使后板16轻易地连接到排气管道以及供气管道上的安装壳体17,以及可拆卸地联接到后板16顶部用于使后板16轻易地安装在墙壁或者天花板上的安装杆18。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当空气净化单元10安装在天花板上时该空气净化单元10的运行。
当空气净化单元10安装在天花板上时,前盖11面对地板。在这个状态下,当选择净化模式时,风扇15由风扇电机20驱动。然后,穿过形成在前盖11内的室内空气吸气孔111(参考图3),室内空气通过风扇15的运行吸入到空气净化单元10内。优选的是,风扇15可以是离心式风扇,其中该离心式风扇在它的轴向吸入空气并在其径向排放空气。吸入的空气穿过过滤器13,从而杂质可从空气中除掉。在过滤器13后面,空气通过套管145被引导到格栅14顶部,在那里空气进一步通过空气引导件144被引导到形成在格栅14侧部上的排放格栅141。穿过排放格栅141,空气被排放回到室内区域。
当选择通风模式时,室内空气穿过形成在格栅14侧面上的排气格栅148吸入空气净化单元10,然后被引导到与空气净化单元10连接的排气管道32(参考图7)。同时室外空气穿过与空气净化单元10连接的供气管道31(参考图7)而吸入空气净化单元10。吸入的室外空气穿过过滤器13,并穿过格栅14的排放格栅141从空气净化单元10排放到室内区域。
图4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安装壳体的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参见图4,此实施例安装壳体17的特性在于,当空气净化单元10连接到穿过墙壁形成的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时,安装壳体17联接到空气净化单元10上。当装配时安装壳体17联接到后板16的一侧。详细地说,后板16的一端向下弯曲(参考图2)。后板16的弯曲端与安装壳体17对应而向内凹陷,用于接纳该安装壳体17。
详细地说,安装壳体17包括在两个顶部上用于接纳安装杆18一端的杆接收表面171、形成在边缘部中的导线贯穿孔174和穿过前部形成的吸气孔173和排气孔172。后板16包括在弯曲端的用于与安装壳体17的吸气孔173和排气孔172连通的吸气孔和排气孔。
图5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净化单元10安装壳体的第二实施例的透视图。
参见图5,此实施例安装壳体27的特性在于,当空气净化单元10连接到穿过天花板形成的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时,安装壳体27联接到空气净化单元10上。
详细地说,安装壳体27包括从前表面到顶面形成的吸气孔273和排气孔272、形成在两顶侧中用于接纳安装杆18的杆接收表面271,和形成在杆接收表面271后端部中并具有预定宽度的杆插入孔271a。
更详细地说,安装杆18的弯曲端插入到杆插入孔271a。安装壳体27的吸气孔273和排气孔272分别连接到后板16的吸气孔和排气孔。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把空气净化单元10安装在建筑物内的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6,在此实施例中,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形成在用于与空气净化单元10连接的建筑物墙壁中。
详细地说,管道元件30包括供气管道31(参考图7)和排气管道32(参考图7)。管道元件30形成在建筑物的墙壁中。在这种情况下,在前后方向具有吸气孔173和排气孔172的图4的安装壳体17用于把空气净化单元10安装在建筑物中。详细地说,安装壳体17和安装杆18彼此联接,然后固定于天花板上,同时把吸气孔173和排气孔172与供气管道31和排气管道32对齐。接着,紧固件穿过安装杆18的联接孔184插入天花板中,用于把安装杆18和安装壳体17牢固地固定天花板上。接着,沿箭头方向推动空气净化单元10,以把安装杆18联接到后板的安装杆支承结构上。通过这种方式,空气净化单元10可安装在天花板上。
图7为示出了在通风模式下贯穿空气净化单元10的空气流的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7,安装壳体17的吸气孔173连接到供气管道31上,而安装壳体17的排气孔172连接到排气管道32上。
详细地说,室外空气从供气管道31穿过后板16的吸气孔163被引入空气净化单元10内。在这里,前盖11的室内空气吸气孔111可打开,以执行通风模式和净化模式两种模式,或者关闭,只执行通风模式。为此,如上所述,吸板112可打开地安装在前盖11上。
更详细地说,穿过供气管道31引入的室外空气沿着格栅14的过滤器壳体147向下流动至该过滤器壳体147的下端,到达过滤器13的底部。接着,室外空气穿过过滤器13朝风扇15向上流动。在这里,由于风扇15的操作而使在过滤器13底部周围的压力比大气压力低,从而穿过吸入管31引入的室外空气向下流动到过滤器13底部。也就是说,由于空气从高压区到低压区流动,因此室外空气沿着过滤器壳体147向下流动到过滤器13底部。
此外,当室外空气沿向上的方向穿过过滤器13时,由前置过滤器131、高效空气微粒过滤器132和除臭过滤器133顺序地清洁。室外空气在穿过除臭过滤器133后,穿过孔口143到达风扇15。由于风扇15为在轴向抽风而在径向吹风的离心式风扇,因此室外空气通过风扇15水平地吹送。然后,室外空气由后板16的排放引导件165(参考图3)和格栅的空气引导件144朝排放格栅141方向被引导。最后,室外空气穿过排放格栅141排放到室内区域。
当室外空气从供气管道31被引入时,污染的室内空气穿过排气门32排出。
详细地说,排气扇可安装在排气管道32内或者安装在排气管道32端部上,以穿过排气管道32排放室内空气。此外,热回收通风机可安装在排气管道32和供气管道31之间,用于进行热交换。
更详细地说,当在排气管道32内的压力由于连接到排气管道32的排气扇的运转而降低时,室内空气穿过排气格栅148被引入到排气管道32内。如上面解释的那样,排气格栅148形成在空气净化单元10侧部和底部上,用于把污染的室内空气迅速地排放到室外区域。由于格栅14的间隔壁138和空气引导件144(参考图2)的作用,所以穿过排气格栅148抽吸的室内空气不流向供气管道31。
图8为在净化模式下贯穿空气净化单元10的空气流动的仰视透视图。
参见图8,在净化模式下,室内空气穿过室内空气吸气孔111被抽吸,并穿过过滤器13。当室内空气穿过该过滤器13时被清洁。接着,室内空气穿过格栅14的排放格栅141排回到室内区域。
同时,当选择净化模式时,连接到供气管道31的吸气孔163可关闭。
详细地说,尽管风扇15在净化模式旋转,但室内空气没有穿过排气格栅148被抽吸。这样,就不需要利用附加部件来遮蔽排气孔162。然而,由于吸气孔163与过滤器13连通,从而当室内空气穿过室内空气吸气孔111被抽吸时,室外空气可穿过吸气孔163被引入空气净化单元10。
这样,在净化模式,为了通过阻止室外空气穿过连接到供气管道31的吸气孔163流入空气净化单元10而仅仅执行净化模式,可使用附加机构用于有选择地关闭吸气孔163和173。在一个实施例中,打开/关闭单元可安装在安装壳体17的吸气孔173前侧或者后侧。微型电子计算机可用于根据所选择的模式自动地操作该打开/关闭单元。
可选择的是,打开/关闭单元可安装在后板16吸气孔163后侧或前侧上。例如,可旋转或者可滑动地安装具有比吸气孔163或者173尺寸大或者尺寸相同的板,以有选择地启闭吸气孔163或者173。在这里,打开/关闭机构没有限制。可采用各种打开/关闭机构。
下面更充分地描述在净化模式中的空气流动。在净化模式中,风扇15运行以穿过室内空气吸气孔111从室内区域抽吸空气。被吸入的室内空气在穿过过滤器13时被净化,然后到达风扇15。室内空气在径向被风扇15吹送,并通过空气引导件144和排放引导件165引导到排放格栅141,在这里室内空气排回到室内区域。
如上所述,在净化模式和通风模式两者中,被引入空气净化单元10的空气穿过过滤器13。这样,清洁的空气可提供给室内区域。此外,在空气净化单元10的三个方向形成排放格栅141,以便从空气净化单元10排放到室内区域的空气可遍及整个室内区域循环。换句话说,如果在空气净化单元10的向下方向形成排放格栅141,则从空气净化单元10排放的空气不能在整个室内区域内循环。而且,排气格栅148形成在空气净化单元10的侧部和底部上,以便污染的室内空气可迅速地排放到室外区域。另外,室内空气吸气孔111形成在空气净化单元10底部,而排放格栅141形成在空气净化单元10的侧部,从而从排放格栅141排放的空气不会穿过室内空气吸气孔111直接被抽吸。还有,在净化模式中,室内空气在多个方向被抽吸和排放,从而室内空气可迅速地净化。而且,空气净化单元10可同时在通风和净化两个模式下运行。相反,空气净化单元10可通过可移动地安装吸板112而在通风模式或者在净化模式下运行。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把空气净化单元10安装在建筑物内的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9,空气净化单元10连接到形成在天花板中的管道元件30。
详细地说,通过利用图5的安装壳体27,空气净化单元10可连接到形成在天花板中的管道元件30上。安装壳体27的吸气孔273与形成在管道元件30的供气管道31底面上的支路供气管道311连接。安装壳体17的排气孔272与形成在管道元件30的排气管道32底面上的支路排气管道321连接。可选择的是,安装壳体17的吸气孔273和排气孔272可分别直接连接到供气管道31和排气管道32的一个端部上。详细地说,当多个空气净化单元连接到管道元件30上时,该空气净化单元可通过支路管道连接到管道元件30上。相反地,当单个空气净化单元连接到管道元件30上时,空气净化单元可直接连接到管道元件30上的端部上。
图10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连接到通风单元的空气净化单元10的系统图,而图11为示出了图10所示系统的示意空气流动的剖视图。
参见图10和11,该空气净化单元10通过管道元件30与例如通风单元的热量回收系统40连接,从而该空气净化单元10可提供通风和空气净化两种功能。
详细地说,管道元件30的供气管道31和排气管道32的一个端部连接到空气净化单元10,而另一个端部连接到热回收通风机40。在热回收通风机40中,到达空气净化单元10的室外空气与来自空气净化单元10的室内空气换热。这样,室内区域的温度不会由于提供给室内区域的室外空气而迅速地波动。例如,当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高时,热量从由空气净化单元10排放的室内空气传递到室外空气,以减少在室内区域和提供给室内区域的室外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因此阻止了在室内区域的温度波动。
供气管道31和排气管道32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到供气管道连接管33和排气管道连接管34。供气管道连接管33和排气管道连接管34与热回收通风机40连接。
热回收通风机40包括形成在一侧的排气入口42、以与该排气入口42预定距离形成的供气出口43、形成在排气入口42相对侧的排气出口44、形成在供气出口43相对侧的供气入口45,以及热交换器41。
热回收通风机40还包括安装在排气入口42和排气出口44之间管道内的排气风扇47,以及安装在供气入口45和供气出口43之间管道内的供气风扇46。
详细地说,排气入口42和供气出口43形成在热回收通风机40的相同侧,而排气出口44和供气入口45形成在通风机40的相同侧。然而,排气入口42和供气出口43或者排气出口44和供气入口45的位置可根据热回收通风机40的种类而变化。
更详细地说,排气入口42连接到排气管道连接管34,以使室内空气从空气净化单元10流出,而供气出口43连接供气管道连接管33,以把室外空气供应到空气净化单元10。
当排气风扇47运行时,室内空气通过排气入口42被吸入热回收通风机40,并且通过排气出口44从热回收通风机40排放到室外区域。此外,当供气风扇46运行时,室外空气通过供气入口45吸入热回收通风机40,并且通过供气出口43排放到空气净化单元10,这样室外空气提供给室内区域。此时,通过排气入口42抽吸的室内空气和通过供气入口45抽吸的室外空气在穿过热交换器41时互相交换热量。
通过供气出口43被引入空气净化单元10的室外空气在穿过过滤器13时被净化,然后通过格栅14的排放格栅141供应给室内区域。室内空气通过空气净化单元10的排气格栅148、排气管道32和排气入口42从室内区域被引入热回收通风机40内,然后通过排气出口44排放到外部区域。
在此空调系统结构中,当选择通风模式时,热回收通风机40和空气净化单元10共同运行。
详细地说,当选择通风模式中,运行空气净化单元10的风扇15、热回收通风机40的供气风扇46和排气风扇47。供气风扇46把室外空气抽入到热回收通风机40,并通过供气管道31把室外空气吹到空气净化单元10。空气净化单元10的风扇15迫使引入室外空气穿过过滤器13。通过过滤器13净化的室外空气穿过排放格栅141排放到室内区域。穿过形成在空气净化单元10一侧的排气格栅148,排气风扇47从室内空气吸入空气。然后室内空气穿过排气管道32被引入热回收通风机40。在热回收通风机40中,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在穿过热交换器41时彼此交换热量。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管道元件30的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12,本发明的管道元件30包括用于使室外空气流入的供气管道31和用于室内空气流出的排气管道32。
详细地说,管道元件30包括具有预定长度的直管312和322、具有预定曲率的弯管313和323,把一个直管312和322连接到另一个直管312和322或者连接到弯管313和323的同形连接器301,以及把直管312和322或者弯管313和323连接到热回收通风机40的异形连接器314和324。管道元件30利用吊钩302固定到天花板上。
当空气净化单元10与热回收通风机40不成直线时,弯管313和323用来改变管道元件30的方向。异形连接器314和324的一个端部相应于直管312和322或者弯管313和323,另一个端部相应于供气出口43和排气入口42。
弯管313和323以及连接器301的尺寸设计成这样,即直管312和322可插入弯管313和323或者连接器301中预定长度。这样,可阻止在管道元件30接头处空气的泄漏。
图13到1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
参见图13,空气净化单元10通过管道元件30连接到热回收通风机40。该空气净化单元10和热回收通风机40可安装在相同室内隔间或者不同的室内隔间。例如,热回收通风机40可安装在建筑物的最外墙壁上,用于把室外空气直接吸入该热回收通风机40,而空气净化单元10可安装在建筑物的内墙壁上,并经由管道元件30与热回收通风机40连接。根据空气净化单元10和热回收通风机40的位置,利用适当的多个直管和弯管来布置管道元件30。
在管道元件30穿过建筑物内壁连接在热回收通风机40和空气净化单元10之间的情况中,图4所示的安装壳体17可安装在空气净化单元10一侧,以方便在空气净化单元10和管道元件30之间的连接。
在墙壁和空气净化单元10形成排放格栅141的一侧之间的距离可根据管道元件30连接到空气净化单元10的一端的位置来改变。
参见图14,根据管道元件30的结构,至少两个空气净化单元10可连接单个热回收通风机40。
详细地说,管道元件30包括供气管道31和排气管道32。供气管道31和排气管道32包括直管和弯管。一个空气净化单元10连接供气管道31和排气管道32的一个端部。支路供气管道311在向上或者向下方向从供气管道31分出,而支路排气管道321在向上或者向下方向从排气管道32分出。另一个空气净化单元10连接分支供气管道311和排气管道321的一个端部。该空气净化单元10可安装在不同的室内区域隔间内。
参见图15,根据形成在室内区域的管道元件30的结构,空气净化单元10以不同方法连接管道元件30。
详细地说,当管道元件30穿过一个室内区域隔间的天花板和另一个室内区域隔间的墙壁时,该空气净化单元10可利用不同的安装壳体来连接管道元件30。
更详细地说,当管道元件30穿过天花板时,支路供气管道和支路排气管道从管道元件30向下延伸,带有如图5所示的安装壳体27的空气净化单元10可安装在室内区域隔间内,与支路供气管道和支路排气管道连接。此外,当管道元件30穿过墙壁进一步延伸到另外的室内区域隔间时,带有如图4所示的安装壳体17的另一个空气净化单元10可安装在另一个室内区域隔间的墙上,与管道元件30的供气管道31和排气管道32的前端连接。
如图15所示,一个空气净化单元10利用天花板安装法连接到一个管道元件30上,而另一个空气净化单元10利用墙壁安装法连接到相同的管道元件30上。此外,如图14所示,空气净化单元10可通过在管道元件30和空气净化单元10之间连接附加支路管道元件来安装在各个室内区域隔间内。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框图。
参见图16,多个空气净化单元10连接到热回收通风机40。为此,分配单元50可安装在从热回收通风机40伸出的供气管道31和排气管道32的一个端部上。
详细地说,从分配单元50分出来多个管道单元,空气净化单元10连接到这些管道元件的端部上。这样,由于利用分配单元50和布置在分配单元50以及相应的空气净化单元10之间的管道元件,因此多个空气净化单元10可连接到热回收通风机40,因此不需要从管道元件伸出的支路管道。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框图。
参见图17,此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热回收通风机40、空气净化单元10,和在该热回收通风机40和空气净化单元10之间的例如加湿器60的附加装置。
详细地说,加湿器60安装在连接在热回收通风机40和空气净化单元10之间的管道元件上,以把具有适当湿度的空气供应到室内区域。
更详细地说,加湿器60安装在连接在热回收通风机40和空气净化单元10之间的管道元件的供气管道31中,从而室外空气可以期望的湿度被引入空气净化单元10。具体地说,加湿器60可安装在供气管道31的中部,以在干燥的春天增加穿过供气管道的空气的湿度。这样,室外空气可以预定湿度供应,从而对于每一室内区域隔间不需要附加的加湿器。
此外,可代替加湿器60安装加热器或者空气制冷单元,或者与该加湿器60一起安装加热器或者空气制冷单元,用于在冬季对进入到室内区域的室外空气加热,或者在夏季对进入室内区域的室外空气冷却。这样,在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循环期间,可降低能量损失。
图18和19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系统图。
参见图18,空气净化单元10通过管道元件30连接到热回收通风机40。该空气净化单元10和热回收通风机40可安装在相同室内区域隔间或者不同的室内区域隔间。
连接到热回收通风机40供气出口的供气管道连接管33分成两个,其中一个连接供气管道31,而另一个连接扩散器(diffuser)70。这样,穿过热回收通风机40供气出口供应的室外空气可穿过供气管道31和空气净化单元10排放到一个室内区域隔间,而穿过扩散器70排放到另一个室内区域隔间。由于扩散器70一端和空气净化单元10布置在不同的室内区域隔间,因此可用不同方式控制室内隔间环境。
当管道元件30穿过墙壁连接在热回收通风机40和空气净化单元10之间时,在前后方向具有吸入和排气孔的安装壳体可安装在空气净化单元10一侧,用于在管道元件30和空气净化单元10之间的连接。
根据管道元件30穿过墙壁的一端的位置,在墙壁和形成在空气净化单元10一侧的排放格栅之间的距离可进行变化。
参见图19,此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特性在于,分配单元50安装在扩散器70一端上,而多个排放管72从分配单元50分出。
详细地说,如上所述,当连接到热回收通风机40的管道元件30穿过一个室内区域隔间的天花板和另一个室内区域隔间的墙壁时,该空气净化单元10可利用不同的安装壳体连接到管道元件30。如图18所示,扩散器70可直接地连接到供气管道连接管上,或者如图19所示从供气管道31分支出。分配单元50安装在扩散器70的一端上,而多个排放管72从分配单元50朝多个室内区域隔间分支出。
图20和21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系统图。
参见图20,空气净化单元10通过管道元件30连接到例如热回收通风机40的通风单元。该空气净化单元10和热回收通风机40可安装在相同室内区域隔间或者不同的室内区域隔间。
支路供气管道311可从管道元件30的供气管道31一侧分支,而空气制冷单元80可连接到支路供气管道311的一端。支路供气管道311提供了与图19所示扩散器70相同的功能。
详细地说,支路供气管道311可连接到空气制冷单元80的室内单元或者室外单元。更详细地说,当支路供气管道311连接空气制冷单元80的室内单元时,室外空气在热回收通风机40中被冷却,然后提供给空气制冷单元80的室内单元。在空气制冷单元80的室内单元中,室外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即蒸发器)进一步冷却,然后排放到室内区域。
尽管在图20没有示出,然而当支路供气管道311连接空气制冷单元80的室外单元时,该室外单元可以比现有技术高的效率运行。
详细地说,被引入热回收通风机40的室外空气与穿过排气管道连接管34从室内区域排放的室内空气交换热,从而室外空气可被冷却。然后,室外空气穿过供气管道连接管33、供气管道31和支路供气管道311朝空气制冷单元80的室外单元流动,在这里室外空气与制冷剂交换热。
在现有技术的空气制冷单元室外单元的中,室外空气直接地被引入室外单元,并与穿过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换热。然而,在本发明中,室外空气通过热回收通风机40冷却,然后提供给空气制冷单元80的室外单元。因此,可提高室外单元的热交换效率。
代替空气制冷单元80,热泵单元或者具有制热功能的空调单元也可连接到支路供气管道311的端部。详细地说,热泵单元包括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而支路供气管道311连接热泵单元的室外单元或者室内单元。室外空气穿过支路供气管道311供应到热泵单元的室外单元或者室内单元,在这里室外空气与在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换热。更详细地说,当支路供气管道311连接热泵单元的室外单元时,由于室外空气在热回收通风机40内在通过与排放的室内空气热交换而被加热后供应到室外单元,因此室外空气以比室外温度高的温度从支路供气管道311供应到热泵单元的室外单元。这样,在室外单元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可从引入的室外空气中获取大量热,从而提高了热泵单元室外单元的热交换率。在本发明下面实施例中,热泵单元可取代在当前实施例中描述的空气制冷单元80而安装。因此省略其描述。
参见图21,多个空气制冷单元80可连接支路供气管道311,而多个空气净化单元10可连接管道元件30的供气管道31和排气管道32。每一空气制冷单元80或者空气净化单元10可独立地安装在每个室内区域隔间。空气净化单元10可通过天花板或者墙壁安装法连接到管道元件30。空气净化单元10的安装方法可根据管道元件30和结合于空气净化单元10的安装壳体的结构来容易地确定。
在图21中,尽管支路供气管道311可连接到每个空气制冷单元80的室内单元上,然而如上所述支路供气管道311也可连接到该空气制冷单元80的室外单元。
图22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框图。
参见图22,此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特性在于,空气制冷单元80连接在热回收通风机40和空气净化单元10之间。从空气制冷单元80排放的空气穿过供气管道31完全或者部分地提供给空气净化单元10。
详细地说,供气管道31从热回收通风机40延伸到空气制冷单元80,并进一步从空气制冷单元80延伸到空气净化单元10。排气管道32从空气净化单元10直接延伸到热回收通风机40。这样,该空调系统可提供空气制冷以及通风和空气净化功能。
通过空气制冷单元80冷却的空气提供给空气净化单元10,在这里空气穿过过滤器,因此例如灰尘的异物从空气中除掉。换句话说,室内或者室外空气通过安装在空气制冷单元80中的过滤器被净化,并通过安装在空气净化单元10中的过滤器被进一步净化,从而非常干净的空气可提供给室内区域。
详细地说,当供气管道31连接到空气制冷单元80的室外单元时,室内空气可被引入空气制冷单元80的室内单元,而从室内单元排放的全部或者一些室内空气被引入空气净化单元10。当供气管道31连接到空气制冷单元80的室内单元时,室外空气可以冷却状态提供给室内单元并从室内单元排放。全部或者一些冷却的室外空气可提供给空气净化单元10。此外,在通风模式,被引入空气净化单元10的室内空气被引导到热回收通风机40,在这里室内空气与从室外区域被引入热回收通风机40的室外空气交换热,然后排放到室外区域。
图23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框图。
参见图23,此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热回收通风机40、空气制冷单元80、分配单元50和连接到分配单元50的多个空气净化单元10。
详细地说,热回收通风机40通过供气管道31连接到空气制冷单元80的室外单元或者室内单元,而空气制冷单元80连接到分配单元50以把冷却的空气供应到分配单元50。分配单元50把空气分配到多个空气净化单元10。然后,空气通过空气净化单元10的排放格栅排放到室内区域。此时,空气净化单元10安装到通过墙壁分开的各个室内区域隔间。
在通风模式中,室内空气被吸入空气净化单元10,然后通过排气管道32送到分配单元50。在分配单元50收集的室内空气通过排气管道32被送到热回收通风机40,其中的排气管道32直接连接在分配单元50和热回收通风机40之间。然后,室内空气从热回收通风机40排放到室外区域。
图24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框图。
参见图24,此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热回收通风机40、连接到热回收通风机40的分配单元50,和连接到分配单元50的多个空气制冷单元80和空气净化单元10。
详细地说,热回收通风机40和分配单元50通过供气管道31连接。多个支管51从分配单元50伸出。多个空气制冷单元80和空气净化单元10连接到支管51的一个端部。排气管道32从空气净化单元10延伸到热回收通风机40。
在此结构中,通过热回收通风机40抽吸的室外空气沿着供气管道31引导到分配单元50,在这里室外空气通过支管51提供给空气制冷单元80和空气净化单元10。在通风模式中,室内空气被抽进空气净化单元10,并通过排气管道32发送到热回收通风机40。然后,室内空气从热回收通风机40排放到室外区域。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利用单个通风单元把清洁空气提供到若干室内空气隔间。
此外,空气净化单元与热回收通风机一起运行,从而可降低在室外空气流入和室内空气流出之间的温度差,因此使室内区域制冷或者制热损耗最小化。
而且,由于多个空气净化单元可通过改变管道元件的形状和配置而连接到单个热回收通风机,因此空气可通过空气净化单元利用单个热回收通风机提供给每个室内区域隔间。
另外,加热器或者加湿器可安装在热回收通风机和空气净化单元之间,从而可提供除通风和空气净化功能之外的湿度控制和空气制热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多个空气净化单元可通过改变连接空气净化单元和通风机的管道元件形状和配置来连接到单个热回收通风机。这样,本发明可用于各种领域。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本发明中可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本发明中可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这样,假定发明的修改和变化属于附加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案范围内,则本发明意在覆盖这些修改和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空气净化单元,该空气净化单元包括在侧部具有排放格栅的格栅、抽吸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风扇、净化吸入空气的过滤器,以及连接于格栅一侧并具有吸气孔和排气孔的安装壳体;与空气净化单元联合运行的通风单元;以及连接空气净化单元和通风单元的管道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系统,其中管道元件包括使室外空气流入的供气管道以及使室内空气流出的排气管道,该供气管道和/或排气管道包括具有预定长度的一个或者多个直管、连接到直管用于改变空气流动通道的弯管、连接直管和/或把弯管连接到直管的同形连接器,以及连接直管或把弯管连接到通风单元的异形连接器。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系统,其中当管道元件端部或者从管道元件端部或者侧部分出的支路管道穿过天花板终止时,空气净化单元通过安装壳体连接到管道元件或者所述支路管道,其中该安装壳体穿过其顶面形成吸气孔和排气孔。
4.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系统,其中当管道元件端部或者从管道元件端部或者侧部分出的支路管道穿过墙壁终止时,空气净化单元通过安装壳体连接到管道元件或者所述支路管道,其中该安装壳体具有沿其前后方向形成的吸气孔和排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系统,其中管道元件包括穿过墙壁延伸的端部和从该管道元件一侧分出并穿过天花板延伸的支路管道,并且多个空气净化单元分别连接到管道元件的端部和所述支路管道的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空调系统,其中空气净化单元和通风单元分别安装在分开的区域中。
7.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系统,还包括在管道元件处用于对流入到室内区域的空气的湿度进行控制的加湿器。
8.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系统,还包括连接到管道元件端部的分配单元;以及从分配单元分出并连接到空气净化单元的至少一个不同的管道元件。
9.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系统,还包括在管道元件处用于对流入到室内区域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控制的加热器或者空气制冷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系统,还包括连接到通风单元或者管道元件的扩散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空调系统,还包括连接到所述扩散器的分配单元;以及从分配单元分出的多个不同的扩散器。
12.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在其中彼此换热的通风单元;连接到通风单元的至少一个空气净化单元,该空气净化单元包括在侧部具有排放格栅的格栅、抽吸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风扇、对吸入空气进行净化的过滤器;连接空气净化单元和通风单元的管道元件,该管道元件包括使室外空气流动的供气管道和使室内空气流动的排气管道;以及连接到通风单元或者管道元件的扩散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空调系统,其中空气净化单元连接到管道元件的端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的空调系统,其中空调单元连接到从管道元件分支出的支路管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2的空调系统,还包括连接到扩散器的分配单元;以及从分配单元伸出的多个支管。
16.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使在室外空气流入和室内空气流出之间热交换的通风单元;直接或者间接连接到通风单元的空气净化单元;以及直接或者间接连接到通风单元或者空气净化单元的空调单元,该空调单元包括把冷空气或者热空气供应到室内区域的室内单元以及允许在室外空气和制冷剂之间热交换的室外单元,其中该空气净化单元包括具有排放格栅的格栅、安装在内侧用于抽吸空气的风扇、净化吸入空气的过滤器,以及连接于格栅一侧并具有吸气孔和排气孔的安装壳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空调系统,其中该空调单元为把冷空气供应到室内区域的空气制冷单元或者把热空气供应到室内区域的热泵单元。
18.根据权利要求16的空调系统,其中通风单元为具有热交换器的热回收通风机,其中该热交换器允许在室内空气流和室外空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
19.根据权利要求16的通风系统,其中该通风单元把室外空气供应到空调单元的室外单元或者室内单元。
20.根据权利要求16的空调系统,还包括连接通风单元和空气净化单元的管道元件,该管道元件包括室外空气在其中流动的供气管道和室内空气在其中流动的排气管道。
21.根据权利要求20的空调系统,还包括从供气管道分出的支路管道;以及连接到支路管道的多个空调单元。
22.根据权利要求20的空调系统,其中空调单元布置在供气管道上,用于加热或冷却要提供给空气净化单元的空气。
23.根据权利要求16的空调系统,还包括安装在连接通风单元和空气净化单元的供气管道的分配单元;以及分别连接到从分配单元分出的多个支管的多个空调单元。
24.根据权利要求16的空调系统,还包括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到通风单元的分配单元。
25.根据权利要求24的空调系统,还包括多个空气净化单元,其中该空调单元布置在通风单元和分配单元中间,并通过供气管道共同连接到通风单元和分配单元,排气管道直接连接通风单元和分配单元,并且多个空气净化单元分别连接到从分配单元伸出的多个管道元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空气净化单元。空气净化单元包括在侧部具有排放格栅的格栅、抽吸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气的风扇、净化吸入空气的过滤器以及附着于格栅一侧并具有吸气孔和排气孔的安装壳体。通风单元与空气净化单元联合运行。管道元件连接空气净化单元和通风单元。
文档编号F24F3/16GK1971153SQ20061010758
公开日2007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21日
发明者宋昌铉, 李浩范, 朴钟勋, 姜东勋, 方基硕 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