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11551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烧结装置,特别是一种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
背景技术
箱式烧结,可以广泛地应用在烧结粉煤灰、工业尾矿、黏土或页岩陶粒,也可以用在冶金行业烧结铁矿粉、水泥行业烧结水泥熟料等领域。特别是,本发明人开创性地提出了多层或单层平面循环烧结机的技术方案,并申请了一系列专利(参见中国发明专利申请No.200310113545.5,“一种平面循环多层烧结方法及其装置”,申请日2003.11.17;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 2003 20103451.5,“一种平面循环多层烧结装置”,申请日2003.11.17;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 200420066909.9,“一种箱体烧结装置的烧结箱”,申请日2004.6.10;中国发明专利申请No.200410096048.3,“一种平面循环单层烧结方法及其装置”,申请日2004.11.26)。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系列技术方案进行的改进,由于烧结箱在布满原料以后的上下通风流量在同一烧结层面内不同,中间的通风流量一般大于箱体内边缘的流量,使箱体内的烧结料烧结不均衡。只有解决了单个烧结箱内烧结均衡的问题,才能使箱式烧结成为可能,从而降低烧结设备的投资和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烧结均衡的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包括底座(1)、底炉箅板(2)、内壁(3)、外壳(4)和顶板(5),其中所述内壁的进风端面积大于出风端面积,底炉箅板(2)和内壁(3)上布有多个通风孔(17),烧结箱的内壁(3)和外壳(4)之间形成中空的边室I,边室I内有颗粒状填充料(6)。
所述内壁(3)的形状为锥体。
填充料(6)粒径为3~25mm的耐高温颗粒。
烧结箱的内壁(3)的锥度角为45~90°。
底座(1)的外圈有多个通风孔(17)。
内壁(3)、底炉箅板(2)为整体式或组合式。
内壁(3)的结构为下列之一当烧结采用下引风时,锥体的上部截面面积大于下部截面面积;当烧结采用上鼓风时,锥体的下部截面面积大于上部截面面积。
该烧结箱的部件采用耐高温材料,耐高温范围为200~1100℃。所述通风孔(17)的形状可以是圆孔、四方形、长条形、不规则形或其组合。
组装后内壁(3)的底部与底座(1)之间有1~10mm的安装间隙。
底炉箅板(2)中部有炉箅条,该炉箅条与底座横梁(16)为沟槽自锁结构。
边室I内壁有隔热材料,外壳(4)、底座(1)和顶板(5)之间有气体密封材料。
所述顶板(5)的内边缘有凹槽,所述内壁(3)可插入的固定在该凹槽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烧结箱满足了保证烧结质量的两个必要条件烧结通风和足够的温度,进行了以下设计改进一、烧结箱除形成上下通风之外,也可以将风的流向引向边室;同时采用强制式边室引风,可以保证烧结箱内边缘材料的烧结有足够的通风。二、烧结箱的内壁采用锥体,使高温热量的传递从大的截面传向小的截面,实现较高的有效热传递,可以保证烧结截面的每个角落烧结时有足够的温度。确保烧结箱内中间和边缘的原料烧结质量均衡,提高成品率。另外,烧结箱采用组合结构,便于替换因高温烧结发生的烧蚀或折断的炉箅条。


图1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底座1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图1中底炉箅板2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 底座2 底炉箅板3 内壁4 外壳5 顶板6 填充料7 陶瓷纤维毯 8 点火器9 引风室 10 集尘室11 引风管道12 除尘系统13 风量控制阀门14 引风机15 烟囱16 底座横梁17 通风孔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2,烧结箱可以采用圆形,四方型或长方型。箱体有底座1、底炉箅板2(也可以将底炉箅板分成炉箅条、炉箅底边板等)、内壁3、外壳4和顶板5构成。底炉箅板2和内壁3上布满通风孔17。孔的形状可以是园孔,也可以是长条型等,内壁3上的通风孔17沿圆周均匀布置。内壁3的形状为锥体,采用引风烧结时,锥体为上大下小。当采用鼓风烧结时,锥体采用上小下大。这样可以使高温热量的传递从大的截面传向小的截面,实现100%有效的热传递。保证烧结截面内的每部分烧结时有足够的温度。烧结箱的内壁和外壳之间形成边室I,边室I内布满粒径均匀的耐高温颗粒状填充料6,颗粒的粒径可以为3~25毫米。可以采用耐高温水泥或类似材料将填充料颗粒6固定在边室I内,也可以采用松散的形式填充在边室I内,填充料颗粒6的作用是使高温空气通过边室上的通风孔进入边室I时既有通风又有空气阻力的效果。使箱体烧结时箱体内边缘的通风流量和箱体中间的通风流量接近。这样可以保证烧结箱内的烧结料烧结均衡。
底座1采用耐高温铸件材料700~900℃,结构如图3-4所示,内圈(箱体组装时位于烧结箱的中间的底部)中间的底座横梁16主要用来承载,同时可以用来支撑炉箅条和炉箅底边板。外圈(箱体组装时位于烧结箱的边室I的底部)上布满了通风孔17,孔的形状可以是圆孔、四方型、长条型、不规则型等或其组合,必须保证有一定的通风流量。参见图5,底炉箅板2采用耐高温材料500~1100℃,板上布满通风孔17,同样,孔的形状可以是圆孔、四方型、长条型、不规则型等或其组合。
底炉箅板2可以做成一个整体,也可以分解成若干炉箅条,便于浇铸。如图5所示,则为箱体采用圆形,底炉箅板2的中间为炉箅条,炉箅条与底座1中间的底座横梁16设计成沟槽自锁结构。边缘采用小块的炉箅板,便于浇铸,也便于在使用过程中更换易损耗件,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内壁3也采用耐高温材料500~1100℃,内壁上布满通风孔17,同样,孔的形状可以是圆形,四方型、长条型、不规则型等或其组合。
内壁的形状为锥体,锥体的角度可以从45~90°。当采用下引风烧结时,锥体为上大下小。当采用上鼓风烧结时,锥体采用上小下大,使高温热量的传递从大的截面传向小的截面,实现100%有效的热传递。内壁3既可以浇铸成一个整体,也可以分解成若干小的炉箅条或块,便于浇铸和更换。组装后内壁3的底部与底座1之间有大约1~10mm的间隙,用于高温烧结时内壁的膨胀升缩。
外壳4可以采用次耐高温材料200~500℃,外壳4和顶板5、底座1之间采用螺栓固定。在浇铸外壳4时将螺栓固定的地方采用凹孔,将螺栓固定在外,便于在螺栓因高温氧化后更换。在外壳的内侧(边室I内)安装有陶瓷纤维毯或其它隔热保温材料7,用于隔热保温,使正常工作时外壳的温度达到常温。在组装时,外壳4和底座1和顶板5之间的连接处采用石棉板或类似材料垫衬,以免漏风。
顶板5采用耐高温材料500~1100℃,顶板5的内边缘铸有凹槽,便于内壁3上端与顶板5之间采用插接方式固定,便于更换内壁3。
权利要求1.一种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包括底座(1)、底炉箅板(2)、内壁(3)、外壳(4)和顶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的进风端面积大于出风端面积,底炉箅板(2)和内壁(3)上布有多个通风孔(17),烧结箱的内壁(3)和外壳(4)之间形成中空的边室I,边室I内有颗粒状填充料(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3)的形状为锥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料(6)粒径为3~25mm的耐高温颗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其特征在于烧结箱的内壁(3)的锥度角为45~9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其特征在于底座(1)的外圈有多个通风孔(17)。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3)、底炉箅板(2)为整体式或组合式。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3)的结构为下列之一当烧结采用下引风时,锥体的上部截面面积大于下部截面面积;当烧结采用上鼓风时,锥体的下部截面面积大于上部截面面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其特征在于该烧结箱的部件采用耐高温材料,耐高温范围为200~1100℃。
9.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17)的形状可以是圆孔、四方形、长条形、不规则形或其组合。
10.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其特征在于组装后内壁(3)的底部与底座(1)之间有1~10mm的安装间隙。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炉箅板(2)中部有炉箅条,该炉箅条与底座横梁(16)为沟槽自锁结构。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边室I内壁有隔热材料,外壳(4)、底座(1)和顶板(5)之间有气体密封材料。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5)的内边缘有凹槽,所述内壁(3)可插入的固定在该凹槽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面循环烧结用的烧结箱,它包括底座(1)、底炉箅板(2)、内壁(3)、外壳(4)和顶板(5),其中所述内壁(3)的形状为锥体,该内壁的进风端面积大于出风端面积,底炉箅板(2)和内壁(3)上布有多个通风孔(17),烧结箱的内壁(3)和外壳(4)之间形成中空的边室I,边室I内有颗粒状填充料(6)。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地改善烧结箱边缘的通风,而且烧结箱的内壁采用锥体,使高温热量的传递从大的截面传向小的截面,实现较高的有效热传递,可以保证烧结截面的每个角落烧结有足够的温度。这样可确保烧结箱内中间和边缘的原料烧结质量均衡,提高成品率。
文档编号F27B5/00GK2879080SQ20062000192
公开日2007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25日
发明者范正付 申请人:范正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