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干机炉体的换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37075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烘干机炉体的换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粮食烘干设备,燃煤锅炉中的换热结构。
背景技术
有燃烧室的烘干机炉体的大致结构是人工烧圆筒炉没有换热器。大功率机烧炉设三个换热器,外包复用砖砌成,冷风从换热器末端进入,没有余热回收结构。本专利权人的在先专利给出余热回收结构在温度高的燃烧室、烟室、烟道管群以及烟囱等部位都增设外包复壳体构成的空腔,有冷风引入口与外界相通。由燃烧室出来后的高温烟气首先进入该区第一换热器的烟管内,烟管壁外周空气受热产生气流,炉体及第一换热室壳体的冷风口接入第一换热室的侧面,并且该侧剩余面部分敞开,让冷风直接吹入,但是这种结构仍不足以带走第一换热器中的热量,烟道管壁常被烧得发红。这说明换热措施有问题。为此出现了这样的解决方式例如机烧炉,在炉体侧面设三段换热器,或在高温端设风机,在三个并列换热器前端或末端设风机,让冷风从换热器低温端进入。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在低温侧烟道管群首先与冷空气交换,由于该部位管的温度不够高,使管壁内烟气冷凝出现液态,有水露与烟灰凝结在管内壁而造成堵管后果,可热交换率仍没有提高。堵管现象还出现在第一换热器的管群中,该部分烟道管的直径与其它换热器的管径相同,都是小直径的,而在高温下管内灰分熔化,也易发生堵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烘干机炉体的换热结构,提高了热交换率,节能效果显著,并且解决了堵管问题,还能延长管的寿命。
烘干机炉体的换热结构,包括有余热回收的包复壳体的炉筒、烟室、多个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炉筒与第一换热器之间安置引风管路;引风管路接口端与第一换热器里侧壳体四周边结合,引风管路末端调转90°,与设在第二换热器正面的风机负压连接,风机出口与第二换热器壳体四周边结合,呈正压连接。
本设计的换热结构,适用于中、小型吨位锅炉,有如下显著特点1、设引风管路,将进入第一换热器的高温热风即时由负压引出,使第一换热器的管群避免过热,起到保护管壁的作用。2、取出的高温热风同时提升了处于外侧的第二换热器温度,使该部位管内烟气不至于液态而生水露,从而避免堵管。3、设引风管路还有使气流加速、加大空气置换量的功效,正、负压结合,减小烟路和风路的弯道阻力。4、第一、第四换热器中的管径增大,让烟火通过顺利,降低堵管机率。5、各个换热器的排列方式,决定了它使得烟路和热风路上下数次迂回并折返,使换热流程延长了2-3倍。6、由于引风管路起端与第一换热器结合并第一时间取走了热风,因此,第一、第四换热器的垂直排列延长了烟路和风路,而没有增加热风路和烟路的弯道。


图1是烘干机炉体的换热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烘干机炉体的换热结构,从图3中可见包括有余热回收的包复壳体2的炉筒1、第一换热器3,第四换热器4,炉筒1与第一换热器3上部空间为烟室,烟室部位的壳体2延伸下来与第一换热器3外侧有部分连接,用作将由炉筒底部的外周壳体进风口进入的冷风经回收余热后送入第一换热器3,其特征在于在炉筒1侧与第一换热器3之间安置引风管路6;见图1引风管路6接口端与第一换热器3里侧壳体四周边结合,引风管路6末端调转90°,见图2与设在第二换热器8正面的引风机7负压连接,引风机7出口与第二换热器8壳体四周边结合,呈正压连接。
本结构设计的特征在于换热器3和换热器4共用同一烟道管群,各个烟道管分别与上、中、下管板垂直结合,并在管板外周包复壳体构成两个换换热器的风室,管板与管群上端构成的空间与炉筒1上部相通,为烟室。见图3。
所述第一、第四换热器3、4共用管群的管径大于其它换热器中的管径。
第一换热器3的烟道管上口内壁有耐火衬层,用耐火材料涂复,或加塞与烟道管内壁配合的耐火衬套。
第二、三、四换热器8、9、4中的烟道管的管长度相等。
四个换热器的排列方式第一与第四换热器垂直叠加,第一换热器在上,第三换热器9置于第四换热器4与第二换热器8之间,第二换热器8在炉筒1的远端。
使用时,从炉筒出来的烟火经烟室进入第一换热器3的烟道管内,由第四换热器4下端出来迂回进入第三换热器9上端,然后经由第二换热器8下端的烟道连接件11、锅炉风机5排出烟囱,见图2、图3。
换热气流包括由外部进入的冷风经包复层2腔形成的回收余热和由第一换热器3外侧直接进入的冷风经置换后,在引风机7负压作用下流经换热器3后的高温气流,经过引风管路6进入引风机7后转为正压气流向第二换热器8、第三换热器9和第四换热器4正压吹出,起向粮食干燥塔送出热风。换热气流最后经过的换热器4是烟气第二进入的次高温区,这样可使换热气流再次以较大温差带走该区的热能,从而使热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回收。
权利要求1.一种烘干机炉体的换热结构,包括有余热回收的包复壳体的炉筒、烟室、多个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炉筒与第一换热器之间安置引风管路;引风管路接口端与第一换热器里侧壳体四周边结合,引风管路末端调转90°,与设在第二换热器正面的风机负压连接,风机出口与第二换热器壳体四周边结合,呈正压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机炉体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第四换热器结构由共用烟道管群的各个管与上、中、下管板垂直结合,并在管板外周包复壳体构成上、下两个风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机炉体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第四换热器中共用烟道管的管径大于其它换热器中的管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机炉体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换热器的烟道管上口内壁有耐火衬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机炉体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三、四换热器中的烟道管的管长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机炉体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换热器的排列方式第一与第四换热器垂直叠加,第三换热器置于第四与第二换热器之间,第二换热器在炉筒的远端。
专利摘要烘干机炉体的换热结构,包括有余热回收的包覆壳体的炉筒、烟室、多个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炉筒与第一换热器之间安置引风管路;引风管路接口端与第一换热器里侧壳体四周边结合,引风管路末端调转90°,与设在第二换热器正面的风机负压连接,风机出口与第二换热器壳体四周边结合,呈正压连接。有如下优点设引风管路,将进入第一换热器的高温热风即时由负压引出,使第一换热器的管群避免过热,取出的高温热风同时提升了处于外侧的第二换热器温度,使该部位管内烟气不至于液态而生水露,从而避免堵管。第一、第四换热器中的管径增大降低堵管几率。本设计各个换热器的排列方式,使换热流程延长了2-3倍,而却没有增加热风路的弯道。
文档编号F26B23/02GK2919160SQ20062009156
公开日2007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16日
发明者曹顺 申请人:曹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