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72549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器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尤其涉及一种内部流动分流热交换 器。本发明同时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热交换器的空调。
技术背景目前,热交换器主要应用在暖风机、水箱、空调的蒸发器和冷凝 器中,是实现热量交换的工具。通常热交换器具有两个具有一定间隔 且相互平行的集流管和相互平行且两端与集流管连通的分流管,在分 流管之间具有更有利于热量交换的散热片。在热交换器的集流管和分 流管内有换热介质流体(液态的冷媒或热媒)循环流动,上述集流管 和分流管内流动换热介质流体与热交换器周围的空气实施热量交换, 进而调节周围空气的温度。请参考图1,图1为一种常用的热交换器结构及其内部换热介质 流体流动方式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的热交换器包括中空的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及多个与第一集流管ll和第二集流管12连通的分流管13, 每个分流管13相互平行,每个分流管13之间具有散热片(图中未示 出)。内部流动分流器15水平布置在第一集流管11的中部,将第一集 流管11分隔成位于其上部的进口集流腔17和下部的出口集流腔18, 热交换器的进口管16与第一集流管11的进口集流腔17连通,热交换 器的出口管14与第一集流管的出口集流腔18连通。由图1可知,(图中箭头方向表示换热介质流体流动方向)换热介 质流体从进口管16进入第一集流管11上部的进口集流腔17内,再通 过分流管13流向第二集流管12,第二集流管12中的换热介质流体再 通过分流管13流向第一集流管11下部的出口集流腔18内,最后通过 出口 14管排出。换热介质流体按上述方式在热交换器中循环流动,进 而可与周围的空气交换热量。由于换热介质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地与周围空气进行热量交 换,换热介质流体沿流动方向的温度是逐渐变化的(升高或降低),导 致热交换器温度分布不均匀,因而热交换器的换热性能低。并且,第二集流管12中的换热介质流体的流动模式考虑,越靠 近第二集流管中部的分流管13的流路越短,因而换热介质流体的压力损失越小,因而靠近第二集流管12中部的分流管13的换热介质流体流动速度大,导致换热介质流体不能均匀地在热交换器内流动,进而也会造成热交换器的换热性能低。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整体的温度分布 均匀,具有很好的换热性能。本发明提供 一 种热交换器,包括相互平行布置且中空的第 一 集流 管和第二集流管、若干个垂直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分流管、设置在第一集流管内的内部流动分流器、进口管和出口管;所述内部流动分流器将所述第一集流管分隔成相互隔绝的进口集流腔和出口集流腔,所述进口管与所述进口集流腔连通,所述出口管与所述出口集流腔连通;所述分流管具体分为两组,其中 一组分流管与所述进口集流腔连通,另一组分流管与所述出口集流腔连通,相邻近的分流管形成自成体系的U形流路。优选地,所述内部流动分流器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纵向布置,所述进口集流腔和出口集流腔分别为沿所述第 一 集流管纵向的左右两个集流腔;所述分流管的 一 端分别相间隔地与所述进口集流腔和出口集流腔连通。优选地,每个与所述进口集流腔连通的分流管和与出口集流腔连通的分流管均交叉间隔布置。优选地,至少两个分流管分为一组,每组分流管均交叉间隔布置。 优选地,所述分流管为沿所述第 一 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纵向的两排分流管;所述内部流动分流器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纵向布置,所述进口集流腔和出口集流腔分别为沿所述第 一 集流管纵向的前后两个集 流腔,所述两排分流管中的 一排分流管的 一端与所述进口集流腔连通, 另一排分流管的一端与所述出口集流腔连通,所述两排分流管的另一 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优选地,所述内部流动分流器具体包括第一内部流动分流器、第 二内部流动分流器和第三内部流动分流器,所述第 一 内部流动分流器 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纵向布置,靠近所述第一集流管横向的中线位置; 所述第二内部流动分流器沿所述第一集流管横向布置,靠近所述第一集流管纵向的中线位置;所述第 一 内部流动分流器和第二内部流动分 流器将所述第 一 集流管分割成横截面积不小于所述第 一 集流管横截面 积的四分之一的进口集流腔,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其余部分为出口集流 腔;所述第三内部流动分流器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纵向布置,靠近所 述第二集流管横向的中线位置。优选地,所述第三内部流动分流器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横向布 置,靠近所述第二集流管纵向的中线位置。优选地,所述第 一 内部流动分流器沿所述第 一 集流管纵向布置, 靠近所述第一集流管纵向的一端,所述第三内部流动分流器沿所述第 二集流管的纵向布置,靠近所述第二集流管横向的中线位置。优选地,所述两排分流管中的一排分流管与另 一排分流管交错布置。本发明同时还提供一种空调,该空调的蒸发器或冷凝器中具有上 述发明内容及优选实施例所述的热交换器。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通过内部流动分流器将所述第一集 流管分隔成进口集流腔和出口集流腔,相邻近的分流管的 一 端分别与 所述进口集流腔和出口集流腔连通,其另 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 因而从进口集流腔流向第二集流管内的换热介质流体再分别通过与出 口集流腔连通的分流管流入出口集流腔内,这样两个相邻的分流管侵_ 形成了一个U形流5^,这些U形流路相间隔地布置,进而^f吏得热交换 器整体的温度分布均勻,因而该热交换器具有很好的换热性能。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通过不同的内部流动分流器布置方 案,_改变进口集流腔和出口集流腔的位置,进而可以灵活地布置进口 管和出口管的位置。


图1为现有技术热交换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所述内部流动分流器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 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发明所述内部流动分流器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 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 图4-1为本发明所述内部流动分流器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 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四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 图5-1为本发明所述内部流动分流器第四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 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五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图6-1为图6中沿A-A线的剖视图;图6-2为图6所示热交换器的俯视图;图7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六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主视图;图7-1为图7中沿C-C线的示意图;图7-2为图7中沿D - D线的示意图;图7-3为图7所示热交换器的俯视图;图7-4为图7所示热交换器的仰视图;图7-5为本发明所述第三内部流动分流器的另一种布置方式的示 意图;图7-6为图7所示热交换器的俯视图;图7-7为图7所示热交换器的仰视图;图8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七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 图8-l为沿图8中E-E线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八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 图9-1为沿图9中F-F线的示意图; 图9-2为沿图9中G-G线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九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 图10-1为沿图10中H-H线的示意图; 图10-2为沿图10中I-I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2,图2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 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图中所示箭头方向表示换热介质流体的流动方向。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具体包括相互平行布置且中空的第一 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多个与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 连通且相互平行的分流管23、安装在第一集流管21内部的内部流动 分流器25以及进口管26和出口管24。所述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的横截面为矩形,同样也可 以为圆形或椭圓形,第二集流管22的横截面小于第一集流管21的横 截面,所述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的一个侧面均具有一排供 分流管23插入的长孔(图中未示出),该长孔与分流管23配合。请参考图2-1,图2-1为本发明所述内部流动分流器第一种具体实 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l所示,所述内部流动分流器25为矩形平板,其长度和宽 度与第一集流管21的长度和宽度相适应,内部流动分流器25上具有 一排供分流管23插入的长孔23a,该长孔23a与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侧壁上的长孔形状相同,并与第一集流管21侧壁上的长 孔交叉间隔分布。内部流动分流器25沿第一集流管21的纵向布置,安装在第一集 流管21的内部,将第一集流管21分隔成相互隔绝的两个集流腔,具 体为右侧的进口集流腔27和左侧的出口集流腔28。靠近内部流动分 流器25的中部具有圆形的通孔26a,该通孔26a与热交换器的进口管 26配合。每个分流管23截面为矩形,其纵向的两端为圓弧过渡,当然, 也可为圆形或椭圆形等,分流管23内具有若干个供换热介质流体流动 的圆孔(图中未示出)。每个分流管23的左端分别间隔穿过第一集流管21的长孔和内部 流动分流器25的长孔23a,致^f吏分流管23左端分别与进口集流腔27 和出口集流腔28连通,其右端插入到第二集流管22侧壁的长孔内, 进而与第二集流管22连通。进口管26与进口集流腔27连通,进口管26的管口的位置可沿 进口集流腔27的纵向任意布置,在本实施例中,进口管26的管口布 置在进口集流腔27的中间位置。出口管24与出口集流腔28连通,其管口的位置同样可沿出口集 流腔28的纵向任意布置,在本实施例中,出口管24的管口布置在靠 近进口管26的下方的位置。分流管23之间安装有若干个散热肋片(图中未示出),用于更好地与周围的空气实施热量交换。下面具体说明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换热介质流体通过进口管26流入进口集流腔27,然后分别通过分流 管23流入第二集流管22中,第二集流管22中的热交换流体通过与第 一集流管21的出口集流腔28连通的分流管23流入出口集流腔28, 乂人而出口集流腔28内的换热介质流体^f更可通过出口管24流出,进口 集流腔27和出口集流腔28之间是隔绝的,换热介质流体不能从一个 集流腔渗透到另一个集流腔。通过上述方式,连续地实施热量交换过程。由于分流管23分别间隔与第一集流f 21中的进口集流腔27和 出口集流腔28连通,进而从进口集流腔27流向第二集流管22内的换 热介质流体再分别通过与出口集流腔28连通的分流管23流入出口集 流腔28内,这样两个相邻的分流管23 ^_形成了一个循环U形流路, 这些U形流路均匀交叉地布置,进而使得热交换器整体的温度分布均 匀,因而具有很好的换热性能。请参考图3,图3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 示意图。如图3所示,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 热交换器存在相同结构的部件,为便于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 施例中结构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号。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的分流管23可以分成若干组,在本实 施例中将其分为四组,每组具有三才艮分流管23,每组分流管23的一 端分别间隔与第一集流管21的进口集流腔27和出口集流腔28连通, 其另一端与第二集流管22连通。请参考图3-1,图3-1为本发明所述内部流动分流器第二种具体实 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1所示,内部流动分流器35上具有供两组分流管23插入 的长孔23a,每组具有三个长孔23a,该两组长孔23a与第一集流管 21的四组长孔交叉间隔分布,内部流动分流器35的中部具有圆形通 孔26a,该通孔26a与换热器进口管26连通。同理,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也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此外, 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中,每组相邻的分流管23组成自成体系的U 形流路,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请参考图4,图4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 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包括沿第一集流管21橫 截面方向布置的第一内部流动分流器45a、第二内部流动分流器45b和沿第一集流管21纵向布置的第三内部流动分流器45c。第一内部流动分流器45a和第二内部流动分流器45b相互平行, 第三内部流动分流器45c安装在第一内部流动分流器45a和第二内部 流动分流器45b之间,第一内部流动分流器45a、第二内部流动分流 器45b和第三内部流动分流器45c将第 一 集流管21分隔成进口集流腔 47、出口集流腔48。所述进口集流腔47位于第一内部流动分流器45a、 第二内部流动分流器45b和第三内部流动分流器45c围成的工字形结 构的右侧,第一集流管47的其余部分为出口集流腔48。本实施例提供中的若干组相邻的分流管23组成了一组非对称的 自成体系的W形流路,该热交换器也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简化了多 流路对称U形热交换器的结构,便于制造。请参考图4-1,图4-1为本发明所述内部流动分流器第三种具体实 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_1所示,所述第三内部流动分流器45c为矩形平板,其中 部具有圆形的通孔26c,该通孔26c与进口管26配合。进口集流腔连47通与若干个分流管23连通,出口集流腔48与 若干分流管23连通。进口管26与进口集流腔47连通,出口管24与 出口集流腔48连通。换热介质流体通过进口管26流入进口集流腔47,再通过分流管 23流入第二集流管22,第二集流管22内的换热介质流体再通过与出 口集流腔48连接的分流管23流入出口集流腔48,最后通过出口管24 流出,实现换热介质流体的循环流动。换热性能,此外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简单,便于制造。请参考图5,图5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四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 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的分流管23可以分成若 干组,在本实施例中将其分为若干组,每组具有若干管束的分流管23, 每组分流管23的一端分别间隔与第一集流管21的进口集流腔27和出口集流腔28连通,其另一端与第二集流管22连通。请参考图5-1,图5-1为本发明所述内部流动分流器第二种具体实 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1所示,内部流动分流器55上具有供两组分流管23插入 的长孔23a,每组具有三个长孔23a,该两组长孔23a位于内部流动分 流器55的两端,内部流动分流器55的中部具有圓形通孔26a,该通 孔26a与换热器进口管26连通。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中,每组相邻的分流管23组成自成体 系的U形流3各。以上所述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为单层热交换器,下面的实施例 将提供双层热交换器的流路布置的方式。请参考图6、图6-1和图6-2,图6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五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图6-1为图6中沿A-A线的示意图; 图6-2为图6中沿B-B线的示意图。如图6、图6-1和图6-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包括中空 的第一集流管61和第二集流管62、与第一集流管61和第二集流管62 连通的两排分流管63、设置在第一集流管61内部的内部流动分流器 65以及进口管26和出口管24。第一集流管61和第二集流管62的横截面为矩形,其中一个侧壁 具有两排供分流管63插入的长孔(图中未示出),第二集流管62的横 截面小于第一集流管61的横截面。内部流动分流器65为一矩形平板,其长度和宽度与第一集流管 61的长度和宽度相适应,并沿第一集流管61的纵向布置,置于第一 集流管61的两排长孔之间,进而将第一集流管61分隔成垂至于所述 两排分流管63的纵向的两个集流腔,具体为进口集流腔67和出口集 流腔68。两排分流管63具体包括第一排分流管63a和第二排分流管63b。 63分别插入第一集流管61和第二集流管62侧壁的长孔内,第一 排分流管63a与进口集流腔67连通,第二排分流管63b与出口集流腔68连通,所述进口管26与进口集流腔67连通,所述出口管26与出 口集流腔68连通。下面进 一 步说明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换热介质流体通过进口管26流入进口集流腔67,再通过与进口 集流腔67连通的第一排分流管63a流向第二集流管62,第二集流管 62中的换热介质流体通过与出口集流腔68连通的第二排分流管63b 流入出口集流腔68内,再通过出口管24流出,进而实现换热介质流 体在该热交换器中流动。本实施例通过内部流动分流器65将第一集流管61分隔成进口集 流腔67和出口集流腔68,换热介质流体通过与进口集流腔67连通的 第一排分流管63a流向与出口集流腔68连通的第二排分流管63b,通 过第一排分流管63a与第二分流管63b内的换热介质流体的交叉流动, 将目前的二维流路扩展到三位流路,这样每一组相邻的分流管63便组 成一组自称体系的U形流路。这种分流方式使得换热介质流体均匀流 过热交换器,热交换器换热均匀,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请参考图7、图7-1和图7-2,图7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六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图7-1为沿图7中C-C线的示意图; 图7-2为沿图7中D-D线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与第四实施例所述的 热交换器存在相同结构的部件,为便于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 施例中结构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号。如图7-1和图7-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内部流动分流器具体包 括第一内部流动分流器75a、第二内部流动分流器75b和第三内部流 动分流器75c。所述第一内部流动分流器75a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61靠近其长度 防线的中线位置,所述第二内部流动分流器75b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 61靠近其横向中线的位置,所述第一内部流动分流器75a和第二内部 流动分流器75b将所述第一集流管61分隔成进口集流腔77,第一集 流管61的其余部分为出口集流腔78。所述第三内部流动分流器75c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62的横向靠近 中线的位置,将所述第二集流管62分成第三集鴻腔79和第四集流腔 70。进口管26与进口集流腔77连通,出口管24与出口集流腔78连通。请参考图7-3和图7-4,图7-3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六种具体 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7-4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六种具体实施方 式的仰视图。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如图7-3和图7-4所示,换热介质流体通过进口管26流入进口集 流腔77,再通过与进口集流腔77连通的第一排分流管63a流向第二 集流管62的第四集流腔70 (图7-3中第一流路1所示),第四集流腔 70内的换热介质流体通过与出口集流腔78连通的第二排分流管63b 流入出口集流腔78内(图7-4中第二流^各2所示),出口集流腔78内 的换热介质流体再流入第三集流腔79内(图7-3中第三流路3所示), 第三集流腔79内的换热介质流体再流入出口集流腔78内(图7-4中 第四流路4所示),最后通过出口管24流出,进而实现换热介质流体 在该热交换器中流动。也就是说,该换热器中换热介质流体沿第一流路1、第二流路2、 第三流路3和第四流;咯4中的箭头所示方向流动。由上述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换热均匀,且进口管26 和出口管24的位置可以设置在同侧且同样的高度。请参考图7-5,图7-5为图7中所述第三内部流动分流器的另一种 布置方式的示意图。如图7-5所示,与第五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三内 部流动分流器75c置于第二集流管62纵向靠近中线的位置,将第二集 流管62分隔成上部的第三集流腔79和下部的第四集流腔40。请参考图7-6和图7-7,图7-6为图7所示热交换器的俯视图; 图7-7为图7所示热交换器的仰视图。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如图7-6和闺7-7所示,换热介质流体通过进口管26流入进口集 流腔77,再通过与进口集流腔77连通的第一排分流管63a流向第二 集流管62的第三集流腔79 (图7-6中第一流路1所示),第三集流腔 79内的换热介质流体再流回出口集流腔78内(图7-6中第二流路2 所示),组成了一个U形流路,出口集流腔78内的换热介质流体再流 入第四集流腔70内(图7-7中第三流路3所示),第四集流腔70内的 换热介质流体再流入出口集流腔78内(图7-7中第四流路4所示), 最后通过出口管24流出,进而实现换热介质流体在该热交换器中流 动。也就是说,该换热器中换热介质流体沿第一流路1、第二流路2、 第三流3各3和第四流路4中的箭头所示方向流动。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可以将进口管26和出口管24 布置在不同侧且不同高度。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和第六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热交 换器可以方便灵活地布置进口管和出口管的位置,可以根据具体的结 构或安装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案。上述第四、第五和第六实施例中每排分流管中的单个分流管是一 一平齐对应的,也可以有其他的结构。请参考图8和图8-1,图8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七种具体实 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8-1为沿图8中E-E线的示意图。如图8和图8-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的第一集流管81 和第二集流管82的侧面具有两排平行的长孔,所述长孔与两排分流管 83配合,进而形成两排平行且交错布置的两排分流管83。请参考图9、图9-1和图9-2,图9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八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图9-1为沿图9中F-F线的示意图;图 9-2为沿图9中G-G线的示意图。如图9、图9-1和图9-2所示,根据上述原理,本实施例可将进口 管26和出口管24分别布置在该热交换器的两侧,也就是分别布置在第一集流管71和第二集流管72的侧壁上。请参考图10、图10-1和图10-2,图10为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第 九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图io-l为沿图10中H-H线的示 意图;图10-2为沿图10中I-I线的示意图。如图10、图10-1和图10-2所示,根据上述原理,本实施例可将 进口管26和出口管24分别布置在该热交换器的同一侧,也就是布置 在第一集流管71侧壁上。所述第九实施例和第十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同样具有上述实 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该空调的蒸发器或冷凝器中具有上述实施 例所述的热交换器。此外,本发明提供的热交换器还可以应用于汽车 但不限于其他任何工业领域,且包括暖风机、散热器、冷凝器以及蒸 发器等所有热交换器。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 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 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平行布置且中空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若干个垂直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分流管、设置在第一集流管内的内部流动分流器、进口管和出口管;所述内部流动分流器将所述第一集流管分隔成相互隔绝的进口集流腔和出口集流腔,所述进口管与所述进口集流腔连通,所述出口管与所述出口集流腔连通;所述分流管具体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分流管与所述进口集流腔连通,另一组分流管与所述出口集流腔连通,相邻近的分流管形成自成体系的U形流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流 动分流器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纵向布置,所述进口集流腔和出口集流 腔分别为沿所述第 一 集流管纵向的左右两个集流腔;所述分流管的一 端分别相间隔地与所述进口集流腔和出口集流腔连通。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每个与所述 进口集流腔连通的分流管和与出口集流腔连通的分流管均交叉间隔布 置。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分 流管分为一组,每组分流管均交叉间隔布置。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 为沿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纵向的两排分流管;所述内部流动 分流器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纵向布置,所述进口集流腔和出口集流腔 分别为沿所述第 一 集流管纵向的前后两个集流腔,所述两排分流管中 的一排分流管的 一端与所述进口集流腔连通,另 一排分流管的 一端与 所述出口集流腔连通,所述两排分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 通。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流 动分流器具体包括第 一 内部流动分流器、第二内部流动分流器和第三 内部流动分流器,所述第 一 内部流动分流器沿所述第 一 集流管纵向布 置,靠近所述第一集流管横向的中线位置;所述第二内部流动分流器沿所述第一集流管横向布置,靠近所述第一集流管纵向的中线位置; 所述第一内部流动分流器和第二内部流动分流器将所述第一集流管分 割成横截面积不小于所述第 一 集流管横截面积的四分之一 的进口集流腔,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其余部分为出口集流腔;所述第三内部流动分 流器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纵向布置,靠近所述第二集流管横向的中线 位置。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内 部流动分流器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横向布置,靠近所述第二集流管纵 向的中线位置。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 部流动分流器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纵向布置,靠近所述第一集流管纵向 的一端,所述第三内部流动分流器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纵向布置,靠 近所述第二集流管横向的中线位置。
9. 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两排分流管中的一排分流管与另 一排分流管交错布置。
10. —种空调,其特征在于,该空调的蒸发器或冷凝器中具有权 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包括相互平行布置且中空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若干个垂直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分流管、设置在第一集流管内的内部流动分流器、进口管和出口管,所述内部流动分流器将所述第一集流管分隔成相互隔绝的进口集流腔和出口集流腔,所述进口管与所述进口集流腔连通,所述出口管与所述出口集流腔连通;所述分流管具体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分流管与所述进口集流腔连通,另一组分流管与所述出口集流腔连通,相邻近的分流管形成自成体系的U形流路,由于U形流路相间隔地布置,进而使得热交换器的温度分布均匀,具有很好的换热性能。本发明同时还公开了一种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
文档编号F24F1/00GK101240956SQ20081003441
公开日2008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5日
发明者粮 叶, 欣 曾 申请人:艾泰斯热系统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