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雾排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76562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雾排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雾排烟装置,搭载在消防车上,用于对诸如遂道、 地铁、矿巷、地下商场、地下仓库、地下车库之类的场所实施救灾时的水雾 排烟,属于消防设施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如业界公知之理,由于水雾粒子能与烟气中的碳粒子结合而沉淀,从而 使火灾现场的烟雾弥漫程度得以控制,并且能积极有效地降低,使火灾现场 的生命环境得以改善,以利消防人员进行施救和/或利于被困人群紧急疏散、 撤出;又由于水雾排烟灭火所需的水量是常规消防龙头直接灭火用水量的数 十分之一 (25-35分之一),因而可以节约用水量;还由于水雾排烟灭火能快 捷而有效地对火灾现场的有害气体进行稀释,因而能控制二次危害,等等。鉴于水雾排烟灭火具有前述的作用机理或称物理机理,因此越来越为人 们所重视。近几年来,我国的消防单位的消防车上陆续配备有水雾排烟装置。 关于水雾排烟装置的文献记载甚少,申请人仅检知有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 号CN1935296A—篇,名称为消防车细水雾灭火排烟装置。该方案的有益效 果在其说明书第3页作了四个方面的归纳,本申请人认为归纳是较为客观的。 但是,上述专利申请技术方案仍存在有欠缺,在使用过程中整个装置既不能 实现上、下高度的调节,也不能作全方位(360° )转动,从而对救灾现场 的位置具有挑剔性,通常需要依据车辆的泊车位置来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 往往需要时间来保障,对及时投入救灾延搁时间,尤其是受救灾现场的客观 环境制约,在不少情况下靠车辆调整无法满足到排烟装置所需的高度和/或方 位要求,使排烟雾效果受到影响,业界称这种调整为被动式或消极式的调整 方式,因此有必要予以改进。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首要任务在于提供一种能对高度实现自动调整的水雾排 烟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任务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对角度实现全方位调整的水 雾排烟装置。为体现完成本实发明的首要任务,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 种水雾排烟装置,它包括一用于配置到消防车的车底板上去的底座、 一发动 机、 一与发动机传动联结的风扇、罩置在风扇外的集流罩以及至少一道环设 在集流罩内壁上的喷水管,所述的底座的上部配接有一升降机构,所述的发 动机设在升降机构的顶部。为体现完成本实用新型的还一任务,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在所述的车底板上设有一旋转机构,所述的底座与旋转机构联结。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升降机构包括支撑脚、升 降缸、第一、第二升降架、第一、第二调整缸、发动机底架,支撑脚有各自 呈X形态设置的两对,并且保持对应,其中的一对支撑脚的下端滑配在底座 的一侧内壁上,上端枢置在第一升降架的一侧内壁上,而另一对支撑脚的下 端滑配在底座的另一侧内壁上,上端枢置在第一升降架的另一侧内壁上,升 降缸垂直固定在底座的中央,其缸柱与第一升降架的中央联结,第一、第二 升降架彼此铰接,第一调整缸有一对,彼此平行,各自的缸体联结在第一升 降架上,而各自的缸柱联结在第二升降架上,第二调整缸有一对,彼此平行, 各自的缸体联结在第二升降架上,而各自的缸柱联结在发动机底架上,第一、 第二调整缸彼此呈反向设置,发动机底架与第二升降架铰接。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旋转机构包括一基座和 一旋转盘,基座与车底板固定,旋转盘通过轴承与基座可旋转配合。在本实用新型的还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风扇的风叶的材料为非 金属材料。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非金属材料为碳纤维。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集流罩的出风口部位设 有防护网。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发动机为柴油机或汽 油机。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升降缸、第一、第二 调整缸为油缸或气缸,由管路与消防车上所配置的液压驱动源或气压驱动源 联结。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底座上延设有至少 一个固定耳,固定耳上配设有定位销。本实用新型所推荐的技术方案与已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在实施救灾 的现场,可通过升降机构将发动机的高度依需调整,并且由发动机携风扇满 足到所需高度,从而能体现装置自身的积极式调节,能赢得宝贵的救灾时间; 旋转机构能确保装置体现全方位的即360。范围的任意选择,无需依赖消防车 调节。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机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机构处于收縮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在该图中,申请人给出了不受具体的款式限制的消防车厢 体1,本实用新型水雾排烟装置设在消防车厢体1的车底板31上。在底座 36上配设有一升降机构,优选但不绝对限于的升降机构的具体结构为包括 支撑脚37、升降缸25、第一、第二升降架38、 41、第一、第二调整缸40、 23、发动机底架2,支撑脚37有两对,各自呈X形态设置,并且保持对应, 由于所给出的底座36为矩形的框体构造,因此将两对支撑脚37的各下端滑 配在预设于底座36的对应内侧的两对滑动槽26上,两对支撑脚37的各上端用销轴铰设在(也可称枢设)第一升降架38的彼此相对应的两内侧。升 降缸25既可以采用油缸,也可以采用气缸,如果采用油缸,那么由液压管 路与配设在消防车上的液压驱动源联结,而如果采用气缸,那么由气压管路 与配设在消防车上的气压驱动源联结,在本实施例中,申请人择油缸为升降 缸25,其缸体固定在底座36的正中央,固定方式为垂直固定,其缸柱与第 一升降架38联结,由液压油管路42与设在消防车上的并且由图示意的作为 液压驱动源的液压控制装置43油路联结。当升降缸25的缸柱向缸体外伸展 时,即向上伸展时,便推动第一升降架38上移,与此同时,支撑脚37的下 端沿滑动槽26相向位移,将第一升降架38举升,反之亦然。第一升降架38 与第二升降架41通过铰链24在它们的一端(图示右端)实行铰联连接,如 果改铰链24连接为采用销轴连接,则应当视为等效,第二升降架41的另一 端(图示左端)同样采用铰链或销轴与发动机底架2实行铰联连接。由此可 知,发动机底架2、第一、第二升降架38、 41之间的铰接表现为可折叠式的 之字形铰接。第一、第二调整缸40、 23也可分别称为下调整缸、上调整缸, 各有相同结构的一对,而且,对于第一、第二调整缸40、 23的选用如同对 升降缸25的选用方式的描述。由于本例已择升降缸25为油缸,因此,第一、 第二调整缸40、 23随之也择取油缸,同样由相应液压油管路(图中未示出) 与液压控制装置43液压油路联结。由图晰示, 一对第一调整缸40的缸体彼 此平行地联结在第一升降架38的左端(图示位置状态),各自的缸柱朝向右 并且联结到第二升降架41的左端; 一对第二调整缸23的缸体彼此平行地联 结在第二升降架41的右端(图示位置状态),各自的缸柱朝向左并且联结到 发动机底架2的近中部。针对前述方案,如果再刻意增加相应的升降架及调 整缸,那么仍然是可行的,但应视其为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保护范畴。为 了防止震动,本实用新型还在底座36的上表面设有减震垫27,和在第一、 第二升降架38、 41的上表面俱设减震块39,减震垫27,减震块39的材料 优选为橡胶。此外,在底座36的对角部位各延设一固定耳35,固定耳35设置定位销34,由定位销34将底座36与车底板31锁定,具体是将定位 销34销入预设在车底板31上的销孔33中实施锁定。请继续见图1,采用螺钉22固定在发动机底架2上的发动机3虽然既可 使用汽油机,也可使用柴油机,但在本实施例中,申请人选择柴油机,其功 率通常较大,在82千瓦左右,本例择82千瓦的柴油机,并且自身配置有消 音器20、排气管18,消音器20还由消音器罩19罩护,排气管18携消音器 20固定在发动机底架2上。风扇10与发动机3是传动联结的,具体是在 发动机底架2上延设的风扇架6的偏下端通过轴承座5枢设主传动轮21,将 主传动轮21的轮轴4与发动机3的动力输出轮16联结。进而,在风扇架6 的偏上端通过固定轴7枢设从动传动轮8,风扇10与从动传动轮8配接,用 传动带15分别套置到主传动轮21及从动传动轮8上,实现两轮之间的联结。 为了使传动带15具有良好的传动效果,则在主传动轮21与从动传动轮8之 间加设涨紧轮17,该涨紧轮17枢置在风扇架6上。风扇10的风叶采用非金 属材料,优选为碳纤维制成的叶片,具有质量小(重量轻)、强度好的特点。 在风扇架6上延接有一集流罩支架9,用螺钉11将集流罩12固定在集流罩 支架9上。在集流罩12的内壁的出风口处敷设有数量并不限于的但至少为 一道的喷水管14,喷水管14上间布有喷水孔44,在喷水管14的外侧围绕 整个出风口处加设有防护网13。在本实施例中,如果对环状设置的喷水管 14由一道(一圈)增加为两圈(两道)或更多,以及对各喷水孔44设置微 型喷嘴,那么仍应视这种形式的变化属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范畴。敬请参阅图2,申请人给出了优选但不仅仅限于的旋转机构28的一种具 体的实施例结构,它包括一基座30和一旋转盘29,将基座30通过螺钉与车 底板31固定,而将旋转盘29通过轴承45如平面轴承实现与基座30相配合, 能使旋转盘29在基座30上作任意角度的旋转。由于设置有该旋转机构28, 因此应当将底座36与旋转盘29用螺钉固定联结。当拔除定位销34,并且由 消防人员人为驱使底座36旋转时,整个升降机构和发动机3以及风扇10也度可在360°范围任意选择,至所需的程度后将定位 销34插入。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旋转机构28,还可以有各种变异, 例如可以是日常所见的餐饮行业的圆桌桌体与桌面转盘的配合形式,还可以 是港口、码头的吊机底座与基座相旋配的结构形式。此外,示意在图l中的 控制电缆32是用于与发动机3联结的,而控制电缆32与消防车的车载电源 连接。敬请参阅图3,该图示意了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机构的第一、第二升降架 38、 41处于重合或称收缩状态,也就是说升降机构处于折叠状态,发动机3 的位置处于低位。申请人叙述本实用新型的使用, 一旦接获消防警报,消防人员便随消防 车疾驰抵达消防现场,假如当针对某一地下商场或地下停车场实施救灾时, 由于火灾现场浓烟弥漫,为了展开水雾排烟,便在现场速即起动发动机3, 与此同时,由喷水管14将由消防车的储水箱或消防栓或河道引入水的自喷 孔44喷出。在发动机3的工作下,由发动机3的动力输出轴16带动主传动 轮21,经传动带15带动从动传动轮8,使风扇10的叶片高速旋转,由叶片 使从喷孔44喷出的水以雾状形态地混合到烟雾中,与烟气中的碳粒子结合 并沉降(淀)。如果需要对风扇10的高度进行调整,那么只要驱动车辆上所 搭载的液压控制装置43,使升降缸25的缸柱上升,推动第一升降架38上升, 与此同时,第一、第二调整缸40、 23也可同时动作或择其一动作,使发动 机3携风扇10获得救灾现场所需的合理高度。又如果需要调整风扇10的方 位时,那么只要拔离定位销34,由消防员人为驱使(赶)底座36旋转到所 定的位置,也就是直至使风扇10对准到目标烟雾。救灾结束后,升降缸25、 第一、第二调整缸40、 23回复,发动机3停止工作,定位销34锁定。可见, 本实用新型在实施水雾排烟的救灾现场,不仅能对风扇10的高度进行调整, 而且对角度也可作任意调整,能充分体现救火四要素,即及时、快速、准确、 安全
权利要求1、一种水雾排烟装置,它包括一用于配置到消防车的车底板(31)上去的底座(36)、一发动机(3)、一与发动机(3)传动联结的风扇(10)、罩置在风扇(10)外的集流罩(12)以及至少一道环设在集流罩(12)内壁上的喷水管(1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36)的上部配接有一升降机构,所述的发动机(3)设在升降机构的顶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雾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车底板(31) 上设有一旋转机构(28),所述的底座(36)与旋转机构(28)联结。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雾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机构 包括支撑脚(37)、升降缸(25)、第一、第二升降架(38、 41)、第一、第二调整 缸(40、 23)、发动机底架(2),支撑脚(37)有各自呈X形态设置的两对,并 且保持对应,其中的一对支撑脚(37)的下端滑配在底座(36)的一侧内壁上,上 端枢置在第一升降架(38)的一侧内壁上,而另一对支撑脚(37)的下端滑配在底 座(36)的另一侧内壁上,上端枢置在第一升降架(38)的另一侧内壁上,升降缸 (25)垂直固定在底座(36)的中央,其缸柱与第一升降架(38)的中央联结,第一、 第二升降架(38、 41)彼此铰接,第一调整缸(40)有一对,彼此平行,各自的缸 体联结在第一升降架(38)上,而各自的缸柱联结在第二升降架(41)上,第二调 整缸(23)有一对,彼此平行,各自的缸体联结在第二升降架(41)上,而各自的 缸柱联结在发动机底架(2)上,第一、第二调整缸(40、 23)彼此呈反向设置, 发动机底架(2)与第二升降架(41)铰接。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雾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机构(28) 包括一基座(30)和一旋转盘(29),基座(30)与车底板(31)固定,旋转盘(29)通过 轴承(45)与基座(30)可旋转配合。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雾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扇(IO) 的风叶的材料为非金属材料。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雾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非金属材 料为碳纤维。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雾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流罩(12) 的出风口部位设有防护网(13)。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雾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动机为 柴油机或汽油机。
9、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雾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缸(25)、 第一、第二调整缸(40、 23)为油缸或气缸,由管路与消防车上所配置的液压驱动源或气压驱动源联结。
10、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雾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36) 上延设有至少一个固定耳(35),固定耳(35)上配设有定位销(34)。
专利摘要一种水雾排烟装置,属于消防设施技术领域。它包括一用于配置到消防车的车底板上去的底座、一发动机、一与发动机传动联结的风扇、罩置在风扇外的集流罩以及至少一道环设在集流罩内壁上的喷水管,所述的底座的上部配接有一升降机构,所述的发动机设在升降机构的顶部。优点在实施救灾的现场,可通过升降机构将发动机的高度依需调整,并且由发动机携风扇满足到所需高度,从而能体现装置自身的积极式调节,能赢得宝贵的救灾时间;旋转机构能确保装置体现全方位的即360°范围的任意选择,无需依赖消防车调节。
文档编号F24F7/00GK201164678SQ200820030548
公开日2008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7日
发明者崔小锋, 张建明, 徐永银 申请人:张建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