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使用式冷、热、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19123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配合使用式冷、热、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制热装置,具体说是配合使用式冷、热、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制冷剂压缩或蒸发来制冷、制热、干燥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生产了空调、冰箱、干燥机等,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目前家庭使用较多的是空调和冰箱,但家庭实际的应用还可以更多,如制成干燥机利用冷源来去除空气中的水分,给衣物、鞋子、食品等进行干燥,给橱房的餐具柜等阴暗易潮且一般方法不易干燥的地方进行干燥处理;制成微型空调,给睡袋或床上的保温帐内等微环境进行控温,在夏天睡觉时不用开启大功率的空调, 有利于节约能源;利用压缩制冷剂产生的热量加热等,以上这些装置其核心是使用了由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机构等组成的制冷制热装置,但目前它们在人们生活中使用率极低,原因是目前生产的这些微型空调、干燥设备,每台设备都必须有一套自己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机构,而单个设备需求的频次少或时间段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机构等长时间不用会生锈,重复购置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机构等,给家庭增加了不必要的开支,所以人们能不用就不用,这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家庭用系列压缩制冷制热应用机每台都必须有一套自己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机构,而单台使用的频率不高或时间段窄,人们能不用就不用,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多样化的现状,提供一种由一台包括有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机构等构成的制冷制热装置与多台受冷受热装置共享的配合使用式冷、热、干燥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配合使用式冷、热、干燥装置,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节流机构、中空导热体或导热层、保温层、封闭体;其特征在于具有蒸发器、冷凝器、 压缩机、节流机构的制冷制热装置与具有中空导热体或导热层、保温层的受冷受热装置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这两个独立的部分与保温盖可配合为一个整体。制冷制热装置和受冷受热装置配合为一个整体时,蒸发器或冷凝器与压缩机间的连接处穿过保温盖,保温盖与此连接处密封接触,保温盖由保温材料制成。受冷受热装置包括有受冷装置和受热装置或两者之一、封闭体,受冷装置、受热装置具有保温层、导热层,保温层由保温材料制成,导热层为封闭体的一部分,保温层与导热层的空间结构、形状、大小、位置满足于受冷受热装置能与保温盖、制冷制热装置配合为一个整体,受冷受热装置与保温盖、制冷制热装置配合为一个整体时,保温层与保温盖密封接触,保温层、保温盖及导热层形成封闭的受冷腔体或受热腔体,制冷制热装置的蒸发器、冷凝器分别位于受冷腔体、受热腔体内,导热层为实心体或空心体,为空心体的导热层其内腔与封闭体内部相通。受冷受热装置包括有受冷装置和受热装置或两者之一、封闭体,受冷装置、受热装置还可为具有保温层、中空导热体的结构,中空导热体可为导热管或导热腔体,保温层由保温材料制成,中空导热体的中空部分与封闭体内部相通,保温层、中空导热体的空间结构、 形状、大小、位置满足于受冷受热装置能与保温盖、制冷制热装置配合为一个整体,受冷受热装置与保温盖、制冷制热装置配合为一个整体时,保温层与保温盖密封接触形成封闭的受冷腔体或受热腔体,受冷装置的中空导热体、制冷制热装置的蒸发器位于受冷腔体内,受热装置的中空导热体、制冷制热装置的冷凝器位于受热腔体内,受冷装置的中空导热体与受热装置的中空导热体两者的中空部分也可相通。冷凝器、蒸发器裸露或外部连接有导热体。受冷受热装置可以有一个以上的受冷装置或受热装置。受冷受热装置有一个或两个封闭体。受冷受热装置的中空导热体的开口处接有消毒盒、添香盒或两者之一。受冷腔体、受热腔体内可以有导热介质。保温盖可为一个整体或两片组合而成。封闭体为冰箱的储物箱体、睡袋、床上保温帐,衣物干燥箱、鞋子干燥箱、食品干燥箱、橱柜的储物柜等相对封闭的空间体,当利用冷凝器释放的热量时,封闭体可为水箱等。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配合使用式冷、热、干燥装置工作原理如下所述家庭配置一台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机构构成的制冷制热装置和多台受冷受热装置,每台受冷受热装置的中空导热体或导热层、保温层的空间结构、形状、大小和位置满足与同一台制冷制热装置及保温盖对接配合为一个能实现一定功能的配合使用式冷、热、干燥装置的需要。使用时,制冷制热装置与受冷受热装置对接配合,保温盖与受冷受热装置的保温层密封接触形成对外保温(封闭体除外)的受冷腔体、受热腔体,制冷制热装置的蒸发器、受冷装置的中空导热体位于受冷腔体内,制冷制热装置的冷凝器、受热装置的中空导热体位于受热腔体内;使用导热层时,保温盖与受冷受热装置的保温层密封接触与导热层共同形成对外保温(封闭体除外)的受冷腔体、受热腔体,制冷制热装置的蒸发器位于受冷腔体内,制冷制热装置的冷凝器位于受热腔体内。制冷制热装置通过对制冷液的蒸发和凝结,实现制冷、制热,在受冷腔体、受热腔体内,制冷制热装置的蒸发器产生的冷和冷凝器产生的热传给中空导热体或导热层。中空导热体的中空部分与封闭体相通,使用导热层时,导热层与封闭体相连,并为其一部分,导热层为空心体时,内腔与封闭体内部相通,受冷受热装置通过中空导热体或导热层,利用受冷腔体内的冷、受热腔体内的热,实现对封闭体内部的制冷、加热、干燥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共用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机构等核心部件,解决了核心部件在某一台制冷制热应用装置上使用率低的问题,降低了家庭的开支,满足了多种生活的需要。2.适应于不同的季节,错时使用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机构等核心部件构成的制冷制热装置。夏天用于微型空调,秋天、冬天、春天用于鞋子内部的干燥,特殊情况下用于衣物、食品的干燥。一些鞋子对温度敏感,纯加热干燥,温度高了鞋子受不了,通过受冷装置,对空气干燥并利用受热装置适当加温后直接送入鞋内,可以起到很好的干燥作用, 且不伤及鞋子。3.当家庭冰箱用两台制冷制热装置时,两台交替使用,可以防止压缩机长期不用生锈的问题,在需要时可用一台为冰箱制冷,另一台它用,不影响冰箱的冷藏和保鲜功能。4.食品、衣物、鞋子等干燥可共用一台制冷制热装置而不会相互污染。5.在夏天,可用作微型空调,睡觉时使用带温控传感器的睡袋或保温帐,用制冷制热装置为其空间制冷,由于空间小,能量消耗低,可以避免在睡觉时使用大功率的空调,节约了能源。6.方便,不占空间,只要对食品柜、橱柜、衣柜、鞋柜等稍加改造,平时是储藏食品、 衣服、鞋子等的柜子,与制冷制热装置配合使用时,就成了特定的干燥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受冷受热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制热装置、保温盖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图2中受冷受热装置与制冷制热装置、保温盖配合后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受冷受热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制热装置、保温盖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图5中受冷受热装置与制冷制热装置、保温盖配合后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受冷受热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受冷受热装置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受冷受热装置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受冷受热装置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保温盖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导热层的一实施例的剖面图;图13为图6的一种变化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受冷受热装置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制热装置、保温盖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4、图15中受冷受热装置与制冷制热装置、保温盖配合后的示意图。附图中,1封闭体、2保温层、3导热管、4排水管、5腔体、6导热管的开口、7风机、8 支撑孔、9保温层、10腔体、11导热管的开口、12导热管、13保温盖、14蒸发器、15冷凝器、16 支撑架、17毛细管、18制冷液导管、19把手、20压缩机、21保温盖、22导热层、23保温层、24 散热腔体、25透气孔、沈保温盖、27导热体、观导热管的开口、四导热层、30消毒盒、31添香盒、32管道、33封闭体、34保温盖外圈、35保温盖内圈、36受冷腔体、37受热腔体、38壳体、 39开口、40引流隔层、41保温层、42导热腔体、43导热腔体的开口、44导热腔体、45保温层、 46导热腔体的开口、47保温盖。参见图1保温层2和导热管3构成受冷装置,中空的腔体5、10与封闭体1空间隔离,导热管3置于腔体5内、导热管12置于腔体10内,导热管3的一个开口 6与封闭体1内部相通、 保温层9、导热管12构成受热装置,导热管12的开口 11与封闭体1内部相通,导热管3、导热管12通过风机7相连,风机7促使导热管3、导热管12内的空气流通。排水管4与导热管3内部相通,带有水份的空气进入导热管3后受冷后变成液体,由此管流出。封闭体1与受冷装置、受热装置构成受冷受热装置,为一独立的整体。[0044]参见图2制冷制热装置由蒸发器14、冷凝器15、毛细管17、支撑架16、制冷液导管18、压缩机20、把手19构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蒸发器14、冷凝器15均对外裸露,毛细管17为节流机构。保温盖13、保温盖21由保温材料制成,蒸发器14、冷凝器15与压缩机20连接处分别穿过保温盖13、保温盖21,并在连接处密封接触、保温。参见图3受冷受热装置与保温盖、制冷制热装置配合为一个整体时,a、保温盖13与保温层 2密封接触形成受冷腔体36,在接触处对外保温,受冷腔体36为保温盖13与腔体5形成的封闭空间体,保温盖21与保温层9密封接触形成受热腔体37,在接触处对外保温,受热腔体 37为保温盖21与腔体10形成的封闭空间体;b、受冷装置的导热管3、受热装置导热管12 分别位于受冷腔体36和受热腔体37内;C、蒸发器14、冷凝器15能同时分别置于受冷腔体 36和受热腔体37的内;d、支撑架16置于支撑孔8内,起支撑制冷制热装置的作用。图1的受冷受热装置为干燥用,当图1和图2配合,即蒸发器14、冷凝器15分别进入腔体5和10,盖上保温盖13、21后,封闭体1内的空气经导热管的开口 6进入导热管3, 经冷却,空气中水分变成液体或固体,空气变得干燥,由风机7送入导热管12,得到加温,再由导热管的开口 11送回封闭体1内,使封闭体1内的空气得到干燥。图1中封闭体1可为衣物干燥箱、鞋子干燥箱、食品干燥箱的储放衣物、鞋子、食品的空间体等。受冷腔体36内、受热腔体37内可以填充弹性金属丝作为导热介质,加速蒸发器14 与导热管3之间以及冷凝器15与导热管12之间热的传导,当腔体5、腔体10开口向上放置时,受冷腔体36内、受热腔体37内可以填充导热油作为导热介质,以加速热的传导。参见图4本实施例中制冷制热装置由导热层22、保温层23构成的受冷装置及由散热腔体 24与周围的透气孔25构成的散热装置、封闭体1构成,没有受热装置,导热层22与封闭体 1相连,且为封闭体1的一部分,保温层23由保温材料制成。参见图5本实施例中制冷制热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似,所不同的是保温盖只有一个, 为保温盖沈,保温盖沈存在凹陷,凹陷内有蒸发器14,蒸发器14上有导热体27,用于传热, 由弹性金属丝网结构制成,并裸露在外。参见图6受冷受热装置与保温盖、制冷制热装置配合为一个整体时,a、保温盖沈与保温层 23密封接触,并在接触处对外保温,形成一个内部封闭的腔体,为受冷腔体36,蒸发器14位于受冷腔体内、导热层22的为受冷腔体的一部分,导热层22与封闭体1相连,并为封闭体 1的一部分;b、冷凝器15置于散热腔体M内,冷凝器15的热量通过散热腔体M周围的透气孔25向周围散发;C、支撑架16置于支撑孔8内,起支撑制冷制热装置的作用;d、导热体 27与导热层22与蒸发器14接触,加速两者之间的热交换。图4中由散热腔体M及其周围的透气孔25构成散热装置也可以去掉,当图4的受冷受热装置与图5的制冷制热装置与保温盖配合对接时,制冷制热装置的冷凝器15空置于外。参见图7本实施例中受冷受热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结构相似,所不同的是,受热装置由散热装置取代,散热腔体M及其周围的透气孔25构成散热装置,受冷装置包括保温层2和导热管3,本受冷装置能与图2所示的制冷制热装置配合对接,形成受冷腔体,导热管3的开口 6及导热管3的开口 28,直接与封闭体1相连,当与图2所示的制冷制热装置与保温盖配合对接使用时,冷凝器15能置于M中,并通过25散热,此时图2中保温盖21可以不要。 封闭体1可为睡袋和保温帐内空间。图7中由散热腔体M及其周围的透气孔25构成的散热装置也可以去掉,当图7 的受冷受热装置与图2中的制冷制热装置与保温盖配合对接时,制冷制热装置的冷凝器15 空置于外,且不要保温盖21。参见图8本实施例中,受冷受热装置包括两个受冷装置、封闭体1,两个受冷装置分别由导热层四、保温层2构成,两个受冷装置共用一个封闭体1,能同时与如图2所示的一个或两个制冷制热装置与保温盖对接配合使用。导热层四为封闭体1的一部分,封闭体1可为冰箱的储藏室、保鲜室。本实施例中另一种使用方法为,将受冷装置作受热装置,与如图2所示的两个制冷制热装置与保温盖同时对接配合使用,此时封闭体1可为水箱。本实施例中再一种变化为,将导热层四改为导热腔体,并能位于保温层2与如图 2所示的制冷制热装置与保温盖配合形成的受冷腔体内,其中空部分与封闭体1内部相通。由散热腔体M及其周围的透气孔25构成散热装置也可以去掉,当如图所示受冷受热装置与图2所示的制冷制热装置与保温盖配合对接时,制冷制热装置的冷凝器15空置于外,且不要保温盖21。参见图9本实施例中,受冷受热装置结构与图1相似,它能与图2所示的制冷制热装置及保温盖配合对接。所不同的是,有消毒盒30与导热管3的开口 6相接,对进入的空气起消毒作用,有添香盒31与导热管的开口 11相接,对流出空气起加香作用。消毒盒30、添香盒31 两者可以只要一个。封闭体1可为鞋柜的存放空间体,或衣柜的存放空间体。参见图10本实施例中,受冷受热装置结构与图1相似,它能与图2所示的制冷制热装置及保温盖配合对接,所不同的是,有封闭体1和封闭体33两个封闭体,导热管3的开口 6、导热管 3的开口观与封闭体1相通,导热管3与保温层2构成受冷装置,导热管12与保温层9构成受热装置,导热管12的两端通过管道32与封闭体33直接相通,管道32可为水管,封闭体33可作为水箱使用。由图2、图5可见,保温盖13、保温盖21、保温盖沈为一个整体。参见图11保温盖可由两片组合而成。保温盖外圈34为硬质保温材料,保温盖内圈35为软质保温材料。使用时,保温盖内圈35卡在图2中的蒸发器14、冷凝器15与压缩机间的连接处,两片的对接侧密封接触,成为一个整体,可代替图2中的保温盖13和保温盖21。[0074]参见图12本实施例中,导热层为空心体,该导热层具有壳体38,壳体38由导热材料制成,壳体38内设有引流隔层40,壳体38上具有开口 39,引流隔层40可引导流体在导热腔体内沿着一定的路线走。图4、图6中导热层22采用本结构时,其开口 39与封闭体1内部相通。 图8中导热层四当其改为导热腔体时也可采用此结构。参见图13本实施例与图6所不同的是,保温层41与保温盖沈密封接触形成内部封闭的受冷腔体36,导热腔体42位于受冷腔体36内,导热腔体42的结构为图12所示的空心体导热层的结构,导热腔体42的开口与封闭体1内部相通。参见图14本实施例中制冷制热装置包括有受冷装置、受冷装置、封闭体1,受冷装置由导热腔体42、保温层41构成,受热装置由导热腔体44、保温层45构成,排水管4与导热腔体42 内部相通,用于排出内部液态水。导热腔体42的开口 43、导热腔体44的开口 46与封闭体1内部相通,导热腔体42、 导热腔体44的中空部分通过风机7相通。导热腔体42、导热腔体44的结构可为图12所示的空心体导热层的结构。参见图15结构与图5相似,所不同的是有保温盖47,其凹陷内有冷凝器15。参见图16受冷受热装置与保温盖、制冷制热装置配合为一个整体时,a、保温盖沈与保温层 41密封接触,并在接触处对外保温,形成一个内部封闭的腔体,为受冷腔体36,蒸发器14、 导热腔体42位于受冷腔体36内、b、保温盖47与保温层45密封接触,并在接触处对外保温,形成一个内部封闭的腔体,为受热腔体37,冷凝器15、导热腔体44位于受热腔体37内、 c、支撑架16置于支撑孔8内,起支撑制冷制热装置的作用。
权利要求1.配合使用式冷、热、干燥装置,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节流机构、中空导热体或导热层、保温层、封闭体;其特征在于具有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节流机构的制冷制热装置与具有中空导热体或导热层、保温层的受冷受热装置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这两个独立的部分与保温盖可配合为一个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配合使用式冷、热、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冷制热装置和受冷受热装置配合为一个整体时,蒸发器或冷凝器与压缩机间的连接处穿过保温盖,保温盖与此连接处密封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配合使用式冷、热、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受冷受热装置包括有受冷装置和受热装置或两者之一,受冷装置、受热装置具有保温层、导热层;导热层为封闭体的一部分,受冷受热装置与保温盖、制冷制热装置配合为一个整体时,保温层与保温盖密封接触,保温层、保温盖及导热层形成封闭的受冷腔体或受热腔体,制冷制热装置的蒸发器、冷凝器分别位于受冷腔体、受热腔体内,导热层为实心体或空心体,为空心体的导热层其内腔与封闭体内部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配合使用式冷、热、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受冷受热装置包括有受冷装置和受热装置或两者之一,受冷装置、受热装置具有保温层、中空导热体,中空导热体的中空部分与封闭体内部相通,受冷受热装置与保温盖、制冷制热装置配合为一个整体时,保温层与保温盖密封接触形成封闭的受冷腔体 或受热腔体,受冷装置的中空导热体、 制冷制热装置的蒸发器位于受冷腔体内,受热装置的中空导热体、制冷制热装置的冷凝器位于受热腔体内,受冷装置的中空导热体与受热装置的中空导热体两者的中空部分也可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配合使用式冷、热、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凝器、蒸发器的外部连接有导热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或4所述配合使用式冷、热、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受冷受热装置可以有一个以上的受冷装置或受热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配合使用式冷、热、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封闭体有一个或两个。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配合使用式冷、热、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受冷受热装置的中空导热体的开口处接有消毒盒、添香盒或两者之一。
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配合使用式冷、热、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受冷腔体、 受热腔体内有导热介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配合使用式冷、热、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保温盖可为一个整体或两片组合而成。
专利摘要配合使用式冷、热、干燥装置,具有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节流机构的制冷制热装置与具有中空导热体或导热层、保温层的受冷受热装置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这两个独立的部分与保温盖可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对外保温的受冷腔体、受热腔体,制冷制热装置的蒸发器、受冷装置的中空导热体位于受冷腔体内,制冷制热装置的冷凝器、受热装置的中空导热体位于受热腔体内。利用受冷腔体内蒸发器产生的冷、受热腔体中冷凝器产生的热实现制冷、制热、干燥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实现一台制冷制热装置与多台受冷受热装置共享的配合使用式冷、热、干燥装置。解决了核心部件在某一台制冷制热应用装置上使用率低的问题,降低了家庭的开支,满足了多种生活的需要。
文档编号F26B23/00GK202304097SQ201120447149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3日
发明者张世美, 张小梅, 林日其, 洪军, 洪启媛, 洪宇青, 洪明, 洪远祥, 阚亚钟 申请人:洪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