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22628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图33是表示现有的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如图33所示,在热交换装置的主体301设有室内吸入口 302、室内排出口 303、户外吸入口 304、户外排出口 305、排气用鼓风机306、供气用鼓风机307、电动机308、热交换元件309、旁通排气风道310、挡板311及导向板312。在此,室内吸入口 302、室内排出口 303、户外吸入口 304及户外排出口 305设于主体301的侧面。排气用鼓风机306和供气用鼓风机307安装于电动机308上。热交换元件309以被排气用鼓风机306和供气用鼓风机307夹持的方式配置于主体301的中央部内。 旁通排气风道310是从室内吸入口 302不经过热交换元件309而经过排气用鼓风机306的风道。挡板311配置于旁通排气风道310的室内吸入口 302侧。导向板312配置于旁通排气风道310内,具备吸音功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夏季及冬季,从室内吸入口 302吸入的室内空气和从户外吸入口 304吸入的户外气体通过热交换元件309进行热交换。仅进行了热交换的室内空气通过排气用鼓风机306从户外排出口 305向户外排气。另外,仅进行了热交换的户外气体通过供气用鼓风机307从室内排出口 303向室内供气。另一方面,春秋中间期及不需要基于户外气体冷气进行的热交换时,从户外吸入口 304吸入的户外气体经过热交换元件309通过供气用鼓风机307从室内排出口 303向室内供气。此时,从室内吸入口 302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挡板311不经过热交换元件309而经过由导向板312构成的旁通排气风道310。而且,该室内空气通过排气用鼓风机306从户外排出口 305向户外排气,因此,室内空气和户外气体不通过热交换元件309进行热交换而被换气。此时,室内空气不从室内吸入口 302流入排气用鼓风机306,需要旁通排气风道310。因此,由于风道的压力损失而引起全压能量及噪音能量等热交换装置的运转能量上升,需要降低该运转能量。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5 - 264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热交换装置包括主体外壳,其具有室内空气口、排气口、户外气体口及供气口 ;排气用风扇及供气用风扇,其设于主体外壳内,排气用风扇将室内空气从室内空气口吸入并从排气口排出,供气用风扇将户外气体从户外气体口吸入并从供气口向室内供给;热交换元件,其在主体外壳内,分别隔开规定间隔层叠多个板体,在板体与板体之间交替地将室内空气从元件室内空气吸入口吸入并从元件室内空气排出口排出,将户外气体从元件户外气体吸入口吸入并从元件户外气体排出口排出,进行室内空气和户外气体的热交换,其中,热交换元件将元件室内空气排出口和元件户外气体排出口夹着排出口边界部而设置,形成使排出口边界部相对而将多个热交换元件形成一体的热交换元件单元,主体外壳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鼓风机室,另一部分作为热交换器室,室内空气口、排气口及供气口设于鼓风机室,户外气体口设置于热交换器室,鼓风机室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排气风扇室,另一部分作为供气风扇室,设有切换从室内空气口通向热交换器室的风道和从室内空气口通向排气风扇室的风道的风挡。其结果,春秋中间期及户外气体冷气时不需要户外气体和室内空气的热交换时,从室内空气口流入鼓风机室内的空气不经由热交换器室而从鼓风机室的排气口向外部排出。因此,减小了热交换装置内的风道阻力,降低了热交换装置的运转能量。


图I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I的热交换装置在风挡打开时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图;图2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在风挡打开时的概略结构的正面图;
图3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在风挡关闭时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图;图4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在风挡关闭时的概略结构的正面图;图5是表示扩大该热交换装置的鼓风机室的风道后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图;图6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元件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元件单元的侧面剖面图;图8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元件单元的正面立体图;图9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元件单元的背面立体图;图10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正面图;图11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不同的热交换元件单元的正面立体图;图12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不同的热交换元件单元的背面立体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装置在风挡打开时的概略结构的鼓风机室侧的侧面图;图14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在风挡关闭时的概略结构的鼓风机室侧的侧面图;图15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热交换器室侧的侧面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装置在风挡关闭时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在风挡打开时的立体图;图I 8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风挡结构的平面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装置的风挡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图19的A部的详细立体图;图2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图;图22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正面图;图23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风扇单元的立体图;图24A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风扇单元固定部固定前的正面剖面图;图24B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风扇单元固定部固定后的正面剖面图;图2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图;图26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正面图;图27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排气口附近的局部放大图28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滑轨的正面图;图29是该热交换装置的将排气风挡的把手设置于主体外壳的外侧的情况的平面图;图30是该热交换装置的将排气风挡的把手设置于主体外壳的外侧的情况的正面立体图;图31是该热交换装置的设有排气风挡进给轴的情况的平面图;图32是该热交换装置的排气风挡进给轴局部的正面立体图;图33是表示现有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标记说明1,201 :主体外壳 la、201a:侧面lb,201b :检修盖Ic :鼓风机室Id :热交换器室Ie:室内空气空间If:户外气体空间Ig:内进深侧面Ih:开口部2、202:室内空气口2a:吸入方向3、203:排气口3a:吹出方向4、204:户外气体口5、205:供气口6、206 :排气用风扇6a、206a :排气用叶片6b>206b :排气用壳体6c,206c :排气风道6d :排气风扇室6e:排气排出口6f、7f:按压部6g:排气用排出部6h:排气用排出部开口面6i:排气口连接面6j:排气用风扇排出口7,207 :供气用风扇7a、207a :供气用叶片7b、207b :供气用壳体7c,207c :供气风道
7d :供气风扇室7e:供气排出口7g:供气用排出部7h:供气用排出部开口面7i:供气口连接面7j:供气用风扇排出口8,208 :风道隔板8a:隔热材料 8b:旁通开口8c、101:风挡8d:室内空气隔板8e :风扇单元轨道9a>209a 电机基座9b、106、209b :电机IOa L 形壁IOb L形通风路IOc :板体IOd:导热体IOe :扩大板体11、15、210 :热交换元件Ila :元件室内空气排出口Ilb :元件户外气体排出口lie:排出口边界部Ild:风道边界板Ile :元件室内空气吸入口Ilf :元件户外气体吸入口Ili :风道扩大部12,211 :热交换元件单元12a:室内空气通风道12b :户外气体通风道12c :风扇侧外装面12d:检修口侧外装面12e、214 :把手12f:元件轨道13 :过滤器轨道13a:室内空气过滤器13b:户外气体过滤器16 :顶面I7 :底面
20 :风扇单元20a:风扇单元固定部20b :固定基座部
20c:旋转部IOla:风挡开口部102 :风挡基座103:风挡固定板104 :风挡罩105:微型开关107:凸轮108:凸起部109:圆孔I 10 :挡板111 :轴孔(旋转支承部)112:固定孔113:轴113a:凸轮侧轴113b:风挡侧轴113c:轴孔114:壁面115:开口116:风挡开度117a:折线117b、118c:小孔117c、117d:位置指示部118a、118b:方孔119:螺钉212 :排气风挡213 :滑轨215 :把手用孔217:固定用螺纹孔218:固定用螺钉219 :气密用衬垫220 :排气风挡进给轴221 :轴旋转杆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I)
图I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I的热交换装置在风挡打开时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图,图2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在风挡打开时的概略结构的正面图,图3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在风挡关闭时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图,图4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在风挡关闭时的概略结构的正面图,图5是表示扩大该热交换装置的鼓风机室的风道后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图。如图I 图5所不,主体外壳I由鼓风机室Ic和热交换器室Id这两个室构成。在主体外壳I的侧面Ia设有室内空气口 2、排气口 3、户外气体口 4及供气口 5。经由通道等(未图示)将在室内产生的污染空气即室内空气从室内空气口 2吸入。从室内空气口 2吸入的室内空气从排气口 3向外部排出。另外,从户外气体口 4吸入户外气体。从户外气体口4吸入的户外气体从供气口 5向室内供给。而且,室内空气口 2、排气口 3及供气口 5设于鼓风机室lc。户外气体口 4和检修盖Ib设于热交换器室Id。如图2所不,鼓风机室Ic被分割成排气风扇室6d和供气风扇室7d两部分。在排气风扇室6d设有由排气用叶片6a和排气用壳体6b构成的排气用风扇6。排 气用风扇6从室内空气口 2吸入室内空气,将该室内空气从排气口 3向户外排出。另外,排气风扇室6d的内壁被例如玻璃棉那样的具有吸音特性的隔热材料8a覆盖。在供气风扇室7d设有由供气用叶片7a和供气用壳体7b构成的供气用风扇7。供气用风扇7从户外气体口 4吸入户外气体,将该户外气体从供气口 5向室内供给。另外,如图I所示,在主体外壳I内具备控制旁通开口 8b的开闭的风挡8c。旁通开口 8b是从室内空气口 2直接通向排气风扇室6d的开口。风挡8c切换旁通开口 8b的“打开”和“关闭”。即,如图3、图4所示,若旁通开口 Sb为“打开”,则形成从室内空气口 2通向排气风扇室6d的风道。另外,如图I、图2所示,若旁通开口 Sb为“关闭”,则形成从室内空气口 2通向热交换器室Id的风道。而且,主体外壳I内设有风道隔板8,以使排气风道6c (从室内空气口 2到排气口3的风道)和供气风道7c (从户外气体口 4到供气口 5的风道)不发生混流。在此,排气风道6c是连通室内空气口 2、排气用风扇6及排气口 3的风道。供气风道7c是连通户外气体口 4、供气用风扇7及供气口 5的风道。如图2所示,电机基座9a是风道隔板8的一部分。在电机基座9a上固定有旋转驱动排气用叶片6a和供气用叶片7a的电机9b。在排气风道6c和供气风道7c配置有具备热交换元件11的热交换元件单元12。热交换元件单元12通过元件轨道12f固定于检修盖Ib侧的热交换器室Id内。热交换器室Id通过热交换元件单元12和元件轨道12f形成称为排气风道6c的室内空气空间Ie和成为供气风道7c的户外气体空间If。若拆下检修盖lb,则热交换元件单元12能够从热交换器室Id向检修盖Ib的方向滑动。然后,利用图6 图9详细说明热交换元件单元12的构造。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I的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元件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元件单元的侧面剖面图,图8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元件单元的正面立体图,图9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元件单元的背面立体图。如图6所示,热交换元件11通过分别隔开规定间隔,例如I 3mm层叠多个板体IOc而形成。在此,多个板体IOc通过L形壁IOa设有L形通风路10b,为大致长方形。板体IOc由导热体IOd和L形壁IOa构成。导热体IOd通过在其表里流通有室内空气和户外气体来进行潜热及显热的交换。而且,热交换元件单元12通过并列地组合多个热交换元件11而构成。热交换元件11是图I的排气风道6c及供气风道7c的路径的一部分。而且,在热交换元件11设有吸入室内空气的元件室内空气吸入口 lie。将吸入的室内空气排出的元件室内空气排出口 11a、吸入户外气体的元件户外气体吸入口 Ilf、以及将吸入的户外气体排出的元件户外气体排出口 lib。元件室内空气排出口 Ila和元件户外气体排出口 Ilb夹着排出口边界部Ilc而设置。如图7、图8所示,以使排出口边界部Ilc相对的方式使多个热交换元件11成一体,构成热交换元件单元12。相对的排出口边界部Ilc彼此通过风道边界板Ild连结。另夕卜,元件室内空气吸入口 Ile的端部彼此、元件户外气体吸入口 Ilf的端部彼此分别在风道扩大部Ili连结。热交换元件单元12具有从元件室内空气排出口 Ila到排气用风扇6的 室内空气通风道12a和从元件户外气体排出口 Ilb到供气用风扇7的户外气体通风道12b这两个风道。如图9所示,将热交换元件单元12的排气用风扇6和供气用风扇7侧的面作为风扇侧外装面12c,将相反侧的面作为检修口侧外装面12d。设有覆盖元件室内空气吸入口Ile的室内空气过滤器13a、覆盖元件户外气体吸入口 Ilf的户外气体过滤器13b。另外,分别保持室内空气过滤器13a、户外气体过滤器13b的过滤器轨道13设置于热交换元件单元12。另外,在热交换元件单元12上,在检修口侧外装面12d设有把手12e。把手12e由具有弹性的材质构成。因此,关闭检修盖Ib时,风扇侧外装面12c压靠排气用风扇6及供气用风扇7并紧密贴合。根据这样的构成,即使并列配置热交换元件11,风道也不复杂,降低了热交换装置的运转能量。如图8所示,热交换元件单元12使用多个热交换元件11,但是,在检修口侧外装面12d侧和风扇侧外装面12c侧,热交换元件11的配置方向改变。即,沿着室内空气通风道12a、户外气体通风道12b,从上游侧向下流侧排列有多个热交换元件11。在此,上游侧、下流侧由室内空气及户外气体流动的方向定义。在热交换元件单元12中,上游侧是指检修口侧外装面12d侧,下流侧是指风扇侧外装面12(侧。检修口侧外装面12d侧的热交换元件11使元件室内空气排出口 Ila和元件户外气体排出口 Ilb朝向风道边界板IId侧。另外,风扇侧外装面12c侧的热交换元件11使元件室内空气排出口 Ila和元件户外气体排出口 Ilb朝向风扇侧外装面12c。即,检修口侧外装面12d侧的热交换元件11和风扇侧外装面12c侧的热交换元件11以旋转90°的方式配置。另外,在检修口侧外装面12d与风扇侧外装面12c的距离长且使用三个以上热交换元件11的情况下,如下所述。被检修口侧外装面12d侧的热交换元件11和风扇侧外装面12c侧的热交换元件11夹持的热交换元件11是元件室内空气排出口 Ila和元件户外气体排出口 Ilb朝向风道边界板Ild侧的结构。另外,风道扩大部Ili以从检修口侧外装面12d朝向风扇侧外装面12c,室内空气通风道12a和户外气体通风道12b的各截面面积扩大的方式倾斜。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热交换元件11的一部分的排出口(元件室内空气排出口Ila和元件户外气体排出口 Ilb)朝向风扇侧,室内空气通风道12a内和户外气体通风道12b内的压力损失不会变大。另外,扩大室内空气通风道12a和户外气体通风道12b的截面面积,使室内空气通风道12a内和户外气体通风道12b内的压力损失不变大。因此,由于室内空气通风道12a和户外气体通风道12b的风速降低,降低了热交换元件单元12的整体压力损失。因此,降低了排气用风扇6及供气用风扇7的所需能量,降低了电机9b所需的运转能量。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I的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正面图,图11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不同的热交换元件单元的正面立体图,图12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不同的热交换元件单元的背面立体图。图10 图12所示的热交换元件单元12由热交换元件11、层叠有扩大板体IOe的热交换元件15。在此,热交换元件11由L形壁IOa的高度为I 3_的板体IOc层叠而形 成。热交换元件15由L形壁IOa的高度比板体IOc高,例如I 3mm的I. 5倍的扩大板体IOe层叠而形成。在检修口侧外装面12d侧(风道上游侧)使用热交换元件15。另一方面,在风扇侧外装面12c侧(风道下流侧)使用热交换元件11。在检修口侧外装面12d与风扇侧外装面12c的距离长,使用三个以上热交换元件的情况下,如下构成。在被检修口侧外装面12d侧的热交换元件15和风扇侧外装面12c侧的热交换元件11夹持的位置配置热交换元件11,元件室内空气排出口 Ila和元件户外气体排出口 Ilb面向风道边界板Ild侧。在此,若检修口侧外装面12d侧使用热交换元件11,则检修口侧外装面12d侧的热交换元件11与风扇侧外装面12C侧的热交换元件11相比,由于离排气用风扇6及供气用风扇7远,因此,空气难以流入。因此,热交换元件单元12的风速分布产生不平衡。但是,在检修口侧外装面12d侧使用热交换元件15的情况下,检修口侧外装面12d侧的热交换元件15与风扇侧外装面12c侧的热交换元件11相比,风道压力损失变小。因此,能够改善流经热交换元件单元12的风速分布并降低整体的压力损失。而且,排气用风扇6及供气用风扇7所需要的能量减少,电机9b所需要的运转能量降低。室内空气过滤器13a及户外气体过滤器13b能够在固定有热交换元件单元12的状态下从风扇侧外装面12c向检修口侧外装面12d的方向滑动。然后,说明主体外壳I内部的风道结构。如图2所示,供气风扇室7d的排气用风扇6的相反侧(图2纸面上的上侧)为与热交换元件单元12相连的供气风道7c。另外,如图5所示,在供气风扇室7d设有室内空气隔板8d,以使空气高效地向热交换元件单元12流动。在这样的结构中,首先,说明供气一排气间的热交换。供气一排气间的热交换时,如图I、图2所示,连通室内空气口 2和排气风扇室6d的旁通开口 8b关闭(风挡8c“打开”)。此时,若驱动电机%,则排气用风扇6和供气用风扇7旋转,室内空气口 2和户外气体口 4变成负压。含有在室内产生的污染物质的室内空气从通道等(未图示)经过室内空气口 2流入鼓风机室Ic的内部。户外气体从通道等(未图示)经过户外气体口 4流入热交换器室Id。而且,从室内空气口 2流入鼓风机室Ic的室内空气由于风挡Sc封闭了旁通开口 Sb,而经过以包围鼓风机室Ic的两面的方式设置的室内空气空间le,流入元件室内空气吸入口 lie。此时,在排气风扇室6d的上部,通过室内空气隔板8d,室内空气被顺畅地导入元件室内空气吸入口 lie。另外,此时,室内空气不会与从户外气体口 4流入的户外气体混合。另一方面,从户外气体口 4流入热交换器室Id的户外气体流入元件户外气体吸入
Π Ilfo 在热交换元件11中,分别从元件室内空气吸入口 Ile和元件户外气体吸入口 Ilf流入的室内空气和供气空气通过导热体IOd进行显热及潜热的热交换,而室内空气和户外气体不会混流。被热交换后的室内空气从元件室内空气排出口 Ila经过室内空气通风道12a流入排气风扇室6d,从排气用风扇6经过排气口 3向户外排气。在此,排气风扇室6d的内壁被例如像玻璃棉那样的具有吸音特性的隔热材料8a覆盖。另一方面,热交换后的户外气体从元件户外气体排出口 Ilb经过户外气体通风道12b流入供气风扇室7d,从供气风扇室7d的供气用风扇7经过供气口 5向室内供气。此时,从室内空气口 2流入的室内空气中包含的室内的灰尘等垃圾附着在室内空气过滤器13a上,从户外气体口 4流入的户外气体的灰尘等垃圾附着在户外气体过滤器13b上。因此,防止灰尘等流入热交换元件11内的风道及室内。以环绕鼓风机室Ic的两面的方式通过室内空气隔板8d形成有风道。因此,减小了从室内空气口 2向热交换器室Id的风道阻力,降低了热交换装置的运转能量。另外,防止了供暖时排气风扇室6d外壁结露,另外,降低了排气用风扇6中产生的噪音能量。然后,如图3、图4所示,旁通开口 Sb打开的情况(风挡Sc “关闭”)下,若驱动电机9b,则排气用风扇6和供气用风扇7旋转,室内空气口 2和户外气体口 4变成负压。含有在室内产生的污染物质的室内空气从通道等(未图示)经过室内空气口 2流入鼓风机室Ic的内部。户外气体从通道等(未图示)经过户外气体口 4流入热交换器室Id。而且,从室内空气口 2流入鼓风机室Ic的室内空气不通过风挡8c流向室内空气空间le,而是从旁通开口 8b流向排气风扇室6d。而且,室内空气从排气用风扇6经过排气口 3向户外排气。此时,室内空气不会与从户外气体口 4吸入的户外气体混合。另一方面,从户外气体口 4流入热交换器室Id的户外气体流入热交换元件单元12。但是,该户外气体由于室内空气不经过热交换元件11而未被热交换。因此,流入热交换元件单元12的户外气体以大致户外气体温度的状态从元件户外气体排出口 Ilb经过户外气体通风道12b流入供气风扇室7d。而且,户外气体从供气用风扇7通过供气口 5向室内供气。在此,也可以使室内空气口 2的吸入方向2a和排气口 3的吹出方向3a在同一直线上。在旁通开口 8b打开的情况(风挡Sc“关闭”)下,从室内空气口 2流入鼓风机室Ic内的室内空气不经过热交换器室Id。室内空气从与室内空气口 2大致处于同一直线上的排气口 3向外部排出。因此,减小了风道阻力,降低了热交换装置的运转能量。(实施方式2)在本发明实施方式2中,对于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装置在风挡打开时的概略结构的鼓风机室侧的侧面图,图14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在风挡关闭时的概略结构的鼓风机室侧的侧面图,图15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热交换器室侧的侧面图。排气用风扇6的排出口即排气用风扇排出口 6j设有朝向顶面16侧的倾斜度。供气用风扇7的排出口即供气用风扇排出口 7j设有朝向底面17侧的倾斜度。排气用风扇6和供气用风扇7安装在电机9b的两轴上。电机基座9a相对于鼓风机室Ic的水平面(顶面16或底面17)倾斜设置,以使室内空气口 2的顶面16侧变宽,排气口 3侧的底面17侧变宽。该倾斜角度例如为O. 5 5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主体外壳I的六个面中,将设有室内空气口 2、供气口的面、设有排气口 3、户外气体口 4及检修盖Ib的面、以及与检修盖Ib相对的面作为侧面。除了侧面以外的两个面中,将排气风扇室6d侧作为顶面16,将供气风扇室7d侧作为底面17进行说明,但是,根据设置方式也可以将任一个面作为顶面16。在热交换器室ld,以使室内空气空间Ie的截面面积在室内空气口两面侧比在排气口 3面侧大(高度方向变大)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地固定有热交换元件单元12。该倾斜角度例如为O. 5 5度。此时,户外气体空间If的截面面积在户外气体口 4面侧比在供气口 5面侧大(高度方向大)。然后,说明主体外壳I内部的风道构造。如图13所示,旁通开口 Sb关闭的情况 (风挡8c “打开”)下,如下所述。排气风道6c由于排气用风扇6和供气用风扇7相对于水平面倾斜,故而由图5的室内空气隔板8d划分的风道的室内空气口两面侧扩大。另外,图2的热交换器室Id的室内空气空间Ie扩大,由此,排气风道6c的压力损失降低。供气风道7c中,图2的热交换器室Id的户外气体空间If扩大,由此压力损失降低。然后,如图14所示,旁通开口 Sb打开的情况(风挡Sc “关闭”)下,如下所述。供气风道7c中,图4的热交换器室Id的户外气体空间If扩大,由此压力损失降低。这样,从户外气体口 4及室内空气口 2向热交换装置的风道阻力减小,因此,热交换装置的运转能量降低。(实施方式3)在本发明实施方式3中,对于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装置风挡关闭时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风挡打开时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风挡结构的平面图。如图16 图18所示,风挡101具备风挡基座102、风挡固定板103、风挡罩104及挡板110。风挡基座102具备微型开关105、电机106及凸轮107。箱型形状的风挡罩104收纳电机106和凸轮107。挡板110具备两个轴孔111。另外,风挡101通过轴113固定。轴113由凸轮107、凸轮侧轴113a及风挡侧轴113b构成。轴孔111为挡板110的旋转支承部,其旋转轴与风挡固定板103所具备的两个固定孔112连接设置。轴孔111安装于划分室内空气口 2和鼓风机室Ic的壁面114上。另夕卜,挡板110设有具备圆孔109的凸起部108。结合圆孔109和凸轮107的轴113具备凸轮侧轴113a和风挡侧轴113b。在具备这样的风挡101的热交换装置中,说明风挡101的作用。室内空气口 2侧和鼓风机室Ic侧通过壁面114隔开。开口 115连通室内空气口 2侧和鼓风机室Ic侧。而且,风挡固定板103安装于壁面114上,以使挡板110能够封闭开口 115。轴113穿过壁面114的轴孔113c,连接挡板110和凸轮107。此时,电机106的旋转运动被传递至凸轮107,凸轮107的旋转运动被转换成轴113的往复运动。而且,挡板110以轴孔111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通过挡板110的旋转,开口 115在室内空气口 2侧和鼓风机室Ic侧连通是为“打开”,在不连通时为“关闭”。风挡罩104避开开口 115设置,且轴113穿过与开口 115不同地在壁面114上开口的轴孔113c。因此,风挡101位于鼓风机室Ic侧,而风挡罩104内部位于室内空气口 2侧。而且,与挡板110—体的凸起部108配置在与经过与开口 115不同的轴孔113c的轴113连接的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通过开口 115使室内空气口 2侧和鼓风机室Ic侧连通,以及通过挡板110使室内空气口 2侧和鼓风机室Ic侧非连通。若轴113的长度发生变化,则能够改变挡板110 “打开”的位置和“关闭”的位置。但是,不能改变风挡开度116。要改变风挡开度116,需要改变挡板110的圆孔109、轴孔111及凸轮107的尺寸设计。通过改变凸起部108的圆孔109的位置和安装于壁面114上的轴孔111的位置,能够任意改变风挡开度116和挡板110的位置。因此,能够应对针对各产品而不同的挡板110的大小、挡板110的位置及风挡开度116。
另外,维护风挡101时,能够将轴113分割成凸轮侧轴113a和风挡侧轴113b。因此,能够从壁面114上拆装风挡基座102,而风挡固定板103和挡板110不会从壁面114偏移。其结果,能够容易地进行风挡基座102所具备的电机106和凸轮107的维护。(实施方式4)在本发明实施方式4中,对于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装置的风挡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图19的A部详细的立体图。图19所示的风挡基座102、风挡固定板103及风挡罩104是由树脂制成的。挡板110从风挡101的风挡开口部IOla经由轴113与风挡基座102连接。如图20所示,在风挡固定板103设有多个切入的折弯部即折线117a、小孔117b、位置指示部117c及位置指示部117d。挡板110具有具有圆孔109的凸起部108、方孔118a、118b、小孔118c。在位置指示部117c插入方孔118a,在位置指示部117d插入方孔118b,小孔117b和圆孔109通过螺钉119固定。其结果,能够在风挡固定板103确定挡板110的位置并进行固定。风挡固定板103通过以折线117a自如地切入、折弯的结构进行结合。而且,风挡固定板103固定位于凸起部108的圆孔109和风挡侧轴113b。因此,电机106的旋转运动被传递至凸轮107,凸轮107的旋转运动被转换成轴113的往复运动,挡板110以折线117a作为中心轴进行旋转运动。在上述构成中,折线117a具有多个切口。因此,凸起部108、方孔118a、118b及小孔118c的位置能够改变。此时,利用成为挡板110进行旋转运动时的中心轴的任意折线117a和小孔117b。而且,风挡101的旋转轴简化成多个折线117a。能够通过圆孔109的位置及折线117a的位置任意地改变风挡开度116和挡板110的位置。因此,能够应对针对各产品而不同的风挡101的大小、位置及风挡开度116。(实施方式5)在本发明实施方式5中,对于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图2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图,图22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正面图,图23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风扇单元的立体图,图24A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风扇单元固定部固定前的正面剖面图,图24B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风扇单元固定部固定后的正面剖面图。如图21、图22所不,在主体外壳I内设有由排气用叶片6a、排气用壳体6b以及排气用排出部6g构成的排气用风扇6。另外,在主体外壳I内设有由供气用叶片7a、供气用壳体7b以及供气用排出部7g构成的供气用风扇7。另外,在主体外壳I内设有与排气用排出部6g连通的排气排出口 6e和与供气用排出部7g连通的供气排出口 7e。排气排出口 6e在排气用排出部6g的开口面滑动时与排气用排出部6g连通并固定。同样地,供气排出口 7e在供气用排出部7g的开口面滑动时与供气用排出部7g连通并固定。如图23所示,在排气用排出部6g形成有按压部6f。如图21所示,滑动的排气用排出部6g和排气排出口 6e —致时,按压部6f成为排气排出口 6e的一部分。因此,从排气 用风扇6排出的空气不会从排气排出口 6e泄漏。同样地,如图23所示,在供气用排出部7g形成有按压部7f。如图2 I所示,滑动的供气用排出部7g和供气排出口 7e—致时,按压部7f成为供气排出口 7e的一部分。因此,从供气用风扇7排出的空气不会从供气排出口 7e泄漏。而且,如图21所示,排气风道6c (从室内空气口 2到排气口 3的风道)是连接室内空气口 2、排气用风扇6、排气排出口 6e以及排气口 3的风道。另外,供气风道7c (从户外气体口 4到供气口 5的风道)是连接户外气体口 4、供气用风扇7、供气排出口 7e以及供气口 5的风道。排气风道6c和供气风道7c通过风道隔板8和电机基座9a隔开,以不发生混流。在风道隔板8形成有风扇单元轨道Se。另外,以夹于风扇单元轨道Se之间的方式设有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滑动的电机基座9a。如图23所示,在电机基座9a固定有电机%、排气用壳体6b以及供气用壳体7b,形成一体的风扇单兀20。即,风扇单兀20是将排气用风扇6和供气用风扇7 —体化而形成的。另外,风扇单元轨道Se以风扇单元20向热交换元件单元12滑动的方式设置。另外,如图22所示,在主体外壳I的作为检修盖Ib的相对面的内进深侧面Ig设有风扇单元固定部20a。将风扇单元20插入到内进深侧面Ig时,风扇单元20和内进深侧面Ig能够通过风扇单元固定部20a拆装,而不需要螺钉等固定部件。如图24A、图24B所示,风扇单元固定部20a由固定于内进深侧面Ig的固定基座部20b和保持电机基座9a的旋转部20c构成。旋转部20c是截面为C形的轨道状金属零件。C形的中央部以固定基座部20b为轴固定且转动。旋转部20c的一面在电机基座9a的端部被施加向内进深侧面Ig按压的力。这样一来,旋转部20c以设于固定基座部20b的轴为中心旋转,同时,旋转部20c的另一面对电机基座9a在大致垂直方向上施加力,保持电机基座9a。在此,大致垂直方向是指与水平方向成约90°左右的角度,电机基座9a被固定基座部20b和旋转部20c夹持而被抑制滑动的方向。接着,对维护进行说明。若拆下设于主体外壳I的侧面Ia的检修盖lb,则侧面Ia的开口部Ih开口,热交换元件单元12的把手12e显现。热交换元件单元12由元件轨道12f引导。若拉拽把手12e,则热交换元件单元12 —边从主体外壳I内侧向检修盖Ib的方向沿着元件轨道12f滑动,一边被容易地从开口部Ih向主体外壳I的外部取出。从主体外壳I取出热交换元件单元12后,从内进深侧面Ig向检修盖Ib的方向拉拽风扇单元20。这样一来,解除了旋转部20c施加在风扇单元20的电机基座9a上的大致垂直方向上的力。而且,若这样继续拉拽,则风扇单元20在风扇单元轨道Se上滑动。同时,排气用排出部6g和供气用排出部7g分别沿着排气排出口 6e和供气排出口 7e滑动。而且,风扇单元20向配置有热交换元件单元12的位置移动,风扇单元20被容易地从开口部Ih向主体外壳I的外部取出。这样,热交换元件单元12被容易地先于风扇单元20从主体外壳I取出。风扇单 元20被拉拽至取出热交换元件单元12后的空间,容易从主体外壳I取出。因此,排气用风扇6及供气用风扇7不需要分别分割拆下。另外,热交换元件单元12能够在不拆下风扇单元20的情况下进行维护作业。另一方面,在维护风扇单元20的情况下,风扇单元20在主体外壳I内滑动,因此维护作业容易。另外,排气用排出部6g和排气排出口 6e通过按压部6f被容易地密封,供气用排出部7g和供气排出口 7e通过按压部7f被容易地密封。另外,通过旋转部20c,风扇单元20能够容易地与内进深侧面Ig拆装。因此,一边保持密封性,一边进行风扇单元20的维护作业变得容易。另外,如图21所示,排气用排出部6g的开口面和供气用排出部7g的开口面、排气排出口 6e和供气排出口 7e以与风扇单元轨道8e平行的方式设置。即,排气用风扇6的排出口的开口面即排气用排出部开口面6h和供气用风扇7的排出口的开口面即供气用排出部开口面7h以与风扇单元轨道8e平行的方式配置。另外,使与排气口 3连接的排气用风扇6的排气口连接面6i和与供气口 5连接的供气用风扇7的供气口连接面7i与风扇单元轨道Se平行。而且,可以在排气排出口 6e及供气排出口 7e的端部以与风扇单元轨道Se平行的方式设置在排气用排出部6g及供气用排出部7g的端部滑动的风扇排出口滑轨(未图示)。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风扇单元20的滑动移动,排气用排出部6 g、供气用排出部7g能够分别与排气用排出部开口面6h、供气用排出部开口面7h接合。(实施方式6)图2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图,图26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正面图。如图25、图26所示,热交换装置具备主体外壳201、排气用风扇206、供气用风扇207及热交换元件210。在主体外壳201的侧面201a设有室内空气口 202、排气口 203、户外气体口 204及供气口 205。在主体外壳201的至少一面设有检修盖201b。在主体外壳201内设有由排气用叶片206a和排气用壳体206b构成的排气用风扇206。排气用风扇206将室内空气从室内空气口 202吸入并从排气口 203排出。在此,室内空气是指在室内产生的污染空气。另外,在主体外壳201内设有由供气用叶片207a和供气用壳体207b构成的供气用风扇207。供气用风扇207将户外气体从户外气体口 204吸入并从供气口 205向室内供给。另外,在主体外壳201内设有风道隔板208,以使排气风道206c (从室内空气口 202到排气口 203的风道)和供气风道207c (从户外气体口 204到供气口 205的风道)不发生混流。在此,排气风道206c是连接室内空气口 202、排气用风扇206及排气口 203的风道。供气风道207c是连接户外气体口 204、供气用风扇207及供气口 205的风道。电机基座209a是风道隔板208的一部分。在电机基座209a固定有旋转驱动排气用叶片206a和供气用叶片207a的电机209b。在排气风道206c和供气风道207c配置有具备热交换元件210的热交换元件单元211。S卩,热交换元件210是排气风道206c及供气风道207c的路径的一部分。热交换元件单元211配置在主体外壳201内,固定在主体外壳201内。另外,若拆下检修盖201b,则能够使热交换元件单元211从主体外壳201内侧向检修盖201b的方向滑 动。在此,热交换元件210通过分别隔开规定间隔,例如I 3mm层叠大致长方形的多个板体而形成。在该板体上,在导热体的表面通过L形壁设有L形的通风道。这样,在隔开规定间隔的板体之间,交替流通室内空气和户外气体,进行室内空气和户外气体的潜热及显热的热交换。接着,说明本发明最主要的特征部分。在主体外壳201内,排气风挡212以遮蔽排气口 203的方式设置。排气风挡212由平板构成。排气风挡212沿着主体外壳201的侧面滑动,调节排气口 203的开口率(遮蔽率)。图2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热交换装置的排气口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图27是从主体外壳201的外侧观察到的排气口 203的图。另外,图28是表不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热交换装置的滑轨的正面图。如图28所示,排气风挡212通过沿着滑轨213滑动来调节图27的排气口 203的遮蔽率。在这样的热交换装置中,在供气侧,从供气口 205向多个房间连接通道。供气用通道经由多条支路向各房间连接,因此其通道长,压力损失也大。另一方面,在排气侧,通过排气用通道集中多个房间的室内空气,从室内空气口 202吸入室内空气。该室内空气从排气口 203通过一条通道向户外排出。在这样的情况下,通道中的压力损失在排气侧变小,因此,供气风量和排气风量失去平衡。此时,通过排气风挡212调节排气口 203的遮蔽率,能够限制排气风量,获得供气风量和排气风量的风量平衡。这样,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热交换装置,施工时不需要另外准备并施工排气风挡。另外,不需要实施能够安装排气风挡的通道的选择,因此,能够提高获得供气风量和排气风量的风量平衡时的施工性。另外,由于排气风挡212为平板,故而能够减少内部风道所占的体积,减小热交换装置内的压力损失,减少耗电量。另外,排气风挡212通过沿着滑轨213滑动,防止平板倾斜而使风道变窄。因此,抑制了热交换装置内压力损失的上升,抑制了耗电量的上升。另外,图29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热交换装置的排气风挡的把手设于主体外壳的外侧的情况的平面图,图30是将该热交换装置的排气风挡的把手设于主体外壳的外侧的情况的正面立体图。如图29所示,排气风挡212在主体外壳201的外侧设有把手214。排气风挡212安装于主体外壳201的侧面201a,但把手214通过设于侧面201a的图30所示的把手用孔215设置于主体外壳201外侧。排气风挡212通过固定用螺钉218固定于侧面201a。在排气风挡212设有固定用螺纹孔217。另外,如图30所示,在排气风挡212安装有气密用衬垫219。在紧固固定用螺钉218将排气风挡212固定在侧面201a上时,压接气密用衬垫219。由此,隔断主体外壳201的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确保主体外壳201内部的气密性。调节排气风量时,拧松固定用螺钉218,手握把手214,使排气风挡212滑动,由此,阻塞排气口 203,调节排气风量。S卩,排气风挡212从主体外壳201的外侧进行调节,节省了每次施工时的调节风量时打开检修盖201b的功夫,施工性提高。 另外,图31是设有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热交换装置的排气风挡进给轴的情况的平面图,图32是该热交换装置的排气风挡进给轴部分的正面立体图。如图31、32所示,在排气风挡212安装有排气风挡进给轴220。排气风挡进给轴220具备安装有嵌入主体外壳201的检修盖201b侧的面的轴承222,维持主体外壳201内部的气密。在排气风挡进给轴220安装有轴旋转杆221。通过轴旋转杆221的旋转,排气风挡进给轴220旋转,使排气风挡212滑动移动。其结果,能够在维持主体外壳201内部的密闭结构的状态下从设于主体外壳201外侧的轴旋转杆221调节排气风挡212的位置。因此,不需要在每次施工时的调节风量时拆下及安装气密保持部,施工性调高。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热交换装置能够适用于居住、非居住的建筑物。
权利要求
1.ー种热交換装置,包括 主体外壳,其具有室内空气ロ、排气ロ、户外气体ロ及供气ロ ; 排气用风扇及供气用风扇,其设于所述主体外壳内,所述排气用风扇将室内空气从所述室内空气ロ吸入并从所述排气ロ排出,所述供气用风扇将所述户外气体从所述户外气体ロ吸入并从所述供气ロ向室内供给; 热交换元件,其在所述主体外壳内,分别隔开规定间隔层叠多个板体,在所述板体与所述板体之间交替地将所述室内空气从元件室内空气吸入ロ吸入并从元件室内空气排出ロ排出,将所述户外气体从元件户外气体吸入ロ吸入并从元件户外气体排出ロ排出,进行所述室内空气和所述户外气体的热交换,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換元件将所述元件室内空气排出口和所述元件户外气体排出ロ夹着排出ロ边界部而设置,形成使所述排出ロ边界部相对而将多个所述热交换元件形成一体的热交换元件単元,所述主体外壳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鼓风机室,另一部分作为热交換器室,所述室内空气ロ、所述排气ロ及所述供气ロ设于所述鼓风机室,所述户外气体ロ设置于所述热交換器室,所述鼓风机室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排气风扇室,另一部分作为供气风扇室,设有切换从所述室内空气ロ通向所述热交換器室的风道和从所述室内空气ロ通向所述排气风扇室的风道的风挡。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交換装置,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室内空气ロ的吸入方向和所述排气ロ的吹出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室内空气ロ吸入的所述室内空气经由以包围所述鼓风机室的两面的方式设置的室内空气空间而通向所述热交換器室。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交換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主体外壳的顶面倾斜地配置所述排气风扇的排出ロ,相对于所述主体外壳的底面倾斜地配置所述供气风扇的排出□。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交換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地配置所述热交换元件单元。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交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挡包括 风挡基座,其具备电机和凸轮; 风挡罩,其收纳所述电机和所述凸轮; 风挡固定板; 挡板, 在所述挡板设有具有圆孔的凸起部,设有将所述凸轮和所述圆孔结合的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換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挡板设有旋转支承部, 将所述旋转支承部安装在划分所述室内空气口和所述鼓风机室的壁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換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风挡固定板上,与所述旋转支承部平行地设有折弯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有多个。
10.如权利要求6或8所述的热交換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轴分割成凸轮侧轴和风挡侧轴。
11.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交換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排气用风扇和所述供气用风扇形成为一体的风扇单元,从设于所述主体外壳侧面的开ロ部取出所述热交換元件単元和所述风扇単元。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換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开ロ部依次取出所述热交换元件单元、所述风扇单元。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換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使所述风扇単元向所述热交换元件単元滑动的风扇单元轨道。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交換装置,其特征在干,所述排气用风扇的排出ロ的开ロ面即排气用排出部开ロ面和所述供气用风扇的排出ロ的开ロ面即供气用排出部开ロ面以与所述风扇单元轨道平行的方式配置,使与所述排气ロ连接的所述排气用风扇的排气ロ连接面和与所述供气ロ连接的所述供气用风扇的供气ロ连接面与所述风扇单元轨道平行。
1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交換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调节所述排气ロ的遮蔽率的排气风挡。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交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风挡为平板状,使所述排气风挡在所述排气ロ的与所述排气用风扇相対的一侧的开ロ面即排气ロ开ロ面平行地滑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该热交换装置具有主体外壳、排气用风扇及供气用风扇、和进行室内空气和户外气体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其中,主体外壳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鼓风机室,另一部分作为热交换器室,鼓风机室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排气风扇室,另一部分作为供气风扇室,设置有切换从室内空气口通向热交换器室的风道和从室内空气口通向排气风扇室的风道的风挡。
文档编号F24F7/08GK102844625SQ20118001947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1日
发明者中曾根孝昭, 高山吉彦, 桥本俊彦, 饭尾耕次, 曾我洋太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