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38959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除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冷冻循环机构的除湿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例如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这种除湿装置具有如下所述的结构。即,具备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的主体壳体;以及设于主体壳体内的冷冻循环机构。冷冻循环机构由压缩机、以及依次设于压缩机的下游的放热器、膨胀机、吸热器构成。而且,设有送风机,该送风机将从进气口吸入到主体壳体内的空气依次经放热器、吸热器向排气口吹送。这样的现有除湿装置是利用吸热器使室内空气结露,并由此进行除湿的装置。在冷冻循环机构中,当制冷剂以液化状态被供给至压缩机时,会阻碍该压缩机的功能,因此要使制冷剂以在吸热器可靠地气化后的状态返回至压缩机。但是,若想要在吸热器内使制冷剂可靠地气化,则吸热器内制冷剂气化后的部分的温度升高,不易结露。其结果为,吸热器部分的结露量减少,存在除湿能力降低的问题。此外,现有的除湿装置构成为向吸热器直接供给室内空气的结构。但是,由于空气中含有的水分的绝对量很少,所以无法使所供给的空气成为容易结露的状态(增加水分含量、提高相对湿度),除湿能力的提高存在极限。此外,在像冬季那样的室温很低的情况下,由于在吸热器上附着有霜(覆霜状态),所以要一边除霜一边运转,除湿能力显著降低。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6-3311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除湿能力的提高的除湿装置。本发明具有这样的结构,该结构具备主体壳体,所述主体壳体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 ;冷冻循环机构,所述冷冻循环机构将压缩机、放热器、膨胀机和吸热器按照该顺序设于主体壳体内;送风机,所述送风机形成这样的风路将空气从进气口吸入到主体壳体内,并使吸入后的空气依次通过放热器和吸热器并吹送至排气口 ;除湿转轮的放湿部,所述放湿部设于风路内、放热器和吸热器之间;除湿转轮的吸湿部,所述吸湿部设于风路内、吸热器和排气口之间;以及制冷剂热交换器,所述制冷剂热交换器设于风路内、除湿转轮的放湿部和吸热器之间。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在除湿转轮的放湿部和吸热器之间的风路夹设有制冷剂热交换器,所以在制冷剂热交换器处也能够使通过除湿转轮的放湿部后的空气的一部分结露。此外,通过设置制冷剂热交换器,能够将从吸热器返回压缩机的制冷剂加热并使其气化。因此,能够在吸热器大量地进行结露,其结果为,能够提高除湿能力。此外,本发明具有这样的结构,该结构具备主体壳体,所述主体壳体具有第一进气口和排气口 ;冷冻循环机构,所述冷冻循环机构将压缩机、放热器、膨胀机和吸热器按照该顺序设于主体壳体内;送风机,所述送风机形成这样的第一风路从第一进气口将空气吸入到主体壳体内,并使吸入后的空气依次通过放热器和吸热器并吹送至排气口 ;除湿转轮的放湿部,所述放湿部设于第一风路内、放热器和吸热器之间;除湿转轮的吸湿部,所述吸湿部设于第一风路内、吸热器和排气口之间;以及加热部,所述加热部设于第一风路的放热器和除湿转轮的放湿部之间。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在第一风路的放热器与除湿转轮的放湿部之间设有加热部,所以即使在室温很低的冬季,也能够利用加热部对通过除湿转轮的放湿部的空气进行加热。由此,使大量的水分从除湿转轮的放湿部蒸发,继而能够使该大量的水分在吸热器结露。其结果为,能够提高除湿能力。此外,在吸热器处结露后的空气会到达除湿转轮的吸湿部。吸湿部如上所述地在放湿部处被加热部加热而处于干燥状态,因此即使在低温状态下,也能够对在吸热器处结露后的空气中含有的水分进行充分的吸湿。



图I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除湿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该除湿装置的概略剖视结构图。图3是该除湿装置的吸热器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该除湿装置的除湿转轮部分的后视图。图5是该除湿装置的制冷剂热交换器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该制冷剂热交换器的剖视立体图。图7是该除湿装置的另一制冷剂热交换器的外观立体图。图8是该制冷剂热交换器的剖视立体图。图9是该除湿装置的又一制冷剂热交换器的外观立体图。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除湿装置的概略剖视结构图。图11是该除湿装置的风量调整部的外观立体图。图12是表示该除湿装置的控制的图。标号说明I :进气口 ;1A :第一进气口 ;1B :第二进气口 ;2 :排气口 ;3 :主体壳体;4 :冷冻循 环机构;5 :压缩机;6 :放热器;7 :膨胀机;8 :吸热器;9 :送风机;10 :除湿转轮;11 :放湿 部;12 :吸湿部;13 :制冷剂热交换器;14 :贮水箱;15 :驱动部;16 :泄水盘(drain pan);17 放热翅片;18 :槽;19 :加热部;20 :风量调整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下面,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I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除湿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如图I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具备具有进气口 I和
5排气口 2的主体壳体3 ;以及设置于该主体壳体3内、图2所示、构成热泵的冷冻循环机构
4。此外,在主体壳体3内设置有送风机9,该送风机9由马达和叶轮等构成,该送风机9从进气口 I吸入空气并将空气吹送到主体壳体3内。另外,在主体壳体3内设置有具有放湿部11和吸湿部12的除湿转轮10。除湿转轮10被由马达和齿轮等构成的驱动部15驱动而旋转。冷冻循环机构4由压缩机5、以及依次设置于压缩机5的下游的放热器6、膨胀机
7、吸热器8构成。通过使送风机9动作,将空气从进气口 I吸入到主体壳体3内,此后,该吸入的空气依次经放热器6、吸热器8被吹送至排气口 2。即,送风机9形成这样的风路P:将空气从进气口 I吸入到主体壳体3内,并使吸入的空气依次通过放热器6和吸热器8并吹送至排气口 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机9还形成这样的风路Q :将从进气口 I吸入到主体壳体3内的空气从放热器6直接吹送至排气口 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送风机9的风路P中,在放热器6和吸热器8之间设置有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除湿转轮10的吸湿部12设置在吸热器8和排气口 2之间。此外,在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和吸热器8之间的风路P夹设有制冷剂热交换器13。此外,在放热器6和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之间设置有加热器等加热部19。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压缩机5中加压后的制冷剂被送至放热器6,并在放热器6处对从进气口 I吸入到主体壳体3内的空气进行加热。接着,通过放热器6后的制冷剂在温度降低了的状态下经制冷剂热交换器13到达膨胀机7。此后,到达了膨胀机7的制冷剂依次经吸热器8、制冷剂热交换器13而返回至压缩机5,以这样的循环方式进行循环。如风路P所示,在放热器6处被加热后的空气接着通过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并在夺取了来自放湿部11的湿气的状态下向制冷剂热交换器13和吸热器8流动。通过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后的空气在制冷剂热交换器13处部分结露,接着在吸热器8如图3所示地进行正式的结露。在吸热器8结露而成的结露水被贮存到贮水箱14。通过了吸热器8的空气在吸热器8的作用下变为低温。但是,虽然是低温,但湿度却处在极高的状态。该具有高湿度的低温空气接着通过除湿转轮10的吸湿部12。除湿转轮10的吸湿部12是通过被驱动部15驱动旋转而已经在图2的上方的放湿部11部分进行了放湿并成为了湿度较低的状态的部分。因此,利用吸湿部12,能够从上述低温且湿度极高的状态的空气吸收湿气。这样,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能够极大地提高除湿效果。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热交换器13是通过将从冷冻循环机构4的放热器6到膨胀机7为止的第一制冷剂通路13A、和从冷冻循环机构4的吸热器8到压缩机5为止的第二制冷剂通路13B热结合而构成的。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制冷剂热交换器13是将第一制冷剂通路13A呈同轴状地热结合在第二制冷剂通路13B中而成的结构。即,以流过第一制冷剂通路13A的低温制冷剂和流过第二制冷剂通路13B的高温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方式进行结合。图4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除湿装置的除湿转轮部分的后视图。图5是该除湿装置的制冷剂热交换器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该制冷剂热交换器的剖视立体图。利用这些图,对制冷剂热交换器13进行详细叙述。如图4所示,制冷剂热交换器13倾斜地配置在主体壳体3内。具体来说,如图4 图6所示,制冷剂热交换器13以第一制冷剂通路13A的放热
6器6侧a比膨胀机7侧靠上侧的方式倾斜。此外,如图4 图6所示,制冷剂热交换器13以第二制冷剂通路13B的压缩机5侧b比吸热器8侧靠上侧的方式倾斜地配置。S卩,制冷剂热交换器13以第二制冷剂通路13B的、作为低温制冷剂侧的吸热器8侧比作为高温制冷剂侧的压缩机5侧靠如图4所示的下侧的方式配置。由此,制冷剂热交换器13处的结露水不会泄漏到主体壳体3的外侧,而是被制冷剂热交换器13的下方的泄水盘16所捕获,然后被汇集到上述贮水箱14。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吸热器8的下游设置有制冷剂热交换器13,所以通过了吸热器8的制冷剂再次被制冷剂热交换器13加热而气化。因此,气化状态下的制冷剂被供给至压缩机5,不会阻碍压缩机5的动作。此外,由此还能够提高吸热器8的结露效率。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除湿装置的另一制冷剂热交换器的外观立体图。图8是该制冷剂热交换器的剖视立体图。图7和图8所示的制冷剂热交换器13在从吸热器8到压缩机5为止的第二制冷剂通路13B的外部表面设置有放热翅片17。由此,放热翅片17将流过第二制冷剂通路13B的制冷剂的热量进一步释放到外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热交换器13的除湿能力。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除湿装置的又一制冷剂热交换器的外观立体图。图9所示的制冷剂热交换器13在从吸热器8到压缩机5为止的第二制冷剂通路的外表面形成有槽18。由此,槽18将流过第二制冷剂通路13B的制冷剂的热量进一步释放到外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热交换器13的除湿能力。并且,容易将在制冷剂热交换器13结露的结露水引导至泄水盘16。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在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和吸热器8之间的第一风路P夹设有制冷剂热交换器13。由此,在制冷剂热交换器13处也能够使通过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后的空气的一部分结露。此外,能够将从吸热器8返回压缩机5的制冷剂加热并使其气化。由此,能够在吸热器8大量地进行结露。因此能够提高除湿能力。(第二实施方式)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除湿装置的概略剖视结构图。在图10中,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在主体壳体3形成有第一进气口 1A、第二进气口 IB和排气口 2。第一进气口 IA和第二进气口 IB形成于作为主体壳体3的外周面的侧面,排气口 2形成于主体壳体3的上表面。第二进气口 IB形成于比第一进气口 IA靠主体壳体3外周的下方的位置。在主体壳体3内具有构成热泵的冷冻循环机构4。冷冻循环机构4由压缩机5、以及依次设置于压缩机5的下游的放热器6、膨胀机7、吸热器8构成。此外,在主体壳体3内具备具有放湿部11和吸湿部12的除湿转轮10。除湿转轮10被由马达和齿轮等构成的驱动部15驱动而旋转。另外,在主体壳体3内,在放热器6和放湿部11之间设置有加热器等加热部19。通过使送风机9动作,将空气从第一进气口 IA吸入到主体壳体3内,此后,该空气依次通过放热器6和吸热器8并被吹送至排气口 2。即,送风机9形成这样的第一风路Pl 将空气从第一进气口 IA吸入到主体壳体3内,并使吸入的空气依次通过放热器6和吸热器8并吹送至排气口 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机9还形成这样的风路Q :将从第一进气口 IA吸入到主体壳体3内的空气从放热器6直接吹送至排气口 2。此外,通过使送风机9动作,将空气从第二进气口 IB吸入到主体壳体3内,然后该空气通过吸热器8被吹送至排气口 2。即,送风机9形成这样的第二风路P2 :将空气从第二进气口 IB吸入到主体壳体3内,并使从第二进气口 IB吸入的空气通过吸热器8并吹送至排气口 2。如图10所示,第二风路P2相对于第一风路Pl形成于下方。在第二风路P2内设置有风量调整部20。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中的风量调整部20的外观立体图。在图11中,风量调整部20具有如箭头所示地被驱动而旋转的阶梯形状部20A。即,通过驱动风量调整部20的阶梯形状部20A旋转,能够敞开或封闭第二风路P2。在敞开第二风路P2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驱动风量调整部20的阶梯形状部20A旋转,能够将从第一进气口 IA至吸热器8的第二风路P2控制为大开口状态、中开口状态、小开口状态。即,通过这样的开口控制,能够将流过第二风路P2的空气的风量切换为大风量、中风量、小风量这三个等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缩机5中加压后的制冷剂被送至放热器6,并在放热器6处对从第一进气口 IA吸入到主体壳体3内的空气进行加热。接着,通过放热器6后的制冷剂到达膨胀机7,此后,该制冷剂经吸热器8而返回至压缩机5。这样,制冷剂在冷冻循环机构4内循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风路Pl的放热器6和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之间设置有加热部19。因此,即使在室温很低的冬季,也能够利用加热部19对通过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的空气进行加热。由此,能够使大量的水分从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蒸发,继而能够使大量的水分在吸热器8结露。其结果为,能够提高除湿能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放热器6处加热后的空气接着在加热部19被加热,此后通过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通过放湿部11后的空气在夺取了来自放湿部11的湿气的状态下流动至吸热器8。通过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后的空气在吸热器8进行结露,该结露水被贮存到注水箱14中。此后,通过了吸热器8的空气在吸热器8的作用下成为低温,然而,虽然为低温,但湿度却处于极高的状态。该具有高湿度的低温空气接着通过除湿转轮10的吸湿部
12。然而,吸湿部12通过被驱动部15驱动旋转而已经在图10的上方的放湿部11部分进行了放湿,并处于湿度很低的状态。因此,能够从上述低温且湿度极高的状态的空气充分地吸收湿气。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能够极大地提高除湿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从第一进气口 IA经放热器6和吸热器8而流向排气口 2的第一风路P1、和从第二进气口 IB流向排气口 2的第二风路P2,并且在第二风路P2设置有风量调整部20。对这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动作控制的图。首先,在图12的Ml所示的额定除湿模式下,压缩机5、送风机9和驱动部15工作(0N),加热部19停止(0FF),并且风量调整部20处于小开口状态。其结果为,向吸热器8供给从第一进气口 IA通过了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的空气、以及从第二进气口 IB通过了风量调整部20但未通过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的空气。S卩,当这样从第二进气口 IB向吸热器8供给未通过放热器6、除湿转轮10的空气时,与不从第二进气口 IB供给空气的情况相比,除湿转轮10的吸湿部12的通过风量增加。由此,除湿转轮10的吸湿量增加,能够提高除湿能力。该情况下,由于加热部19停止,所以除湿转轮10的水分放湿能力降低。因此,根据除湿转轮10的吸放湿的平衡,最佳混合量存在于来自第二进气口 IB的空气供给比使加热部19工作时要少的情况。因此,在该模式下,能够节约能量并获得必要除湿能力。接着,在图12的M2所示的、想迅速干燥衣物时的强力衣物干燥模式下,压缩机5、送风机9、驱动部15和加热部19工作,并且风量调整部20处于大开口状态。这样,在想要迅速干燥衣物时,若使加热部19工作,并使风量调整部20处于大开口状态的话,则从放热器6供给到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的空气被加热。而且,以大风量供给从第二进气口 IB通过了风量调整部20、且未通过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的空气。S卩,当这样从第二进气口 IB向吸热器8大量供给未通过放热器6、除湿转轮10的空气时,与不从第二进气口 IB供给空气的情况相比,通过加热部19的风量减少,加热部19的温度上升。由此,来自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的放湿量增加,并且,除湿转轮10的吸湿部12的通过风量增加。由此,除湿转轮10的吸湿量增加,其结果为能够提高除湿能力。此外,由于吹出风量达到最大,所以通过向衣物供给大量的空气,提高了衣物干燥能力。接着,在图12的M3所示的、冬季的低温除湿模式下,压缩机5、送风机9、驱动部15和加热部19工作,并且风量调整部20处于中开口状态。这样,在低温时,若使加热部19工作,并使风量调整部20处于中开口状态的话,则从放热器6供给到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的空气被加热。而且,以中风量供给从第二进气口 IB通过了风量调整部20且未通过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的空气。S卩,当这样从第二进气口 IB向吸热器8中量供给未通过放热器6、除湿转轮10的空气时,与不从第二进气口 IB供给空气的情况相比,通过加热部19的风量减少,并且加热部19的温度上升。由此,来自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的放湿量增加,并且,除湿转轮10的吸湿部12的通过风量增加。由此,除湿转轮10的吸湿量增加,其结果为能够提高除湿能力。该情况下,由于加热部19工作,所以除湿转轮10的水分放湿能力提高。因此,根据除湿转轮10的吸放湿的平衡,来自第二进气口 IB的空气的供给量比使加热部19停止时的供给量要多。在该模式下,能够实现最佳风量平衡,以便在使加热部19工作时获得最大能力。接着,在图12的M4所示的、夏季的冷风模式下,压缩机5、送风机9和驱动部15工作,加热部19停止,并且风量调整部20处于大开口状态。这样,在高温时,若使加热部19停止,并使风量调整部20处于大开口状态的话,则以大风量供给从第二进气口 IB通过了风量调整部20且未通过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的空气。S卩,若在使加热部19停止、不对空气进行加热的基础上,从第二进气口 IB向吸热器8大量供给未通过放热器6、除湿转轮10的空气的话,则能够使通过吸热器8的风量达到最大,从而增加吸热量。因此,降低了通过吸热器8的空气的温度,并且使得吹出风量达到最大,由此能够提闻冷风能力。接着,在冬季的极度低温时(未图示的蒸发温度传感器检测为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自动地以图12的M5所示的除霜模式进行运转。此时,压缩机5停止,送风机9工作,驱动部15和加热部19工作,并且风量调整部20处于全闭状态。即,在极低温时,在停止压缩机5的基础上,使风量调整部20成为全闭状态,不向吸热器8供给来自第二进气口 IB的空气。即,仅将在加热部19中加热后的高温的空气供给至吸热器8。由此,能够迅速地提高
9吸热器8的温度以融解吸热器8的覆霜,从而能够防止因吸热器8的覆霜而引起的风路堵塞。但是,由于在除霜模式下不进行除湿,因此,在以除湿模式运转了预定时间后,返回在进入除霜模式运转前所设定的运转模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风量调整部20内置于主体壳体3内。由此,风量调整部20不会因外力而变形、损伤。因此,不会因外力而损害风量调整部20的旋转驱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始于第一进气口 IA的风路Pl配置在始于第二进气口 IB的风路P2的上方。由于通过压缩机5、放热器6、膨胀机7、吸热器8、送风机9以及除湿转轮10而动作的第一风路Pl比第二风路P2更为重要,因此,通过使重要的风路Pl靠近排气口 2,能够减小风路Pl的风路阻力。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壳体3的外周面的上方设置有第一进气口 1A,在主体壳体3的外周面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进气口 1B,在该主体壳体3的上表面设置有排气口 2。由此, 能够减小风路Pl的风路阻力。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一风路Pl的放热器6和吸热器8之间设置有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此外,在第一风路Pl和第二风路P2的吸热器8与排气口 2之间设置有除湿转轮10的吸湿部12。另外,在第一风路Pl的放热器6与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之间设置有加热部19。由此,即使在室温很低的冬季,也能够利用加热部19对通过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的空气进行加热,来使大量的水分从放湿部11蒸发。而且,此后能够使该大量的水分在吸热器8结露。其结果为,能够提高除湿能力。此外,在吸热器8中结露后的空气接着到达除湿转轮10的吸湿部12。由于吸湿部12在放湿部11被加热部19加热而处于干燥状态,因此即使在低温状态下,也能够充分地吸收到达了吸湿部12的空气中含有的水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将从第一进气口 IA吸入到主体壳体3内的空气依次经放热器6和吸热器8而吹送至排气口 2的第一风路P1、和将从第二进气口 IB吸入到主体壳体3内的空气经吸热器8而吹送至排气口 2的第二风路P2,并且在第二风路P2设置有风量调整部20。由此,能够调整流过第二风路P2的空气的风量,因此能够按照例如春夏秋冬的季节来进行最佳的除湿运转。工业上的利用领域本发明能够获得高除湿能力,并且能够按照例如春夏秋冬的季节来进行最佳的除湿运转,因此能够用作家庭用或办公室用等的大范围的除湿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除湿装置,该除湿装置具备主体壳体,所述主体壳体具有第一进气口和排气口 ;冷冻循环机构,所述冷冻循环机构将压缩机、放热器、膨胀机和吸热器按照该顺序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内;送风机,所述送风机形成这样的第一风路将空气从所述第一进气口吸入到所述主体壳体内,并使所述吸入后的空气依次通过所述放热器和所述吸热器并吹送至所述排气口 ;除湿转轮的放湿部,所述除湿转轮的放湿部设于所述第一风路内、所述放热器和所述吸热器之间;所述除湿转轮的吸湿部,所述除湿转轮的吸湿部设于所述第一风路内、所述吸热器和所述排气口之间;以及加热部,所述加热部设于所述第一风路的所述放热器和所述除湿转轮的放湿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除湿装置,所述主体壳体具有第二进气口,所述送风机形成这样的第二风路将空气从所述第二进气口吸入到所述主体壳体内,并使从所述第二进气口吸入后的空气通过所述吸热器并吹送至所述排气口,该除湿装置设有风量调整部,所述风量调整部对流过所述第二风路的风量进行调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装置,所述风量调整部设在所述第二风路中的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所述吸热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装置,所述风量调整部具有被驱动而旋转的阶梯形状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装置,所述风量调整部内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装置,所述第一风路配置于所述第二风路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装置,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的外周面,所述排气口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的上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装置,所述风量调整部能够将流过所述第二风路的风量调整为中风量、风量比所述中风量大的大风量、以及风量比所述中风量小的小风量这三个等级,所述除湿装置具有这样的第一动作模式使所述压缩机、所述送风机以及所述除湿转轮动作,并且通过所述风量调整部将流过所述第二风路的风量调整为小风量。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装置,所述风量调整部能够将流过所述第二风路的风量调整为中风量、风量比所述中风量大的大风量、以及风量比所述中风量小的小风量这三个等级,所述除湿装置具有这样的第二动作模式使所述压缩机、所述送风机、所述除湿转轮以及所述加热部动作,并且通过所述风量调整部将流过所述第二风路的风量调整为中风量。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装置,所述风量调整部能够将流过所述第二风路的风量调整为中风量、风量比所述中风量大的大风量、以及风量比所述中风量小的小风量这三个等级,所述除湿装置具有这样的第三动作模式使所述压缩机和所述送风机动作,并且通过所述风量调整部将流过所述第二风路的风量调整为大风量。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装置,所述风量调整部能够将流过所述第二风路的风量调整为中风量、风量比所述中风量大的大风量、以及风量比所述中风量小的小风量这三个档次,所述除湿装置具有这样的第四动作模式使所述送风机、所述除湿转轮以及所述加热部动作,并且通过所述风量调整部封闭所述第二风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除湿装置,该除湿装置具备主体壳体,所述主体壳体具有第一进气口和排气口;冷冻循环机构,所述冷冻循环机构将压缩机、放热器、膨胀机和吸热器按照该顺序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内;送风机,所述送风机形成这样的第一风路将空气从所述第一进气口吸入到所述主体壳体内,并使所述吸入后的空气依次通过所述放热器和所述吸热器并吹送至所述排气口;除湿转轮的放湿部,所述除湿转轮的放湿部设于所述第一风路内、所述放热器和所述吸热器之间;所述除湿转轮的吸湿部,所述除湿转轮的吸湿部设于所述第一风路内、所述吸热器和所述排气口之间;以及加热部,所述加热部设于所述第一风路的所述放热器和所述除湿转轮的放湿部之间。
文档编号F24F1/02GK102937310SQ20121047847
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8日
发明者藤井泰树, 胜见佳正, 堀达也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