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室内机、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10807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器室内机、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双贯流风叶的空调器室内机中,为了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度,研究出通过控制单贯流风叶旋转使单边出风口出风的方式,这样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而选择在空调器室内机的不同侧出风,例如在制冷模式下,上部的贯流风叶转动带动冷风从上侧出风口出风,使冷风从室内空间的上方向下运动,在制热模式下,下部的贯流风叶转动带动热风·从下侧出风口出风,使热风从室内空间的下方向上运动,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气流迅速均匀分布到室内空间的整个区域,保证空间热量垂直分布均匀。然而,当空调器室内机工作时,由于受到转动的贯流风叶的影响,没有启动的贯流风叶所对应的进风口处仍旧会有部分空气进入,并通过对应侧的导流结构排出,这部分空气会造成空调器室内机内部风场紊乱,使空调器室内机的噪音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具有其的空调器,可以调节空调器室内机内部空气流向、降低噪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 ;第一导流结构,其第一端向进风口方向延伸,其第二端连接至第一出风口,第一导流结构内设置有第一贯流风叶;第二导流结构,其第一端向进风口方向延伸,其第二端连接至第二出风口,第二导流结构内设置有第二贯流风叶;导风结构,可转动地分别设置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处;第一风门,铰接于第一导流结构的内壁面上;以及第二风门,铰接于第二导流结构的内壁面上。进一步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导向机构,导向机构位于第一导流结构与第二导流结构之间并将壳体内部分成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导向机构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内的导向门,导向门具有打开以将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引导至第一工作腔或第二工作腔的第一工作状态,以及关闭以隔离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的第二工作状态。进一步地,导向机构还包括具有导向口的隔板,隔板位于第一贯流风叶与第二贯流风叶之间并将壳体内部分成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导向门在导向口处可转动地设置。进一步地,导向口和导向门均有多个,多个导向门与多个导向口——对应设置。进一步地,当导向门位于第一工作状态时,一个导向门所在平面与第一导流结构的第一端或第二导流结构的第一端相切,其余导向门与切线方向平行。进一步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位于进风口处的热交换器,隔板连接在热交换器和与热交换器相对的壳体的侧壁之间。[0011]进一步地,导向机构沿第一贯流风叶的中心与第二贯流风叶的中心的连线可移动地设置。进一步地,当导向门将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引导至第一工作腔时,第一风门打开,第二风门关闭;当导向门将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引导至第二工作腔时,第二风门打开,第一风门关闭;当导向门关闭时,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均处于打开状态。进一步地,导风结构包括绕固定于壳体内的水平轴可转动地设置的导风板和/或绕固定于壳体内的竖直轴可转动地设置的扫风叶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室内机为前述任一种的空调器室内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两个导流结构中分别铰接有风门,使两个风门分别可开闭地设置在两个导流结构中,当一侧导流结构内的贯流风叶工作,另一侧导流结构中的贯流风叶静止时,工作侧的导流结构中的风门打开,静止侧的导流结构中的风门·关闭,使空气全部经过工作侧的导流结构排出,从而确保空调器室内机内部气流流动的顺畅和稳定,并降低空调器室内机内部的噪音。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门第一种工作状态的一个不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图I的A处放大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门第一种工作状态的另一个示意图;以及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门第二种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如图I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为壁挂式室内机,包括壳体10、位于壳体10内的热交换器20、导向机构70、两个贯流风叶以及与两个贯流风叶一一对应的两个导流结构。两个贯流风叶分别被两个电机驱动旋转,可以根据需要分别对贯流风叶进行控制,实现单贯流风叶旋转或双贯流风叶旋转,以实现需要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壳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前面板、后面板,以及连接在前面板与后面板之间的相对设置的顶面板和底面板。前面板、后面板、顶面板和底面板之间形成了换热腔。前面板具有进风口 11,顶面板具有靠近前面板设置的第一出风口 12,底面板具有靠近前面板设置的第二出风口 13。[0024]这里将进风口 11设置在前面板上是为了增加进风量,因为后面板一般需要靠近墙壁设置,会对空气的流动造成影响。第一出风口 12设置在顶面板上且靠近前面板,制冷时可以使冷气流向室内空间的上方排出,而第二出风口 13设置在底面板且靠近前面板,制热时可以使热气流向室内空间的下方排出,且由于前面板前方一般没有障碍物阻挡,可以使气流更好地流通,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气流迅速在室内空间扩散,以提高换热效率。这里也可以将进风口 11设置于壳体10的前面板上,将第一出风口 12设置于壳体10的顶面板且靠近前面板处,将第二出风口 13位于壳体10的底面板且靠近前面板处,也可以起到与前一设置方式相同的技术效果。当然,进风口 11、第一出风口 12和第二出风口 13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而是可以设置在壳体10的任何一侧面板上,只要能够与壳体10内部的换热腔相连通即可。热交换器20设置在进风口 11处,用于使进风口 11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达到 制冷或制热的目的。两个贯流风叶包括由第一驱动电机41驱动的第一贯流风叶31和由第二驱动电机42驱动的第二贯流风叶32,其中第一贯流风叶31横置于换热腔的上部,第二贯流风叶32横置于换热腔的下部,使第一贯流风叶31位于第二贯流风叶32上方,且两个贯流风叶的中心连线沿竖直方向延伸。两个贯流风叶分别由对应的驱动电机驱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控制,以达到更好的出风效果。优选地,制冷模式下,第一贯流风叶31启动,第二贯流风叶32静止,使冷空气被第一贯流风叶31排出第一出风口 12,并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迅速下降,快速制冷。制热模式下,第一贯流风叶31静止,第二贯流风叶32启动,使热空气被第二贯流风叶32排出第二出风口 13,并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迅速上升,快速制热。热交换器20的顶端高于第一贯流风叶31的最高点,热交换器20的底端低于第二贯流风叶32的最低点,使两个贯流风叶吸入的气流全部是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以确保换热效果。为了使空气流动更加顺畅,第一贯流风叶31和第二贯流风叶32均靠近壳体10的后面板设置。两个导流结构包括与第一贯流风叶31对应的第一导流结构51,以及与第二贯流风叶32对应的第二导流结构52,且第一导流结构51和第二导流结构52相对于空调器室内机的中间横截面对称设置。具体地,第一导流结构51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贯流风叶31,第二端向上倾斜并延伸至第一出风口 12,使第一贯流风叶31排出的气流能够沿着第一导流结构51的第一导流通道向上排出第一出风口 12,如果此时第一出风口 12排出的是冷气流,则可以使冷气流迅速下降,短时间内达到制冷效果。第二导流结构52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二贯流风叶32,第二端向下倾斜并延伸至第二出风口 13,使第二贯流风叶32排出的气流能够沿着第二导流结构52的第二导流通道向下排出第二出风口 13,如果此时第二出风口 13排出的是热气流,则可以使热气流迅速上升,短时间内达到制热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结构51包括相对设置以形成第一导流通道的第一导流面511和第二导流面512,其中第一导流面511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贯流风叶31,第二端向上倾斜并延伸至第一出风口 12的后边缘。第二导流面512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贯流风叶31,第二端向上倾斜并延伸至第一出风口 12的前边缘。为了增加导流效果,第一导流面511的第一端具有与第一贯流风叶31的外周壁相衔接的第一圆弧结构,第二导流面512的第一端具有与第一贯流风叶31的外周壁相衔接的第二圆弧结构。第一贯流风叶31位于第一圆弧结构与第二圆弧结构之间,这样经过第一贯流风叶31的空气可以全部被排进第一导流结构51。第二导流结构52与第一导流结构51的结构相同,即第二导流结构52包括相对设置以形成第二导流通道的第三导流面521和第四导流面522,其中第三导流面521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二贯流风叶32,第二端向下倾斜并延伸至第二出风口 13的后边缘。第四导流面522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二贯流风叶32,第二端向下倾斜并延伸至第二出风口 13的前边缘。为了增加导流效果,第三导流面521的第一端具有与第二贯流风叶32的外周壁相衔接的第三圆弧结构,第四导流面522的第一端具有与第二贯流风叶32的外周壁相衔接的 第四圆弧结构。第二贯流风叶32位于第三圆弧结构与第四圆弧结构之间,这样经过第二贯流风叶32的空气可以全部被排进第二导流结构52。导向机构70横置在换热腔内并位于第一贯流风叶31与第二贯流风叶32之间,将换热腔分为位于上方的第一工作腔和位于下方的第二工作腔。第一贯流风叶31位于第一工作腔内,第一出风口 12与第一工作腔连通;第二贯流风叶32位于第二工作腔内,第二出风口 13与第二工作腔连通。导向机构70包括隔板72和导向门71,隔板72具有导向口,导向口处设置有横轴,导向门绕横轴可转动地设置在导向口处。导向门71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结合参见图I和图3,导向门71位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导向门71打开,可以将进风口 11吸入的空气引导至第一工作腔或第二工作腔,从而对换热腔内整体的风场进行调节,降低噪音。结合参见图4,导向门71位于第二工作状态时,导向门71关闭,可以隔离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此时进风口 11吸入的空气被分割分别为进入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的两股气流,两股气流单独对第一导流结构51和第二导流结构52送风,同样可以调节换热腔内的风场,避免气流紊乱,降低噪音。结合参见图1,制冷模式下,第一贯流风叶31启动,导向门71打开将进风口 11吸入的空气向上引导至第一工作腔,经第一贯流风叶31作用排出第一出风口 12。结合参见图3,制热模式下,第二贯流风叶32启动,导向门71打开将进风口 11吸入的空气向下引导至第二工作腔,经第二贯流风叶32排出第一出风口 12。为了便于安装,隔板72连接在热交换器20和壳体10的后面板之间。单独开启第一贯流风叶31或第二贯流风叶32时,为了使得所有从进风口 11处进入的空气都可以通过热交换器20以便增加进风量和提高换热效果,通过打开导向门71,使得进风口 11成为一个整体,互相连通。当需要第一出风口 12和第二出风口同时出风时,第一贯流风叶31和第二贯流风叶32同时启动,第一导流结构51和第二导流结构52同时工作,为了使得第一导流结构51和第二导流结构52独立工作,互相不产生影响,避免风场内空气扰动出现乱流,将导向门71关闭,此时进风口 11被分为两个进风区域,形成两个独立的进风部。为了提高换热效果,导向机构70沿第一贯流风叶31的中心与第二贯流风叶32的中心的连线可移动地设置,即导向机构70可以沿竖直方向移动,以调整热交换器20在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内的换热面积。设热交换器20在第一工作腔内的换热面积为SI,在第二工作腔内的换热面积为S2,则热交换器20的换热面积有两种状态,分别为在第一工作腔内的换热面积小于在第二工作腔内的换热面积,即SI < S2 ;在第一工作腔内的换热面积大于或等于在第二工作腔内的换热面积,即SI ^ S2。当其中一个贯流风叶转动时,导向机构70向另一个贯流风叶靠近,从而增加转动贯流风叶所在的工作腔的体积,同时增加热交换器20在该工作腔内的换热面积,可满足不同的送风距离以及能效要求。导向机构70的移动可以通过电机驱动实施。为了增加导向门71转动的灵活性,隔板72具有两个导向口,每个导向口处均设置有一个可转动的导向门71,两个导向门71同步运动,以更好地实现导流功能。当然,这里导向口和导向门71的个数不限于两个,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了使第一工作状态下的导向门71能够更好地与转动的贯流风叶处的导流结构相衔接,提高引流效果,导向门71的倾斜方向与转动贯流风叶对应的导流结构的第一端相适应,具体为其中一个导向门71所在平面与第一导流面511的第一圆弧结构相切,其余导向门71与该导向门71平行,或者其中一个导向门71所在平面与第三导流面521的第三圆弧结构相切,其余导向门71与该导向门71平行,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气流流向与第一导流面511的第一圆弧相切或者与相切方向平行,使得气流流动更集中顺畅,从而减小了风阻,起到抑制气流噪音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稳流效果,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第一风门81和第二风门82。其中第一风门81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导流结构51内,可以打开以使第一导流结构51与第一出风口 12相连通,或者关闭以使第一导流结构51与第一出风口 12不能连通。相应地,第二风门8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导流结构52内,可以打开以使第二导流结构52与第二出风口13相连通,或者关闭以使第二导流结构52与第二出风口 13不能连通。这里可以将第一风门81与第一导流面511通过第一铰接轴811铰接,也可以与第二导流面512通过第一铰接轴811铰接;第二风门82可以与第三导流面521通过第二铰接轴821铰接,也可以与第四导流面522通过第二铰接轴821铰接。或者,可以将第一风门81分成两部分,分别与第一导流面511和第二导流面512铰接,也可以将第二风门82分成两部分,分别与第三导流面521和第四导流面522铰接。第一风门81和第二风门82需要与导向门71相配合,结合参见图1,当导向门71将进风口 11吸入的空气引导至位于上方的第一工作腔时,第一风门81打开,第二风门82关闭,使气流只能通过第一导流结构51向上排出第一出风口 12。结合参见图3,当导向门71将进风口 11吸入的空气引导至位于下方的第二工作腔时,第二风门82打开,第一风门81关闭,使气流只能通过第二导流结构52向下排出第二出风口 13。结合参见图4,当导向门71关闭时,第一风门81和第二风门82均处于打开状态,使第一出风口 12和第二出风口13可以同时排出气流。为了提高出风效果,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出风口 12和第二出风口 13处的导风结构,,该导风结构包括导风板61和/或扫风叶片62,导风板61绕固定于壳体10内的水平轴可转动的设置,扫风叶片62绕固定于壳体10内的竖直轴可转动的设置。导风结构转动时可以起到开启或关闭第一出风口 12和第二出风口 13的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旋转不同的角度实现从不同角度送风,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度。导风结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有以下四种,即第一种,导风板61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一出风口 12处,扫风叶片62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二出风口 13处。第二种,导风板61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一出风口 12和第二出风口 13处。第三种,扫风叶片62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一出风口 12和第二出风口 13处。第四种,第一出风口 12处设置有导风板61和扫风叶片62,且扫风叶片62位于导风板61内侧;第二出风口 13处设置有导风板61和扫风叶片62,且扫风叶片62位于导风板61内侧。 这里扫风叶片62有多个,多个扫风叶片62的第一端分别与多个竖直轴一一对应地枢接,多个扫风叶片62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分别与水平驱动杆铰接,水平驱动杆沿水平方向可运动地设置,带动多个扫风叶片62 —致动作,可以保持第一出风口 12和/或第二出风口 13处的风场的稳定,防止乱流。导风结构与第一出风口 12和第二出风口 13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实现第一出风口 12和第二出风口 13的全方位、多角度灵活送风,提高用户舒适性。结合参见图I至图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2、判断空调器室内机的运行模式;S104、判断导风结构的转动状态;S106、根据运行模式控制第一风门81或第二风门82的动作;S108、根据运行模式以及导风结构的转动状态控制导风结构的转动速度;SI 10、根据运行模式以及导风结构的转动状态控制第一贯流风叶31和/或第二贯流风叶32的转动速度。其中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导风结构的转动状态包括打开第一出风口 12、关闭第一出风口 12、打开第二出风口 13和关闭第二出风口 13。这种控制方法,可以通过调节导风结构的转动速度和第一贯流风叶31和/或第二贯流风叶32的转动速度来增强用户所感受到的舒适感,充分满足制冷或制热要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S106、根据运行模式控制第一风门81或第二风门82的动作包括以下步骤制冷模式下,第一风门81打开,第二风门82关闭;制热模式下,第二风门82打开,第一风门81关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S108、根据运行模式以及导风结构的转动状态控制导风结构的转动速度包括以下步骤制冷模式下,导风结构打开第一出风口 12时,降低第一出风口 12处的导风结构的转动速度;制热模式下,导风结构打开第二出风口 13时,降低第二出风口 13处的导风结构的转动速度。这样,可以控制导风结构实现增加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排出量,迅速对室内空气进行换热。[0079]当然,S108、根据运行模式以及导风结构的转动状态控制导风结构的转动速度也可以同时包括以下步骤制冷模式下,导风结构打开第二出风口 13时,加快第二出风口 13处的导风结构的转动速度;制热模式下,导风结构打开第一出风口 12时,加快第一出风口 12处的导风结构的 转动速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S110、根据运行模式以及导风结构的转动状态控制第一贯流风叶31和/或第二贯流风叶32的转动速度包括以下步骤制冷模式下,导风结构打开第一出风口 12时,加快第一贯流风叶31的转动速度;制热模式下,导风结构打开第二出风口 13时,加快第二贯流风叶32的转动速度;这样,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贯流风叶31或第二贯流风叶32的转动速度实现增加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排出量,迅速对室内空气进行换热。当然,S110、根据运行模式以及导风结构的转动状态控制第一贯流风叶31和/或第二贯流风叶32的转动速度也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制冷模式下,导风结构打开第二出风口 13时,降低第二贯流风叶32的转动速度;制热模式下,导风结构打开第一出风口 12时,降低第一贯流风叶31的转动速度。制冷模式下,由于冷空气向下沉,为了防止用户感到不适且使得室内空间快速制冷,冷风应该尽量向室内空间的上方排出,且为了快速制冷要求,向上吹时第一贯流风叶31的转速增加可以使风速变大。当导风结构转动以打开第一出风口 12后,为了使得风量更多,第一出风口 12处的导风结构的摆动速度减慢同时第一贯流风叶31的旋转速度加快。当导风结构转动以打开第二出风口 13时,为了使得冷空气直接对着用户吹的风量更少,第二出风口 13处的导风结构摆动速度加快同时第二贯流风叶32旋转速度减慢。具体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导风结构运行状态导风结构摆动速度~贯流风叶旋转速度风量 打开第一出风口SII
打开第二出风口IS制热运行时,由于热空气往上飘,为了防止用户感到不适且使得室内空间快速制热,热风应该尽量向室内空间的下方排出,且为了快速制热要求,往下吹时第二贯流风叶32的转速增加可以使风速变大。当导风结构转动以打开第一出风口 12时,为了使得热风更少,第一出风口 12处的导风结构摆动速度加快同时第一贯流风叶31旋转速度减慢;当导风结构打开第二出风口 13时,为了使得热空气更多的往下吹,第二出风口 13处的导风结构摆动速度减慢同时第二贯流风叶32旋转速度加快。具体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权利要求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具有进风ロ(11)、第一出风ロ(12)以及第二出风ロ(13); 第一导流结构(51),其第一端向所述进风ロ(11)方向延伸,其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出风ロ(12),所述第一导流结构(51)内设置有第一贯流风叶(31); 第二导流结构(52),其第一端向所述进风ロ(11)方向延伸,其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出风ロ(13),所述第二导流结构(52)内设置有第二贯流风叶(32); 导风结构,可转动地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ロ( 12)和所述第二出风ロ( 13)处; 第一风门(81),铰接于所述第一导流结构(51)的内壁面上;以及 第二风门(82),铰接于所述第二导流结构(52)的内壁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导向机构(70),所述导向机构(70)位于所述第一导流结构(51)与所述第二导流结构(52)之间并将所述壳体(10)内部分成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所述导向机构(70)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的导向门(71),所述导向门(71)具有打开以将所述进风ロ(11)吸入的空气引导至所述第一工作腔或所述第二工作腔的第一工作状态,以及关闭以隔离所述第一工作腔和所述第二工作腔的第二工作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70)还包括具有导向口的隔板(72),所述隔板(72)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31)与所述第二贯流风叶(32)之间并将所述壳体(10)内部分成所述第一工作腔和所述第二工作腔,所述导向门(71)在所述导向口处可转动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口和所述导向门(71)均有多个,多个所述导向门(71)与所述多个导向ロ 一一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干,当所述导向门(71)位于第一エ作状态时,一个所述导向门(71)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导流结构(51)的第一端或所述第二导流结构(52)的第一端相切,其余所述导向门(71)与切线方向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位于所述进风ロ( 11)处的热交換器(20 ),所述隔板(72 )连接在所述热交換器(20 )和与所述热交換器(20)相対的所述壳体(10)的侧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70)沿所述第一贯流风叶(31)的中心与所述第二贯流风叶(32)的中心的连线可移动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干, 当所述导向门(71)将所述进风ロ(11)吸入的空气引导至第一工作腔时,所述第一风门(81)打开,所述第二风门(82)关闭; 当所述导向门(71)将所述进风ロ(11)吸入的空气引导至第二工作腔时,所述第二风门(82)打开,所述第一风门(81)关闭; 当所述导向门(71)关闭吋,所述第一风门(81)和所述第二风门(82)均处于打开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I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结构包括绕固定于所述壳体(10)内的水平轴可转动地设置的导风板(61)和/或绕固定于所述壳体10)内的竖直轴可转动地设置的扫风叶片(62)。
10.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为权利要求I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 器室内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具有其的空调器。其中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第一导流结构,其第一端向进风口方向延伸,其第二端连接至第一出风口,第一导流结构内设置有第一贯流风叶;第二导流结构,其第一端向进风口方向延伸,其第二端连接至第二出风口,第二导流结构内设置有第二贯流风叶;导风结构,可转动地分别设置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处;第一风门,铰接于第一导流结构的内壁面上;以及第二风门,铰接于第二导流结构的内壁面上。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具有其的空调器,可以调节空调器室内机内部空气流向,降低噪音。
文档编号F24F13/24GK202769828SQ201220491459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4日
发明者陈绍林, 杨检群, 杨杰, 刘秋华, 安智, 罗镇雄, 吴霞, 李松, 吴俊鸿, 王平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