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室内机及其电机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29224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室内机及其电机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电机散热结构,包括第一风道、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位于空调器的后侧,用于将外部的风导入空调器内;所述第二风道一端与第一风道连通,另一端与空调器的负压腔连通,所述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之间的通路上设有电机。本发明对应公开了一种包括该电机散热结构的室内机。由于电机位于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的通路上,所以经过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的通路上的风可以将电机产生的热量排出,从而提高电机的散热效果。另外,空调器的负压腔将外部的风经第一风道、第二风道进入负压腔,再由负压腔排出空调器,形成循环流动的风,进一步提高电机的散热效果。
【专利说明】空调器室内机及其电机散热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空调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其电机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如图1所示,现有的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贯流风轮的安装部11及电机安装部12,所述电机安装部12上对应安装电机的位置设有散热隔栅14,且壳体内侧还设有连通电机的安装位置及壳体外部的散热通道15。虽然空调运行时电机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散热通道15与壳体外界进行热交换15,以达到散热的目的。但是其无法形成持续的空气流动,因此其散热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其电机散热结构,旨在提高电机的散热效率。
[000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电机散热结构,包括第一风道、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位于空调器的后侧,用于将外部的风导入空调器内;所述第二风道一端与第一风道连通,另一端与空调器的负压腔连通,所述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之间的通路上设有电机。
[0005]优选地,所述空调器的换热器上连接有电机安装座,该电机安装座上设有供所述电机安装的安装部;所述电机安装座的安装孔的四周设置有贯穿电机安装座的通道,该通道形成所述第二风道。
[0006]优选地,所述电机散热结构包括贯穿设置在内层壳体后侧的散热孔,该散热孔与设置在空调器的进风格栅上的第一进风口连通,形成所述第一风道。
[0007]优选地,所述贯穿设置在内层壳体后侧的散热孔、内层壳体后侧与换热器后侧之间围合形成的通道;所述第一进风口、内层壳体后侧与换热器后侧之间围合形成的通道以及散热孔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一风道;和/或所述散热孔与设置在空调器的进风格栅上的第一进风口连通,形成所述第一风道。
[0008]优选地,所述空调器的电机安装座包括前蜗壳的水平支撑部及后蜗壳的水平支撑部,所述后蜗壳的水平支撑部后侧与换热器的上密封板卡持。
[0009]优选地,所述电机安装底座的边缘均向上延伸形成保护电机的侧壁,且所述侧壁上设有贯通孔。
[0010]优选地,所述电机安装座、换热器的上密封板及空调器的内层壳体后侧围合形成散热空间,且所述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在该散热空间连通。
[0011]对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上部的换热器、贯流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内层壳体及设置在内层壳体后侧上的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上设有进风口 ;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上述电机散热结构以及第三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上设有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三风道及所述电机散热结构中的第一风道均从所述进风口抽吸空气。
[0012]对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上部的换热器、贯流风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壳体及设置在内层壳体后侧上的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 ;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上述电机散热结构以及第三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上设有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三风道从所述第二进风口抽吸空气,所述电机散热结构中的第一风道从所述第一进风口抽吸空气。
[0013]对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上部的换热器、贯流风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壳体及设置在内层壳体后侧上的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 ;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上述电机散热结构以及第三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上设有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三风道从所述第二进风口抽吸空气,所述电机散热结构中的第一风道分别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及第二进风口抽吸空气。
[0014]由于电机位于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的通路上,所以经过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的通路上的风可以将电机产生的热量排出,从而提高电机的散热效果。另外,空调器的负压腔将外部的风经第一风道、第二风道进入空调器的负压腔,再由负压腔排出空调器,形成循环流动的风,进一步提闻电机的散热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现有技术空调器室内机中电机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发明空调器室内机除壳体外其他组成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发明空调器室内机中壳体、换热器组件及电机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发明空调器室内机中换热器组件与后蜗壳、贯流风轮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图3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6是图5中A-A的一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7是图5中A-A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8是图5中A-A的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5]本发明的主要思想是提出一种空调器的电机散热结构,其包括第一风道、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位于空调器的后侧,用于将外部的风导入空调器内;所述第二风道一端与第一风道连通,另一端与空调器的负压腔连通,所述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之间的通路上设有电机。负压腔内产生的负压,可以使得外部的风从外部吸入,并经第一风道、第二风道流入负压腔,然后负压腔再将风从空调器的前侧排出。由于电机位于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的通路上,所以经过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的通路上的风可以将电机产生的热量排出,从而提高电机的散热效果。下面将结合空调器对电机散热结构进行具体描述。
[0026]参照图2及图3,提出电机散热结构应用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该空调器包括壳体10、换热组件20、风道组件30。其中,
[0027]如图6所示,所述壳体10包括内层壳体11及进风格栅12,所述进风格栅12与内层壳体11连接,且该进风格栅12上设有第一进风口 121及第二进风口 122。该内层壳体11后侧上还设有散热孔13,且该散热孔13与第一进风口 121连通。第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风道由互相连通的散热孔13与第一进风口 121形成。
[0028]所述换热组件20包括换热器21及电加热管22。该换热器21的上端与上密封板23固定连接,换热器21的下端与下接水盘24固定连接。该换热组件20与壳体10的形状适配,如本实施例中的圆弧形。换热组件20固定在壳体10后侧,而且换热器21后侧与内层壳体11后侧之间具有一间距,以使换热器21后侧与内层壳体11后侧围合形成一通道,且该通道一端与第二进风口 122连通,另一端与上述散热孔13连通。第二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风道由依次连通的第一进风口 121、内层壳体11后侧与换热器21后侧之间围合形成的通道以及散热孔13形成,和/或上述第一风道由散热孔13与设置在空调器的进风格栅12上的第一进风口 121连通形成。
[0029]所述风道组件30包括前蜗壳31、后蜗壳32及设置在前蜗壳31与后蜗壳32之间的贯流风轮33。其中,前蜗壳31与后蜗壳32互相贴合固定连接,并形成中空的收容腔,该收容腔用于收容贯流风轮33。贯流风轮33为2个,且贯流风轮33的顶部还连接有电机34。所述前蜗壳31上端设有第一水平支撑部311,后蜗壳32上端也设有第二水平支撑部321,当前蜗壳31与后蜗壳32固定连接时,第一水平支撑部311与第二水平支撑部321呈同一水平面,并在前蜗壳31与后蜗壳32互相贴合时形成电机安装座。另外,该后蜗壳32的后侧还与换热组件20的上密封板23卡持连接。
[0030]结合参照图4,以后蜗壳32上形成的电机安装座35a为例,前蜗壳31上形成的电机安装座的结构与电机安装座35a的结构对称设置,在此就不再赘述。该电机安装座35a上设有用于安装电机34的安装部351,电机34安装在该安装部351上,且电机34的输出轴将穿过安装部351并与贯流风轮33连接。另外,该电机安装座35a上还设有贯穿电机安装座35a的通道352,该通道352位于安装部351的附近或四周。本实施例中,该通道352形成第二风道。
[0031]进一步地,结合参照图5至图8,上述电机安装座、上密封板23及壳体后侧围合形成一散热空间,上述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均与散热空间连通。由于散热空间的存在,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机的散热效果。
[0032]上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三风道,该第三风道上设有所述换热器21,即第二进风口122经过换热器21与空调器的负压腔连通,以形成第三风道。空调器在运行时,将通过电机34的转动,带动贯流风轮33转动。当两个电机34的转动方向相反时,其带动两贯流风轮33按相反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得贯流风轮33的收容腔内形成负压腔。该负压腔内产生的负压将外部的风由进风格栅12上的第一进风口 121和/或第二进风口 122吸入,并分别由第一风道、第二风道、第三风道进入该负压腔,再由负压腔排出。从而可以将电机34的热量通过负压腔而排出空调器外。
[0033]具体地,如图6所示,一实施例中,负压腔所产生的负压将外部的风由第一进风口121吸入,并经过散热孔13进入散热空间,并由电机安装部35上的通道352进入空调器的负压腔,然后再由负压腔排出。同时,负压腔所产生的负压将外部的风由第二进风口 122吸入,并经过换热器21进入空调器的负压腔,然后再由负压腔排出。
[0034]如图7所示,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 121上安装有装饰板。负压腔所产生的负压腔将外部的风由第二进风口 122吸入,并经过内层壳体11与换热器21之间围合成的通道,再经过散热孔13进入散热空间,最后再由电机安装部35上的通道352进入空调器的负压腔,并由负压腔排出。同时,负压腔所产生的负压将外部的风由第二进风口 122吸入,并经过换热器21进入空调器的负压腔,然后再由负压腔排出。
[0035]如图8所示,再一实施例中,负压腔所产生的负压腔将外部的风由第二进风口 122吸入,并经过内层壳体11与换热器21之间围合成的通道,再通过散热孔13进入散热空间,最后再由电机安装部35上的通道352进入空调器的负压腔,并由负压腔排出。同时,负压腔所产生的负压将外部的风由第一进风口 121吸入,并通过散热孔13进入散热空间,最后再由电机安装部35上的通道352进入空调器的负压腔,并由负压腔排出。负压腔所产生的负压还将外部的风由第二进风口 122吸入,并经过换热器21进入空调器的负压腔,然后再由负压腔排出。
[0036]进一步地,上述电机安装座35的边缘均向上延伸形成保护电机34的侧壁353,且所述侧壁353上设有贯通孔354。该侧壁353不但可以保护电机34,而且还利于风道组件30的前蜗壳31与后蜗壳32之间的固定。
[003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其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器的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风道、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位于空调器的后侧,用于将外部的风导入空调器内;所述第二风道一端与第一风道连通,另一端与空调器的负压腔连通,所述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之间的通路上设有电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的换热器上连接有电机安装座,该电机安装座上设有供所述电机安装的安装部;所述电机安装座的安装孔的四周设置有贯穿电机安装座的通道,该通道形成所述第二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的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散热结构包括贯穿设置在内层壳体后侧的散热孔,该散热孔与设置在空调器的进风格栅上的第一进风口连通,形成所述第一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的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设置在内层壳体后侧的散热孔、内层壳体后侧与换热器后侧之间围合形成的通道;所述第一进风口、内层壳体后侧与换热器后侧之间围合形成的通道以及散热孔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一风道;和/或所述散热孔与设置在空调器的进风格栅上的第一进风口连通,形成所述第一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的电机安装座包括前蜗壳的水平支撑部及后蜗壳的水平支撑部,所述后蜗壳的水平支撑部后侧与换热器的上密封板卡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电机安装底座的边缘均向上延伸形成保护电机的侧壁,且所述侧壁上设有贯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安装座、换热器的上密封板及空调器的内层壳体后侧围合形成散热空间,且所述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在该散热空间连通。
8.—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上部的换热器、贯流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内层壳体及设置在内层壳体后侧上的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上设有进风口 ;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散热结构以及第三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上设有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三风道及所述电机散热结构中的第一风道均从所述进风口抽吸空气。
9.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上部的换热器、贯流风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壳体及设置在内层壳体后侧上的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 ;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散热结构以及第三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上设有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三风道从所述第二进风口抽吸空气,所述电机散热结构中的第一风道从所述第一进风口抽吸空气。
10.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上部的换热器、贯流风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壳体及设置在内层壳体后侧上的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 ;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散热结构以及第三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上设有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三风道从所述第二进风口抽吸空气,所述电机散热结构中的第一风道分别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及第二进风口抽吸空气。
【文档编号】F24F1/00GK104344521SQ201310337576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5日
【发明者】姜凤华, 刘志强, 刘阳, 陈良锐 申请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