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铜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57219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铜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铜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次网循环泵和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来自一次管网的一次网回水通过所述一次网循环泵流入所述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所述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收集铜厂内余热用于加热一次网回水,温度升高后的一次网回水以一次网供水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所述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并联设置的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和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以及与上述三种并联的余热回收装置串联的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和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本实用新型可以广泛应用于铜厂内低品位余热回收中。
【专利说明】一种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铜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余热回收系统,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铜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推进,城市集中供热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集中供热热源容量的不足。新建区域性锅炉房投资高,建设周期长,且受到环境容量的制约;考虑到对大气污染控制的需求,小型燃气锅炉房也只能因地制宜发展;结合燃气、电力生产和供应的现状,绝大多数城市也不适合采用燃气或电力的方式进行集中供热。供热热源紧缺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城市集中供热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0003]“火法炼铜”作为一种成熟的铜冶炼工艺,是当今世界生产铜的主要方法。在不断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针对“火法炼铜”工艺产生的中高品位(主要是200°C以上)的余热已经进行了有效利用,提高了该工艺一次能源的热利用率,例如奥炉出口烟气余热锅炉,制酸工艺转化工段三氧化硫烟气余热利用等。然而受限于工艺本身,低于200°C的余热,特别是低于100°C的低品位余热只能作为废热直接排放于大气,使得铜冶炼过程的一次能源热利用率低下(一般不到40%)。铜冶炼工艺产生的低品位余热主要包括:冶炼工艺中的奥炉炉壁余热、转炉炉体余热;奥炉排渣口附近的炉渣水池余热;制酸工艺中的吸收塔余热、干燥酸余热等。这些低品位余热大多通过冷却水蒸发而在冷却塔处散失,不仅耗费电力用于驱动冷却塔风机转动,更白白耗费了大量冷却水。

【发明内容】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显著提高一次能源热利用率的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铜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系统,与燃煤锅炉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等常规热源形式的供热系统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回收的余热能够在几乎不额外消耗一次能源的基础上为集中供热系统提供热量,从而有效缓解城市集中供热热源紧缺的形势。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铜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次网循环泵和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来自一次管网的一次网回水通过所述一次网循环泵流入所述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所述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收集铜厂内余热加热一次网回水,吸热升温后的一次网回水以一次网供水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0006]所述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和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所述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和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并联后再依次与所述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和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串联。
[0007]所述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入口调节阀、水-水换热器、出口调节阀、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冷却塔、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冷却水循环泵和奥炉炉壁;所述入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入口端,所述出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出口端;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通过管道和所述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接入所述冷却塔中,并通过管道和所述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与所述冷却塔的水池连接,所述冷却塔的水池通过管道和所述冷却水循环泵与所述奥炉炉壁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奥炉炉壁的出口端与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端连接。
[0008]所述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入口调节阀、水-水换热器、出口调节阀、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冷却塔、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冷却水循环泵、酸-水换热器、干燥塔和酸泵;所述入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入口端,所述出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出口端;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通过管道和所述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接入所述冷却塔中,并通过管道和所述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与所述冷却塔的水池连接,所述冷却塔的水池通过管道和所述冷却水循环泵与所述酸-水换热器的第一入口端连接,所述酸-水换热器的第一出口端与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端连接,所述酸-水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与所述干燥塔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干燥塔的出口端通过所述酸泵与酸-水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端连接。
[0009]所述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入口调节阀、水-水换热器、出口调节阀、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冷却塔、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冷却水循环泵、酸-水换热器、吸收塔和酸泵;所述入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入口端,所述出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出口端;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通过管道和所述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接入所述冷却塔中,并通过管道和所述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与所述冷却塔的水池连接,所述冷却塔的水池通过管道和所述冷却水循环泵与所述酸-水换热器的第一入口端连接,所述酸-水换热器的第一出口端与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端连接,所述酸-水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与所述吸收塔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吸收塔的出口端通过所述酸泵与酸-水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端连接。
[0010]所述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入口调节阀、渣水-水换热器、出口调节阀、冷却水循环泵和炉渣水池;所述入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渣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入口端,所述出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渣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出口端;所述渣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通过所述冷却水循环泵与炉渣水池的入口端连接,所述炉渣水池的出口端与所述渣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端连接。
[0011]所述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入口调节阀、汽水-水换热器、出口调节阀;所述入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汽水-水换热器的入口端,所述出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汽水-水换热器的出口端;从所述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流出的一次网回水通过管道和所述入口调节阀流入所述汽水-水换热器中,在所述汽水-水换热器中吸收铜厂内蒸汽升温后通过管道和所述出口调节阀流出所述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铜厂内蒸汽放热降温后以凝水的形式流出所述汽水-水换热器。
[0012]所述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和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所述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与所述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和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的并联结构串联后,再依次与所述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和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串联。
[0013]所述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和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网回水侧均连接一吸收式热泵;所述吸收式热泵包括吸收式热泵吸收器、吸收式热泵冷凝器、吸收式热泵蒸发器和吸收式热泵发生器;在所述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和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中,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连接方式相同,其具体为:所述入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吸收式热泵吸收器的入口端,所述吸收式热泵吸收器的出口端连接所述吸收式热泵冷凝器的入口端,所述吸收式热泵冷凝器的出口端连接所述出口调节阀;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出口端连接所述吸收式热泵蒸发器的入口端,所述吸收式热泵蒸发器的出口端通过一软水循环泵与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入口端连接,铜厂内蒸汽通过所述吸收式热泵发生器的入口端进入所述吸收式热泵中,并放热降温后以凝水的形式从所述吸收式热泵发生器的出口端流出。
[0014]在各所述入口调节阀的入口端与所述出口调节阀的出口端处并联设置旁通管,并在所述旁通管上设置用于切换水路的阀门。
[0015]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收集铜厂内奥炉炉壁、转炉炉体、干燥塔、吸收塔、炉渣水池和铜厂内蒸汽的低品位余热,用于加热通过一次网循环泵流入铜厂内的一次网回水,吸热升温后的一次网回水以一次网供水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在基本不消耗额外一次能源的情况下,吸收铜厂内低品位余热为集中供热系统提供热量,从而有效缓解城市集中供热热源紧缺的形势。2、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和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回收铜厂内较低品位余热,采用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和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回收铜厂内较高品位余热,采用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吸收与一次网回水温度接近的余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铜厂内余热回收率高。3、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原铜厂生产工艺中冷却塔的水作为媒介吸收铜厂内低品位余热,并将吸收的热量传递给一次网回水,加热升温后的一次网回水以一次网供水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因此本实用新型在铜厂内低品位余热回收过程中能够大量节约生产用水,降低冷却塔风机电耗。4、本实用新型由于在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的入口调节阀的入口端与出口调节阀的出口端处并联设置旁通管,并在旁通管上设置用于切换水路的阀门,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保证铜厂生产出现大幅度减产时,各余热热源的温度不受影响;而在铜厂出现停产检修时,一次网回水可以不经过各余热热源,从而避免发生由于各余热热源温度过低导致各余热热源带走一次网回水热量的情况。基于以上优点,本实用新型可以广泛应用于铜厂内低品位余热回收中。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一次网回水温度较低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一次网回水温度较高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一次网回水温度较低时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一次网回水温度较低时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一次网回水温度较高时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一次网回水温度较高时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是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23]图8是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0025]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铜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系统包括一次网循环泵I和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2。来自一次管网(图中未示出)的一次网回水通过一次网循环泵I流入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2,一次网循环泵I用于平衡铜厂内换热水路的阻力损失。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2收集铜厂内余热用于加热一次网回水,吸热升温后的一次网回水以一次网供水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0026]其中,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2包括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21、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22、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23、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24、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25和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26。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21、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22和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23并联后再与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24、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25和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26串联。
[0027]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次网回水温度较低即在30°C以下时,实行“梯级加热”原贝丨J,首先,进入铜厂的一次网回水分成第一股?第三股并联的一次网回水,三股一次网回水分别流入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21、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22和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23中;其次,三股一次网回水分别与奥炉炉壁、转炉炉体和干燥塔三个产生较低品位余热的热源进行换热;再次,三股一次网水吸收较低品位余热后汇成一股依次流入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24、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25中吸收较高品位余热;最后,从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25流出的一次网水通过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26进一步吸收铜厂内0.5MPa以上中高压蒸汽的热量,并以一次网供水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0028]上述实施例1中,如图3所示,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21包括入口调节阀211、水-水换热器212、出口调节阀213、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214、冷却塔215、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216、冷却水循环泵217和奥炉炉壁218。入口调节阀211设置在水-水换热器212的第一入口端,出口调节阀213设置在水-水换热器212的第一出口端。水-水换热器212的第二出口端通过管道和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214接入冷却塔215中,并通过管道和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216与冷却塔215的水池连接,冷却塔215的水池通过管道和冷却水循环泵217与奥炉炉壁218的入口端连接,奥炉炉壁218的出口端与水-水换热器212的第二入口端连接。
[0029]在回收冶炼工艺低品位余热的过程中,一次网回水与冷却水通过水-水换热器212实现一层换热,其具体换热过程为:第一股一次网回水通过管道和入口调节阀211流入水-水换热器212,冷却水循环泵217将冷却塔215水池中的冷却水输送至奥炉炉壁218,冷却水在奥炉炉壁218中吸收余热升温后流入水-水换热器212,一次网回水和吸收余热升温后的冷却水在水-水换热器212中进行换热,一次网回水吸收冷却水的热量后通过管道和出口调节阀213流出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21 ;降温后的冷却水返回冷却塔215。如果冷却水的热量在水-水换热器212中全部被一次网回水吸收,则关闭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214,打开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216,冷却水不需要经过冷却塔215冷却而直接流入冷却塔215的水池;如果冷却水的热量在水-水换热器212中未全部被一次网回水吸收,则同时开启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214和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216,并调节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214和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216的开度,使得部分冷却水进入冷却塔215中进行冷却,部分冷却水不经过冷却塔215冷却而直接进入冷却塔215的水池,调整经过冷却塔215冷却的水量,保证余热热量全部由一次网回水和冷却塔215带走,从而保证铜厂生产工艺的安全。另外,为了冬季防冻,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214始终保持一定开度,确保有少量热水通过而不产生冰冻。
[0030]上述实施例1中,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22与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2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22中的余热热源为转炉炉体,第二股一次网回水吸收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22中转炉炉体的余热。
[0031]上述实施例1中,如图4所示,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23与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21类似,包括入口调节阀211、水-水换热器212、出口调节阀213、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214、冷却塔215、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216和冷却水循环泵217 ;不同之处在于: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23还包括酸-水换热器231、干燥塔232和酸泵233。入口调节阀211设置在水-水换热器212的第一入口端,出口调节阀213设置在水-水换热器212的第一出口端。水-水换热器212的第二出口端通过管道和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214接入冷却塔215中,并通过管道和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216与冷却塔215的水池连接,冷却塔215的水池通过管道和冷却水循环泵217与酸-水换热器231的第一入口端连接,酸-水换热器231的第一出口端与水-水换热器212的第二入口端连接,酸-水换热器231的第二出口端与干燥塔232的入口端连接,干燥塔232的出口端通过酸泵233与酸-水换热器231的第二入口端连接。
[0032]在回收制酸工艺低品位余热的过程中,一次网回水与冷却水通过水-水换热器212和酸-水换热器231实现两层换热,其具体换热过程为:第三股一次网回水中的一股通过管道和入口调节阀211流入水-水换热器212,冷却水循环泵217将冷却塔215水池中的冷却水输送至酸-水换热器231,冷却水在酸-水换热器231中吸收干燥塔232的余热升温后流入水-水换热器212,一次网回水和吸收余热升温后的冷却水在水-水换热器212中进行换热,一次网回水吸收冷却水的热量后通过管道和出口调节阀213流出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23 ;降温后的冷却水返回冷却塔215。如果冷却水的热量在水-水换热器212中全部被一次网回水吸收,则关闭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214,打开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216,冷却水不需要经过冷却塔215冷却而直接流入冷却塔215的水池;如果冷却水的热量在水-水换热器212中未全部被一次网回水吸收,则同时开启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214和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216,并调节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214和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216的开度,使得部分冷却水进入冷却塔215中进行冷却,部分冷却水不经过冷却塔215冷却而直接进入冷却塔215的水池,调整经过冷却塔215冷却的水量,保证余热热量全部由一次网回水和冷却塔215带走,从而保证铜厂生产工艺的安全。
[0033]上述实施例1中,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24与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23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24的余热热源为吸收塔,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24用于回收吸收塔的余热。
[0034]实施例2:—次网回水温度较高即在30°C以上,特别是45°C左右时,如图2所示,实行“梯级加热”原则。首先,进入铜厂的一次网回水流入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24中,吸收吸收塔中较高品位余热升温后,分成第一股?第三股并联的一次网回水;其次,三股一次网回水分别流入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21、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22和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23中,分别吸收奥炉炉壁218、转炉炉体和干燥塔232产生的较低品位余热并升温;再次,吸收较低品位余热并升温后的三股一次网水汇成一股流入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25中,吸收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25中炉渣水池产生的较高品位余热;最后,从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25流出的一次网水通过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26进一步吸收铜厂内0.5MPa以上中高压蒸汽的热量,并以一次网供水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0035]上述实施例2中,如图5、图6所示,由于奥炉炉壁218、转炉炉体和干燥塔232的余热品位较低,因此需要在图3所示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21、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22和图4所示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23的水-水换热器212的一次网回水侧均连接一吸收式热泵219。其中,吸收式热泵219包括吸收式热泵吸收器2191、吸收式热泵冷凝器2192、吸收式热泵蒸发器2193和吸收式热泵发生器2194。在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21、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22和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23中,吸收式热泵219的连接方式相同,其具体为:入口调节阀211设置在吸收式热泵吸收器2191的入口端,吸收式热泵吸收器2191的出口端连接吸收式热泵冷凝器2192的入口端,吸收式热泵冷凝器2192的出口端连接出口调节阀213。水-水换热器212的第一出口端连接吸收式热泵蒸发器2193的入口端,吸收式热泵蒸发器2193的出口端通过一软水循环泵220与水-水换热器212的第一入口端连接,铜厂内蒸汽通过吸收式热泵发生器2194的入口端进入吸收式热泵219中,并放热降温后以凝水的形式从吸收式热泵发生器2194的出口端流出。
[0036]上述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25包括入口调节阀211、渣水-水换热器251、出口调节阀213、冷却水循环泵217和炉渣水池252。入口调节阀211设置在渣水-水换热器251的第一入口端,出口调节阀213设置在渣水-水换热器251的第一出口端。渣水-水换热器251的第二出口端通过冷却水循环泵217与炉渣水池252的入口端连接,炉渣水池252的出口端与渣水-水换热器251的第二入口端连接。
[0037]从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24中流出的一次网回水通过管道和入口调节阀211流入渣水-水换热器251中,渣水-水换热器251中的炉渣水通过冷却水循环泵217流入炉渣水池252,炉渣水吸收炉渣水池252的余热升温后流入渣水-水换热器251,一次网回水和吸收余热升温后的炉渣水在渣水-水换热器251中进行换热,一次网回水吸收炉渣水的热量后通过管道和出口调节阀213流出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25。
[0038]上述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26包括入口调节阀211、汽水-水换热器261、出口调节阀213。入口调节阀211设置在汽水-水换热器261的入口端,出口调节阀213设置在汽水-水换热器261的出口端。从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25流出的一次网回水通过管道和入口调节阀211流入汽水-水换热器261中,在汽水-水换热器261中吸收铜厂内蒸汽升温后通过管道和出口调节阀213流出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26。铜厂内蒸汽放热降温后以凝水的形式流出汽水-水换热器261。
[0039]上述各实施例中,如图3?图8所示,在各入口调节阀211的入口端与出口调节阀213的出口端处并联设置旁通管27,并在旁通管27上设置用于切换水路的阀门28,这样可以保证铜厂生产出现大幅度减产时,减少与各余热热源换热的一次网回水的水量,保证各余热热源的温度不受影响;而在铜厂出现停产检修时,一次网回水可以不经过各余热热源,从而避免发生由于各余热热源温度过低导致各余热热源带走一次网回水热量的情况。
[0040]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各部件的结构和连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铜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次网循环泵和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来自一次管网的一次网回水通过所述一次网循环泵流入所述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所述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收集铜厂内余热加热一次网回水,吸热升温后的一次网回水以一次网供水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铜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和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所述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和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并联后再依次与所述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和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串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铜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入口调节阀、水-水换热器、出口调节阀、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冷却塔、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冷却水循环泵和奥炉炉壁;所述入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入口端,所述出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出口端;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通过管道和所述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接入所述冷却塔中,并通过管道和所述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与所述冷却塔的水池连接,所述冷却塔的水池通过管道和所述冷却水循环泵与所述奥炉炉壁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奥炉炉壁的出口端与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铜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入口调节阀、水-水换热器、出口调节阀、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冷却塔、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冷却水循环泵、酸-水换热器、干燥塔和酸泵;所述入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入口端,所述出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出口端;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通过管道和所述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接入所述冷却塔中,并通过管道和所述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与所述冷却塔的水池连接,所述冷却塔的水池通过管道和所述冷却水循环泵与所述酸-水换热器的第一入口端连接,所述酸-水换热器的第一出口端与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端连接,所述酸-水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与所述干燥塔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干燥塔的出口端通过所述酸泵与酸-水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端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铜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入口调节阀、水-水换热器、出口调节阀、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冷却塔、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冷却水循环泵、酸-水换热器、吸收塔和酸泵;所述入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入口端,所述出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出口端;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通过管道和所述冷却塔顶水管道阀门接入所述冷却塔中,并通过管道和所述冷却塔水池管道阀门与所述冷却塔的水池连接,所述冷却塔的水池通过管道和所述冷却水循环泵与所述酸-水换热器的第一入口端连接,所述酸-水换热器的第一出口端与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端连接,所述酸-水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与所述吸收塔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吸收塔的出口端通过所述酸泵与酸-水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端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铜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入口调节阀、渣水-水换热器、出口调节阀、冷却水循环泵和炉渣水池;所述入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渣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入口端,所述出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渣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出口端;所述渣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通过所述冷却水循环泵与炉渣水池的入口端连接,所述炉渣水池的出口端与所述渣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端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铜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入口调节阀、汽水-水换热器、出口调节阀;所述入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汽水-水换热器的入口端,所述出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汽水-水换热器的出口端;从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流出的一次网回水通过管道和所述入口调节阀流入所述汽水-水换热器中,在所述汽水-水换热器中吸收铜厂内蒸汽升温后通过管道和所述出口调节阀流出所述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铜厂内蒸汽放热降温后以凝水的形式流出所述汽水-水换热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铜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厂内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和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所述吸收塔余热回收装置与所述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和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的并联结构串联后,再依次与所述炉渣水池余热回收装置和铜厂内蒸汽余热回收装置串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铜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和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网 回水侧均连接一吸收式热泵;所述吸收式热泵包括吸收式热泵吸收器、吸收式热泵冷凝器、吸收式热泵蒸发器和吸收式热泵发生器;在所述奥炉炉壁余热回收装置、转炉炉体余热回收装置和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中,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连接方式相同,其具体为:入口调节阀设置在所述吸收式热泵吸收器的入口端,所述吸收式热泵吸收器的出口端连接所述吸收式热泵冷凝器的入口端,所述吸收式热泵冷凝器的出口端连接所述出口调节阀;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出口端连接所述吸收式热泵蒸发器的入口端,所述吸收式热泵蒸发器的出口端通过一软水循环泵与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入口端连接,铜厂内蒸汽通过所述吸收式热泵发生器的入口端进入所述吸收式热泵中,并放热降温后以凝水的形式从所述吸收式热泵发生器的出口端流出。
10.如权利要求3或9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铜厂低品位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各所述入口调节阀的入口端与所述出口调节阀的出口端处并联设置旁通管,并在所述旁通管上设置用于切换水路的阀门。
【文档编号】F24D3/18GK203771515SQ201420154908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1日
【发明者】夏建军, 方豪, 宿颖波, 于峰, 江亿 申请人:清华大学, 赤峰和然节能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