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炉废气废热利用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59016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锅炉废气废热利用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炉废气废热利用装置,包括锅炉的排烟管道,在部分排烟管道外缠绕有若干圈的导水管,在绕有导水管部分的排烟管道外设有密封的隔热筒,导水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从隔热筒内伸出;排烟管道缠有导水管的部分直径大于其他部分的直径,排烟管道与导水管接触的部分向内凹陷形成凹槽,导水管设于凹槽内,导水管侧壁与凹槽内壁贴合。所述隔热筒内填充导热剂。所述导热剂为沙子。本实用新型是在锅炉的排烟管道外增设缠绕在其外壁的导水管,排烟管道外设有凹槽,导水管铺设在凹槽内,增加了两者间的接触面积。本实用新型还设有隔热筒,隔绝了热量的发散,同时,又在隔热筒内填充导热剂,大大提升了废热利用的效率。
【专利说明】一种锅炉废气废热利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设备,特别涉及锅炉废气废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蒸汽锅炉是一种加热设备,加热设备(燃烧器)释放热量,先通过辐射传热被水冷 壁吸收,水冷壁的水沸腾汽化,产生大量蒸汽进入汽包进行汽水分离(直流炉除外),分离出 的饱和蒸汽进入过热器,通过辐射、对流方式继续吸收炉膛顶部和水平烟道、尾部烟道的烟 气热量,并使过热蒸汽达到所要求的工作温度。蒸汽锅炉的燃料种类比较多,有的烧煤、烧 燃气设置秸杆,也有通过电进行加热,在现有的蒸汽锅炉在加热时大都会产生较多的废烟 气,这些废烟气本省就夹杂着大量的热量,现有的技术都是将这些废烟气直接排放掉,不仅 浪费了大量的热量,而且给环境造成较多的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炉废气废热利用装置,废热利用率 高,节省大量资源。
[0004]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 -种锅炉废气废热利用装置,包括锅炉的排烟管道,在部分排烟管道外缠绕有若 干圈的导水管,在绕有导水管部分的排烟管道外设有密封的隔热筒,导水管的进水口和出 水口从隔热筒内伸出;排烟管道缠有导水管的部分直径大于其他部分的直径,排烟管道与 导水管接触的部分向内凹陷形成凹槽,导水管设于凹槽内,导水管侧壁与凹槽内壁贴合。
[0006] 所述隔热筒内填充导热剂。
[0007] 所述导热剂为沙子。
[000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09] 本实用新型是在锅炉的排烟管道外增设缠绕在其外壁的导水管,通过导水管与排 烟管道的接触,实现废气与水之间的热交换。而且,排烟管道外设有凹槽,导水管铺设在凹 槽内,增加了两者间的接触面积,使热交换的效率大大提升。
[0010] 本实用新型在缠绕有导水管的排烟管道外还设有隔热筒,隔绝了热量的发散,同 时,又在隔热筒内填充导热剂,因此,可以将排烟管道内废气废热有效地导出,短暂贮存并 传递给导水管远离排烟管道的一面,大大提升了废热利用的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锅炉的排烟管道1,在部分排烟管道1外缠绕有若干 圈的导水管2。
[0013] 为了使导水管2与排烟管道1的外壁接触面积更大,排烟管道1与导水管2接触 的部分向内凹陷形成凹槽6,导水管2设于凹槽6内,导水管2侧壁与凹槽6内壁贴合。更 大的接触面积带来的效果是更快的热传递。
[0014] 锅炉废气在排出过程中,由于锅炉内的压力,其自身的速度是很快的,因此很多热 量来不及传导废气便已经排出。为了减缓废气的排出速度,排烟管道1缠有导水管2的部 分直径大于其他部分的直径,使废气能暂缓一下,充分进行热交换。
[0015] 在绕有导水管2部分的排烟管道1外设有密封的隔热筒3,隔热筒3用以隔绝与外 界的接触,保存其中的热量。导水管2的进水口 4和出水口 5从隔热筒3内伸出。
[0016] 在隔热筒3内填充导热剂7。本实施例中,导热剂7为沙子。导热剂7可以将排烟 管道1的热量传递到导水管2的另一侧,增强了热传递的速率。
【权利要求】
1. 一种锅炉废气废热利用装置,包括锅炉的排烟管道,其特征在于:在部分排烟管道 外缠绕有若干圈的导水管,在绕有导水管部分的排烟管道外设有密封的隔热筒,导水管的 进水口和出水口从隔热筒内伸出;排烟管道缠有导水管的部分直径大于其他部分的直径, 排烟管道与导水管接触的部分向内凹陷形成凹槽,导水管设于凹槽内,导水管侧壁与凹槽 内壁贴合。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炉废气废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筒内填 充导热剂。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锅炉废气废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剂为沙 子。
【文档编号】F24H7/02GK203893416SQ201420218393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30日
【发明者】赵希阳 申请人:赵希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