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及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0943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送风装置及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装置及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调节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2个送风部的送风装置及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送风装置是用于使空气流动的机械装置。

送风装置可以设置于空气调节器等各种各样的设备上来使空气流动,包括风轮和壳体,该壳体用于对流入风轮后流出的空气的流动进行引导。

送风装置可区分为轴流风扇和离心风扇等,轴流风扇使空气在与风轮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流动,离心风扇使风轮入口处的空气在与旋转轴方向或出口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流动。

送风装置可以包括:风机(blower),具有风轮;电机,用于使风机旋转;风扇外壳,用于形成风机的流路,来对通过风机流动的空气进行引导。

在空气调节器等上,可以设置多个送风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因形成于风扇外壳的加强部而产生的湍流变得最少的送风装置及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调节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一种送风装置,包括:第一送风部,在该第一送风部中,第一电机使第一风机旋转,在包围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一风扇外壳的前板部形成有加强部;第二送风部,在该第二送风部中,第二电机使第二风机旋转,该第二送风部具有包围所述第二风机的第二风扇外壳。在所述第二送风部,向前方凸出形成有与所述前板部相向的排出引导件,所述第二送风部用于向所述排出引导件和所述前板部之间吹送空气,所述加强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排出引导件相向,在所述排出引导件和所述前板部中的至少一个配置有内盖,该内盖的一面覆盖所述加强部,另一面用于引导借助所述第二风机流动 的空气。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包括:第一排出单元;第二排出单元;排出单元支架,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排出单元和所述第二排出单元;送风装置,具有第一送风部和第二送风部,该第一送风部用于向所述第一排出单元吹送空气,该第二送风部用于向所述第二排出单元吹送空气。在所述第一送风部中,第一电机使第一风机旋转,在包围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一风扇外壳的前板部形成有加强部,在所述第二送风部中,第二电机使第二风机旋转,在包围所述第二风机的第二风扇外壳,向前方凸出形成有与所述前板部相向的排出引导件,所述第二送风部用于向所述排出引导件和所述前板部之间吹送空气,所述加强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排出引导件相向,在所述排出引导件和所述前板部中的至少一个配置有内盖,该内盖的一面覆盖所述加强部,另一面用于引导借助所述第二风机流动的空气。

所述第一风扇外壳可以包括:垂直肋部,在上下方向上长长地形成于所述前板部的前表面,并与所述排出引导件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相接触;侧板,与所述排出引导件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相接触。所述内盖可以覆盖所述前板部中的所述垂直肋部和侧板之间的部分。

所述加强部可以包括:放射状肋部,以放射状形成于所述前板部;圆形肋部,以将所述放射状肋部连接起来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前板部。所述内盖的外周呈半圆形且覆盖所述放射状肋部和圆形肋部。

所述第一电机的前表面可以形成有凸出部,在所述前板部,可以形成有向前方凸出的凸出部收容部,该凸出部收容部用于收容所述凸出部,在所述内盖,可以形成有用于避开所述凸出部收容部的回避部。

在所述第一风扇外壳可以形成有后凹陷部,该后凹陷部与所述排出引导件相向且与所述排出引导件一起形成空气排出通道。

在所述第一风扇外壳,可以向前方凸出形成有前排出风道部,该前排出风道部与所述排出引导件平行地相隔开,所述第一送风部可以包括用于对向所述第一风机吸入的空气进行引导的第一孔板,在所述第一孔板可以形成有与所述前排出风道部相向的后排出风道部。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内盖不仅能够覆盖加强部而且能够引导空气,从而使因加强部而产生的湍流变得最少,由此能够借助内盖来实现空气的顺畅 排出。

而且,还具有如下优点:由于第一风扇外壳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能够引导空气,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诸多特征及优点,在参考随附的附图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明确。在所述各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是沿着图3所示的A-A剖切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3所示的B-B剖切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6是具有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7是具有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排出单元和送风装置相分离的立体图;

图8是沿着图6所示的C-C剖切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6所示的D-D剖切线剖切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随附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对送风装置的各部件或空气调节器的各部件的说明中,以使用由所述各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构成的空气调节器的情形为前提,将朝向使用者的方向设为前(例如前方、前侧或前等)且将与之相反方向设为后(例如后方、后侧、背面等),在水平方向上,将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铅垂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其中指向地面的方向设为上且将与之相反的方向设为下。

图1是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4是沿着图3所示的A-A剖切线剖切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3所示的B-B剖切线剖切的剖视图。

送风装置F包括第一送风部U和第二送风部L。

在第一送风部U中,第一电机1使第一风机2旋转,第一风扇外壳3包围第一风机2。第一送风部U还可以包括用于对吸入至第一风机2的空气进行引导的第一孔板(orifice)4。第一送风部U可以为离心风扇。

而且,在第二送风部L中,第二电机5使第二风机6旋转,第二风扇外壳7包围第二风机6。第二送风部L还可以包括用于对吸入至第二风机6的空气进行引导的第二孔板8。第二送风部L可以是离心风扇。在第二送风部L,向前方凸出形成有与第一风扇外壳3的前板部31相向的排出引导件9,能够向排出引导件9和前板部31之间吹送空气。

可以经由第一电机安装件12将第一电机1安装在第一风扇外壳3上。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构件来将将第一电机安装件12安装在第一风扇外壳3上。可以将第一电机安装件12安装在第一风扇外壳3的前板部31。

第一电机1的旋转轴14向后方凸出。在第一电机1的前表面可以形成有凸出部16。

第一风机2可以连接至第一电机1的旋转轴14,而且能够旋转地收容于第一风扇外壳3和第一孔板4之间。

第一风扇外壳3的后侧开放。第一风扇外壳3可以包括:前板部31;涡旋壁32,形成于前板部31且包围第一风机2的外周。

在第一风扇外壳3的前板部31可以形成有向前方凸出的凸出部收容部33,所述凸出部收容部33用于收容第一电机1的凸出部16。凸出部收容部33的后侧开放,可以使凸出部16的至少一部分插入。

在第一风扇外壳3的前板部31,可以形成有用于提高前板部31的刚度的加强部34。加强部34可以具有能够使来自第一电机1的振动减轻的结构。加强部34可以是形成于前板部31的前表面上的凸出部和槽部的组合。加强部34可以包括:放射状肋部35,以放射状形成在前板部31上;圆形肋部36,以将放射状肋部35连接起来的方式形成在前板部31上。放射状肋部35和圆形肋部36可以构成加强部34的凸出部。在放射状肋部35和圆形肋部36之间的部分,可以形成加强部34的槽部。加强部34,可以形成在前板部31的一部分。加强部34的至少一部分与排出引导件9相向。

第一风扇外壳3还可以包括:垂直肋部37,在上下方向上长长地形成在 前板部31的前表面,并与排出引导件9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91相接触;侧板38,与排出引导件9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92相接触。侧板38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长长地形成于第一风扇外壳3的侧面。侧板38的前部分可以与垂直肋部37相平行。

第一风扇外壳3可以包括后凹陷部39,该后凹陷部39与排出引导件9相向,并与排出引导件9一起形成空气排出通道P1。后凹陷部39可以具有前侧以及上侧开放的形状。后凹陷部39可以具有从前板部31向后方凹陷的形状。后凹陷部39可以与排出引导件9的一部分相向。

在第一风扇外壳3,可以向前方凸出形成有前排出风道部40,该前排出风道部40与排出引导件9平行地相隔开。前排出风道部40可以具有后侧以及上侧开放的形状。在排出引导件9位于送风装置F的左侧的情况下,前排出风道部40可以位于送风装置F的右侧,与此相反,在排出引导件9位于送风装置F的右侧的情况下,前排出风道部40可以位于送风装置F的左侧。

第一孔板4可以与第一风扇外壳3相结合,而且位于第一风扇外壳3的后侧。在第一孔板4可以形成有第一吸入部42,流向第一风机2的空气通过该第一吸入部42。第一孔板4可以包括形成有第一吸入部42的后板44。

在第一孔板4,可以形成有与前排出风道部40相向的后排出风道部46。后排出风道部46的前侧以及上侧开放。后排出风道部46可以以向前方凸出的方式形成在第一孔板4的后板44。在第一孔板4与第一风扇外壳3相结合时,后排出风道部46可以与前排出风道部40一起形成空气排出通道P2。在前排出风道部40与后排出风道部46相结合时,至少一部分可以呈中空圆筒状。前排出风道部40和后排出风道部46可以发挥第一排出部48的功能,该第一排出部48能够使借助第一风机2流动的空气排出至第一送风部U的外部。

在第一孔板4,可以凸出形成有第一排出引导部49,该第一排出引导部49用于引导从第一排出部48排出的空气。第一排出引导部49可以从第一孔板4的后板44向前方凸出而形成。

第二电机5可以通过第二电机安装件52安装在第二风扇外壳7上。第二电机安装件52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构件来安装在第二风扇外壳7上。第二电机安装件52可以安装在第二风扇外壳7的下方前板部71上。

第二电机5的旋转轴54可以向后方凸出。

第二风机6可以连接至第二电机5的旋转轴54,而且能够旋转地收容于第二风扇外壳7和第二孔板8之间。

第二风扇外壳7的后侧开放。第二风扇外壳7可以包括:下方前板部71;下方涡旋壁72,形成于下方前板部71且包围第二风机6的外周。

第二风扇外壳7的前板部71的整个前表面可以露出在外部。在第二风扇外壳7的前板部71可以形成有流路扩张部73,该流路扩张部73与排出引导件9相连接,而且在空气排出方向上,该流路扩张部73的流路逐渐扩大。

第二孔板8可以与第二风扇外壳7相结合,而且位于第二风扇外壳7的后侧。在第二孔板8可以形成有第二吸入部82,流向第二风机6的空气通过该第二吸入部82。第二孔板8可以包括形成有第二吸入部82的后板84。第二孔板8还可以包括从后板84的下部向前方凸出的下板86。在第二孔板8,可以凸出形成有第二排出引导部89,该第二排出引导部89用于引导向第一风扇外壳3的前板部31和排出引导件9之间吹送的空气。第二排出引导部89可以从第二孔板8的后板84向前方凸出而形成。

第二孔板8可以与第一风扇外壳3一体形成。第二孔板8的上部可以与第一风扇外壳3的下部相连接。

排出引导件9的上侧及后侧开放,排出引导件9的下部可以与第二风扇外壳7的内部相连通。排出引导件9可以从第二风扇外壳7的左右侧中的一侧向上侧方向凸出而成。排出引导件9可以呈半圆筒形状。排出引导件9可以配置在第一风扇外壳3的前板部31一部分的前方,在排出引导件9和第一风扇外壳3的前板部31之间,可以形成能够使由第二风机6吹送的空气通过的空气排出通道P3。

第一送风部U能够对由第二送风部L吹送的空气进行引导,从而能够发挥第二送风部流路引导件的功能。第一送风部U不仅能够对由第一风机2吹送的空气进行阴道,而且还能够第由第二风机6吹送的空气进行引导。第一送风部U可以通过内面来对由第一风机2吹送的空气进行引导,而且通过外面中的一部分来对由第二风机6吹送的空气进行引导。

在排出引导件9和第一风扇外壳3的前板部3中的至少一个上配置有内盖10。内盖10的一面覆盖加强部34,另一面对借助第二风机6来流动的空 气进行引导。内盖10能够遮挡借助第二风机6来流动的空气不与加强部34发生碰撞。内盖10能够使经过排出引导件9和第一风扇外壳3的前板部9之间的空气在加强部34处流动时所产生的湍流变得最少。

内盖10的前面是用于对空气进行引导的空气引导面101,背面是与加强部34相向且覆盖加强部34的加强部相向面102。

内盖10可以覆盖前板部31中的垂直肋部37和侧板38之间的部分。内盖10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可以比垂直肋部37和侧板38之间的距离更短。

内盖10的外周103可以呈半圆形,能够同时覆盖放射状肋部35和圆形肋部36。

在内盖10,可以形成有用于避开凸出部收容部33的回避部104。回避部104以半圆形状形成在内盖10上。

内盖10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构件来紧固于第一风扇外壳3的前板部31,在内盖10可以形成有用于使螺钉等紧固构件贯通的紧固孔105。

排出引导件9可以与第一风扇外壳3的前板部31中与排出引导件9相向的部分、内盖10以及后凹陷部39一起构成第二排出部98,第二排出部98能够将借助第二风机6来流动的空气引导排出至第二送风部L的外部。第二排出部98位于第一排出部48的旁边位置,并能够向与第一排出部48的排出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排出空气。

下面,对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第一电机1驱动,使得第一风机2在第一孔板4和第一风扇外壳3之间旋转。

若第一风机2旋转,则第一孔板4后方的空气经由第一吸入部42吸入至第一风机2,并沿着第一风扇外壳3和第一孔板4引导流入至后排出风道部46和前排出风道部40之间,从而通过后排出风道部46和前排出风道部40之间的空气排出通道P2。通过后排出风道部46和前排出风道部40之间的空气吹送至后排出风道部46和前排出风道部40之间的上侧。若第一电机1驱动,则第一送风部U将空气吹送至第一送风部U的上侧方向。

另一方面,若第二电机5驱动,则第二风机6在第二孔板8和第二风扇外壳7之间旋转。

若第二风机6旋转,则第二孔板8后方的空气经由第二吸入部82吸入 至第二风机6,并沿着第二风扇外壳7和第二孔板8引导流入至第一风扇外壳3的前板部31和排出引导件9之间。流入到第一风扇外壳3的前板部31和排出引导件9之间的空气,因被内盖10阻挡而不会向加强部34流动,而经由排出引导件9和内盖10之间引导排出至上侧方向。经过了排出引导件9和内盖10之间的空气,进一步经过排出引导件9和后凹陷部39之间,并吹送至排出引导件9和后凹陷部39之间的上侧。若第二电机5驱动,则第二送风部L将空气吹送至第一送风部U的上侧方向。

图6是具有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空气调节器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7是具有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排出单元和送风装置相分离的立体图,图8是沿着图6中的C-C剖切线剖切的剖视图,图9是沿着图6中的D-D剖切线剖切的剖视图。

具有送风装置的空气调节器包括:送风装置F;第一排出单元110;第二排出单元120;排出单元支架130,用于支撑第一排出单元110和第二排出单元120。

送风装置F可以包括:第一排出部48,用于向第一排出单元110吹送空气;第二排出部98,用于向第二排出单元120吹送空气。

第一排出单元110和第二排出单元120各自都呈圆筒状。第一排出单元110和第二排出单元120具有相同的结构,但设置位置彼此不同。

在第一排出单元110和第二排出单元120中,一个排出单元是以空气调节器的中央线E为基准位于右侧的右侧排出单元,另一个排出单元是以空气调节器的中央线E为基准位于左侧的左侧排出单元。第一排出单元110和第二排出单元120在水平方向上相隔开。

右侧排出单元从空气调节器的右侧方朝向空气调节器的前方排出空气,左侧排出单元从空气调节器的左侧方向朝向空气调节器的前方排出空气。

右侧排出单元和左侧排出单元能够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排出空气。右侧排出单元能够向气调节器的右侧方向排出空气,左侧排出单元能够向空气调节器的左侧方向排出空气。

右侧排出单元能够朝向空气调节器的右侧前方向第一倾斜方向排出空气,左侧排出单元能够朝向空气调节器的左侧前方向第二倾斜方向排出空气。

而且,右侧排出单元能够向空气调节器的前方排出空气,左侧排出单元能够向空气调节器的前方排出空气。在这样的情况下,右侧排出单元和左侧排出单元能够向平行的方向排出空气,由此在空气调节器的前方形成有2个向前方的气流。

在下面的针对第一排出单元110和第二排出单元120的说明中,将第一排出单元110和第二排出单元120的相同的结构成为排出单元,而在针对不同的结构需要区分说明的情况下,分别称之为第一排出单元110和第二排出单元120。

如图8以及图9所示,排出单元可以包括:吸入口121,由送风装置F吹送的空气流入该吸入口121;内部流路122,经过了吸入口121的空气引导至该内部流路122;排风口123,引导至内部流路122的空气从该排风口123向外部排出。由吸入口121、内部流路122及排风口123可以构成排出单元的排出流路124。

排出单元具有用于对通过排出流路124的空气的风向进行调节的风向调节叶片125。风向调节叶片125可以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排出单元的内部。风向调节叶片125可以位于内部流路122上,而且风向调节叶片125的前端与排风口123相向。

吸入口121可以以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方式形成于排出单元的下部。内部流路122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长长地形成于排出单元的内部。排风口123可以形成于排出单元的外周部。排出单元可以呈上部被堵塞的形状,而且排风口123在排出单元的上板部和外周部中可以形成于外周部。排风口123以在水平方向上贯通的方式形成于排出单元的外周部。排风口123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长长地形成于排出单元的外周部。吸入口121的开放方向和排风口123的开放方向可以相垂直。由送风装置F吹送的空气经由吸入口121吸入至排出单元的内部,然后流动方向在排出单元的内部改变,并从排风口123向水平方向排出。

排出单元为多个构件的结合体。排出单元可以包括形成有排出流路124的排出主体126。排出单元还可以包括:上部主体127,设置于排出主体126的上部;下部环128,与排出主体126的下部相结合。

排出主体126的上部被堵塞,排出主体126的下部被开放,而且呈圆筒 状。可以由吸入口121、内部流路122及排风口123形成排出主体126,而且排风口123可以形成于排出主体126的外周部的一部分上。

另一方面,风向调节叶片125能够旋转地配置于排出主体126。在排出主体126可以设置有风向调节电机(未图示),该风向调节电机用于产生使风向调节叶片125旋转的驱动力。风向调节电机可以直接与风向调节叶片125相连接或经由连杆等动力传递构件与风向调节叶片125相连接。

排出主体126可以为多个构件的结合体,排出主体126可以包括:外主体126A,用于形成排出主体126的外观;内引导件126B,设置于外主体126A的内部。在排出主体126可以凸出形成有用于构成排出单元的旋转中心轴的旋转凸起126C。

外主体126A可以呈中空圆筒状。外主体126A的上部及下部可以均被开放,而且外主体126A的内部可以形成有用于收容内引导件126B的空间。外主体126A是截面形状为弧状的多个外主体板以中空圆筒状结合而成的,排风口123可以形成于多个外主体板中的一个上,而且在排风口123可以形成有排出格栅。

内引导件126B可以呈下部开放且上部被堵塞的中空筒状,在内引导件126B的下部可以形成有吸入口121,而且在内引导件126B的内部可以形成有内部流路122。风向调节叶片125能够旋转地连接至内引导件126B。

上部主体127可以是用于对与风向调节电机相连接的电线(未图示)进行引导的电线引导件,上部主体127可以形成有用于使电线通过的电线通孔(未图示)。

上部主体127可以通过嵌入的方式或通过螺钉等紧固构件来安装在排出主体126的上部。

在上部主体127,向上突出形成有包围旋转凸起126C的立柱部127B。立柱部127B可以与旋转凸起126C一起构成排出单元的旋转中心轴。立柱部127B可以位于在后述的顶盖136上形成的支撑孔136A和旋转凸起126C之间,由此被顶盖136的支撑孔136A支撑。

下部环128可以与排出主体126的下部相结合,并能够与排出主体126一起旋转。下部环128通过螺钉等紧固构件来与排出主体126相结合。下部环128可以形成有用于使螺钉等紧固构件贯通的紧固构件贯通孔。

排出单元还可以包括形成有从动齿轮的齿轮构件129。在齿轮构件129,可以形成有:排出主体126和下部环128中的至少一个;紧固部,用于被螺钉等紧固构件紧固。

齿轮构件129的下部的外周形成有从动齿轮。

排出单元支架130能够支撑第一排出单元110和第二排出单元120彼此平行。

排出单元支架130可以包括:第一环部131,呈环状,用于插入第一排出部48;第二环部132,呈环状,用于插入第二排出部98。

排出单元支架130可以是多个构件的结合体。

排出单元支架130可以包括:下部主体133,排出单元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放于安装于该下部主体133;后主体134,形成于下部主体133的上侧,并包围排出单元的外周的一部分。排出单元支架130还可以包括配置于下部主体133的下侧的下部盖135,第一环部131及第二环部132形成于该下部盖135。排出单元支架130还可以包括位于排出单元的上侧顶盖136,该顶盖136与后主体134的上部相结合。排出单元支架130可以包括用于与送风装置F相紧固连接的送风装置紧固部137、138。送风装置紧固部137、138可以包括:第一排出部紧固部137,用于与第一排出部48相紧固连接;第二排出部紧固部138,用于与第二排出部98相紧固连接。送风装置紧固部137、138可以形成于下部盖135。下部盖135可以发挥用于将排出单元支架130安装在送风装置F上的排出单元支架安装件的功能。

排出单元支架130可以设置有用于使排出单元旋转的排出单元旋转机构140。排出单元旋转机构140可以包括:驱动齿轮142,与齿轮构件129的从动齿轮相啮合;旋转电机144,用于使驱动齿轮142旋转。旋转电机144可以设置于下部主体133和下部盖135中的一个。排出单元旋转机构140可以分别设置于各排出单元上。

具有送风装置的空气调节器,还可以包括用于形成外观的壳体150。送风装置F可以设置于壳体150的内部。

壳体150可以包括底座151。底座151可以呈前侧及上侧开放的立体形状。底座151可以包括下侧框架152和形成于下侧框架152的后板部153。后板部153可以与下侧框架152的后方部相垂直。

壳体150还可以包括前盖155。前盖155可以覆盖送风装置F的前方。前盖155的下端可以安放在底座151的下侧框架152上。前盖155可以以遮蔽下侧框架152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于下侧框架152。

壳体150可以包括空气为了吸入至空气调节器的内部而通过的吸入主体156。吸入主体156可以设置于底座151的上侧。吸入主体156可以设置于底座151的后板部153的上侧。吸入主体156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长长地配置于底座151的后板部153的上侧。吸入主体156可以形成有空气吸入口156A,空气调节器外部的空气为了吸入至空气调节器的内部而通过该空气吸入口156A。

在吸入主体156可以设置有净化单元157,该净化单元157用于对向空气调节器的内部吸入的空气进行净化。净化单元157可以包括在使空气通过时过滤掉异物的过滤器。净化单元157可以包括静电集尘器,该静电集尘器通过使空气中的灰尘带电来捕集灰尘。净化单元157可以包括用于向空气中发生离子的离子发生器。

空气调节器可以包括热交换器158,该热交换器158设置于壳体150的内部,而且用于使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158可以在空气流动方向上位于吸入主体156和送风装置F之间。

空气调节器外部的空气,可以经由吸入主体156吸入至空气调节器的内部,然后通过热交换器158。通过了热交换器158的空气,可以吸入至送风装置F,并由送风装置F分散吹送至第一排出单元110和第二排出单元120。

通过了热交换器158的空气,一部分吹送至第一排出单元110和第二排出单元120中的一个排出单元,其他部分吹送至第一排出单元110和第二排出单元120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空气被送风装置F向第一排出单元110和第二排出单元120分散,向第一排出单元110和第二排出单元120分散的空气经由哦第一排出单元110和第二排出单元120分散排出至室内。

送风装置F可以设置于壳体150的内部。送风装置F可以与热交换器158的一部分相向设置。送风装置F可以位于热交换器158的前方。送风装置F吸入后方的空气并向上侧方向吹送。

第一排出部48可以将空气引导排出至位于上侧是第一排出单元110。

第二排出部98可以将空气引导排出至位于上侧的第二排出单元120。

第一排出部48和第二排出部98,可以如第一排出单元110以及第二排出单元120那样在平行的状态下引导排出空气。

第一排出部48和第二排出部98可以分别向上侧方向引导排出空气,将空气分散排出至在水平方向上相隔开的第一排出单元110以及第二排出单元120。第一排出部48和第二排出部98各自的上侧开放。

引导至第一排出部48并通过了第一排出部48的开放的上侧的空气,可以经由形成于第一排出单元110的下部的吸入口121吸入至第一排出单元110的内部。

而且,引导至第二排出部98并通过了第二排出部98的开放的上侧的空气,可以经由形成于第二排出单元120的下部的吸入口121吸入至第二排出单元120的内部。

在第一排出部48和第二排出部98,可以分别形成有与排出单元支架130相紧固连接的紧固部49、99。在第一排出部48的外表面凸出形成有第一紧固部49,该第一紧固部49用于通过螺钉等紧固构件与排出单元支架130的第一排出部紧固部137相紧固连接。而且,在第二排出部98的外表面凸出形成有第二紧固部99,该第二紧固部99用于螺钉等紧固构件与排出单元支架130的第二排出部紧固部138相紧固连接。

下面,对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空气调节器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空气调节器运转时,送风装置F被驱动,若送风装置F驱动,则送风装置F的第一电机1和第二电机5也一起被驱动。

若第一电机1驱动,则第一风机2旋转,若第二电机5驱动,则第二风机6旋转。

若第一风机2和第二风机6旋转,则空气调节器外部的空气向第一风机2和第二风机6流动。空气调节器外部的空气经由吸入主体156向热交换器158流动,通过了热交换器158后从送风装置F的第一吸入部42和第二吸入部82分散吸入。

从第一吸入部42吸入的空气,被第一风机2向第一排出部48的上侧吹送,从第二吸入部82吸入的空气,被第二风机6向第二排出部98的上侧吹送。

吹送至第一排出部48的上侧的空气,向第一排出单元110的内部流入 后引导排出至第一排出单元110的外部,吹送至第二排出部98的上侧的空气,向第二排出单元120的内部流入后引导排出至第二排出单元120的外部。

在空气调节器中,第一排出单元110和第二排出单元120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的状态下排出空气,从送风装置F向上侧2个方向吹送的空气,被第一排出单元110和第二排出单元120引导分散排出至室内。

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理所当然地,在本发明所属的技术范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