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然生态空调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57842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然生态空调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然生态空调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尽管人类的科技和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月球上都早已有人类的足迹,但是世界的很多地方依然落后贫穷。例如非洲人口全球占比15%,约有六亿人仍未通电,撒哈拉以南的48个非洲国家中,有30个国家还不能实现供电。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副司长刘书文说过,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面临的贫困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全国仍有3917个村不通电。

每年夏季来临,新闻报道中经常有某个地方有人热死的消息,在上述这些连电都没有的地方,更不用说使用空调等降温设施来降温了。即使在发达地区,空调等降温设备的使用已经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然生态空调及其使用方法,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自然生态空调,包括一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前面板上设置有若干个聚拢管,所述安装板的后面板上设置有与聚拢管数量相等的直管,所述直管前端一一连接在聚拢管的后端,所述聚拢管前端呈喇叭状,其后端为柱形。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安装聚拢管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与聚拢管的数量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直管和聚拢管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聚拢管外侧壁后端设置有用于盖在前面板上的环形盖板,所述直管外侧壁前端设置有盖住后面板上的环形支撑板。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挂孔。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

所谓等压过程是指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状态变化过程,盖•吕萨克定律正在建立在等压过程的定律。根据盖•吕萨克定律,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体积和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在室内外空气连通的情况下,气压均为大气压,户外和室内的气体流通即遵循盖•吕萨克定律,气流经过聚拢管时,气体体积变小,气体温度降低,本发明形成一个天然的生态空调。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如上述的自然生态空调的使用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将聚拢管和直管分别安装在安装板上,将安装板安装在门框或窗框上,聚拢管朝向屋外,即能对房间内进行降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成本低廉,实用可靠,特别适合贫困地区无电力供给的地区使用。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聚拢管的构造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直管的构造示意图。

图中:1-安装板,11-挂孔,2-聚拢管,21-盖板,3-直管,31-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如图1~4所示,一种自然生态空调,包括一安装板1,所述安装板1的前面板上设置有若干个聚拢管2,所述安装板的后面板上设置有与聚拢管数量相等的直管3,所述直管前端一一连接在聚拢管的后端,所述聚拢管前端呈喇叭状,其后端为柱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安装聚拢管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与聚拢管的数量相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直管前端设置有外螺纹,聚拢管后端设置有内螺纹。

本实施例中,所述聚拢管外侧壁后端设置有用于盖在前面板上的环形盖板21,所述直管外侧壁前端设置有盖住后面板上的环形支撑板31。

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挂孔。

本实施例中,安装板为100cmx80cm,安装板上面开设了直径为6cm的安装孔,聚拢管的长度为12cm,外侧的最大内径15cm,直管的内径为5cm,长10cm,应用在6m长5m宽3m高的房间的门框上,室内温度由38℃下降到33.5℃。

使用时,将聚拢管和直管分别安装在安装板上,将安装板安装在门框或窗框上,聚拢管朝向屋外,即能对房间内进行降温。其空气流向如图2箭头所示。

本发明利用了盖·吕萨克定律,在等压过程中V1/T1= V2/T2,V1代表变化前的气体体积,T1代表变化前的气体温度,V2代表变化后的气体体积,T2代表变化后的气体温度。所谓等压过程是指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状态变化过程,盖·吕萨克定律正在建立在等压过程的定律。根据盖·吕萨克定律,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体积和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在室内外空气连通的情况下,气压均为大气压,户外和室内的气体流通即遵循盖·吕萨克定律,气流经过聚拢管时,气体体积变小,气体温度降低,本发明形成一个天然的生态空调。

这证明本发明依照盖·吕萨克定律的设计是有实际效果的,虽然降温效果远不如空调等降温设备,但在贫困的无电地区,使用本发明能够帮助人们尽量躲避高温的危害,多挽救一些人的生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